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龚小刚 《当代医学》2021,27(29):121-122
目的 探究不同剂量低浓度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行下肢手术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三色球分组原则分为3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1%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A麻醉剂量为4.5 mg,B组麻醉剂量为6.0 mg,C组麻醉剂量为7.5 mg.比较3组麻醉效果.结果 3组均符合手术麻醉要求,但A组和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最大时间、运动阻滞最大时间均长于C组;A组和B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运动阻滞维持时间短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最大时间、运动阻滞最大时间均长于B组,A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均短于B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和B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4.5 mg 1%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下肢手术麻醉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子宫全切术的麻醉效能及最佳剂量.方法:选择(32~53)岁的子宫全切术病人75例,随机均分为三组.A、B、C组依次应用5%重比重罗哌卡因12.5mg、15mg、17.5mg.观察镇痛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高痛觉阻滞平面、麻醉持续时间、最大运动阻滞程度、痛觉及运动恢复时间、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三组镇痛起效时间、最高痛觉阻滞平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动阻滞起效时闻C组比A组短(P<0.05),麻醉持续时闻、痛觉和运动恢复时闻C组>B组>A组(P<0.05);C组不良反应最多.结论:罗哌卡因羹比重液15mg腰硬联合麻醉麻用于子宫全切术,可达到完善的镇痛效果,且较安全,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剖宫产术中麻醉效果,探讨罗哌卡因理想剂量。方法:选择120例单胎、足月妊娠,需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三组,A组、B组、C组,每组40例,选择L2~3间隙行腰-硬联合麻醉,腰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药为舒芬太尼5μg复合0.75%罗哌卡因,罗哌卡因剂量分别为:A组1.1 ml(8.25 mg),B组1.0 ml(7.5 mg),C组0.9 ml(6.75 mg)。观察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阻滞平面、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平面达T6~T8的例数,A组高于B组、C组(P<0.05);麻醉效果A组、B组高于C组(P<0.05);低血压、恶心呕吐的发生率A组高于B组、C组(P<0.05)。三组新生儿娩出后1 min和5 min的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5μg复合0.75%罗哌卡因1.0 ml用于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提供满意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稳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蛛网膜下腔阻滞中比较理想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最适宜的有效剂量.方法 2008年8月-2011年8月在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下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A组(n=31)罗哌卡因13.5mg,B组(n=30)罗哌卡因15.0mg,C组(n=28)罗哌卡因16.5mg和D组(n=31)罗哌卡因18.0mg.比较观察不同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维持及恢复的异同、最高阻滞平面、术中麻醉质量及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与A组比,B~D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达到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Bromage恢复为 0的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D组患者起效时间、达到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组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最适宜的有效剂量为15.0mg.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0.75%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阑尾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随机选取急诊阑尾手术患者60例,分为罗哌卡因(A组)和布比卡因(B组),腰硬联合麻醉下蛛网膜下腔给药.A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75%罗哌卡因2ml,B组注入0.75%布比卡因2ml.结果 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为(1.5±0.5)min、最高感觉阻滞平面为(9±1.5),明显低于A组的明显低于A组的(4±1.5)min和(11.8±0.8),(P<0.05);B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为(3±1.4)min明显低于A组的(12±3)min,(P<0.05);B组最大运动阻滞程度为(3±0)mg、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为(207±67)min,明显高于A组的(1.8±1.4)mg和(118±36)min,(P<0.05);两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0.75%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是阑尾手术安全可靠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腹部妇科手术中的临床效果、量效关系、并与布比卡因比较。方法:60例行择期妇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给予相同浓度和比重的罗哌卡因12mg、15mg并与布比卡因10mg的脊麻相比较。观察各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及固定时间、运动阻滞时间、麻醉效果分级和术中不良反应。结果: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最高感觉阻滞平面固定时间依次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下肢运动阻滞时间依次减少,B、C组与A组比较P〈0.05。第一次硬膜外用药时间依次延长,B,C组与A组比较P〈0.05。结论:以0.5%罗哌卡因15mg行腰-硬联合麻醉,在妇科手术中最安全、有效的,可取代布比卡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轻比重罗哌卡因腰麻用于腰椎间盘切除术的最适浓度。方法拟行腰椎间盘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0例,均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腰麻用药A组(罗哌卡因7.5 mg:5ml);B组(罗哌卡1因10 mg:5 ml);C组(罗哌卡因2.5 mg:5 ml)。注药后均俯卧于有腰桥的手术台上,使手术部位位于最高点。当感觉阻滞平面低于T10时,经硬膜外追加0.5%罗哌卡因。观察3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结果感觉阻滞起效所需时间B、C两组快于A组(P<0.05)。完全运动阻滞的病例B组小于A、C两组(P<0.01)。镇痛效果B、C两组优于A组(P<0.01)。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0.2%罗哌卡因5ml腰麻可安全有效的用于腰椎间盘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0.75%罗哌卡因和0.75%布比卡因用于腰麻在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效果,探讨罗哌卡因的合理剂量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腰-硬联合阻滞下行剖宫产手术90例,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30例,各组腰麻用药配方:A组:0.75%布比卡因10mg,B组:0.75%罗哌卡因10mg,C组:0.75%罗哌卡因15mg,各组均加5%GS1.0ml配成重比重混合液。记录及观察术前、术中、术毕SBP和HR、感觉和运动阻滞的异同、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麻醉效果。结果术前、术中、术毕血压及心率、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感觉阻滞达最高平面固定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阻滞起效时间A组比B、C组起效快(P〈0.05),C组比B组起效快(P〈0.001);达最大运动阻滞时间A组、C组比B组起效快(P〈0.01)。麻醉效果评价:优良率A、C两组优于B组(P〈0.01),A、C两组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均高于B、C两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15mg用于腰麻在剖宫产术中麻醉效果满意,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血流动力学稳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剖宫产手术200例,ASA Ⅰ~Ⅱ组,随机分成两组:0.75%布比卡因9mg组(A组)和0.75%罗哌卡因9mg组(B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左侧卧位,L2-3间隙穿刺行硬-硬联合麻醉.观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最高平面、感觉平面固定时间、麻醉作用时间、运动阻滞程度(Bromagt评分)及低血压、心率减慢、头痛、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在给药10min后血压、心率下降程度高于B组(P<0.05),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慢于A组(P<0.05),B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慢于A组(P<0.05),A组的低血压、心率减慢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 0.75%罗哌卡因9mg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最佳浓度罗哌卡因腰麻在剖宫产产妇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行剖宫产产妇66例,按照数字随机法随机分成A组、B组和C组,每各22例。3组产妇在行剖宫产前给予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进行腰麻,即A组10 mg,B组15 mg,C组20 mg。比较3组产妇在剖宫产手术中的麻醉效果。结果:B组、C组产妇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最大运动神经阻滞时间、感觉和运动恢复时间均优于A组(P<0.05);A组、B组产妇血压下降、心率下降、头痛发生率均低于C组(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中给予产妇用15 mg罗哌卡因进行腰麻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髓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行肾移植术时脊髓麻醉平面与麻醉效果的关系.方法:90名肾移植患者随机分为3组,均采用硬膜外麻醉联合脊髓麻醉.A组(n=30)脊髓麻醉平面调至T3-4,B组(n=30)为T5-7,C组(n=30)为T8以下.观察和比较各组术中自脊髓麻醉开始至硬膜外麻醉开始用药时间和用药量、血压波动幅度和多巴胺用量以及术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自脊髓麻醉开始至硬膜外开始用药的时间A组>B组>C组(P<0.05).硬膜外用药总量 A组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方法:对320例剖宫产病人应用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0例病人中麻醉优良为316例,蛛网膜下腔给药后15min内麻醉平面固定,低血压发生率21%,蛛网膜下腔注入0.5%布比卡因1.2—1.8ml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蛛网膜下腔给予吗啡0.1mg可产生48h以上的镇痛效果,术后头痛4例。结论: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具有作用迅速、镇痛好、肌松好、用药量少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剖宫产手术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早期给予地塞米松对TGF—β1浓度和软脑膜纤维平均厚度的影响。方法通过枕大池给自体血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腹腔组及鞘内组分别给予地塞米松。第20天时用ELISA法测脑脊液TGF—β1浓度,用图像分析系统测软脑膜纤维平均厚度。结果对照组中TGF—β1浓度及软脑膜纤维平均厚度明显高于腹腔给药组和鞘内给药组;腹腔给药组TGF—β1浓度及软脑膜纤维平均厚度明显高于鞘内给药组。结论SAH后早期静脉给予大剂量地塞米松有可能对脑积水的发生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4.
蒋显锋  师蔚  王睿智  王芳茹  刘重霄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9,18(7):588-590,624,F0003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对氧合血红蛋白(Oxynb)诱导的小鼠神经细胞凋亡以及P75NTR和TrkA表达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Oxynb诱导细胞凋亡及NGF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健康ICR小鼠随机分为损伤组(24只)、损伤给药组(24只),脑皮层局部蛛网膜下腔注射Oxynb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物模型,尾静脉注射神经生长因子,使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75NTR和Tr—kA表达的情况。【结果】注射0xy硒后出现神经细胞凋亡,P75NTR表达增加,TrkA表达无明显改变,在NGF给药组,神经细胞凋亡数明显减少,P75NTR表达明显降低,TrkA的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P75NTR表达的增加提示,其参与了Oxynb诱导的小鼠神经细胞凋亡,而静脉注射NGF可以抑制OxyHb诱导的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与受体结合,从而降低P75NTR表达水平以实现其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催眠镇痛术在官腔镜检查治疗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60例接受宫腔镜检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入A、B两组,A组摆好截石位后静注丙泊酚1mg/kg、瑞芬太尼1扯g/kg后开始行官腔镜手术;B组则于利多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下手术,对比观察两组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效果、麻醉期间并发症,术后麻醉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种麻醉方法均能满足宫腔镜检查治疗的要求,A组麻醉操作时间短,术毕苏醒迅速,患者满意度更高。结论催眠镇痛术可替代传统的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官腔镜的检查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丙帕他莫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后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tSAH后头痛患者1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80例,丙帕他莫组于患者头痛时将盐酸丙帕他莫1g稀释后静脉滴注,罗通定组肌注罗通定注射液60mg。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于给药前及给药后10、20、30min及1、2、3h时行疼痛评估,比较两组疼痛缓解的起效时间和效果。结果丙帕他莫组在治疗后10min即有镇痛作用,而罗通定组到治疗后20min才有镇痛作用,丙帕他莫组镇痛起效较罗通定组快(P〈0.05)。丙帕他莫组有效率86.3%(69/80例)高于罗通定组68.8%(55/8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帕他莫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头痛起效快,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联合用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防治的临床疗效.方法 210例SAH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105):常规治疗加尼莫地平1 mg/h持续泵入14 d;治疗组(n=105):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应用西洛他唑50mg,2次,d.连用14 d.2组均持续监测生命体征,比较治疗前后2组临床表现,意识变化以脑血管痉挛(GCS)、病情以Hunt&Hess分级,预后以CT、MRI、TCD结果为评价指标.结果 (1)总体病情、GCS、Hunt&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治疗前2组无明显差异(P>0.05).(2)头部CT或MRI:治疗组出现脑梗死灶11例(10.5%),低于对照组(23例,21.9%)(P<0.05).(3)TCD:出血后1 d大脑中动脉(MCA)平均流速对照组(115.6±12.5)cm/s,治疗组(112.5±10.92)cm/s,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比较3,7,14 d血流速度,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4)疗效:治疗组显效率(74.3%)明显高于对照组(60.0%)(P<0.05).结论 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联合防治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蛛网膜下腔注射P物质(substance P,SP)在电针治疗局灶性脑缺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9.0g/L氯化钠注射液(normal saline,NS)组、SP组、电针组和SP+电针组,每组各8只。采用大脑中动脉结扎(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NS组和SP组大鼠分别在MCAO后24h蛛网膜下腔注射NS和SP,在MCAO手术同时进行电针治疗,SP+电针组在电针治疗基础上于MCAO后24h蛛网膜下腔注射SP。以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测定脑缺血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SP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P组和电针组在MCAO后24h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降低(P〈0.05);SP十电针组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低于SP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电针组和SP+电针组脑梗死面积显著缩小(P〈0.01)。SP+电针组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中S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蛛网膜下腔注射SP可增强电针治疗局灶性脑缺血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6例晚期癌痛患者蛛网膜下腔持续泵注吗啡的镇痛效果。方法吗啡2-4mg加生理盐水至100ml注入泵内连接于蛛网膜下腔导管持续泵注2ml/h。结果6例镇痛效果确切,但有尿潴留等副作用,经处理可改善或消除。结论蛛网膜下腔持续泵注吗啡是晚期癌痛患者较好的镇痛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