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对AC-300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观察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保存的血标本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小板(PL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结果4℃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WBC、RBC、HGB、HCT、MCV和PLT的测定值在24h内无明显变化:MPV8h内无明显变化,811后升高。20℃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WBC、RBC、HGB、HCT、MCV和PLT的测定值在12h内无明显变化;MPV的测定值在6h内无明显变化,6h后明显升高。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在12h(4℃)和8h时(20℃)开始发生变化。结论抗凝血标本保存的最佳温度为4℃,20℃(室温)保存的标本应在8h内完成检测;如果室温大于20℃,血标本采集后应尽快完成检测。  相似文献   

2.
血标本保存条件对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对ADVIA120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观察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保存的血标本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PL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结果4℃、10℃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WBC、RBC、HGB、HCT、MCV、RDW和PLT的测定值在24 h内无明显变化;MPV 8 h内无明显变化,8 h后升高.20、30℃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WBC、RBC、HGB、HCT、MCV、RDW和PLT的测定值在12h(20℃)和6h(30℃)内无明显变化;MPV的测定值在6h(20℃)和4h(30℃)内无明显变化,6 h后(20℃)和4h后(30℃)明显升高,尤以30℃显著.白细胞分类散点图在12 h时(4℃和10℃)、8 h时(20℃)和4 h时(30℃)开始发生变化.结论抗凝血标本保存的最佳温度为4~10℃,20℃(室温)保存的标本应在8 h内完成检测;如果室温大于30℃,血标本采集后应在4 h内完成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常规保存不同时间的机采血小板冰冻前后质量指标变化及输注疗效,探讨血小板冰冻处理前常规保存调控的最佳方案。方法对120袋机采血小板随机分成6组,在(22±2)℃平床振荡条件下,分别保存0、1、2、3、4、5d然后制备冰冻血小板,并对血小板冰冻前与复温后分别计数血小板,检测pH值,跟踪调查输注冰冻血小板的患者,计算回收率。结果有效期内(22±2)℃振荡保存的血小板产品中血小板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H值下降明显;冰冻前后血小板计数有显著性差异,pH值无差异。保存3d内的血小板冰冻后血小板的输注回收率无差异,与保存4d、5d的血小板冰冻后的回收率有显著差异。结论(22±2)℃振荡保存3d内的血小板可以制备冰冻血小板,保存4-5d的血小板可以输注但不宜制备冰冻血小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保存时间对血液标本血液细胞各参数的影响。方法将正常人ED—TA—K2抗凝血液标本旋转不同时间后,应用XT2000i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WBC、RBC、HB、RDW、PLT、PDW,同时与手工法计数结果比较。结果血液标本旋转不同时间后采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血液细胞,其中WBC、PLT计数及血小板系列偏差较大,结果不稳定,RBC系列参数偏差很小,结果较稳定。结论血液标本在室温下不同保存时间对检测血液细胞各参数有影响,其中WBC计数应在4h内完成,PLT计数及PLT系列参数检测应在2h内完成,RBC计数及RBC系列参数检测最好在6h内完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20名男性献血者的多成分采集情况进行现场观察和对随机抽取的保存于4℃的12袋机采红细胞(RBC)进行质量分析。方法采用MCS 血细胞分离机和946FF管路采集“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血小板”成分;受试者入选标准为体重≥60kg、Hb≥133g/L、HCT≥0.40和外周PLT≥150×109/L;每一供者采集2URBC和1个治疗量血小板(2.5×1011/袋);RBC产品于4℃贮存0~35d进行质量观察。结果20名受试者无献血不良反应;PLT产品计数值为(2.59±0.16)×1011/袋,白细胞(WBC)残留数为2.61×105/袋;RBC产品重量为(260.0±16.9)g/袋,WBC残留数为(2.39±1.27)×105/URBC。12袋RBC产品在4℃贮存35d时,RBC回收率为98.03%±2.21%,HCT为48.0%±3.8%,溶血率为14.53%±4.35%,游离Hb为(496.9±176.4)mg/L,血浆Na 为(103.42±4.01)mmol/L,K 为(34.48±4.11)mmol/L。结论MCS 血细胞分离机“RBC PLT”采集安全,受试者在采集过程中和采后无不良反应发生;采集的RBC和PLT产品符合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标本放置温度与时间对血细胞分析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100例标本的放置时间与温度,根据放置温度的不同分为:室温组和冰箱组。然后分析不同放置时间的结果。结果标本室温保存时,随着时间的延长,红细胞(RBC)总数变化不规律,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WBC)总数及淋巴细胞(Lymph)、中间细胞(Mid)直接计数逐渐上升,而中性粒细胞(Gran)直接计数呈下降趋势,血红蛋白(Hb)含量变化不明显。标本冰箱冷藏保存时,随着时间的延长,RBC总数、Gran直接计数呈下降趋势,而PLT计数逐渐上升,WBC总数、Hb含量、Lymph、Mid直接计数变化不明显。结论抗凝血室温保存应在7h内完成标本的测定;抗凝血冰箱冷藏保存只要在22h内完成标本的测定,对结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对AC-92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观察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保存的血标本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小板(PL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结果:4℃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WBC、RBC、HGB、HCT、MCV和PLT的测定值在24h内无明显变化;MPV8h内无明显变化.8h后升高。20℃、30℃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WBC、RBC、HGB、HCT、MCV和PLT的测定值在12h(20℃)和6h(30℃)内无明显变化;MPV的测定值在6h(20℃)和4h(30E)内无明显变化,6h后(20℃)和4h后(30℃)明显升高,尤以30℃显著。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在12h时(4℃)、8h时(20℃)和4h时(30℃)开始发生变化。结论:抗凝血标本保存的最佳温度为4℃,20℃(室温)保存的标本应在8h内完成检测;如果室温大于30℃。血标本采集后应在4h内完成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双份机采血小板对捐献者血常规的影响,以评价双份机采血小板的效率和安全性。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深圳市血液中心进行机采血小板捐献者100名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单份机采组和双份机采组,每组50名。在机采前和机采后(献血后5 min),采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其血常规。在机采时,注意观察捐献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两组捐献者机采血小板成品合格率为100%,捐献者生命体征均基本平稳。采集前、后,两组捐献者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采集后,两组捐献者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血小板(platelets,PLT)均较采集前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机采血小板前,两组捐献者WBC、HGB、RBC、HCT、PL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机采血小板后,两组捐献者WBC、HGB、RBC、HC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PL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后,两组捐献者外周血中PLT的计数均高于国家标准。结论双份机采血小板方法既高效又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对ADVIA120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观察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保存的血标本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PL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结果4℃、10℃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WBC、RBC、HGB、HCT、MCV、RDW和PLT的测定值在24 h内无明显变化;MPV 8 h内无明显变化,8 h后升高.20、30℃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WBC、RBC、HGB、HCT、MCV、RDW和PLT的测定值在12h(20℃)和6h(30℃)内无明显变化;MPV的测定值在6h(20℃)和4h(30℃)内无明显变化,6 h后(20℃)和4h后(30℃)明显升高,尤以30℃显著.白细胞分类散点图在12 h时(4℃和10℃)、8 h时(20℃)和4 h时(30℃)开始发生变化.结论抗凝血标本保存的最佳温度为4~10℃,20℃(室温)保存的标本应在8 h内完成检测;如果室温大于30℃,血标本采集后应在4 h内完成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静脉血细胞的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在室内质控在控的情况下,对129例HLD患者和120例正常对照组用sysmex kx-21血球仪检测静脉血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血小板计数(PLT)。结果 HLD组WBC(4.18±1.48)×10^9/L、RBC(4.12±0.58)×10^12/L、Hb(120.78±18.64)g/L、HCT(0.35±0.04)、MCV(86.58±5.84)fl、MCH(29.52±2.24)Pg、MCHC(341.81±13.63)g/L、PLT(90.7士51.54)×10^9/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HLD患者血细胞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可用于指导临床及时治疗并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综合临床医学》2010,(2):208-208
白细胞计数(WBC) 红细胞计数(RBC) 血小板计数(PLT) 血红蛋白(Hb) 中性粒细胞(N) 淋巴细胞(L)  相似文献   

12.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1):3026-3026
WBC(white blood cell,白细胞) RBC(red blood cell,红细胞) PLT[platelet (count),血小板(计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血液学参数的变化。方法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选取23名12个月内机采血小板量为4~10个治疗量的献血者作为观察组(平均每个治疗量血小板计数≥2.5×1011个),于末次机采血小板前检测外周血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例(P-LCR),与4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外周血WBC、RBC、Hb、HC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外周血PL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MPV、PDW、P-LC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MPV与PLT呈中度负相关,MPV与PDW、P-LCR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为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查体时要结合PLT、MPV、PDW、P-LCR等血液学参数,综合考虑献血者机体的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乳糜血标本血浆置换前后对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影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集乳糜血标本22例,使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浆置换前后的标本进行检测,并与手工显微镜计数结果进行比对。结果非乳糜血样本 WBC、NEU、LY、MO、RBC、HGB 和 PLT 结果与置换前的原始血样本测定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22例乳糜血样本检测中, WBC 计数分类、HGB、PLT 在置换前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置换后乳糜血标本血细胞分析仪 WBC 计数分类和PLT 结果与显微镜计数法相关性较好(r2=0.936;r2=0.918);在三酰甘油的干扰试验中,发现 WBC 计数分类、HGB、PLT 结果会随着三酰甘油浓度的增加而变化。结论采用血浆置换方法可以明显改善乳糜血标本对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准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冰冻保存对机采血小板释放5-HT 的影响.方法 常规以二甲基亚砜(DMSO)为冷冻保护剂、-80 ℃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30 d;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并比较冰冻保存前后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ELISA法检测冰冻前后及在阳离子没食子酸丙酯(C-PG)、凝血酶(thrombin,THB)、二磷酸腺苷(ADP)、胶原(Collagen)等不同PLT诱导剂激活作用下PLT释放5-HT的数量.结果 冰冻复苏后机采血小板计数变化不大(P>0.05),但MPV和PDW 均增加,血小板制品血浆5-HT含量也显著增高(P<0.01).在不同诱导剂作用下,新鲜血小板释放5-HT均高于冰冻保存的血小板,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1)机采血小板冰冻保存与解冻过程中,会引起血小板膜形态和生物活性改变.(2)冰冻保存后PLT对不同诱导剂的反应下降.  相似文献   

16.
机采血小板因其产量和纯度高,内含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少,治疗效果好,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青睐。但机采血小板(PLT)采集过程较长,采集一个治疗量的PLT约需1h,整个过程虽然在一次性封闭式管内进行,但血液抽出体外,离心分离出PLT后再回输到体内,血液经体外循环和物理运动后是否对血象产生负面影响,一直是供者乃至机采工作人员关注的问题。为此,本研究随机选取80例血小板供者,对其机采前后的血象指标进行检测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上海地区血液分析仪准确性的研究和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上海地区不同品牌,型号血液自动分析仪检测参数结果准确度,证明仪器间差异是否有显著性。方法 采用同一份抗凝全血由上海市114家单位统一测定血液参数,计算测定结果的变异系数(CV)和极差(%)。结果 不同仪器组(Sysmex组、Beckman-Coulter组和Abbott组)测定结果最大变异系数比较,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量(HGB),血细胞比容(HCT)、白细胞计数(WBC)和血小板计数(PLT)分别为3.2%,3.8%,3.6%,9.3%和10.8%。不同仪器组测定结果之间最大差异比较,RBC,HGB,HCT、MCV、WBC和PLT分别为0.74%,1.65%,5.45%,6.42%,7.06%和18.55%。结论 开展深入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可使血液分析仪检测质量的水平可缩小不同仪器检测结果之间差异。使得同一血样在不同实验室的测定结果趋向一致。  相似文献   

18.
取10例献血者的血样,在不同温度下(18℃、25℃和37℃)对上述血样本进行血常规检查,使用血细胞计数仪对不同温度下血样中的WBC、PLT、RBC等进行计数,观察分析其变化。WBC及PLT计数在18℃、25℃和37℃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BC计数在18℃的明显低于25℃及37℃的检测结果,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涂片结果显示:红细胞在18℃时出现了凝集现象,而在25℃和37℃时并没有出现凝集现象。冷凝集对于WBC及PLT的影响较小,在不同温度下,其变化不明显,而温度对于RBC计数影响较大,温度升高后,RBC计数增多。  相似文献   

19.
不同血液分析仪测定机采血小板计数结果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立强  桑列勇  童海明 《检验医学》2010,25(10):794-796
目的观察不同血液分析仪测定机采献血者采前与成品标本中血小板(PLT)数量的准确性。方法先对绍兴市中心血站2台仪器(三分类分析仪及五分类分析仪)计数PLT的批内、批间精密度进行测定,再对68例采前静脉血标本和52例机采后样管标本分别用绍兴市中心血站2台仪器与手工镜检法进行PLT计数,并取其中的各20例标本用其他品牌仪器进行比对,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绍兴市中心血站2台仪器计数PLT均有较好的批内、批间精密度;在采前静脉血标本检测上,不同仪器间,仪器与手工镜检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采后样管检测上,三分类分析仪与五分类分析仪、手工镜检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后成品PLT数量检测应该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进行计数,如用三分类血液分析仪计数,则需特别注意测定值低于实际值的现象,可通过每月一次与五分类仪器或手工法比对的方法 ,调整检测系数或增大稀释倍数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20.
孙秋瑾  王宇 《检验医学》2011,26(5):334-337
目的探讨放置时间、保存温度对2~6岁幼儿末梢全血细胞计数结果的影响,以指导体检工作流程的合理安排。方法取40名幼儿末梢全血用乙二胺四乙酸三钾(EDTA-K3)抗凝,分组标记后保存于不同温度中。应用ABX-Micros 6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将分装标本分别在0.5、4、8和10 h测定。结果保存于室温和4℃冰箱冷藏环境下,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淋巴细胞百分率(LY)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血小板(PLT)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率(GRA)均有下降的趋势。标本于室温8 h及4℃冷藏10 h以后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大多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 h时室温与4℃冷藏放置2组数据比较,大多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放置时间及保存温度对幼儿末梢全血细胞计数结果中的一些参数有明显影响,在4h之内检测,室温与4℃冷藏2种环境对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末梢血标本放置在4℃冷藏条件下10h内完成检测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