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奥斯汀说那种认为我们只看见感觉材料,看不见物体的见解是“学究式”,也就是过分简单化,喜欢“表面整齐的分类”而不喜欢事实的捉摸不定的复杂性。根据他的说法,哲学家总想说,我们“直接知觉到的”只是感觉材料而不是物体,这是一种“伪造的对立”,一种“表面干净的二分法”。他提出的相反说法是:“我们所‘知觉’到的东西决不是只有一个种类,而是有好多不同的种类”。奥斯汀的说法是一种令人误解的片面真理,而且他攻击的物体与感觉材料之间的“伪造的对立”也没有能达到目的。感觉材料论者诚然对笔、虹等一类东西的视觉知觉作过分析,并且认为每一个事例都牵涉到感觉材料在内。但因此说哲学家就是否认或者模糊我们看见的这些形形色色东西的区别,那是毫无根据的。确实在感觉材料、感觉、知觉概念这些名辞后面可能隐藏着一些“令人迷惑的谬误”。但是奥斯汀提到的为我们知觉到的那些东西,并没有能如他指望我们那样,以此作为理由说感觉材料论是对一个错误问题的坏答案。奥斯汀认为那些用来教初学者的、常被人提出来然后又打下去的陈旧知觉学说,都非常粗疏而且容易引起误解;这样看是对的。他认为那些用来赞成或反对这些学说的论证有时也是粗疏和不能令人信服的;这也不错。但是讨论这些学说确有一样好处,就是使学生接触到一些想法,而这些想法他作为一个“不用心思的普通人”头脑里是不会有的。奥斯汀没有看出或者至少不承认,他否认的这些学说会有这样的好处。奥斯汀对于哲学的性质决不会想到提出一个笼统的总的看法,不论是消极的或积极的。但是初学哲学的人读了《感觉与被感觉的》之后,说不定一点信念都不剩了,觉得哲学除掉暴露哲学家的错误外,更没有别的事情好做。  相似文献   

2.
本文剖析了艾耶尔在知觉问题上的观点和方法,认为艾耶尔的基本立场或观点属于经验主义领域,其方法是运用语言学提供的手段,其目的是解决经验主义在知觉问题上的困境。艾耶尔的知觉观主要包括感觉材料的引入及其与物、心、知党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构造物的概念等。  相似文献   

3.
奥斯汀并非像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只着迷于纯语言问题而对世界不感兴趣,实际上,他的语言探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语词的敏锐觉察来磨锐我们对现象的洞察力。当然,奥斯汀未对世界或事物作单独的、系统的考察,而是在谈语言、真理和知觉等问题时,兼谈及与语言相对应的世界,与陈述相对应的事实以及作为感知对象的事物或现象等。奥斯汀是通过对“实在”、“事实”、“事物”和“事件”等术语作细致的语言辨析而达到他的世界概念的。从总的倾向看,奥斯汀强调世界“分”的一面,即强调事物的多样性及彼此之间的差异和区分,因此,他对世界或实在的看法有多元论和唯名论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的知觉理论可以简洁地表述为:知觉就是感觉器官以不带被感知对象的物质的方式获取被感知对象的感觉形式.但是究竟应该如何解读这个神秘的知觉理论,却是学术界一直有争议的话题.本文将比较研究对上述亚里士多德知觉理论的三种不同类型的解读,并分别以这一领域的著名哲学家本尼耶特、舍拉布基以及李尔的工作作为各类解读的代表来对其进行逐一的分析和讨论.本文的目的是阐明和支持李尔的表征型的解读,并将试图论证表征型解读能够相容于支持其他两种解读的文本证据,并且能够成功地解决其他两种解读各自所面临的困难.  相似文献   

5.
人类通过感官与世界互动获得对事物的直观把握。知觉意义以感官感知为基础,在感官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经由认知初加工,形成知觉意义。由感官感知到语言编码,经历了感官感知—知觉加工产生意义—认知加工编码产生语言等过程。知觉意义的记录和交换催生了知觉语言的编码。知觉语言的产生与各感官之间联系紧密,关系错综复杂,亟待建立一个以知觉意义的生成和编码问题为核心议题的语言学研究新平台。基于此,提出“知觉语言学”学科界域,并以五官模型、体认语言学和认知隐喻为理论切入点,阐释“知觉语言学”的学科理论渊源;从通感阐释、通感隐喻迁移次序的差异化阐释、感官灵敏度与词汇丰富度之间的关联阐释、知觉意义的多模态表征及失聪和失明个体的知觉语言研究等方面爬梳研究议题。知觉语言学对探测人类的感知世界,回答感官系统如何与词语建立连接,以及知觉意义如何在语言中编码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科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时序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件顺序性的知觉.当前关于时序知觉的认知机制有两种观点,中枢计时机制认为存在一个共同的中枢加工器对不同刺激所包含的时序信息进行加工,主要包括一般阈限模型和两阶段模型;而特定特征机制则认为时序知觉取决于具体的感觉通道和刺激属性.时序知觉涉及颞一顶区、额叶、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等脑区,这也为时序知觉的中枢计时机制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时序知觉的认知机制与神经基础还有不少重要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7.
心灵哲学与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知觉经验是否有内容.多数当代哲学家认为知觉经验是表征,因而是有内容的,称之为内容观.特拉维斯和布鲁尔等人则认为,内容观与朴素实在论是不相容的,朴素实在论支持的是关系观,即知觉经验是认知者与心灵独立的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特拉维斯和布鲁尔论证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内容观与关系观并不冲突,并且,一个认识论上适切的内容观应该吸收部分关系观的见解.—个更为强健的观点是:知觉经验具有某种呈现模式下的罗素式命题内容.  相似文献   

8.
在杜夫海纳看来,对感觉与知觉的分析是现象学最根本的方法。他提出以情感与知觉的普遍作用作为审美经验的基础,力图恢复古希腊对于aesthetic的含义,即最基本的感性认知和最具体的人类经验。  相似文献   

9.
格式塔心理学与艺术知觉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觉是一种融表象、认识、情感、价值体验等于一体的综合效应, 但知觉包含着认识。艺术知觉认识是艺术认识的形式之一。本文通过格式塔理论着重阐明了艺术知觉认识的特征和规律。首先, 知觉认识不是感觉元素的复合, 而具有整体性。其次, 艺术知觉认识具有建构性。从客体来说, 它由部分构成整体, 且部分之间存在着时间、空间和意义关系;从主体来说, 知觉具有选择性和理解与解释。再次, 艺术知觉认识具有创造性, 知觉所获得的意义大于其构成整体的部分  相似文献   

10.
亚当·图恩从延展心灵理论出发,提出了延展知觉论证,主张人类已是“原生的赛博格”,并在特定的观察情境下,与外部环境构成一个认知耦合系统,观察仪器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具,而是观察者知觉的延展。从科学实在论的立场来看,该论证为观察仪器提供了一个新的辩护,即在赛博格时代,随着认知增强技术的广泛使用,人体的生物性正逐渐减弱,机械性和计算性则不断增强,身体逐渐转变为一种信息处理载体。进而,包括“认知”在内的诸多概念的涵义和指称势必有所改变,建构经验论的主张自然会被削弱。相较于麦克斯韦尔的“变种人”和丘奇兰德的“类人生物”的思想实验,延展知觉论证的辩护效力更强。然而,由于亚当·图恩过分侧重于“知觉可以延展到外部环境”这一观念,未对知觉的延展机制进行详细的阐释,也未对观察者在不同场景下与观察仪器所构成的认知耦合系统进行差异化考察,导致了延展边界模糊的问题。因而,只有对不同情境下观察者与观察仪器所构成的认知耦合系统进行考察,厘清其内在机制和适用情境,才能确定该论证的适用范围。延展知觉论证虽然仅能为直接成像的观察仪器提供实在论辩护,但仍有助于人们审视赛博格时代的观察者与观察仪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清华学人、中国著名逻辑学家周礼全先生从 195 0年开始研究语言逻辑 ,1989年起指导作者对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和塞尔的语用逻辑进行研究。文章介绍周礼全先生对语言逻辑的重要贡献 ,并给出模态的语用逻辑系统 MF,以期与作者先期发表的《命题的语用逻辑》、《量化的语用逻辑》共同形成对语用逻辑形式化研究的全面描述。  相似文献   

12.
语言、记忆与光照--奥古斯丁的真理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古斯丁的“知识论”与他对生存之确定性的寻求有关。从广义上说,知识论就是真理、确定性与幸福的统一,认识论与“救赎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寻求确定性和幸福是他追求真理的目的,而知识则是完成目的的手段,对上帝的知识是通往幸福的阶梯。尽管如此,奥古斯丁围绕语言、记忆与光照,分别论述了抽象概念的形成、真观念的源泉等知识论问题。其中光照论是核心,奥古斯丁的光照论是一种独特的概念论,是内在经验的形而上学和光形而上学的结合,对西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语力概念与意义表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语力的概念可溯源至弗雷格,而对语力论的系统研究则发端于奥斯汀言语行为论的创立.语力概念的创立,填补了语言哲学中的一项空白,但围绕语力与意义的关系问题,塞尔等言语行为论的继承者并未因袭奥斯汀的观点.不过,与其把语力与意义这两个概念对立起来,毋宁将语力视为交际语用意义的组成部分,并作为意义的重要维度加以研究,从而通过对其性质及构成要素等的分析探察,进一步丰富语言哲学对于意义概念的理论表征.  相似文献   

14.
费尔巴哈的感性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感性认识或感觉经验 ,而是现实的人的感性存在 ,是感性本身 ,是感性本体论。正是借助于感性本体论 ,费尔巴哈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颠覆性的批判 ;在这个意义上 ,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不仅是人类感性学说史上的一场革命 ,而且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 ,因为他开启了哲学的现代性。但是费尔巴哈的感性依然是“哲学家的感性” ,而不是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 ,所以 ,费尔巴哈感性本体论并没有贯彻到底。  相似文献   

15.
刘若愚是美籍著名华裔比较诗学研究家,他平生写作了八部与中国诗学有关的专著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他的比较诗学理论体系在西方汉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对中国文艺理论走向国际化也有不可忽略的借鉴意义。本文在全面研读刘氏专著及其论文的基础上,论述其“中国诗观”的修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6.
形式和意义如同艺术史钟摆左右摇摆的两极,与之相应的抽象画和现成品艺术可谓形式的极端化和意义的具象化体现。在抽象画和现成品艺术面前,康德无功利的鉴赏判断主张与胡塞尔现象学悬隔态度下的审美直观规定了感官之眼的观看方式,后期胡塞尔及其之后的现象学家则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回归,与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趣味理论有不谋而合之处。在现代性席卷而来的当下,可从审美直观、意义阐释及符号化三个维度观看与传统艺术大不相同的现代艺术,发现感官之眼与心灵之眼在面向现代艺术时的博弈和融合。在此过程中,个人意识和集体意识、审美直观和意义阐释必然会此消彼长、交互作用,最终超越感官,到达心灵层面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中提出的"欧穆亚"说是对西方"幽默"理论的合理误读。从阐释学"视界融合"的角度看,"欧穆亚"说形成了跨越古今中西,由历时而共时的三重视界的重叠:首先是屈原冲突性的悲剧人格外化出的文学精神,其次是叔本华悲观哲学的"幽默"观念,基于两者与王国维文化人格的"家族相似"性,"欧穆亚"由误读而沟通了中国传统文学精神和西方近代美学思想。"欧穆亚"显在和隐在两重对话结构,使得在一个更大的阐释循环内,对本土文学和西方理论的现代性认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提出要对中国新诗进行民族化建构。所谓“民族化”,意指对古典文学传统进行现代的转化。闻一多根据中国律诗和西方格律诗的内在契合,进行格律重建,创建了新格律诗理论。本文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三个方面论述了闻一多对新诗格律的民族化建构。  相似文献   

19.
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首先提出,后经美国分析哲学家塞尔的继承和发展,成为语用学的支柱理论.哈贝马斯在批判地继承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以普遍语用学为哲学基础,创立了交往行为理论,进一步推动了语用学的发展.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及其局限性入手,探讨了交往行为理论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交往行为理论的语用学意义,以及交往行为理论对以语言为媒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赛义德及其重构的东方主义从其批判意识出发,通过放大传统东方主义的某些侧面而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重构.赛义德的批判陷入了私人化的误区,导致批判(所指)和批判主体(能指)分裂,因此批判就变成了赛义德自我建构的一种策略,而不再具有它所力图表征的意识形态特权.赛义德和西方之间实际上是一种雇员/雇主或生产者/消费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