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56例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病例及其螺旋CT三维重建与普通CT影像资料,依据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结果选择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将普通CT与螺旋CT三维重建片对术前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分析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螺旋CT三维重建与普通CT对髁状突是否骨折的检测符合率结果表明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三维重建与普通CT对髁状突骨折伴移位检测符合率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对于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诊断及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临床应常规采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复位方式治疗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3年3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87例(104侧),根据患者手术复位方法的不同,分为游离复位组和髁状突解剖复位组,游离复位组采取游离复位术,髁状突解剖复位组采取髁突-翼外肌解剖复位术,术后1年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以及随访情况。结果髁状突解剖复位组的显效率为67.2%,显著高于游离复位组的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髁状突解剖复位组患者张口型正常、张口度正常和咀嚼正常的比例均高于游离复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髁状突解剖复位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促进患者术后结构和口腔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52岁。以左面部肿物发现10年余于10—10—26入院。於10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面部生长肿物。初起如乒乓球大,逐渐长至鹅卵大。检查:一般情况好。左侧腮腺咬肌区下颌升枝部肿物约6.0cm×4.0cm,隆起。触之界不清。固定。局部皮色正常。皮温不高。触痛不明显,全颌曲面断层片示左下颌骨升枝部均匀密度减低区约7.0cm×4.0cm。界限清。上界在髁状突下方,下界在下颌角内侧,其后缘骨质较对侧明显变窄。喙状突消炎。髁状突变小。血像正常。初步诊断:下颌骨囊肿。治疗:予以局麻下行囊肿切除,截骨植骨,钛钢颞颌关节置换术。术中见下颌角至髁状突下方隆起,表现骨质已薄如纸。切开骨质,见肿物囊性,下极在8内侧,上极至髁状突下。完整剥出肿物。所余升枝部后缘骨质薄如卵壳,喙突消失,髁状突明显变小。下颌角处骨质尚厚。遂於下颌角处截骨,连同髁状突一并切除。切取右侧第8肋骨10cm,量取相应长度,将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常规X线、口腔曲面断层片、二维CT和三维CT在颌骨骨折诊断中的优缺点.方法 对74例不同类型的上、下颌骨骨折的常规X线、曲面断层片、二维CT和三维CT的显示情况进行对照和分析.结果 下颌骨易发生骨折,其中下颌骨体部骨折率最高,然后依次为髁状突、下颌角、升支;三维CT在颌骨骨折诊断的准确率最高,二维CT、口腔曲面断层片、常规X线次之(P<0.05);对下颌骨骨折线的显示准确率三维CT最高,口腔曲面断层片次之,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上颌骨骨折线三维CT的准确率最高,二维CT次之,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种影像学检查各有优缺点,为提高骨折显示的准确率,4种方法结合使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CT冠状位扫描在髁状突骨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来我院放射科拍片的髁状突骨折患者56例同时行X线检查和CT横断位、CT冠状位扫描,对比分析三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对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1年。结果两种CT扫描阳性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100%VS75.7%),漏诊率明显低于X线检查(0 VS 24.3%),CT横断位的可疑率明显高于CT冠状位扫描(20.3%VS2.7%),显示率明显低于CT冠状位扫描(79.7%VS97.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CT冠状位扫描诊断指导下,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结论 CT冠状位扫描对诊治髁状突骨折具有重要意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于髁状突骨折的诊断应首选CT冠状位扫描技术。  相似文献   

6.
吕翔  宫学华  沈国华  张洁  徐巍巍  王伟 《河北医药》2013,35(9):1319-1320
目的探讨下颌骨骨折的发病规律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158例下颌骨骨折病例,对该组病例的发病规律及治疗措施进行回顾。结果颏部是下颌骨骨折最好发部位;下颌骨骨折最易伴发的合并伤为面中部骨折;下颌骨骨折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切开复位坚固内固定,切开复位组在术后骨折线对位及咬合关系恢复方面均优于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对于多发性下颌骨骨折,应首选切开复位坚固内固定,必要时应辅以颌间牵引固定;对于下颌骨髁状突骨折,应结合骨折具体部位,慎重选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髁状突骨折开放手术翼外肌解剖复位与游离复位的手术效果。方法 100例髁状突骨折开放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患者进行翼外肌解剖复位,B组进行游离复位,1年后进行影像学检查,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疗效。结果 A组并发症少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评价:A组治愈率为98%,B组为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A组的治愈率为98%,B组为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髁状突骨折开放手术患者治疗中,选择翼外肌解剖复位,并发症少,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80例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临床患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发生特点。方法通过对80例髁状突骨折病历资料的调查,对髁状突骨折的发生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类型、合并伤、治疗及后遗症进行分析。结果髁状突骨折好发于20~30岁;男性多于女性,交通事故伤(52·5%)为主要致伤原因;髁状突骨折70%发生在髁颈部;40%合并颏部骨折;儿童髁状突骨折71·55%采用保守治疗,高位(囊内)骨折71·22%摘除骨折断端;3·75%继发关节强直。结论髁状突骨折好发于髁颈部,髁状突矢状骨折及髁颈部骨折伴骨折断端和关节盘移位严重的骨折处理不当易发生关节强直。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兔下颌骨髁突骨折断端应用人重组骨形成蛋白(rhBMP),探讨其对在缺乏维生素D供应状态下骨折端骨折愈合的作用和愈合方式。方法选择大耳兔60只,随机分为两组,然后建立下颌骨髁突骨折模型,一组给以吸附在载体胶原上的rhBMP作用实验组,另一组为空白对照组。随后分别于1、2、3、4、5、6周处死每组各5只兔子,对两组骨折断端的愈合进行骨折愈合处肉眼、透射光、X线、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切片、电子显微镜等观察。实验结果采用析因分析。结果运用rhBMP组不论是骨折端愈合表面,还是断端组织切片结果,均表明在愈合时间、愈合的程度上较对照组好,表现在两组骨折部X线软件灰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实验证明骨形成蛋白对缺乏充足维生素D补充的兔下颌骨髁突骨折的愈合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术方法以及保守方法治疗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适应证。方法根据治疗方法将2010年3月~2012年9月本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48例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为错颌畸形明显、下颌运动严重受影响、髁状突骨折端移位明显或相互重叠的患者,共有患者27例,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为骨折端无明显移位、经牵引可以使咬牙合关系恢复正常、考虑面部容貌的闭合性骨折患者,共有患者21例,接受保守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接受12个月的随访,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第12个月,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临床上治疗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时应严格掌握手术方法以及保守治疗方法的适应证,根据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的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卵巢切除(OVX)大鼠胫骨对氟化钠和尼尔雌醇联合应用的治疗反应。方法:将24只雌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OVX组,对照组和EF组,每组8只。对OVX组和EF组大鼠行OVX手术,建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EF组于OVX术后1个月予氟化钠和尼尔雌醇联合治疗,给药3个月后处死。用骨形态计量学方法检测OVX大鼠左后肢胫骨对氟化钠的治疗反应。结果OVX组大鼠骨小梁体积,平均骨小梁密度较对照组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2.
马玉涛 《安徽医药》2014,18(1):103-106
目的 探讨非血管化髂骨与血管化髂骨移植同期种植重建下颌骨节段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30例下颌骨节段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血管化髂骨移植同期修复组(血管化组)15例以及非血管化髂骨移植同期修复组(非血管化组)15例,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于术后1、2、4个月应用显微CT观察患者骨质骨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 非血管化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血管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化组Ⅰ期愈合率为53.33%、Ⅱ期愈合率为40.00%,非血管化组Ⅰ期愈合率为46.67%、Ⅱ期愈合率为40.00%,两组愈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血管化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血管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血管化组术后植骨吸收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化组术后1个月、2个月TV/BV、Tb.Th、Tb.Sp、Tb.N等指标优于非血管化组(P〈0.05),而术后4个月,非血管化TV/BV、Tb.Th、Tb.Sp、Tb.N等指标与血管化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血管化髂骨移植同期修复下颌骨缺损对患者的创伤少、修复效果理想、操作简单易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患者术后容易发生感染及移植骨吸收,需掌握好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口服蛇床子素是否能提高大鼠峰值骨量,从而预防骨质疏松症。方法 1月龄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给药组每日灌服10mg·kg1蛇床子素,对照组灌服等体积蒸馏水。每周监测体质量,每月检测1次全身骨密度。3个月后处死所有动物,取血测血清骨钙素(OC)和抗酒石酸性磷酸酶5b(TRACP5b)含量,取双侧股骨和胫骨分别进行骨密度检测、分析,骨形态计量分析和生物力学评价,剥离心、肝、胃、肾、肾上腺和子宫后称重,计算器官指数,并做常规病理学检测。结果 2组大鼠的体质量始终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器官指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病理学观察未见异常发生;第1、2月的全身骨密度无明显差别(P〉0.05),但3个月后给药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股骨骨密度呈相同趋势(P〈0.05);给药组的血清OC水平升高,而TRACP5b含量下降(P〈0.05);μCT检测结果是:给药组的骨体积百分率、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数量均高于对照组,但骨小梁分离度和模型系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股骨最大载荷(P〈0.01)、屈服强度(P〈0.01)和弹性模量(P〈0.05)均为给药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口服蛇床子素可抑制实验大鼠体内骨吸收水平并增强骨形成,提高大鼠峰值骨量,可预防各种原因引起的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I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微球支架注入骨质疏松大鼠股骨转子间,探讨其对骨缺损后骨质量的局部改善情况.方法 通过切除30只SD雌性大鼠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并用电钻在股骨转子间人为制作骨缺损;实验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给药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药组大鼠骨缺损部位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I型胶原修饰的PLGA微球,模型组大鼠骨缺损部位注入PBS缓冲液,假手术组大鼠行假手术.分别考察术后1、3个月骨缺损部位的骨矿含量、骨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及分离度.结果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I型胶原修饰的PLGA微球支架体外培养7 d,发现细胞在支架表面黏附、生长良好.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动物术后1个月的骨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均显著增大,骨小梁分离度显著减小,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矿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给药组动物术后3个月的骨矿含量、骨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均显著大于模型组,骨小梁分离度显著小于模型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I型胶原修饰的PLGA微球可修复大鼠骨质疏松部位骨缺损,改建骨小梁结构,提高骨质量.  相似文献   

15.
郭隽  曹菁  李程  李泽奎  高思文  张娟 《天津医药》2021,49(7):735-741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及MRI分析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经再定位咬合板(ARS)治疗前后的影像学差异,探讨ARS治疗TMD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 将86例TMD患者根据是否接受ARS治疗分为ARS组(60例)和非ARS组(26例)。非ARS组使用肌功能训练6个月,ARS组在肌功能训练的配合下经ARS治疗6个月,分析2组TMD患者治疗前后的最大开口度(MMO)、关节弹响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颞下颌关节的CBCT三维数据,MRI测得的关节盘长度和盘-髁距离。对ARS组中20例和非ARS组中10例退行性关节病患者,分析其治疗前后CBCT所显示的髁突骨质的变化。结果 与非ARS组比较,治疗后ARS组MMO增大,关节弹响和疼痛VAS评分降低(P<0.05);CBCT显示髁突水平角减小,关节前间隙变窄,关节后间隙增宽(P<0.05);关节上间隙,髁突前后径、内外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S组中20例退行性关节病患者经ARS治疗后髁突骨质得到明显改善,骨质评分较非ARS组降低(P<0.05)。MRI显示ARS组治疗前后关节盘长度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而治疗后盘-髁距离较非ARS组缩短(P<0.05)。结论 CBCT及MRI检查能够明确ARS对恢复TMD患者髁突和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淫羊藿水提后药渣对去势雄性大鼠的壮骨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去睾丸造成激素缺乏型骨质疏松模型,造模12周后,连续ig给予淫羊藿水提物及药渣8周,给药浓度为0.5、1.0 g/kg(以生药计)。给药结束后处死动物并进行血清生化和骨微结构检测。结果 给药8周,淫羊藿药渣0.5 g/kg组血清I型前胶原N端前肽(P1NP)含量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发挥促进骨形成作用;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ea)、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糖(GLU)水平均呈降低趋势,肝肾毒性不明显;CT扫描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淫羊藿药渣0.5 g/kg组胫骨直径显著升高(P<0.05);水提物0.5 g/kg、药渣1.0 g/kg组骨总体积(TV)显著升高(P<0.05),各给药组骨小梁的体积(BV)均呈升高趋势,骨表面积(BS)、骨小梁数量(Tb.N)均显著升高(P<0.05、0.01);药渣1.0 g/kg组骨小梁分离度(Tb.Sp)显著降低(P<0.01)。结论 0.5和1.0 g/kg淫羊藿药渣对去势诱导的雄性大鼠骨质疏松有治疗作用,效果不低于水提物且没有显著毒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右归饮对去势雌性小鼠骨质疏松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将C57BL/6雌性小鼠去卵巢手术模拟骨质疏松症,饲养12周后,分别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雷洛昔芬组、右归饮组,每组各9只,模型组、假手术组ig生理盐水,右归饮组ig右归饮溶液。雷洛昔芬组ig盐酸雷洛昔芬溶液10 mg/kg。每天每只均给药0.2 m L,连续给药5周,眼球取血,测定血清中生化指标和钙、磷水平;将动物处死,测定骨形态计量指标和做Micro-CT。分离并培养骨内间充质干细胞,测定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右归饮组的骨密度、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平均厚度、骨小梁数量均显著升高,骨表面积/骨体积和骨小梁分离度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归饮组I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水平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胶原羧基端(CTx)水平比模型组略高一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右归饮组钙、磷水平与模型组各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右归饮组细胞呈增长趋势,但增长率较其他组相对较低(P0.01),倍数变化显著升高(P0.01)。结论右归饮对去势雌性小鼠骨质疏松有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成骨细胞,从而刺激骨形成,达到有效抑制小鼠骨的丢失。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左归丸联合橄榄油对去势后大鼠骨组织和骨密度的影响,为中医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对45只5~6月龄清洁型SD雌性大鼠进行随机等分成5组:①假手术组(Sham组)、②去卵巢组(OVX组)、③去卵巢+左归丸组(ZGW组)、④去卵巢+橄榄油组(Olive组)、⑤去卵巢+左归丸+橄榄油组(复方组).对照组(①②)用药:均以生理盐水按1 ml/100 g体重,隔天1次灌胃.治疗组(③④⑤)用药:ZGW组:以中成药左归丸水溶液(每ml含0.2 g生药)按1 ml/100 g体重,隔天1次灌胃.Olive组:以初榨橄榄油按1 ml/100 g体重,隔天1次灌胃.复方组:以左归丸水溶液和初榨橄榄油交替每日灌胃1次.12周后分别左心室取血,检测血中血清雌二醇(E2)、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放血处死后取出腰椎行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取左侧股骨近端1/3切片观察骨组织并计算骨小梁面积.结果 OVX组中血E2值明显低于Sham组(P〈0.01);复方组中E2、IL-1、IL-6与Sham组无差异(P〉0.05),复方组血E2值高于OVX组、ZGW组和Olive组(均P〈0.05),IL-1值低于OVX组、ZGW组和Olive组(均P〈0.05),复方组中IL-6值低于Oliv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ZGW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观察发现OVX组中骨小梁稀薄、断裂,治疗组中骨小梁变密,连续性好,骨质疏松的病理骨组织现象改善,且三组间没有明显的区别.复方组骨密度较Olive组增加(P〈0.05),但与ZGW组无显著差异性(P〉0.05).复方组骨小梁面积较ZGW组增加(P〈0.05),但与Olive组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左归丸联合橄榄油能有效地减轻大鼠卵巢切除术引起的骨质丢失,且两者联合应用疗效或可能优于单用左归丸或橄榄油.  相似文献   

19.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low levels of mono-ortho PCB 118 and di-ortho PCB 153, affect bone composition and strength in ewes (Dala breed) and their foetuses following exposure starting at conception and ending a week before expected delivery. In male foetuses, trabecular bone mineral content at the metaphysis was almost 30% lower in the PCB 118 (49 μg/kg body wt/day) group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corn oil) (ANCOVA, P < 0.05). In female foetuses of the PCB 153 (98 μg/kg body wt/day) group trabecular cross-sectional area at the metaphysis was 19% smaller than in the controls (ANCOVA, P<0.05). At the diaphysis a smaller marrow cavity area (up to 24% reduction) was observed in female and male foetuses exposed to PCB 153 compared with controls (ANCOVA, P < 0.05). There were als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the mid diaphyseal measure point between the PCB 153 and the control group females (ANCOVA, P < 0.05). Cortical and total bone mineral density, cortical thicknes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endosteal circumference shorter and marrow cavity significantly smaller in the PCB 153 group (ANCOVA, P < 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石榴籽油抑制骨质疏松症小鼠软骨代谢的效果.方法 将36只雌性ddY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石榴籽油低、中和高剂量组以及雌二醇组,分别给予各组小鼠1 g/kg/d饲料灌胃,于1、2、3、4周后检测各组小鼠的体质量变化以及4周后的子宫质量,观察正常组、模型组、不同PSO剂量实验组的骨质疏松病理切片情况,通过RT-PCR比较开始给予饲料以及1、2、3、4周后检测各组破骨细胞相关基因MMP2、CTR、Itgβ3以及成骨细胞相关基因Lrp5、OPN的表达水平.结果 卵巢切除后模型组小鼠子宫质量显著下降;石榴籽油的低剂量对子宫质量的下降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效果与雌二醇相当;石榴籽油的中剂量和大剂量对子宫质量的下降无明显抑制作用.模型组动物股骨近端骨小梁微结构破坏,程度最为严重,骨密质比较薄,骨细胞数量减少,骨小梁稀疏、断裂、排列紊乱,髓腔增大,测定其骨密度为(0.98±0.15) g/cm3显著低于正常组(1.37±0.23) g/cm3及PSO低剂量组(1.21±0.19) g/cm3;同时PSO低剂量组骨质疏松的病理改变改善明显,骨小梁密增多,骨密质增厚.低剂量组(5%)石榴籽油对破骨细胞的三种基因(CTR、ITGb3、MMP2)呈现下调,其中CTR下调最为显著;而对成骨细胞相关基因Lrp5呈现显著上调,P<0.05.结论 石榴籽油通过相关基因调节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轻骨吸收和破坏,从而抑制骨质疏松症小鼠骨量的丢失;同时通过作用于成骨细胞相关基因,促进成骨细胞分化,促进成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