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吡柔比星与卡介苗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吡柔比星(THP)与卡介苗(BCG)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性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107例膀胱癌术后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相似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A组54例膀胱灌注THP,B组53例膀胱灌注BCG.随访12~48个月,观察两组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平均复发率为16.7%,不良反应发生率31.5%;B组平均复发率为24.5%,不良反应发生率88.7%,两组比较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χ2=1.01,P>0.05),而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χ2=36.41,P<0.01).结论 THP和BCG预防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相似的膀胱癌术后复发效果相近,而THP膀胱灌注不良反应更少,病人耐受性好,是较为理想的膀胱灌注化疗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膀胱癌术后应用吡柔比星(THP)或丝裂霉素C(MMC)膀胱灌注预防TURBt术后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效果。方法:将78例膀胱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40例患者膀胱灌注THP,另一组38例患者膀胱灌注MMC,THP组总疗程12个月,MMC组总疗程2年,期间观察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THP组2年内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0%(6/40)和27.5%(11/40);MMC组2年内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8.9%(11/38)和31.6%(12/38)。两组肿瘤复发率有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THP膀胱灌注化疗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较MMC疗效好,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膀胱灌注药物,但是费用较高;MMC疗效虽没有THP好,但是费用较低,因而亦常用MMC作为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膀胱内灌注卡介苗(BCG)+白细胞介素2(IL-2)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4例应用卡介苗,40例应用BCG+IL-2患者定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进行随访,随访过程为2年。结果 BCG+IL-2组和BCG组手术后2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5.0%(6/40)和23.5%(8/34)。结论膀胱癌术后定期BCG+IL-2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吡柔比星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8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个组,一组患者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HCPT)32例,另一组膀胱灌注吡柔比星(THP)36例,随访6~24个月,观察两组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THP组2年复发率为13.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9%;HCPT组2年复发率为25.0%,不良反应发生率59.4%,比较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膀胱灌注吡柔比星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患者耐受性好,是较为理想的膀胱灌注化疗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卡介苗(BCG) 联合吡柔比星(THP) 膀胱灌注的免疫化学疗法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将106 例行TURBT 术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三组:THP 组(34 例)、BCG 组(35 例)、联合组(37 例),比较三组肿瘤复发率.结果:随访2~3 年,三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17.6% 、14.3% 和2.7%,BCG 组与THP 组复发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与联合组复发率的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G 联合THP 膀胱灌注的免疫化学疗法明显降低了浅表性膀胱癌的术后复发率,优于单用化疗药物或免疫制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浅表性膀胱癌惠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HCPT)和丝裂霉素(MMC)预防肿瘤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82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HCPT组(42例)和MMC组(40例),于术后1周分别采用HCPT 15 mg或MMC 40 mg膀胱内灌注,随访2年,观察肿瘤复发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2年肿瘤复发HCPT组6例(14.3%),MMC组14例(35.0%),HCPT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MMC组(x2=4.76;P=0.029);不良反应HCPT组7例(16.7%),MMC组15例(37.5%),两组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3 P=0.033).结论 浅表性膀胱癌术后以HCPT膀胱灌注降低肿瘤复发的疗效优于MMC,且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好,可作为临床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7.
小剂量卡介苗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小剂量卡介苗(BCG)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永不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4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定期应用小剂量BCG(60mg)膀胱内灌注,每次药物在膀胱内保留2小时。结果 40例患者均获得2年随访,无肿瘤复发33例(82.5%),复发7例,未见有全身性药物不良反应。仅10例膀胱灌药后出现短时间轻度膀胱刺激症状。结论 小剂量BCG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满意,病人耐受性好,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MMC)、卡介苗(BCG)和吡柔吡星(THP)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1月1日至2006年3月1日采用三种方式治疗的浅表性膀胱肿瘤225例资料,其中采用BCG53例、MMC103例和THP69例。每组按既定方案膀胱灌注治疗,总疗程2年.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1.8±6.93)个月。结果三种治疗的复发率分别为MMC58.25%、BCG38.64%和THP 18.46%,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60,P<0.05)。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膀胱刺激症状和血尿,BCG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中9例症状严重放弃治疗。MMC组副作用最少,但是复发率最高。THP组有4例因为严重血尿而中断治疗,其余患者均完成治疗。结论吡柔吡星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满意,患者耐受性好,副作用少,但要注意其严重血尿不良反应。卡介苗膀胱内灌注复发率其次,但膀胱刺激症状明显,有时可引起高热等全身症状,选择病例需谨慎。丝裂霉素复发率最高,但其副作用较少。联合药物膀胱灌注是将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张晓童 《吉林医学》2012,33(18):3883
目的:比较吡柔比星(THP)与羟基喜树碱(HCPT)分别进行膀胱灌注,对于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复发的预防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加汽化术(TURBT加TVBT)的浅表性膀胱癌病例,术后随机分为两组,THP组29例、HCPT组27例,分别进行膀胱灌注治疗,比较两组病例膀胱癌复发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均随访24个月,THP组复发率为31.03%、HCPT组复发率为25.93%,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HP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41.37%)高于HCPT组(18.52%)(P<0.05)。结论:用THP及HCPT进行膀胱灌注均可有效降低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但HCPT较THP总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10.
膀胱灌注3种药物预防肿瘤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武  龚云辉  谢晋良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8):103-103,119
目的探讨膀胱癌术后行膀胱灌注药物治疗的选择及疗效。方法将保留膀胱手术的122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第一组用羟基喜树碱(HCPT)14mg;第二组用吡柔吡星(THP)40mg;第三组用卡介苗(BCG)80mg+干扰素(IFN)2×106IU行膀胱灌注。结果随访3~60个月,平均28.4个月,膀胱肿瘤复发率第一组为19.44%(7/36),第二组为15%(6/40),第三组为6.5%(3/46);第三组患者与前面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CPT、THP、BCG+IFN3种灌注药物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均有疗效。但以BCG+IFN灌注的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吡喃阿霉素(tetrahydropyranyl-doxorubicin ,THP)加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 ,BCG)与单用BCG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效果及灌注引起的副作用,测定灌注前后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变化,并探讨IL-8变化与药物灌注预防肿瘤复发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2例原发膀胱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于膀胱部分切除术后分别给予THP联合BCG(联合用药组)及单用BCG膀胱灌注(单用BCG组),于术前、术后2周、1~6次BCG灌注后2?h留取尿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IL-8的含量。术后定期行B超、膀胱镜及尿细胞学检查,监测膀胱肿瘤复发情况。并对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预防肿瘤复发的效果,灌注引起的副作用及IL-8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及统计学分析。结果:联合用药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用BCG组,两组灌注后副作用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灌注后尿中IL 8的含量均有明显的变化,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复发患者灌注后尿中IL-8含量明显高于复发者。结论:THP联合BCG膀胱灌注可有效降低膀胱肿瘤复发率,且不增加灌注引起的副作用。这一效果是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的叠加作用,而不是化疗药物对免疫药物疗效的放大作用。BCG灌注后尿中IL-8有明显的升高,且变化程度与肿瘤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12.
沈建强  杨荣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4):146-147,150
目的比较膀胱灌注吡柔比星与羟喜树碱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50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分为吡柔比星组及羟喜树碱组。羟喜树碱组:膀胱灌注采用羟喜树碱;吡柔比星组:膀胱灌注采用吡柔比星。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显著提高(P〈0.01)。吡柔比星组与羟喜树碱组的复发率、首次复发时间及淋巴细胞转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副作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羟喜树碱组治疗费用显著低于吡柔比星组。结论吡柔比星与羟喜树碱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均可靠、副作用小,但是羟喜树碱可明显节省费用,防止患者因经济承受力不足而中断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吡柔比星(THP)和丝裂霉素C(MMC)膀胱灌注预防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TURBT)术后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08-01~2010-12收治的80例TURBT术后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按照入组顺序采用区组随机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分别接受THP和MMC膀胱灌注治疗。随访12-36个月,观察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复发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THP组和MMC组的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率分别为15.0%和17.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HP组和MMC组化学性膀胱炎发生率分别为42.5%和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P组和MMC组均无尿道狭窄、白细胞减少和肝肾功能损害病例。结论 THP和MMC用于预防TURBT术后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临床效果相当,不良反应小,无全身性药物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聚维酮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膀胱癌复发的疗效及抗肿瘤免疫.方法选择52例浅表膀胱癌患者,采用术前24~48h及术后膀胱灌注.其中观察组34例,以聚维酮作为吡柔比星的溶剂行膀胱灌注化疗;对照组18例,以生理盐水作为吡柔比星的溶剂行膀胱灌注化疗.镜下观察两组肿瘤切除标本间质中的淋巴细胞分布并计数,免疫组化法检测S-100和CD28的表达.结果随访5~26个月,观察组复发2例,复发率5.8%;血尿4例,膀胱刺激症6例(17.6%).对照组复发2例,复发率11%;血尿3例(16.7%),出现膀胱刺激症8例(44%).观察组淋巴细胞的计数、S-100和CD28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聚维酮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膀胱癌复发有良好疗效,副作用少;免疫细胞集结分布和增强表达提示聚维酮可能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  相似文献   

15.
韩志兴  王涛  薛芃  赵玉千 《实用全科医学》2011,(10):1522-1522,1568
目的评价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联合吡柔比星(THP)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复发的长期有效性。方法将64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TURB t术后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术后1周开始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40 mg/次,每周1次共8次,以后每2周1次,共8次,以后每月1次持续到术后2年。对照组为术后拒绝进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或灌注仅1~2次者。定期膀胱镜检查进行随访,观察其在1年、3年、5年、7年时的肿瘤复发率。结果随访60例患者,4例失访,随访时间18个月~11年,平均78个月。64例中坚持灌注治疗2年者49例,术后1年、3年、5年、7年时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0.2%、16.3%、22.4%、34.7%;对照组15例,随访11例,术后1年、3年、5年、7年时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36.4%、54.5%、63.6%、72.7%。维持灌注组首次复发时间平均为47个月,对照组平均复发时间为26个月。结论 TURB t术后膀胱灌注THP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近期及远期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好,可有效降低膀胱癌的近期及远期复发率,THP是较为理想的膀胱灌注化疗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丝裂霉素(MMC)和卡介苗(BCG)联合灌注预防表浅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110例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表浅移行细胞癌,接受经尿道切除手术(TUR)。术后分为2组:A组为联合诱导组(59例),术后6h内及术后1周、2周分别行膀胱腔内灌注MMC,术后3周开始BCG诱导加维持膀胱腔内灌注治疗(BCG“6+3”疗法)。B组为单纯BCG组(51例),术后3周开始接受BCG“6+3”疗法。定期行膀胱镜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观察2组患者的肿瘤复发和毒副反应情况。结果经过12—70个月,中位35个月随访,A组9例患者肿瘤复发(9/59,复发率15.3%),B组17例患者肿瘤复发(17/51,复发率33.3%),2组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肿瘤进展发生率均低,差异不显著;2组膀胱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9.0%、35.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早期MMC膀胱灌注加BCG定期灌注预防表浅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较好,且比较经济,未增加毒副反府发生率.临床使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防治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选择109例膀胱肿瘤患者,给予吡柔比星30mg溶于50ml葡萄糖中行膀胱内灌注,每次保留40,60min,每3,6个月膀胱镜检查1次。术后随访。结果:109例患者随访15,30个月,平均17.5个月,复发11倒,复发率10.1%。结论:吡乘比星膀胱灌注时防治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效果满意,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吡柔比星(THP)、丝裂霉素C(MMC)和THP与MMC交替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9月对72例浅表膀胱癌患者在经尿道绿激光汽化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各24例,A、B和C组分别为THP、MMC和THP与MMC交替膀胱灌注,手术后第一周开始,每周1次共8次,以后每两周1次共8次,再以后每月1次共两年。结果72例患者均随访两年以上A组3例复发(12.5%),B组6例复发(20.6oA),C组1例复发(4.16%)(P〈0.05)。结论THP与MMC交替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手术后复发作用优于单用THP或MM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