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目前传统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仍以教师进行知识传授,学生被动学习为主要模式,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深化学习的能力较差,不能满足新时代的教学改革要求,本文在深入分析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将翻转式课堂模式应用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探讨了具体的实践方法,该方法的应用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知识掌握能力。  相似文献   

2.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的一门必修课,基于环境学和微生物学发展的一门学科,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将微生物学应用于实践的桥梁。然而该实验教学中也存在学生兴趣不高,动手能力弱,课时少及实验条件有限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提升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课程,本人结合自己的研究及对本科生微生物实验课程的了解,提出了如何改善和解决这些不足,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环境工程微生物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搞好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可以为培养高水平环保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当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基础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方面进行了教改。通过优化和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和改进教学方式,构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型多方式综合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环境下,现代教育模式与教学方式趋于灵活且多元化。基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互联网+"引入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操作技能与综合素质,以期为开展相应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课程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是它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多年《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实践中,陆续发现了教学方面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然后就改善现有教学状况,培养面向污染防治实践的高水平、应用型环境专门人才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玉瑛  李冰 《广东化工》2016,(4):143-144
《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内容繁杂、信息量比较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将案例教学和讨论式学习模式相结合引入到环境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形成互动式、主动性学习的良好氛围。文章讨论了案例教学和讨论式学习的实施方案、意义及注意事项,为环境微生物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孔芳  薛正莲  杨超英  赵世光  魏明  柴瑞娟 《广州化工》2014,(10):218-219,242
环境工程学科中《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内容繁杂琐碎,涉及面广,理解困难,学生在学习中感性认识差,学习兴趣低,学习效果差。因此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验教学环节等方面着手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尽可能使其更符合本专业学生的需求,培养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综合能力及创新型的高素质环境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8.
《环境工程原理实验》是针对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工程技术专业实验基础课。它和《环境工程原理》结合构成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依托新工科背景下促进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教学理念出发,分析和探讨了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工程原理》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模式尝试以及该实验课程在培养学生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应用能力方面的作用。通过关联交叉学科的相关教学内容和知识并进行扩展,开拓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视野,切身提高该实验课程的学习效果,以培养具备一定创新意识的工程综合应用人才。  相似文献   

9.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在教学中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翻转课堂",完善网上教学资源平台,紧跟时代潮流,紧紧把握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改革固有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龙新宪  种云霄  陈娴 《广东化工》2013,(22):155-155,161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和分析了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方面探讨如何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张绍青  龙来寿  李锐 《广东化工》2023,(18):223-224+231
《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核心专业基础课程。针对课程特点,为提高教学质量,以韶关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一个较长期的教学改革策略。以项目式学习教学法为切入点改革教学方法、融入科研案例和热点问题丰富课程内容、依托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上对课程进行改革、更新和完善。通过以上教学改革策略,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知识内容的学习是培养环境人才的主要条件之一。针对环境化学教材更新慢,内容需要优化调整的现状,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环境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讨,分别为优化课程内容、在教学中引入典型案例、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网络辅助教学等方法,这些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以教师为主导、验证性实验为主要内容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以《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为例,从科研项目出发,构建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验体系,探索多元的教学效果,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进行微生物学实验技能和科研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基于科学研究的思维模式的综合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改革实验课程内容设置突出实验间知识点的联系,加强视频教学应用,突出电力特色推进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试题库建设等方面课程改革建设及实践,完善网络平台等方面的努力,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性,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设计构建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基础-综合-设计"(BCD)教学模式,并在运行该模式的过程中探索建设开放式的共享实验平台模式,优化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室的资源共享配置,建立完善的开放运行的管理制度和方法,经实践证明,该开放式平台建设可有效应用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本科实验课程中,且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环境微生物学》以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技术实践为基础,研究了有关环境现象,环境质量及其他环境问题,与其他各门学科相互影响,彼此渗透,互为补充。本文针对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产生课堂理论知识无法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无法熟练运用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等问题,提出引入课程反思的改革方式,通过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专业认知、知识理解层次,以及找准专业定位是推进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曾燕艳  梁志辉 《广东化工》2014,(4):116+122-116,122
设计型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有效方式。东莞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在环境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实验内容、教学方式和开放性实验室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性设计型实验课程的开设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为建设环境专业特色的综合实验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广州化工》2021,49(18)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类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针对该课程内容繁多,且与先修课程联系紧密,以及学生先修课程知识碎片化的系列问题,课程团队教师在课程授课过程中,通过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多效并举提升教学质量和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并对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持续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开展思政教育有利于培养和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水平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本文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为例,探讨了该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思路(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等,以期为实验课程的思政教学提供参考,促进专业实验课课程思政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应对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就要求我们对过去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探索新的规律和发现新的知识。新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技术和实践人才,培养符合地方发展的各类工程师人才。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我们在对环境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实行以工程案例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