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6 毫秒
1.
会厌逐瘀汤临证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厌逐瘀汤源出于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由当归、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枳壳、桔梗、玄参、生地、甘草诸药组成。具有活血通络,养阴散结之功。笔者用治咽喉诸疾,颇获良效,举隅如下。一、咽肌麻痹李××,女,53岁。1989年11月1日初诊。素有高血压病史。一周前突发咽喉不适,吞咽困难,饮水作呛。内科疑为“脑血栓”,曾用降压及活血等药治疗3日,不效,邀余会诊。诊见神清,右侧肢体运动自如,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且从鼻腔返出。  相似文献   

2.
假性延髓麻痹又称假性球麻痹,是由双侧运动皮质或其发出的皮质脑干束损伤,使延髓与吞咽相关运动性颅神经核失去上运动神经元的支配所致,为舌、软腭、咽喉等中枢性瘫痪,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咽反射减弱等,同真性球麻痹十分相似,但又不是由延髓本身病变引起的,故而命名为假性延髓麻痹[1]。假性延髓麻痹是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尚缺乏明确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2011-11—2013-04,我们采用廉泉穴配合咽部点刺法治疗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63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喉痈治验     
王×,男,31岁。1984年11月5日诊。病已7天,初起恶寒发热,继则咽喉痛痒,服中西药未效,咽喉疼痛益甚,致牙关紧急,难以进食,伴有壮热寒战。诊见:咽喉右侧红肿,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有力。诊断:喉痈。辨证:风热上壅,热毒熏灼咽喉所致。治则: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相似文献   

4.
脑髓病内涵甚广,包括中风、五迟、不寐、眩晕、头痛、痴呆等,涉及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心身医学等 [1].透灸法[2]是在古代重灸经验基础上总结而成.近年笔者用透灸法治疗脑髓病疗效显著,举例如下. 1 病例举隅 1.1 假性球麻痹案:患者,男性,60 岁,于 2016 年 5 月20 日就诊.主诉:吞咽困难伴饮水呛咳 2 月余.现病史:2016 年 3 月 16 日晨起时突然出现头晕、左侧肢体偏瘫,急送当地医院,MRI 提示:右侧侧脑室旁急性脑梗塞.经治疗病情稳定,但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刻诊:神清、精神差,吞咽困难、进食噎呛、饮水呛咳,口角流涎,进食则流涎增多,偶有头晕,神疲食少,眠差,舌淡、苔腻,脉弦滑.查体:左侧咽反射减弱,洼田饮水试验 3 级.西医诊断:脑梗塞假性球麻痹.中医诊断:中风(风痰瘀阻).治则:祛风活血、行瘀通络.取穴:百会、风池(双侧).  相似文献   

5.
崔晨华  王舒 《中国针灸》2006,26(3):197-197
王某,男,62岁。初诊日期:2004年9月6日。主诉:吞咽无力伴头晕1天。现病史:1天前晨起突觉吞咽无力,当时神清,语欠清,于某县医院查头CT示:未见明显异常。当时血压160/100mmHg。予灯盏花注射液静脉滴注,并口服兰迪,症状未见明显好转,遂就诊于我院。刻诊:神清,精神欠佳,语言嘶哑,发音欠清,吞咽困难,滴水不能进,从发病到就诊时一直未能进食,饮水咳呛,左侧肢体感觉麻木无力。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0·18mmol/L,纤维蛋白原5·17g/L。查体: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咽反射消失,软腭反射存在,软腭上提灵活,下颌反射消失,掌颏反射阴性,无舌肌萎缩…  相似文献   

6.
急性会厌炎     
王某,男,25岁。1981年3月30日初诊。患者咽痛4天,吞咽困难,伴声嘶,发热不详。3天前曾在外院急诊治疗,诊为急性扁桃体炎,予“普青”80万,每日2次,肌肉注射。然咽喉疼痛加剧,遂来我院中医喉科诊治。中医诊案:咽疼痛剧,吞咽困难,  相似文献   

7.
临床上将因舌肌、软腭、咽喉肌功能失调所致的言语及吞咽功能障碍称为球麻痹,其中由于延髓神经核或周围神经病变引起者称为真性球麻痹,而支配其运动神经的上位运动神经元病变所致者称为假性球麻痹。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和构音障碍,如处理不当可危及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8.
假性球麻痹多见于数次或数处脑血管意外的并发症。主要因延髓支配的肌肉瘫痪或不全瘫痪而致软腭、咽喉、舌肌运动障碍,临床上以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饮水进食发呛为特征。近6年来,我们采用对刺风池穴为主治疗中风并发该病34例,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喉源性咳嗽中医证候分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勉 《河北中医》2006,28(2):114-115
现代医学认为,喉源性咳嗽是慢性咽炎、喉炎、声门上区变态反应等疾病过程中的一种症状。喉源性咳嗽是由著名中医耳鼻咽喉科专家干祖望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新病名,其主要症状是咽痒如蚁行及异物阻咽喉之不适感而以干咳为主[1]。其特点是咽喉作痒之后即作咳,咳时不爽,连续阵发性咳嗽,除非饮水,否则咳无休止,无痰;病程漫长达数月之久,甚则数年;咳时起点在声门以上;每日常发作数次,严重者1h内咳多次[2]。本病大多数患者肺部、气管支气管检查未见异常,咽部检查可见慢性充血或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喉源性咳嗽属中医学久咳、咽痒、慢喉痹范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喉咽灵口服液除杂的工艺。方法:采用乙醇法与ZTC 1+1天然澄清剂法,进行喉咽灵口服液除杂的比较研究;采用连续倍比稀释法,测定了喉咽灵对5种常用咽喉致病细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结果:ZTC 1+1天然澄清剂法除杂能获得澄清的液体,且能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同时,所得的喉咽灵口服液对咽喉致病细菌的最低抑制浓度与对照药清开灵的差异不大。结论:证明ZTC 1+1天然澄清剂法可以代替乙醇法除杂。  相似文献   

11.
患者:黄××,女,36岁,农民。1985年6月初诊。患肺结核病五年,经服药初愈,但仍经常咳嗽,吐痰不爽似觉喉间有痰不易咯出。近月余,忽感吞咽困难,不能饮食,饮水至咽即咳呛而出,经用中西药治疗无效而来诊。  相似文献   

12.
<正> Wallenberg综合征又因其病变都位在延髓外侧故又称延髓外侧综合征(Lateral Medullary Syndome)现将本人自1991~1994年收治6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例1;男,41岁,因眩晕、吞咽困难、呛咳1天于1991年3月6日入院.查体;血压16/10kPa,声音嘶哑,右侧软腭麻痹,右侧Horner征(+),右面部及左肢体痛温觉消失,四肢肌力正常。脑CT未见异常。 例2:男,61岁,因头痛、眩晕、呕吐、呛咳、吞咽困难6小时于1992年9月3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6年.体检。血压26/16kPa、声音嘶哑、右侧软腭瘫痪,颈稍亢,右面部及左侧肢体痛温觉消失,右侧共济  相似文献   

13.
彭××,男s49岁。1989年4月10日诊。患者二月前感冒后渐觉声音嘶哑,在当地医院求治罔效,于一周前收入住院,经用抗菌素治疗后不瘥,邀余会诊。刻诊:声音嘶哑,咽喉疼痛,干涩作痒,面色晦黯,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检查:咽后壁及两侧咽腭弓充血肿胀,会厌表面充血,右侧声带居近中线位,不  相似文献   

14.
喉痈     
朱××,男,25岁。1982年8月10日诊。半年前出现咽后壁溃疡,经用抗菌素等多种治疗,未见好转。近一周来又出现咽喉肿痛,吞咽困难。检查:咽部呈弥漫性充血,咽后壁偏下方正中有一小片深层溃疡,边缘整齐,上浮黄白色脓苔,伴见口臭,便秘,尿赤涩痛,舌红,苔黄厚腻,脉数有力。诊为喉痈,症属肺胃热毒壅盛,肉腐化脓。治予《金匮》桔梗汤合清胃汤加减:桔梗30克、甘草20克、升麻10  相似文献   

15.
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具有反复咽喉疼痛、扁桃体发炎的特点。局部主要症状为咽喉疼痛,吞咽困难,扁桃体充血,肿大—Ⅲ度,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颔下淋巴结肿大压痛,甚者扁桃体脓肿,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治疗方法:(1) 患者取坐位;术者双手按揉、  相似文献   

16.
李×,女,31岁.1990年10月23日诊.咽喉灼痛三日,吞咽困难,并见发热恶寒,一身尽痛,倦怠乏力,咳嗽涎多.曾服疏风清热、利咽解毒药不效.视之咽部可见重度充血,双侧扁桃体肿大,舌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且较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几率在21% ~65%之间,主要因脑干梗死或脑干出血后引发延髓麻痹、神经系统损伤使吞咽功能紊乱所致.患者会出现咽喉、软腭、颜面、咀嚼肌等部位的瘫痪,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发音障碍等情况;常伴有吸入性肺炎、误...  相似文献   

18.
刺络拔罐法治疗假性球麻痹4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奕丽 《河北中医》1997,19(2):43-43
刺络拔罐法治疗假性球麻痹46例临床观察石奕丽(河北省中医院050011)假性球麻痹是脑血管病中危及病人生命的主要症状之一。临床表现为软腭、咽喉、舌肌运动困难,吞咽困难,呛水,呛食,发音讲话困难。笔者自1993年至1996年运用刺络拔罐法治疗此病46例...  相似文献   

19.
针刺合局部放血治急喉痹7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伟 《江西中医药》1999,30(5):42-42
急喉痹是以咽痛、咽粘膜肿胀为特征的常见急性咽病。笔者在1996年10月~1997年2月,运用针刺结合局部放血治疗急喉痹74例,收效颇佳,总结如下:1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急喉痹”诊断依据:(1)咽痛,病情重者有吞咽困难及恶寒...  相似文献   

20.
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4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假性球麻痹又称中枢性延髓麻痹,常继发于反复发作的双侧脑血管病,系双侧皮质延髓束受损引起,其表现为舌、咽喉、软腭、咀嚼肌的中枢性麻痹,以构音、吞咽、情感障碍为特征,是脑血管病的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疾病预后。笔者采用针刺颈部四穴为主的方法治疗本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48例,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83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年半;患脑梗塞35例,脑动脉硬化2例,脑出血11例。全部经头颅CT或MR I检查确诊,并显示病位,其中基底节区梗塞28例,顶叶梗塞17例,额、颞、顶叶多发性梗塞9例,伴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萎缩10例,内囊出血6例,外囊出血5例。1.2中医辨证分型风痰阻络型:舌强语謇,吞咽困难,饮食呛咳、口角流涎,脉象弦滑;肝阳上亢型:吞咽困难,颜面潮红,躁动不安,瘫痪侧肢体僵硬拘挛,舌红苔黄,脉弦;气虚血瘀型:吞咽困难,面色萎黄,语言无力,瘫痪肢体软弱无力,舌质淡紫,有瘀斑,脉细涩。1.3西医诊断标准①病史:既往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脑动脉硬化、脑萎缩、脑血管病史;②症状:构音障碍表现发音不清、言语謇涩,舌咽障碍表现饮水呛咳、舌咽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