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目的 分析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肿瘤外科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 回顾性分析217例经“三野”淋巴结清除根治术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淋巴结转移病例占62.6%,转移率11.38%,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率为5.5%。胸上、中、下段食管癌颈部、胸部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达到31.7%、21.9%、9.75%、21.2%、30.5%、12.7%和12.1%、15.6%、34.5%。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管浸润。与肿瘤长度关系不大。结论 胸段食管癌表现上下“双向性”转移和跳跃性转移的特点,应常规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以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分析胸段食管癌及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状况及规律,探究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方法:随机抽取1996年1月~2004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胸段食管癌及贲门癌手术病例1526例,建立患者临床资料Access数据库。选取年龄、肿痛部位、肿瘤长度、病理类型、浸润深度、脉管痈栓、周围器官受侵和标长残端8个临床特征因素,对每一因素进行分层,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部位包括胸腔和腹腔;胸上段食管癌主要向颈部和胸腔淋巴结转移;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呈上下双向;胸下段食管癌主要向食管旁淋巴结、贲门旁淋巴结和胃左动脉淋巴结转移,其转移率和转移度均显著高于胸上段和胸中段食管癌(P〈0.0125)。贲门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程度显著高于胸段食管癌贲门癌组贲门旁和胃左动脉淋巴结的转移率和转移度显著高于食管癌组(P〈0.05);贲门癌胸腔食管旁淋巴结也易发生转移,转移程度与胸段食管癌相似食管旁淋巴结的转移率和转移度在贲门癌和胸段食管癌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肿瘤长度、浸润深度、脉管瘤栓、标本残端情况对淋巴结转移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胸上段食管癌主要向颈部及胸腔淋巴结转移,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呈上下双向转移,胸下段食管癌主要向胸腔、腹腔淋巴结转移,贲门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在腹腔,食管旁淋巴结也易出现转移胸段食管癌颈部淋巴结清扫应引起重视,胃左动脉淋巴结同样是清扫中最需要关注的,贲门癌食管旁淋巴结的清扫不容忽视随着肿瘤长度、浸润深度的增加以及脉管瘤栓和残端癌细胞的出现,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指导淋巴结清扫方式。方法回顾分析漳州市医院2010年4月至2012年7月手术治疗的328例胸段食管鳞癌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全组328例共清扫淋巴结9 937枚,平均30.3枚/例。共437枚、153例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46.65%;其中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18.30%,10.46%喉返神经旁淋巴结为唯一转移部位。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部位、长度、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明显相关。胸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方向主要向上纵隔及下颈部;胸中段食管癌颈、胸、腹均可发生淋巴结转移;胸下段食管癌主要向腹腔、中下纵隔转移。结论食管上段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应行三野淋巴结清扫;下段食管癌清扫重点在腹腔、中下纵隔;中段鳞癌应提倡进行个体化清扫和适度清扫;分化程度差,浸润程度深的病例应适当扩大清扫范围。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高,均应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未分化型早期胃癌(EGC)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对1994年1月至2008年12月手术治疗的335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未分化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7.9%,其中黏膜内癌(M癌)和黏膜下层癌(SM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5%、25.6%,直径≤2.0cm和>2.0cm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8.0%和25.8%,脉管瘤栓阳性和脉管瘤栓阴性的淋巴结转移率为50.0%和16.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脉管瘤栓与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2cm、黏膜下层浸润和脉管瘤栓是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直径≤2cm、黏膜内癌、无脉管瘤栓的未分化型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风险小。  相似文献   

5.
杨清杰  张强  郭明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17):1108-1110
  目的  分析胸段食管癌腹腔淋巴结转移规律。  方法  对164例胸段食管癌手术病例的腹腔淋巴结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胸上、中、下段三组食管癌病例,在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病理类型、病理分期等基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的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胸上段6.9%、胸中段27.4%、胸下段3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6)。不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病理类型间,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食管癌存在特殊的跳跃性淋巴结转移,食管胸上段癌只要侵及黏膜下层即有可能通过毛细淋巴管网向下跳跃性转移至腹腔淋巴结,而绝大多数的食管癌诊断时已达T1b期以上,即肿瘤侵及黏膜层以下,因此并不能说早期胸上段高分化食管癌就不易发生腹腔淋巴结转移,手术时常规行腹腔淋巴结清扫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217例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及其对预后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47,自引:3,他引:44  
An FS  Huang JQ  Chen SH 《癌症》2003,22(9):974-977
背景与目的:目前,食管癌术中对淋巴结清扫范围尚有争议。本研究通过了解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对217例经“三野”淋巴结清除根治术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9个可能对食管癌切除术后预后产生影响的特征性临床病理因素,通过计算机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分析。结果:全组淋巴结清除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6%、59.8%、和48.8%。淋巴结转移率62.6%,转移度11.38%,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率为5.5%。胸上、中、下段食管癌颈部、胸部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达到31.7%、21.9%、9.75%,21.2%、30.5%、12.7%和12.1%、15.6%、34.5%。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为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管浸润;肿瘤长度则影响不大。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区域数和肿瘤部位对预后的影响有显著性意义。随着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区域数的增加,患者生存率逐渐下降(P=0.0284)。结论:淋巴结转移尤其是淋巴结转移区域数是胸段食管癌预后的主要因素。胸段食管癌表现出上下“双向性”转移和跳跃性转移的特点,应常规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以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食管贲门癌脉管瘤栓与病理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iu ZC  Guan FS  Guo JZ  Cui WT  Wang ZH  Wang FQ 《癌症》2002,21(5):530-532
背景与目的:脉管瘤栓是恶性肿瘤的一种常见现象,据文献报道,胃癌、乳癌有脉管瘤栓及食管癌淋巴结阴性,而有脉管瘤栓者,预后较差。而影响脉管瘤栓生成因素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食管贲门癌脉管瘤栓与病理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9例有脉管瘤栓的食管贲门癌病例进行了脉管瘤栓与肿瘤浸润深度(T)、淋巴结转移数目(N)和癌细胞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脉管瘤栓与病理的几个因素关系,①肿瘤浸润深度:T1、T2、T3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4与T1、T2、T3比较差异则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②淋巴结转移数目越多与脉管瘤栓的发生率越高,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癌细胞分化程度低/未分化的较高/中分化的脉管瘤栓发生率高(P<0.01)。结论:食管贲门癌的脉管瘤栓与临床病理的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数目和细胞低分化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食管癌术后放疗的靶区范围.方法 收集763例接受根治性切除的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 763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共清除淋巴结5846枚,病理证实转移711枚,转移度为12.2%;出现淋巴结转移者297例,转移率为38.9%.胸上段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8.5%,明显低于胸中段癌(38.8%)和胸下段癌(43.4%).胸上段癌以锁骨上和气管旁淋巴结的转移度和转移率最高.胸中段癌的上行和下行转移均存在,上行主要转移至锁骨上、气管旁和食管旁,下行主要转移至贲门和胃左动脉旁.胸下段癌则主要向食管旁、贲门和胃左动脉旁转移,其中胃左动脉旁的转移度和转移率均显著高于胸上段癌和胸中段癌(均P<0.01).采取左胸单切口的592例患者中,胸上、中、下段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7.0%、37.9%和4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病变长度、浸润深度、脉管瘤栓和远处转移是影响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均P<0.05).结论 临床上可以根据食管癌的病变长度、浸润深度、脉管瘤栓和远处转移选择需行术后预防照射的患者,根据不同病变部位、不同手术方式及TNM分期,确定术后预防照射的靶区范围.  相似文献   

9.
胸段食管癌100例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性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性。方法:2000年3月--2001年6月,采用右后胸、颈、腹三切口施行三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治疗胸段食管癌100例。结果:医院内无手术死亡。全组病人淋巴结转移率54%,颈、纵隔、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1%、34%、26%,颈淋巴吉转移率与原发肿瘤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在颈淋巴结转移中,双侧颈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明显于锁骨上区淋巴结。结论:①胸段食管癌易发生纵隔、颈部、腹腔淋巴结转移;②胸段食管癌浸润早期即可发生颈淋巴结转移;③颈淋巴结清扫对胸段食管癌术后准确分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尝试建立预测模型,用来评价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458例早期胃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术。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依此建立预测模型。结果458例胃癌术后患者病理标本中,发生淋巴结转移者99例,占21.6%。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脉管内瘤栓和浸润深度是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后相关因素,年龄≥60岁、未分化型、脉管内出现瘤栓、浸润至黏膜下层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851,截断值为0.156,敏感性为81.2%,特异性为80.5%。结论年龄≥60岁、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未分化型及脉管内出现瘤栓的胃癌患者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本研究建立的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风险预测模型敏感性及特异性高,能够预测淋巴结转移风险进而决定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术后复发模式,临床病理指标与复发模式的关系及术后辅助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随访资料,行手术治疗的胸段食管鳞癌256 例,全部病例均按TNM分期(1997年UICC分期法),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全组中141 例术后复发(55.08%),复发平均时间15.1 个月(4~58个月),其中淋巴结转移82例(58.16%);血行性转移15例(10.64%);混合型转移(血行转移伴淋巴结转移或吻合口复发)26例(18.44%);吻合口复发18例(12.77%)。 胸段食管癌术后复发与肿瘤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局部淋巴结转移相关(P=0.034,P=0.037,P=0.004)。 胸上段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主要发生于颈部;胸下段食管癌术后腹部及中、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大于上纵隔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胸中段食管癌术后上纵隔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大于中、下纵隔和腹部。辅助放化疗组淋巴结转移及吻合口复发33例,与无辅助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辅助放化疗组血行及混合转移13例,与无辅助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 结论:胸段食管鳞癌术后复发主要为局部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局部淋巴结转移与术后复发相关;胸上段食管癌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胸下段食管癌术后腹部淋巴结转移率高;术后放化疗治疗对局部控制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内镜检查诊断考虑为早期食管癌的患者经上腹、右胸二切或加行左颈三切口 ,行标准胸、腹二区域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对不同区域的淋巴结编号进行病理检查。术后进行 5年生存率的调查。结果 经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食管癌 2 2 4例。总淋巴结转移率为 10 .2 7%,转移度 4.0 1%。不同的病灶部位对早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不同的肉眼分型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原位癌和侵犯粘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4.0 8%和 14 .0 7%,差异显著 (P <0 .0 5 )。病灶范围大小对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P >0 .0 5 )。鳞癌和癌肉瘤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10 .0 %和 2 5 .0 %(P <0 .0 1) .术后总 5年生存率 94.5 4%,无淋巴结转者 96.97%,有淋巴结转移者 72 .2 2 %,一区域淋巴结转移 5年生存率 81.18%,二区域淋巴结转移 5年生存率 5 7.14 %。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结转移范围大小对 5年生存率的影响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结论 早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比较高。早期食管癌的肉眼分型、浸润深度、组织学分型是影响其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子。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食管癌 5年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0,自引:15,他引:55  
目的 了解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 对243例单纯技术切除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淋巴结转移率45.3%,转移度10.5%,表现为沿食管周上的上下“双向性”转移。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肿瘤浸润深度和肿瘤分化,肿瘤长度则影响不大。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16.4%,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1.9%(P〈0.01),。淋  相似文献   

14.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方法:对140例胸段食管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胸上段食管癌主要向颈部淋巴结转移;胸中段食管癌主要向颈部、纵隔、腹部淋巴结转移;胸下段食管癌主要向纵隔、腹部淋巴结转移;各段食管癌均存在淋巴结跳跃性转移;各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鳞状细胞癌与腺癌、低分化癌之间,肿瘤长度之间淋巴结转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浸润深度之间淋巴结转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与浸润深度相关,与肿瘤长度,细胞分化程度无关;跳跃性淋巴结转移是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胸段食管癌腹腔动脉干区淋巴结的转移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合理的腹腔动脉干区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对241例手术切除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腔淋巴结转移率32.4%,转移度9.8%.肝总动脉旁、腹腔动脉旁、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6.6%、6.9%和6.3%.影响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肿瘤部位、侵润深度及组织分化程度,肿瘤长度则影响不大.患者术后3年腹腔局部复发率为5.4%.有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术后3年生存率为42.3%,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70.6%(P<0.01).结论:腹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食管癌切除患者预后的一个主要因素,对腹腔动脉干区淋巴结的广泛清扫可以降低术后的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食管癌右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80例行右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应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280例食管癌患者中,右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76例,转移率为27.1%.右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979枚,转移118枚,转移度为12.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级、淋巴结转移数、脉管瘤栓、胸部淋巴结转移数、腹部淋巴结转移数、隆突下淋巴结转移以及食管周围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右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 右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应该参照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合理地进行清扫.  相似文献   

17.
胸部食管癌转移淋巴结数与预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目的 探讨胸部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个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颈、胸、腹三切口施行胸部食管癌手术112例,同时施行三区域淋巴结清扫。选择9个可能对食管癌切除术后预后产生影响的特征性临床因素,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利用累计生存率对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总5年生存率为58.4%,其中无淋巴结转移组(A组)为88.4%、转移淋巴结1~3枚组(B组)为50.8%,转移≥4枚组(C  相似文献   

18.
食管癌右颈气管旁三角区域的淋巴结清扫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Xue HC  Wu CR  Zhang ZB  Zhu ZH  Ma ZK  Lin AM 《中华肿瘤杂志》2003,25(4):397-400
目的 探讨食管癌右颈气管旁三角区内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其清扫方法。方法 在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的基础上 ,采用经右胸打开右胸顶胸膜 ,显露右颈气管旁三角进行该区域淋巴结清扫。对不同区域淋巴结进行分组编号及病理检查。结果  333例食管癌患者右颈气管旁三角区内淋巴结转移率为 36 .0 4 % ,转移度为 2 4 .96 % ;颈段食管癌右颈气管旁三角区淋巴结转移率为 6 6 .6 7% ,转移度为 4 4 .4 4 % ;上段食管癌右颈气管旁三角区淋巴结转移率为 4 5 .4 5 % ,转移度为 2 7.0 4 % ;中段食管癌右颈气管旁三角区淋巴结转移率为 34.19% ,转移度为 2 4 .32 % ;下段食管癌右颈气管旁三角区淋巴结转移率为 15 .79% ,转移度为 18.92 % ;转移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转移度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PTis、PT1、PT2、PT3、PT4期右颈气管旁三角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0、17.2 4 %、2 8.70 %、4 5 .16 %和 5 3.5 7% ,转移度分别为 0、8.77%、17.6 2 %、33.0 0 %和 4 1.17% ,各期转移率及转移度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乳头型早期食管癌的右颈气管旁三角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 0 .0 0 % ,转移度为 2 3.5 3% ;糜烂型转移率为 3.85 % ,转移度为 1.82 % ;斑块型和隐伏型转移率和转移度均为 0 ;四者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