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细胞癌(RCC)占成人恶性肿瘤的3%,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较难估计。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肾癌bcl-2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意义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探讨其阳性表达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我院1991~1996年间因肾细胞癌行肾切除或肾癌根治术的肿瘤石蜡包埋标本46例,男34例,女12例,年龄22~79岁,平均56.3岁。3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年。  相似文献   

2.
MN/CAⅨ基因在肾癌组织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MN/CAⅨ基因在肾癌中有特异性的表达 ,是一种肿瘤相关抗原 (TAA) ,在肿瘤诊断以及生物治疗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1] 。我们采用RT PCR方法检测肾癌组织和正常肾组织中MN/CAⅨmRNA表达 ,探讨MN/CAⅨ基因表达作为肾癌肿瘤标记物的可能性 ,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  2 0 0 2~ 2 0 0 3年我科肾癌根治手术标本 2 5例。男 16例 ,女 9例。年龄 2 3~ 6 5岁 ,平均 5 1岁。其中透明细胞癌 17例 ,颗粒细胞癌 8例。正常肾组织 2 1例 ,分别取自肾切除和T1肾癌原发灶远处正常肾组织。男 14例 ,女 7例 ,年龄 2 3~ 6 5岁 ,平均 4 9岁。GeneA…  相似文献   

3.
<正>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泌尿系统第二大肿瘤,2013年美国新发肾或肾盂癌65 150例,死亡13 680例[1]。肾癌根治术(radical nephrectomy,RN)是局限性肾细胞癌的标准治疗方式。同时,随着RCC特性及其生长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肾部分切除术(partial nephrectomy,PN)适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2-3]。目前对于临床T1a期的RCC,国际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iRNA-138及其调控靶基因EZH2在肾透明细胞癌(RCC)发生发展中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第二代大规模平行测序技术对10例RCC及对应癌旁组织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在肾癌组织中筛选出表达显著上调的miRNA-138;其次在人肾癌细胞株786-O、ACHN、Caki-1、769-P、os-rc-2及对照细胞人胚肾细胞293T中对miRNA-138进行转染,采用划痕实验检测miRNA-138对细胞株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进而用多种预测软件预测靶基因,对预测的候选靶基因EZH2进行PCR验证。结果:发现miRNA-138在RCC中表达上调,并能够显著促进人肾癌细胞株786-O、ACHN的迁移;而其候选靶基因EZH2的表达在临床组织标本中显著上调;相应蛋白变化需要进一步验证。结论:EZH2表达在RCC中明显高于正常组织,提示EZH2可能是RCC一个敏感的生物学标志。推测miRNA-138与其靶基因EZH2可能参与肿瘤代谢和细胞凋亡等信号通路,在RC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肾透明细胞癌细胞系RCC-9863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一株新的人肾癌细胞系 ,为肾癌的基础研究提供实验模型。 方法 由肾癌手术标本中切取 1.0cm× 1.0cm组织块 ,分别包埋于 3只裸鼠右后肢皮下 ,连续传代 3次 ,取移植瘤体外培养。 结果  2只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 ,继续传代 ,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取移植瘤标本体外培养得到肾癌细胞系RCC 986 3(简称R)。形态结构 ,分化程度与原发瘤一致 ,染色体形态仍为人类核型 ,众数为 6 2~ 6 8,占 75 %。细胞周期分析G1期 6 3.8% ,G2期 11.4 % ,S1期 2 4 .8% ,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 37.7h。 结论 通过裸鼠皮下移植瘤建立的肾癌细胞系RCC 986 3与原发癌保持相同的生物学特性 ,体外连续传代 1年以上 ,传代 110代。细胞形态不变 ,生长周期恒定 ,已成为一个稳定的细胞系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肾癌Fas、Fas配基 (FasL)异常与免疫逃避的关系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4 4例肾癌组织的Fas、FasL、Ki6 7表达以及肿瘤周围浸润淋巴细胞(TIL)凋亡 ,将肾癌细胞株 786 0、GRC 1与JurkatT淋巴细胞共培养以检测肿瘤FasL功能。一、资料和方法肾癌患者 4 4例的组织标本 ,12例取远离肾癌的正常肾组织 12份作为对照。患者平均 4 9岁。其中透明细胞癌 30例 ,颗粒细胞癌 14例。按Robson分期 ,各分期例数见表 1。GRC 1为肾颗粒细胞癌细胞株 ,786 0为肾透明细胞癌细胞株 ,Jurkat细胞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透明质酸合成酶2在肾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方法检测五种肾癌细胞(ACHN、Caki-1、OS-RC-2、786-O、SN12PM6)透明质酸合成酶三种亚型(HAs1、HAS2、HAs3)mRNA的表达,运用Westernblot方法进一步检测mRNA表达含量高的HAS亚型在五种肾癌细胞系及肾透明细胞癌(ccRCC)组织中的蛋白表达。结果:在五种肾癌细胞系中HAS2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其中在。肾癌SN12PM6细胞系中表达水平最高(均P〈0.05),HAS1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均P〉0.05),而HAS3mRNA表达水平除肾癌Caki-1细胞系外均低于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P〉0.05)。在五种肾癌细胞系中HAS2蛋白均明显表达,而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无明显表达。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HAs2蛋白表达也明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结论:透明质酸合成酶2在多种肾癌细胞系和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均明显表达,提示透明质酸合成酶2可能在肾癌尤其在肾透明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某种作用,并可能成为新的肾透明细胞癌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B7-H3在肾透明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临床诊断、治疗肾癌提供新的靶标.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69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手术标本中肾癌组织、瘤旁组织及远离肿瘤组织中B7-H3的表达并对其表达情况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B7-H3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弥漫性表达,定位在癌细胞胞膜以及血管内皮细胞胞浆中.①B7-H3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肾癌细胞、瘤旁肾组织以及远离肿瘤正常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7%、75.4%、13.0%及0%;②B7-H3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无关;但表达强度高者病理分期较高(P<0.01).结论 B7-H3在肾透明细胞癌癌组织中确有高表达,而在瘤旁肾组织表达较低,远离肿瘤的正常肾组织无表达,并且其表达率与表达强度与肿瘤的病理分期密切相关,这表明B7-H3与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有望成为进行肾癌免疫治疗和抗血管治疗的"共靶点".  相似文献   

9.
肾癌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间的误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 (RCC)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RAML)间的误诊原因。 方法 对 2 2 8例RCC ,6 2例RAML中 13例术前影像学检查或术中冰冻切片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 RCC组中 4例术前影像学检查不能明确性质 ,术中冰冻病理结果为RAML ,行肿瘤剜出术或单纯肾切除 ,随访 1~ 4年 ,无复发。RAML组中 ,6例影像学检查诊断为RCC ;3例不能确定性质 ,术中冰冻病理结果 1例为恶性 ,2例仍不能区分良恶性 ,9例均行肾癌根治术。 结论 冰冻切片误诊与制片特点有关 ,富含血管组织的RCC易被误诊为RAML ,脂肪组织的确定是鉴别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肾癌又称肾细胞癌(RCC),是指起源于肾皮质的具有异质性的肿瘤[1],在人类泌尿系肿瘤中占第二位.外科手术根治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一旦肾癌出现远处转移,其5年生存率不足20%,据统计2008年全球肾癌新发病例约有271000例,约有116000例死于肾癌,肾癌约占成人新发恶性肿瘤的2.1%,男女发病率约为3:2[3],海德堡分类将肾癌分为4个主要的组织型:透明细胞癌(60% ~80%),乳头状肾细胞癌( 10% ~ 15%),嫌色细胞癌(约5%),肾嗜酸细胞瘤(约5%),各种类型在遗传方面和疾病的临床表现上都具有高度的不同[4].肾癌本身是多基因相关肿瘤,发病机制极为复杂,病程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迄今为止尚未阐明.基础研究的进展能够提高肾癌的预测、诊断和个体化治疗能力.本文就肾癌基础研究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并发尿路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肾细胞癌并发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1例。年龄42~75岁,平均62岁。间歇无痛全程肉眼血尿4例,间歇全程肉眼血尿伴右侧腰痛1例。B超、IVU及CT提示肾肿瘤并发尿路肿瘤4例,肾癌不除外合并同侧肾盂占位1例。结果 5例均行根治性手术,4例同时行不同部位肿瘤根治术,1例行分次手术。病理为肾癌并发膀胱癌3例,肾癌并发同侧输尿管癌1例,肾癌并发同侧肾盂癌1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1例术后10个月膀胱肿瘤局部复发,再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4例无瘤生存。结论 肾细胞癌并发尿路移行细胞癌临床少见,对肾癌患者行泌尿系超声、IVU和术中肾脏剖开检查有助于正确诊断。根治性手术宜同时切除肾癌侧输尿管,以避免残余输尿管发生肿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研究肾细胞癌(RCC)组织MDM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与RC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利用细胞系研究MDM4对RCC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作用,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2月在我院行手术切除治疗的RCC组织标本82例和癌旁组织标本2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MDM4的表达水平。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病理分级等临床病理资料,并分析其与MDM4mRNA表达的相关性。体外应用RCC细胞系研究MDM4对RCC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MDM4 mRNA和蛋白在RCC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统计学分析发现,MDM4mRNA的表达与RCC病理TNM分期和远隔转移呈正相关(P0.01)。肿瘤细胞系ACHN细胞中MDM4表达显著高于其他肿瘤细胞系及人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HK-2(P0.01)。体外沉默MDM4显著抑制ACHN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结论:MDM4表达与RCC的恶性特征及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密切相关,有望成为RCC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端粒梅活性表达与老年肾癌(RC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改良的端粒重复片段扩增法(TRAP法)检测24例老年RCC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肾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并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与RCC生物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RCC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87.5%,显著高于癌旁组织(20%)及正常肾组织(5%),差异显著(P<0.01),端粒酶活性表达与RCC细胞类型、分级、分期无关,与肿瘤大小、DNA含量相关。结论 RCC组织中端粒酶激活与肾癌的发生有关,端粒酶活性检测有可能成为RCC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肾癌组织中肾母细胞瘤过表达基因(NOV)及WT1基因mRNA定量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 肾癌组织标本57例。男40例,女17例,平均年龄65岁。T139例、T213例、T3a5例;G114例、G223例、G320例。应用实时RT—PCR方法定量检测癌组织及36例癌旁正常肾组织中NOV和WT1的mRNA表达,并对2种基因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肾癌组织NOVmRNA表达水平中位值(1.17)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4.32,P〈0.05),乳头状肾癌组织表达量(2.67)显著高于透明细胞癌(1.06,P〈0.05),G.肿瘤表达量(4.61)显著高于G2~G3肿瘤(1.11,P〈0.05)。NOV表达与肿瘤分期、大小等无显著相关。WT1mRNA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中位值(0.13)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1.93,P〈0.05),WT1表达与肿瘤分期、分级、组织类型等均无关。NOVmRNA与WT1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结论 NOV基因与肾癌的发生和分化相关。WT1在肾癌组织中表现为低表达。NOV表达是否受WT1的调节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癌相关新基因GYLZ-RCC18在肾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逆转录PCR方法检测GYLZ-RCC18在肾癌和正常肾细胞系中的表达,将第一编码区起始处的20个碱基的反义和正义寡核苷酸导入肾癌细胞系GRC-1,连续观察对肾癌细胞生长、增殖凋亡、死亡率、形态学的影响。结果:GYLZ-RCC18在肾癌细胞系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肾细胞系;导入GYLZ-RCC18反义寡核苷酸后,GRC-1细胞的核分裂可明显减少,导致GRC-1细胞死亡,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活性,并可特异诱导GRC-1连续凋亡。结论:GYLZ-RCC18是肾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癌基因,其表达可促进肾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并通过抗癌细胞死亡和凋亡机制对癌细胞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肿瘤特异性黑色素瘤抗原 (MAGE) 1、 3基因作为肾细胞癌及尿路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免疫学检测和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分子标志物的可行性。 方法 肾细胞癌组织标本 18例 ,尿路移行细胞癌组织标本 2 6例 ,相应的癌旁组织 10例 ,采用RT PCR方法对MAGE 1、MAGE 3基因进行测定。 结果  18例肾癌组织中MAGE 1mRNA阳性表达 10例 (5 6 % ) ,MAGE 3mRNA阳性表达11例 (6 1% ) ,MAGE 1及MAGE 3同时表达 8例 (44 % ) ;2 6例尿路移行细胞癌组织中MAGE 1mRNA阳性表达 16例 (6 2 % ) ,MAGE 3mRNA阳性表达 15例 (5 8% ) ,MAGE 1及MAGE 3同时表达 12例 (46 % )。癌旁组织 10例均不表达MAGE 1及MAGE 3。 结论 MAGE 1、MAGE 3基因有可能作为肾癌及尿路移行细胞癌组织免疫学检测的分子标志物 ,并且具有作为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特异性靶位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肾癌相关蛋白G250mRNA在肾细胞癌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癌相关蛋白G250 mRNA在肾细胞癌(R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7例正常肾组织和33例RCC组织中G250 mRNA的表达.33例RCC中透明细胞癌28例,非透明细胞癌5例;T1 8例、T2 13例、T3 12例;G1 11例、G2 15例、G37例. 结果33例RCC组织中G250 mRNA表达阳性28例(84.8%),7例正常组织G250表达均为阴性,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透明细胞癌组织G250 mRNA表达率高于非透明细胞癌[96.4%(27/28)和20.0%(1/5),P<0.05].T1、T2、T3 RCC G250 mRNA表达量分别为0.32±0.21、0.41±0.16、0.38±0.14,表达量与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G1、G2、G3 RCC G250 mRNA表达量分别为0.48±0.32、0.23±0.16、0.11±0.11,表达量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P<0.05).结论G250mRNA表达与RCC恶性程度有相关性,有望成为RCC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肾癌与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肾癌与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基因 (HPV1 6 ,1 8DNA)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和DNA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技术 (DNARET)对 90例成人肾恶性肿瘤组织 (其中肾透明细胞癌、肾乳头状癌、肾颗粒细胞癌各 30例 )的HPV1 6、1 8E7基因进行实验研究 ,2 0例正常肾脏组织为正常对照 ,HPV1 6、1 8阳性克隆作为阳性对照 ,去离子三蒸水做实验体系阴性对照。对每一阳性标本行限制性内切酶技术。结果 肾透明细胞癌、肾乳头状癌、肾颗粒细胞癌中HPV1 6基因表达率分别为 60 .0 %、86 .7%、63 .3 % ,总的基因表达率为 70 .0 %。HPV1 8的基因阳性率分别为 46 .7%、66 .7%、44 .3 % ,总的基因表达率为 52 .2 %。结论 高危型HPV1 6、1 8DNA与肾恶性肿瘤有一定的关系 ,尤其是HPV1 6基因表达率明显高于HPV1 8型 (P <0 .0 5) ,其中肾乳头状癌的HPV1 6、1 8基因阳性率明显高于肾透明细胞癌和肾颗粒癌 (P <0 .0 5) ,证实了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是肾癌的重要致癌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肾癌肾部分切除术的临床价值及合适的手术切缘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肾癌肾部分切除术(保留肾单位手术)的临床价值及合适的手术切缘。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行肾部分切除术的肾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双侧异时性肾癌且一侧为多发肿瘤2例,单发肿瘤13例。肿瘤直径2~6cm.均为T1期(1997年TNM分期标准)。对15例肾癌患者行肾部分切除术.手术切缘位于肿瘤外1cm。另取肾癌根治性手术标本21例.于体外沿假包膜行肾肿瘤剜除术.并随机切取肿瘤边缘0.3cm、0.5cm及1cm处肾实质及肾蒂处淋巴脂肪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15冽患者随访12~72个月.平均41个月.未见并发症及残肾内肿瘤复发。21例标本于体外行肿瘤剜除后肉眼下均无肿瘤组织残留,送检组织均无肿瘤细胞浸润。结论:肾部分切除术能安全有效地治疗局限的早期肾癌患者.而手术切缘为肿瘤边缘1cm处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20.
多房囊性肾细胞癌手术治疗的预后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多房囊性肾细胞癌患者手术治疗的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82例肾癌患者中22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患者资料,分析其手术治疗的预后特点。多房囊性肾细胞癌占同期肾癌病例的4.56%,男女比例为2.67:1.00,年龄32~74岁,平均47岁。结果22例患者中行肾癌根治术18例,行肾部分切除术4例。肿瘤直径1.8~11.0cm,平均4.8cm。其中透明细胞癌21例,透明细胞癌与颗粒细胞癌混合型1例;pT1N0M019例,pT2N0M02例;pT3bN0M01例;G15例,G217例。失访2例,20例获随访,随访时间9~56个月,平均27.6个月。其中1例因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死亡,无瘤存活21例。结论多房囊性肾癌是肾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多为肾偶发癌,病理分期分级低,预后与肿瘤大小无关,手术治疗效果满意,预后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