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屈肌腱损伤修复后应用和不应用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薄膜包裹两种情况下,术后不同时期屈肌腱的粘连情况和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薄膜在肌腱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10在东南大学修复重建外科研究所实验室进行。选取健康成熟的三黄鸡40只,以右足第2,3趾深屈肌腱横断后修复作为肌腱粘连的动物模型,取右足第2趾为实验趾、第3趾为对照趾。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薄膜包裹,术后3,4,8周分别取材。通过生物力学、大体观察、组织学及扫描电镜检查,观测肌腱愈合情况、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情况、屈趾功能及假鞘结构。结果:进入结果分析的实验鸡39只。①实验趾肌腱的屈趾功能明显优于对照趾[术后3周:(10.53±1.07),(7.78±0.37)mm,术后4周:(14.96±1.51),(9.37±1.35)mm,术后8周:(19.93±0.81),(11.47±0.15)mm,P<0.05]。②大体观察实验趾在各时间段肌腱与腱周组织的粘连均较对照趾轻,肌腱为内源性愈合,并形成具有正常滑膜A、B型细胞的假鞘结构,与肌腱间有间隙。结论: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薄膜通过刺激周围组织形成假鞘,阻止来自腱周的粘连,且不影响肌腱正常愈合,是较理想的预防肌腱粘连材料。  相似文献   

2.
熊雁  张正治  可金星  路菊  陶忠芬  潘峰  孙玮 《中国临床康复》2005,9(30):101-103,i0003
目的:观察兔屈肌腱损伤位点直接注射核心蛋白聚糖后对胶原纤维形成的作用,以及其改善兔屈肌腱损伤后的愈合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4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中心实验室进行。选取成年日本大耳白兔18只。按术后不同时间随机分成2,4,8周组,每组6只。①取兔后肢的第2趾,暴露深屈肌腱,横行切断。右侧肌腱缝合位点直接注射核心蛋白聚糖10μL(0.25g/L)为实验趾;左侧肌腱缝合位点注射磷酸盐缓冲液(1倍的磷酸盐缓冲液)100μL为对照趾。石膏固定。②各组兔肌腱大体粘连性状观察:于术后2,4,8周分别暴露粘连组织、腱鞘和肌腱,观察肌腱粘连形状(肌腱粘连分为4级,Ⅰ级为无粘连,Ⅴ级为广泛粘连)。③各组兔肌腱缝合段组织学观察:于术后2,4,8周取实验趾和对照趾肌腱缝合区切片。随机取2个标本切片做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成纤维细胞计数;2个标本切片做Masson3色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含量;2个标本行透射电镜观察肌腱愈合中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的超微结构。结果:18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肌腱大体粘连性状观察结果:8周组,实验趾吻合口光滑,愈合良好,Ⅰ,Ⅱ级粘连,肌腱滑动性好;对照趾吻合口形成Ⅳ,Ⅴ级粘连,与腱鞘很难分离,肌腱滑动性极差。②兔肌腱缝合段成纤维细胞计数结果:2周组实验趾显著少于对照趾[(708.67&;#177;73.30),(4289.33&;#177;55.79)个/视野]。4周组实验趾多于对照趾[(6734.83&;#177;192.91),(3322.33&;#177;183.32)个/视野]。8周组实验趾和对照趾无明显差异[(3525.17&;#177;166.36),(3267.50&;#177;167.91)个/视野]。③兔肌腱缝合段胶原纤维含量观察结果:光镜下观察,8周组实验趾胶原纤维含量明显增多,排列规则,胶原束直径一致,胶原纤维成熟。对照趾胶原纤维不规则,胶原束直径大小不一,成熟度有所增加。④兔肌腱缝合段超微结构观察结果:8周组实验趾胶原原纤维成熟排列规则,粗细均匀,纤维周期横纹清晰,腱细胞细胞质空泡减少。对照趾胶原原纤维不排列,纤维周期横纹不清晰,腱细胞活跃,胞突增多,胞质内大量空泡。结论:①核心蛋白聚糖对胶原的形成和成熟起到一个调节作用,使胶原束的直径更加一致,达到一个理想的胶原愈合。②延迟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够明显改善肌腱损伤后的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3.
分米波防治屈肌腱粘连的生物力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检测方法分析,观察分米波对肌腱损伤术后粘连和肌腱愈合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0—10/2001—05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完成。选用4月龄健康雄性白色Leghorn鸡28只,体质量(1.53&;#177;0.068)kg,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分米波治疗组、对照组,每组14只。选用Leghorn鸡双足第Ⅲ、Ⅳ趾为肌腱损伤模型趾,将趾深屈肌腱切断、修复,术后1d-3周分米波治疗组足爪局部用分米波治疗,对照组不行分米波治疗。每组动物分别于术后3,6周随机处死7只,进行生物力学检测。观察两组Leghorn鸡不同时间点肌腱滑动距离、康复顺应性、肌腱抗张力强度。肌腱滑动距离M1,反映肌腱的粘连程度,M2为肌腱康复后滑动距离;康复顺应性:由(M2-M1)/(康复活动次数&;#215;康复拉力)计算得出,本实验用M2-M1的数值代表康复顺应性。结果:实验动物Ledghorn鸡28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1)Leghorn鸡肌腱滑动距离康复顺应性测定结果:术后3,6周分米波治疗组肌腱滑动距离、康复顺应性显著均高于对照组【(5.37&;#177;1.06),(4.43&;#177;1.03)min;(1.04&;#177;0.65),(0.63&;#177;0.31)mm;(6.76&;#177;1.52),(5.33&;#177;1.27)mm;(1.58&;#177;0.46),(1.47&;#177;0.26)mm;t=2.697—0.765,P〈0.05]。②Leghorn鸡肌腱抗张力强度测定结果:术后3,6周分米波治疗组抗张力强度显著大于对照组【(26.93&;#177;4.80),(21.29&;#177;4.88)N;(47.12&;#177;736),(38.96&;#177;7.52)N;t=3.086,2.826.P〈0.01l。结论:分米波治疗可有效地促进肌腱愈合,减少肌腱粘连,为肌腱损伤修复术后的早期康复训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可以作为防治肌腱粘连的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4.
背景:肌腱损伤是手外科中的多发损伤,肌腱修复术后常因肌腱粘连影响患者术后手功能恢复,防治肌腱粘连特别是屈指肌腱损伤术后粘连一直是手外科康复工作中的重点。目的:研究分米波对肌腱粘连和愈合的影响。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研究。单位:省级骨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1—01/2003—06在河北省骨科研究所完成。选用Leghorn鸡28只,随机分为术后分米波治疗组、手术对照组。方法:将Leghorn鸡的趾深屈肌腱切断、修复后局部分米波照射,分别于术后3,6周处死动物进行大体和光镜、电镜观察及生物力学检测。主要观察指标:主要指标:两组肌腱的大体解剖、光镜及电镜观察的结果。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次要指标:肌腱粘连、愈合分级结果。结果:大体和组织学观察见分米波治疗组粘连明显减少,电镜检查分米波治疗组成纤维细胞蛋白合成代谢较对照组更旺盛。生物力学检测显示分米波治疗组肌腱滑动距离(mm)(3周为5.37&;#177;1.06,6周为6.76&;#177;1.52)、康复顺应性(3周为1.04&;#177;0.65)均大于手术对照组(分别为4.43&;#177;1.03,5.33&;#177;1.27;0.63&;#177;0.31)(P&;lt;0.05),抗张力强度(N)(26.93&;#177;4.80,47.12&;#177;7.76)亦大于手术对照组(21.29&;#177;4.88,38.96&;#177;7.5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分米波可有效地促进肌腱愈合,减少肌腱粘连,为肌腱损伤修复术后的早期康复锻炼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是防治肌腱粘连理想的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5.
张文捷  周跃  王建忠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6):148-150,T0006
背景:近年来,α-羟基酸及其衍生物合成的脂肪族聚酯,如聚乳酸、聚羟基乙酸等已广泛用于周围神经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研究,这种支架有可能克服因自体神经移植缺乏及供区的永久性失神经支配以及供受区神经匹配等问题,提高神经诱导作用。 目的:对共聚比为(85:15)及(50:50)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神经再生诱导作用进行对比观测。 设计:分组观察对比实验。 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骨科。 材料:清洁级健康成年Wistar大鼠66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80~200kg;共聚比为(85:15)及(50:50)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方法:实验于2001-11/2002-12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6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许旺细胞的培养及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的共培养观察:将培养的许旺细胞接种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上,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共聚物膜上的生长情况。②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材料肌肉包埋组织学观察:取Wistar大鼠15只,实验动物按随机数字法分以1,2,4,8和12周为时相点分为5组,每组3只。将共聚物材料(85:15)裁剪成10mm&;#215;5mm&;#215;0.3mm的膜,植入大鼠椎旁肌内,各时相点切取包含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在内的周围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③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管材料样品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预实验:取Wistar大鼠51只,分为共聚物85:15管组、共聚物50:50管组和硅胶管组,各组以2,4.6,8和12周为观察时相点,除12周为5只太鼠外,其余各时相点均为3只大鼠。于各时相点对各组材料进行大体观察及12周对大鼠进行再生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测定,并取材桥接管中新生神经中段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光镜观察。 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①大鼠肌肉包埋条件下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组织学观察。②坐骨神经缺损桥接大鼠实验模型应用组织学及神经电生理学检测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管神经诱导作用。次要结局:许旺细胞和共聚物共培养条件下许旺细胞的生长行为观察。 结果:6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肌肉包埋条件下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组织学观察结果: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早期诱发以淋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为主的轻度的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持续到10~12周时基本消退。②许旺细胞的培养及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的共培养观察结果:许旺细胞在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上能良好的生长并发生增殖。③大鼠体内神经桥接实验结果:大体观察:硅胶管促发有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包囊包裹于管壁,而两种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管组未见类似现象;12周再生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85:15管组与硅胶管组无显著差别[(17.03&;#177;0.66),(17.15&;#177;0.76)m/s,P〉0.05];共聚物85:15管组髓鞘厚度、神经纤维直径、轴突数及神经组织面积比与硅胶管组均无显著差别[(0.45&;#177;0.16)μm,(3.96&;#177;1.73)μn,(10135&;#177;1053)个/mm^2,(23.4&;#177;2.7)%比(0.45&;#177;0.19)μm,(4.07&;#177;1.86)μm,(9879&;#177;1491)个/mm^2,(23.6&;#177;3.1)%,P〉0.05];而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50:50)管体内神经桥接4周时即出现破裂,不能为坐骨神经桥接提供良好的支持作用。 结论:与硅胶管及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50:50)相比,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85:15)是一种异物反应小、生物相容性佳,生物降解速率合适的周围神经组织工程材料。  相似文献   

6.
担载鹿茸多肽的PLGA纤维对肌腱组织的修复重建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载有鹿茸多肽(VAP)的乙交酯与丙交酯共聚物(PLGA)纤维对吻合后鸡趾鞘管区屈肌腱愈合和防粘连的效果。方法:健康来亨鸡4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4组,每组12只。将家鸡左足趾浅屈肌腱切除,趾深屈肌腱横断,改良Kessler法缝合,A组为对照:肌腱吻合后不进行处理;B、C和D组分别在吻合处包裹PLGA纤维、低剂量(质量比为0.3%)VAP,PLGA和高剂量(质量比为1.5%)VAP/PLGA纤维。术后2、3、4周取材,分别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生物力学实验。结果:A组粘连严重,其余各组肌腱粘连程度无明显差异,C、D组肌腱断裂张力增强.与A、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VAP/PLGA纤维能减轻肌腱术后粘连、促进肌腱愈合。是理想的生物降解组织修复重建材料。  相似文献   

7.
肖水清  卞翠荣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3):173-175,F0003
背景:牙齿缺失后,牙槽骨内成骨与破骨的动态平衡被打破,牙槽嵴呈现出不可逆转的骨吸收,其后果是大量的牙槽骨丢失;骨形态发生蛋白在骨及牙齿的生长发育和创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原核表达的重组入骨形态发生蛋白7对增强牙槽嵴的新骨形成、预防牙槽嵴吸收的作用。 设计:对照实验。 单位: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材料:实验于2003—06/2004—12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完成,采用新西兰大白兔28只,雌雄不限,体质量平均2kg。 方法:采用大白兔建立动物拔牙创模型,将大白兔分别拔除左、右下门牙,将骨形态发生蛋白7复合载体2块40μg植入右下门牙(为实验组),仅含磷酸盐缓冲液的空载体2块40μg植入左下门牙(为对照组),术后2,4,8及12周处死动物,取标本进行扫描电镜分析、钙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主要观察指标:①扫描电镜分析结果。②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钙含量。 结果:①电镜照片结果:实验组的骨创愈合比对照组提前4~6周。②碱性磷酸酶活性: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周:(38.191&;#177;5.384),(19.821&;#177;2.084)μkat/g;4周:(160.815&;#177;9.669),(126.709&;#177;1.634)μkat/g;8周:(378.892&;#177;13.086),(225.212&;#177;1.884)μkat/g,P〈0.011。③钙含量: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周:(5.592&;#177;0.110),(0.913&;#177;0.064)mg/g;4周:(8.654&;#177;0.177),(1.702&;#177;40.071)mg/g;8周:(25326&;#177;0.287),(5980&;#177;0.145)mg/g.P〈0.01]。 结论:原核表达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具有良好的增高牙槽嵴、促进拔牙创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定量超声技术评估应用组织工程骨修复的家兔桡骨骨强度,探讨其成骨活性以及矿化规律。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1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30d龄家兔40只,随机分为两组,即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聚乳酸-聚乙醇酸组,20只/组。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家兔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到预制形状的聚羟乙酸-乳酸中,体外复合培养1周后移植修复家兔桡骨15mm的缺损;聚乳酸-聚乙醇酸组采用单纯聚乳酸-聚乙醇酸对家兔桡骨骨缺损进行修复,未加入骨髓基质干细胞。对两组家兔的新生组织进行组织学、生物化学及放射线检查,12周后见新生骨完全填充了缺损,组织学显示其成骨过程为软骨内成骨。然后分别于12,16,22周对两组进行骨超声评估,测量超声波在桡骨中的传播速度。结果:实验纳入40只家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两组家兔骨缺损模型不同时期超声波在桡骨中的传播速度值的比较:①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与聚乳酸-聚乙醇酸组在骨修复后12,16,22周均逐渐升高[(2890&;#177;99),(3010&;#177;108),(3106&;#177;116)m/s;(2720&;#177;96),(2910&;#177;101).(3100&;#177;98)m/s;P均〈0.05]。②第12,16周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传播速度值明显比聚乳酸-聚乙醇酸组快(P均〈0.05);而第22周时两组传播速度值基本接近(P〉0.05)。结论:应用定量超声技术检测到家兔桡骨骨缺损修复后不同时期的超声波在骨骼中的传播速度值,成骨活性呈动态变化,矿物质含量及骨强度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反映了修复后的骨髓基质细胞其组织工程骨的成骨能力增加。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成骨活性、骨内矿物质含量及骨强度在骨修复后12,16周明显高于聚乳酸-聚乙醇酸组,至22周时两组成骨活性接近稳定,其骨强度大致相同。提示定量超声技术为组织工程骨的生物力学强度检测确定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邹剑  张长青  曾炳芳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5):208-212,F0003
背景:自体肌腱移植治疗外伤后肌腱缺损存在机体再次损伤和取材局限的不足。碳纤维人工肌腱、人发肌腱等人工肌腱被证实也可进行移植,但其植人体内后存在着免疫排斥反应和生物力学强度的不适应。因此,开发新的人工肌腱替代物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目的:观察轴卷的猪小肠黏膜下层作为人工肌腱移植修补鸡左、右足第3趾2cm肌腱缺损,以及修补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和生物力学适应性。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材料:12周Leghorn鸡45只,雌雄不限.体质量4.0-4.5kg。方法:实验于2002—09/2003—06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完成。①将45只12周的Leghorn鸡随机分为3组。取自体移植组20只和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20只鸡的左、右足第3趾,于中节趾骨处切断趾深屈肌腱并造成2cm的肌腱缺损模型。自体移植组缺损的肌腱进行原位缝合;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缺损的肌腱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进行修补;空白组5只,不作任何处理。②在肌腱移植术后3,6,9周进行组织形态学、移植免疫学、生物力学及功能恢复的测定。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鸡手术趾大体观察及植入物光镜观察。②术前3d、移植后3d、1周、2周白细胞分类计数。③各组鸡生物力学测试及功能恢复试验结果。结果:45只鸡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9周时,肉眼下,猪小肠黏膜下层形态同正常肌腱已基本相同,光镜下,猪小肠黏膜下层上成纤维细胞沿长轴方向有序排列且出现胶原细胞外间质。②术后2周内,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与自体移植组白细胞测量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猪小肠黏膜下层作为异种材料没有明显免疫排斥。③在生物力学测试中,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在术后12周时生物力学强度要优于自体移植组[(22.22&;#177;0.90),(20.78&;#177;0.94),P〈0.05]。④在功能恢复试验中,3组掌趾关节的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空白组的近节趾间关节活动度要优于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及自体移植组[(21.0&;#177;1.6)&;#176;,(15.1&;#177;1.7)&;#176;,(16.0>2.1)&;#176;,P〈0.05)。结论:猪小肠黏膜下层植入鸡体内后,没有发现有免疫排斥反应的迹象,可作为修复肌腱缺损的异种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测量改良式双套圈肌腱缝合法和改良式Kessler缝合法的抗拉强度,了解一种肌腱新缝合法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实验于2004—12-08/18在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分析测试所进行。采集新鲜成年男性尸体(家属自愿捐献)示、中指深屈肌腱标本22根,均切成两段,随机取一段切断以改良双套圈法缝合,另一段则切断以改良式Kessler法方法缝合,制成22对肌腱吻合模型。分为3组,在电子拉力实验仪上记录拉力曲线。①10mm/min速率组9对,以10mm/min速率进行慢拉实验。②500mm/min速率组8对,以500mm/min速率快拉。③1000mm/min速率组5对,以1000mm/min速率(频率约20~30次/min),300次20N峰值负荷,行疲劳试验。观察各组改良式Kessler和改良双套圈两种方法拉力曲线出现第一个拉力峰值(G);吻合口完全断裂前出现的最后一个拉力峰值(B)以及吻合口间隙值(D)。 结果:22对肌腱吻合模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10mm/min速率组中改良双套圈法G值、D值明显小于改良式Kessler,B值明显大于改良式Kessler[G值:(6.244&;#177;7.065),(12.000&;#177;2.442)N,P=0.000;B值:(26.989&;#177;7.304),(14.044&;#177;3.524)N,P=0.000;D值:(0.496&;#177;0.133),(7.711&;#177;1.082)mm,P=0.000]。②500mm/min速率组中改良双套圈法G值、B值明显大于改良式Kessler,D值明显小于改良式Kessler [G值:(19.738&;#177;5.446),(9.150&;#177;1.523)N,P=0.000;B值:(19.875&;#177;5.888),(9.588&;#177;1.825),P=0.001;D值:(0.629&;#177;0.195),(5.429&;#177;0.846)mm,P=0.0001。③1000mm/min速率组改良双套圈法肌腱的断裂率为0;改良式Kessler肌腱的断裂率为100%(5/5,P=0.008)。 结论:改良双套圈法抗拉强度明显大于改良式Kessler,可做为其术后早期主动活动以防止粘连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自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后的生物力学转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犬自体屈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模型,比较重建后不同时期移植物总体最大抗拉强度和刚度的变化。 方法:实验于2005-01/12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力学研究中心完成。采用成年比格犬21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重建前交叉韧带组15只,正常对照组6只。①重建前交叉韧带组建立犬自体屈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模型,不锈钢螺钉悬吊固定。15只犬分别于术后0.5,1,1.5,3,6个月各时间点取材,3只/次。取材包括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以及连接两者的重建的前交叉韧带,其余连接股骨和胫骨的组织均去除,然后测量移植物最大抗拉强度和刚度的变化。②正常对照组不造模,切取犬双膝包括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以及连接两者的前交叉韧带,其余连接股骨和胫骨的关节囊及韧带全部清除,取其标本进行力学测定。③拉力检测方法均是通过Zwick万能材料试验机进行拉力测试,预牵拉2N,牵拉速度10mm/min,测试两组最大抗拉强度和刚度,并记录标本拉断点的位置。 结果:实验采用成年比格犬21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对照组最大抗拉强度和刚度的测试结果:屈肌腱的最大抗拉强度为(564.15&;#177;36.18)N,刚度为(59.89&;#177;4.28)N/mm;前交叉韧带的最大抗拉强度平均为(684.75&;#177;48.10)N,刚度为(74.34&;#177;6.99)N/mm,所有前交叉韧带拉断点均在关节内部分;重建后即刻移植物的总体最大抗拉强度为(301.92&;#177;15.04)N,刚度为(31.35&;#177;1.97)N,所有拉断点均在骨隧道内编织线处。②重建前交叉韧带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最大抗拉强度和刚度的变化:术后0.5,1,1.5,3,6个月移植物最大抗拉强度分别为(72.59&;#177;6.17)N,(34.26&;#177;2.12)N,03.91&;#177;6.88)N,(180.97&;#177;6.25)N,(393.93&;#177;32.46)N;移植物刚度分别为(13.18&;#177;1.23)N/mm,(6.56&;#177;1.35)N/mm,(13.27&;#177;2.10)N/mm,(22.46&;#177;2.29)N/mm,(28.74&;#177;1.30)N/mm。③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最大抗拉强度和刚度的比较:术后0.5, 1,1.5,3,6个月。重建前交叉韧带组移植物总体最大抗拉强度分别是正常对照组重建后即刻的24.0%,11.3%,24.5%,60.0%,130.5%;移植物刚度分别是正常对照组重建后即刻的42.0%,20.9%,42.3%,71.7%,91.7%。 结论:犬自体屈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后随时间的延长,移植物总体最大抗拉强度和刚度呈由强到弱再缓慢增强的趋势,为临床重建术后康复计划的制定提供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下肢长骨骨折康复期治疗中应用改良绞链石膏/支具,观察其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效果。 方法:选择河北工程大学临床医学院骨科1984-01/2005-06收治的下肢长骨干骨折患者82例。分为实验组42例,采用符合生物固定要求的内固定后,应用外用改良铰链石膏/支具外固定。与传统绞链不同的是,近侧合叶片的联结点不是一个圆孔,而是一个按照膝关节瞬时中心曲线设计的滑道。使患者在3周后负重、持拐行走,利用骨折部合理的压应力促进骨折愈合。对照组40例,应用传统铰链石膏/支具配合符合生物力学要求的内固定。 结果:82例患者平均获2年随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组患肢功能恢复情况:6~8周内愈合者22例(52.4%),9-12周全部愈合。②实验组不良事件和副作用:股骨及胫骨干骨折早期负重后Ender钉尾轻度外移3例,系断端嵌合不佳所致;骨折部半侧愈合不良1例;向外成角10&;#176;1例。无一例发生发生骨延迟愈合、不愈合及关节僵硬和明显的废用性肌萎缩。③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的比较:术后5,6,7周实验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对照组(5周:(92.53&;#177;15.34)&;#176;比(80.12&;#177;16.41)&;#176;,6周:(108.48&;#177;16.35)。比(96.26&;#177;18.37)&;#176;,7周:(146.37&;#177;19.28)&;#176;比(135.21&;#177;17.65)&;#176;,t=2.73~3.54,P〈0.01)④两组患者术后X射线检查骨痂出现率:术后4,5,6周实验组骨痂出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52%比0.28%,0.67%比0.40%,0.88%比0.70%,χ^2=4.08~5.86,P〈0.05)。 结论:下肢长骨干骨折采用内固定后,应用符合膝关节生物力学原理的改良绞链石膏/支具外固定,利用骨折部合理的压应力可促进骨折愈合。早期负重活动减少了因骨折长期卧床制动引起的股四头肌粘连、膝关节僵硬等多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靶肌肉注射环磷酸腺苷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靶肌肉注射外源性环磷酸腺苷对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治疗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制备大鼠左侧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实验动物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6只,高剂量组:腓肠肌内注射0.2mL环磷酸腺苷1mg。低剂量组:腓肠肌内注射注射0.2mL环磷酸腺苷0.1mg。对照组:腓肠肌内注射0.2mL生理盐水。术后每日给药1次,共4周。术后4,8周时检测左侧小腿三头肌湿质量。术后8周时检测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小腿三头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潜伏期及形态学观察神经再生情况。 结果:纳入动物4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4,8周时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大鼠左小腿三头肌湿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4周分别为(1.70&;#177;0.58),(1.26&;#177;0.71),(0.91&;#177;0.24)g;术后8周分别为(2.26&;#177;0.62),(1.65&;#177;0.16),(1.24&;#177;0.37)g],且高剂量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术后8周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小腿三头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潜伏期及有髓神经纤维计数、髓鞘厚度、轴突直径均高于对照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33.54&;#177;2.65),(26.96&;#177;4.12),(19.83&;#177;2.74)m/s;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分别为(2.435&;#177;1.257),(1.867&;#177;0.566),(1.218&;#177;0.647)mV;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潜伏期分别为(2.946&;#177;0.658),(4.537&;#177;0.932),(5.825&;#177;1.043)ms;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分别为(1693&;#177;201),(1357&;#177;185),(876&;#177;124)个;髓鞘厚度分别为(1.149&;#177;0.138),(0.924&;#177;0.086),(0.633&;#177;0.105)min;轴突直径分别为(1.045&;#177;0.150),(0.794&;#177;0.095),(0.512&;#177;0.138)μm],且高剂量组显著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靶肌肉注射环磷酸腺苷可促进周围神再生,高剂量环磷酸腺苷对神经再生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新型支架材料羟基磷灰石/聚磷酸钙纤维/左旋聚乳酸修复兔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 方法:实验于2005-03/08在兰州大学骨科研究所完成。①抽取兔骨髓液经过密度梯度离心得到单个核细胞,在经过体外分离培养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吸附于羟基磷灰石/聚磷酸钙纤维/左旋聚乳酸复合材料上,再移植于兔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模型处。②36只健康青紫兰兔被随机分成3组,每组各12只。细胞材料复合物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羟基磷灰石/聚磷酸钙纤维/左旋聚乳酸复合物植入双侧股骨髁间窝软骨缺损处;单纯复合材料组:单纯植入羟基磷灰石/聚磷酸钙纤维/左旋聚乳酸;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植入。③分别于术后4,8,12周各处死4只兔子,取材进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参照O’driscoll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结果:36只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培养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观察:原代培养骨髓细胞7~10d后,多数细胞旋涡状排列。传代6h后细胞开始贴壁,5-7d铺满瓶壁。细胞形态均一呈梭形。②各组兔术后大体观察、股骨组织学检查:细胞材料复合物组术后12周大体评分明显低于单纯复合材料组和空白对照组(修复组织表面结构:0.45&;#177;0.25,1.15&;#177;0.25,2.47&;#177;0.39,P〈0.05;缺损填充深度:0.35&;#177;0.15。1.27&;#177;0.27,2.63&;#177;0.27,P〈0.05;与周围软骨结合情况:0.58&;#177;0.08,1.10&;#177;0.24。1.87&;#177;0.64,P〈0.05)。细胞材料复合物组12周关节软骨表面光滑,光镜下可见已形成正常软骨厚度的软骨层及完整的软骨下骨,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修复组织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强度与周围正常软骨无差别。软骨缺损处为透明软骨修复。组织学评分各项(缺损填充深度、与周围软骨结合情况、修复组织表面结构、细胞形态、潮线形成、甲苯胺兰染色)评分均显著低于单纯复合材料组和空白对照组。③各组兔修复组织吸光度值形态分析:修复方法在基质分泌方面优势顺序为:细胞材料复合物组〉单纯复合材料组〉空白对照组。 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羟基磷灰石/聚磷酸钙纤维/左旋聚乳酸材料以类透明样软骨组织完整修复缺损,是一种修复软骨缺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羟基磷灰石/聚磷酸钙纤维/左旋聚乳酸可以做为组织工程软骨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5.
崔志明  汤锦波  谢仁国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6):5726-5727,F003
背景:实验发现,在肌腱损伤后,腱中心部分细胞生长增殖能力不如腱外膜细胞和周边部分腱内膜细胞,肌腱中心部位细胞的分裂增殖能力及自愈能力究竟如何?目的:研究肌腱损伤后腱中心区域组织的愈合能力。设计:设立对照的重复测量设计。地点和对象:南通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白色纯种Leghorn鸡8只,雌雄不拘,体质量约400g,购自南通医学院动物中心,许可证号SYXK(苏)2002-0066。干预:在无菌条件下切取鸡双侧最长趾Ⅱ区趾深屈肌腱,切成4mm长的肌腱段,分为两组,每组12条。实验组:切除腱外膜和外膜下腱组织肌的肌腱中心区域组织;对照组:仅剥除腱外膜组织的肌腱段。将两组肌腱组织进行体外培养,另取4条肌腱作正常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实验组和对照组于培养第9,18,27天取标本及正常对照组均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腱细胞数两组培养前为167&;#177;13,培养第9,18,27天对照组分别为80&;#177;7,95&;#177;10,112&;#177;14,实验组分别为237&;#177;16,202&;#177;16,188&;#177;10。对照组均明显少于实验组及培养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实验组比培养前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但培养第18和27天时,实验组腱细胞数较培养第9天少(P&;lt;0.01)。结论:屈肌腱损伤后肌腱中心区域组织有良好的愈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放射学方法评估和比较两种组织工程骨体内神经支配重建方法的成骨效果,探讨神经化与成骨的相互关系。 方法:实验于2003-12/2005-03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动物所完成。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组织工程骨组、感觉神经束植入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每组6只。另2只兔作为骨缺损空白组。①除骨缺损空白组外,其余3组兔均制备组织工程骨。②各组兔均建立股骨1.5cm长骨缺损模型。③组织工程骨组于骨缺损处只嵌入β-磷酸三钙+经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物;感觉神经束植入组将隐神经束植入β-磷酸三钙+经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物的侧槽内;运动神经束植入组将股神经束植入β-磷酸三钙+经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物的侧槽内并加以固定;骨缺损空白组骨缺损内不植入任何材料。④术后4,8,12周除骨缺损空白组外各组处死2只兔,观察组织工程骨的表面变化、内痂形成、骨缺损修复情况及周围组织反应。摄股骨正位X射线片,用放射影像学评分和X射线阻射影分析比较骨缺损修复情况。骨缺损空白组于术后12和18周各处死1只,摄片观察骨缺损愈合情况。 结果:实验兔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各组X射线片观察结果:组织工程骨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在术后4,8,12周时,骨缺损区阻射影、材料吸收变化、截骨端愈合情况大体类似,感觉神经束植入组在各时间点的成骨量与骨痂塑形均较组织工程骨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出现早且截骨端愈合快。②术后各组植入修复骨缺损的放射影像学评分结果:感觉神经束植入组正位照片骨缺损修复评分在4,8,12周均较组织工程骨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的放射影像学评分为优14周:(8.333&;#177;0.816),(5.333&;#177;0.517),(5500&;#177;0.836)分;8周:(11.333&;#177;0.516),(7.166&;#177;0.408).(8.167&;#177;0.307)分;12周:(12.500&;#177;0.894),(9.083&;#177;0.376),(10.083&;#177;0.801)分,P〈0.05],但组织工程骨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③术后各组植入骨缺损阻射密度测量值的比较:感觉神经束植入组在4,8,12周的骨缺损阻射密度相对值均大于组织工程骨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4周:58.663&;#177;2.541.43.501&;#177;2.725,44.578&;#177;2.948;8周:62.375&;#177;0.992,54.638&;#177;1.265,54.203&;#177;1.556;12周:84.582&;#177;1.017,71.683&;#177;2.101.73.585&;#177;1.975,P〈0.05),但组织工程骨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利用感觉神经束植入的方法可以提高组织工程骨的成骨作用,而植入运动神经束却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有实验证实外源性6-磷酸果糖能降低肌腱细胞Ⅰ型胶原的产生量,减轻肌腱术后粘连的形成。目的:观察6-磷酸果糖对肌腱术后粘连形成的影响。方法:取72只兔行中趾屈指肌腱切断吻合,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n=36),分别于腱鞘内注入6-磷酸果糖与生理盐水,术后4,8周后行肌腱粘连检测、生物力学测定、组织学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术后1,2,4,8周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测定肌腱转化生长因子β1和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术后4,8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肌腱缝合处光滑,屈趾肌腱滑动距离较长,肌腱滑动受限较轻(P〈0.05),但两组最大抗断裂载荷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扫描电镜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实验组胶原纤维排列整齐。实验组转化生长因子β1和Ⅰ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证实6-磷酸果糖能有效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肌腱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减轻粘连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周神经损伤后,神经吻合口局部应用透明质酸对减少胶原瘢痕形成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4/2005—04在山西医科大学外科实验室完成。选用清洁级健康成年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透明质酸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24只。两组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行神经外膜吻合术,透明质酸治疗组于吻合口周围应用透明质酸钠凝胶。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逐层缝合伤口。分别于术后4,12周取材。按照Pctersen分级标准对皮肤、肌肉、筋膜和神经组织与周围组织粘连的程度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纳入大鼠48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术后大体观察结果:术后两组大鼠皮肤及肌肉、筋膜愈合良好,均未发生伤口进开、进裂、感染现象。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透明质酸治疗组术后4,12周神经吻合口与周围组织粘连均较轻(P〈0.05)。②两组术后不同时间Masson染色神经外膜胶原纤维厚度的比较: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透明质酸治疗组术后4,12周神经外膜胶原纤维厚度均显著降低[(16.967&;#177;4.806)。(10.903&;#177;3.245)岬;(25.874&;#177;5.972),(12.042&;#177;5.599)μm;P均〈0.051。②两组术后不同时间Ⅰ、Ⅲ型胶原含量灰度值测量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透明质酸治疗组术后4,12周Ⅰ型胶原含量灰度值均显著下降[(42.679&;#177;11.786),(28.269&;#177;5.825)A;(49.561&;#177;8.097).(35.908&;#177;6.975)A;P均〈0.05];Ⅲ型胶原含量灰度值均显著升高[(23.722&;#177;4.326),(28.400&;#177;5.342)A;(32.284&;#177;5.497),(38.723&;#177;5.358)A;P均〈0.05]。(多术后12周两组神经再生状况透射电镜观察结果:透明质酸治疗组吻合口处神经纤维排列整齐,胶原纤维含量少、排列规则;生理盐水对照组胶原纤维含量较多,排列紊乱。结论:透明质酸可以有效减少周围神经吻合口神经外膜胶原纤维的形成,从而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  相似文献   

19.
解毒化瘀Ⅱ方对肝衰竭大鼠肝线粒体内Ca^2+稳态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解毒化瘀Ⅱ方对暴发性肝衰竭大鼠肝线粒体内Ca^2+稳态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12在广西中医学院中医肝病治疗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Wistar大鼠8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解毒化瘀Ⅱ方低、中、高剂量组、乳果糖组、安宫牛黄丸组,每组12只。解毒化瘀Ⅱ方由菌陈30g,赤芍50g,白花蛇舌草30g,大黄15g(后下),郁金15g,石菖蒲15g组成,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生药9.1,28.76,57.55g/kg、乳果糖组给予3.5g/kg、安宫牛黄丸组给予1.5g/k。使用时,用蒸馏水将解毒化瘀Ⅱ方的配方颗粒剂配成0.033,0.11。0.22g/mL,乳果糖配成0.0875g/mL,安宫牛黄丸配成0.0375g/mL,空白组与模型组分别给予蒸馏水代替。每天灌胃量40mL/kg。造模前3d开始灌胃给药,2次/d,间隔12h,共给药5d12h。除空白组外均采用皮下注射硫代乙酰胺法复制暴发性肝衰竭大鼠模型,造模完成12h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单胺氧化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脱苷脱氨酶活性及肝线粒体内单胺氧化酶、钙镁三磷酸腺苷酶活性及Ca^2+含量。结果:纳入动物8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模型组大鼠血清单胺氧化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脱苷脱氨酶活性与空白组比较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解毒化瘀Ⅱ方各剂量组能降低大鼠血清单胺氧化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脱苷脱氨酶水平,并呈现量效关系,以解毒化瘀Ⅱ方高剂量组的作用效果最佳,其与模型组、解毒化瘀Ⅱ方低剂量组、乳果糖组、安宫牛黄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377.08&;#177;69.01),(792.32&;#177;155.36),(657.96&;#177;141.70),(457.92&;#177;85.35).(445.42&;#177;78.52)μkat/L;(10.82&;#177;1.88),(22.13&;#177;5.36).(17.12&;#177;4.37).(13.36&;#177;3.36),(16.39&;#177;3.21)μkat/L;(10.29&;#177;1.63),(26.23&;#177;6.49).(18.08&;#177;1.72),(12.39&;#177;2.74)。(14.70&;#177;3.51)μkat/L:(414.58&;#177;86.18).(943.19&;#177;219.88).(669.13&;#177;189.37),(507.10&;#177;105.85).(582.78&;#177;111.36)μkat/L,.P〈0.01]。②模型组大鼠肝线粒体内单胺氧化酶、钙镁三磷酸腺苷酶活性与空白组比较降低,Ca^2+含量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解毒化瘀Ⅱ方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线粒体内单胺氧化酶、钙镁三磷酸腺苷酶活性与模型组比较升高[分别为(210442&;#177;525.77),(2830.73&;#177;614.62),(1491.63&;#177;461.26)μkat/g;(3773.25&;#177;565.11),(4424.22&;#177;529.10),(2756.22&;#177;488.43)μkat/g,P〈0.05,0.011,Ca^2+含量降低[分别为(19.74&;#177;7.56),(12.58&;#177;5.54),(26.69&;#177;6.26)mmol/g,P〈0.05,0.01]。③肝线粒体内Ca^2+的含量变化与肝线粒体内单胺氧化酶(r=-0.906,P〈0.01),钙镁三磷酸腺苷酶(r-0.915,P〈0.01),呈显著的负相关;与血清中单胺氧化酶(r=0.865,P〈0.01),谷草转氨酶(r=0.883,P〈0.01),谷丙转氨酶(r=0.879,P〈0.01),脱苷脱氨酶(r=-0.843,P〈0.01),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解毒化瘀Ⅱ方对暴发性肝衰竭大鼠肝线粒体Ca^2+超载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可能与调节肝线粒体内钙镁三磷酸腺苷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运动皮质及相关脑区的质子磁共振波谱检查,分析上运动神经元明显受累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嗅鞘细胞移植后质子谱变化。 方法:于2004—12/2005—02在北京市石景山区西山神经再生和功能重建研究所治疗的7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均符合El Escorial诊断标准。在嗅鞘细胞移植术前及术后2周检查其神经功能状态、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功能评分(分值越高神经功能越好)、肌电图和质子磁共振波谱。分别于大脑脚、内囊膝部、内囊后肢、放射冠和中央前回测量N-乙酰天冬氨酸/肌酐和胆碱复合物/肌酐比值。 结果:7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嗅鞘细胞移植后2周2例患者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前29,30,术后34,30),肌电图波幅较术前明显升高。其余5例上述2项指标保持稳定。②7例患者N-乙酰天冬氨酸/肌酐和胆碱复合物/肌酐比值整体水平降低(波幅比值:1.624&;#177;0.347,1.531&;#177;0.193;1.030&;#177;0.269,0.919&;#177;0.115;曲线下面积:1.697&;#177;0.354,1.021&;#177;0.182;1.625&;#177;0.230,0.912&;#177;0.118),但2例改善的患者在其相应的解剖区域N-乙酰天冬氨酸/肌酐升高。 结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N-乙酰天冬氨酸/肌酐和胆碱复合物/肌酐比值整体水平降低,可能是由于疾病的进展或穿刺操作的干扰有关。其中2例患者显示N-乙酰天冬氨酸/肌酐比值增高,而且与神经学检查发现相印证,并为肌电图检查所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