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内超声在冠心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内超声在冠心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30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临界病变的患者 ,于冠状动脉造影后行冠状动脉内超声显像检查。结果 血管管腔直径狭窄程度平均冠状动脉造影所显示 5 3% ,而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发现为 6 8% (P <0 0 5 ) ,合并有胸痛和心电图ST段改变的病例 ,狭窄程度均超过 70 %以上 ,其中 2 0例行支架植入。结论 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对临界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陆洋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3):3506-350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支架术与择期支架术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即刻支架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4年1月~2007年6月在我科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支架术(即刻组,n=115例)和择期支架术(择期组,n=172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型和B型病变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型病变的成功率即刻组低于择期组(P<0.01),而并发症率高于择期组(P=0.05)。结论:A型和B型病变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支架术是可行的,而C型病变不宜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支架术。因此,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支架术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技术在冠心病(CH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在冠状动脉造影引导下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实验组在血管内超声技术引导下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及血清脑钠肽(BNP)水平、6 min步行距离,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采用 ACC和 AHA冠状动脉造影委员会 1999年制定的冠状动脉造影适应症标准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关系。方法 :对 3 3 2例冠状动脉造影病人按 ACC和AHA的冠状动脉造影委员会 1999年制定的冠状动脉造影适应症的标准进行分类 : 级、 a级、 b级和 级 ,分析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关系。结果 : 级和 a级适应症病人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 (161/164 ,98.2 %和 3 5 /3 7,94.6% )明显高于 b级 (2 7/4 1,65 .9% )和 级 (5 /90 ,5 .6% ) , b级适应症组与 级适应症组比较也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级 + a级适应症病人的三支或左主干血管病变检出率 (4 6/2 0 1,2 2 .9% )同样明显高于 b级 (3 /4 1,7.3 % )和 级 (0 /90 ,) , b级适应症组与 级适应症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准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或怀疑冠心病病人 级、 a级适应症是恰当的 , b级适应症是不确定的 ,而 级适应症是不恰当的。冠状动脉造影适应症可以预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和血管病变数。  相似文献   

5.
我院应用进口多功能数字减影设备在专家指导下开展了冠状动脉造影(CAG)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47例。现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均为 2003年 3月~2004年 8月在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和部分胸闷、胸痛患者,其中男 31例,女 16例,年龄40~75岁,平均 55 7岁,急性心肌梗死 10例,心绞痛 30例,胸闷、胸痛 7例。1 2 方法:患者入院后行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凝血等检查,无冠脉造影和冠脉内支架置入禁忌证者,到导管室,在西门子AXIOM Artis X线下,用优维显为造影剂,应用股动脉穿刺术, 在心电、有创压力、放射影像监测下用Judkins…  相似文献   

6.
经桡动脉途径实施冠脉造影及支架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脉造影是一项微创性检查,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1].冠状动脉造影术不仅可以客观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内有无病变,而且还可以明确冠状动脉的病变部位、性质、范围和严重程度,根据病变特征分别选择内科药物治疗、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术等治疗方法[2].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1997~2004年2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后支架血栓形成进行分析,主要是通过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并做冠状动脉造影而确诊。本组20例中16例术前3天服用抗凝药,4例为急诊PTCA,糖尿病患者8例。术前心脏B超:EF≤40%、室壁活动明显减弱、左室扩大。结果:20例患者均于支架置入术后3天内出现血栓,均有典型的心绞痛,ECG有典型的心肌缺血,冠状动脉造影(cAG)16例完全栓塞、TIMI血液0级,4例不完全栓塞、TIMI血液1级。结论:支架内血栓是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3%~5%,多于术后3天内发生。其原因可能与高龄、糖尿病、LVEF降低、室壁活动减弱及支架远端血流减慢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应用NIR冠状动脉支架治疗血管分叉处病变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方法:将36例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的患者均置入NIR支架,并观察患者发生临床事件及6个月后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6个月后完成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患者32例,无1例发生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急性心肌梗死,3例发生了内支架再狭窄(9.38%,直径>50%),仅有1例发生再狭窄后出现心绞痛(33.3%),3例分叉处血管发生再狭窄(9.38%,其狭窄程度>60%),有1例于术后第10天出现急性肺栓塞死亡。结论:冠状动脉血管分叉处病变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成功后置入NIR支架,其发生临床事件及再狭窄率低,近、远期临床疗效及预后好。  相似文献   

9.
刘寅  高静 《天津医药》1998,26(4):207-210
1996~1997年间对11例内科治疗无效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造影发现:简单单支病变者3例(27.3%),单支多发病变者2例(18.1%),双支病变者3例(27.3%),3支病变者3例(27.3%)。平均狭窄长度(22.3±6.9)mm。平均狭窄直径(89.3±10.3)%。共植入12枚支架,LAD 10枚(83.3%),RCA 2枚(16.7%),LCX 0枚,其中1例植入2枚支架。支架植入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造影复查平均狭窄直径为0~10%,心绞痛较术前明显减轻或消失,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改善或恢复,术后两周运动试验均由阳性转为阴性。超声心动图提示左房内径(34.74±3.63)mm,左室内径(52.20±4.91)mm,左室射血分数0.65±0.11,明显优于术前的左房内径(39.93±3.21)mm,左室内径(56.64±5.47)mm,左室射血分数0.48±0.15。随访1~8个月均存活,仅1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发生支架部位再狭窄。说明冠脉内支架是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增加冠状动脉血流,保护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运动平板试验在评估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价值。方法81例PCI术后患者均在术后进行了运动平板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作为金指标,分析计算运动平板试验对于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及Kappa值。结果运动平板试验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度为52.9%,特异度为88.4%,阳性预测率为47.4%,阴性预测率为87.1%,在诊断单支病变的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度66.7%,特异度96.2%,阳性预测率80%,阴性预测率92.6%,Kappa值为0.671。结论运动平板试验对于评估支架内再狭窄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尤其是在单支病变PCI术后的患者中,运动平板试验诊断支架内再狭窄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有较高的一致性,对于临床诊治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血管内超声(IVUS)引导与单纯造影引导下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冠状动脉原位病变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非随机对照研究,筛选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应用DCB处理冠状动脉原位病变的患者.根据DCB介入治疗时是否为IVUS引导下手术将入选患者分为I...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再狭窄发生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在本院作冠状动脉复查的22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中随机选取无再狭窄病例45例(无狭窄组),与发生再狭窄的45例患者(再狭窄组)比较术前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血脂情况、是否吸烟)及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征(包括病变部位、分型、病变血管支数、病变长度、狭窄程度),分析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男性、吸烟、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病变长度、术前狭窄程度对支架内再狭窄有明显影响,经统计学分析(P<0.05);年龄、血脂水平、病变部位、分型、病变血管支数对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冠状动脉病变长度及狭窄程度对支架内再狭窄有明显影响;男性、吸烟者、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易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应尽早防治。  相似文献   

13.
袁凤新  汤群英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2):3436-3437
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它具有诊断准确、疗效显著、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冠状动脉造影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CCA)的发生率、类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00年5月至2009年10月共1020例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在千佛山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并对其中有冠状动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CCA解剖学特征进行分类。结果 1020例患者共检出冠状动脉畸形31例(发生率3%),包括冠状动脉起源和分布异常17例(占54.8%),冠状动脉瘘9例(占29%),冠状动脉结构异常5例(占16.2%)。结论老年人CCA并非少见,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老年人冠状动脉畸形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大多数CCA并不导致严重的临床后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初步应用体会。方法 对 3 2例病人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CAG) ,其中 7例狭窄 >90 %者施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结果 全部手术获得成功 ,PTCA和支架术术后即刻残余狭窄均 <2 5 % ,狭窄程度减轻均 >70 % ,术后有关血管远端血流灌注均达TIMI3级。结论 PTCA和支架术是冠心病血运重建的有效方法 ,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可尽量避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冠心病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对比,评价血管内超声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冠心病患者的60处冠脉血管段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结果对60处冠脉血管段进行IVUS检测和CAG检测。60处血管CAG检测显示均未达到手术干预指征,而IVUS检测显示34处需要进行手术干预治疗;病变血管的直径及直径狭窄率,IVUS和CAG两种检测方法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AG检查无明显狭窄者,若患者有明显心肌缺血症状,需进一步行IVUS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冠心病及时采取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对心率变异性(HRV)研究的深入,用HRV分析心肌缺血事件的发生及疾病的预后愈来愈引起人们的观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那么PTCA术后冠心病患者的HRV是否能够改善,笔者根据本科近期所作的3例心梗患者PTCA术前、后的HRV比较,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对象:1995年6月在本科成功接受PTCA术的冠心病病人3例(冠状动脉造影见表1),其中男性2人,女性1人,平均年龄56岁,陈旧性心梗2人(病史1年),急性心梗1人(病史20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轻中度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本院心脏介入中心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术后判断为轻中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80例,行IVUS检查。比较CAG与IVUS测得的病变血管最窄处血管腔直径、直径狭窄率及斑块长度;比较CAG与IVUS对相同病灶不同狭窄率的诊断结果;比较IVUS与CAG对斑块长度及性状的检测结果。结果 CAG测得的病变最窄处血管腔直径大于IVUS、直径狭窄率低于IVUS、斑块长度短于IVU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IVUS对狭窄率>60%的病灶的诊断率高于CAG(P<0.05)。 IVUS所发现的斑块数量明显多于CAG(P<0.05)。结论 CAG低估血管内病变情况,IVUS可作为CAG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腔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对复杂病变的成功率不高 ,又易发生冠状动脉急性并发症 (如撕裂、夹层、急性闭塞 )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 ,且术后再狭窄率高。近来临床研究表明 ,冠状动脉内支架具有减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或降低远期再狭窄的双重作用。本文讨论 36例冠心病患者43个冠状动脉内支架临床应用的初步结果。1 资料与方法1995年 6月至 1998年 4月于本院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36例患者 ,其中男性 32例 ,女性 4例 ,所有患者均有心肌缺血的主观或客观表现。PTCA按 Gruentzig等 [1 ] 方案进行 ,先用球囊对病变部位进行预扩张 ,然后送…  相似文献   

20.
脂代谢紊乱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脂代谢紊乱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 12 0例胸痛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造影前测定患者的血脂。结果 :血脂中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D)、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在冠状动脉造影有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异。三支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结论 :患者血脂代谢异常对冠心病发生、发展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