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测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MB2的存在率,根管口的位置及形态。方法:采用牙体硬组织切片机对拔除的上颌第一磨牙进行连续横断切片,并在显微镜下观测其近中颊根第二根管存在情况,根管口位置及根管形态。结果:220个上颌第一磨牙中有81个存在近中颊根第二根管,存在率为36.81%,近颊根第二根管口横切面形态为圆形或卵圆形,近颊第二根管口与近颊第一根管口,远颊根管口和腭根管口的位置关系呈斜四边形。结论: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存在率较高,其开髓形状应为斜四边形。  相似文献   

2.
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的离体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MB2)的发生情况,为提高上颌第二恒磨牙根管治疗的成功率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于山东地区收集离体上颌第二恒磨牙118颗,采用斜方型开髓洞型开髓,利用小号C型锉探查并疏通根管,记录MB2的发现率及扩通率;拍摄X线牙片,记录近中颊根的根管数目、形态和类型;在根管显微镜下观察并应用数显卡尺测量近中颊根主根管和MB2根管口之间的距离,确定根管口的位置;记录近中颊根的根尖孔数目,并测量解剖根尖孔至解剖根尖的距离。结果118颗上颌第二恒磨牙中,有58颗发现MB2,发现率为49.15%;其中48颗牙齿的MB2被扩通,扩通率为82.76%。108颗3根牙中,近中颊根的根管形态为Ⅰ型者有50颗,占46.30%;Ⅱ型及Ⅲ型者分别为14和34颗,占12.96%和31.48%。近中颊根主根管口与MB2根管口的平均距离为1.26 mm;近中颊根解剖根尖孔至解剖根尖的距离平均值为1.13 mm。结论山东地区上颌第二恒磨牙MB2的发现率较高,临床治疗中采用改良的斜方型开髓孔有利于发现MB2,用X线片确定工作长度时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根尖孔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上颌磨牙近中颊根根管截面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国人离体上颌第一、二磨牙近中颊根根管的内径和截面形态,为临床进行上颌磨牙根管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收集离体上颌第一磨牙108个,上颌第二磨牙167个。自根管口水平截取近中颊根,包埋。自根尖面开始每隔1mm横切牙根至距根尖6mm处,第7个横切面平近中颊根的根管口水平面。根管显微镜(DOM)下观察、拍摄每个牙根的7个切片的冠面,记录每个冠面含有的根管数,测量各截面各根管的颊舌径和近远中径,并按标准记录根管截面形状。结果:上颌第一磨牙共截取756个切片,均见近中颊根主根管(MB),464个切片中可观察到近中颊根第二根管(MB2);上颌第二磨牙共截取1169个切片,含MB共1169个,MB2共442个;含MB2的标本数在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分别为96个和90个,占88.89%和53.89%。近中颊根主根管(MB)的颊舌径多大于近远中径,截面形状以扁形和椭圆形多见,但愈近根尖,两径间的差距愈小,即MB愈近根尖,愈趋向成圆形:近中颊根第二根管(MB2)的颊舌径和近远中径间的差距变化不大,截面形状以圆形最多,椭圆形次之,扁形最少。结论:上颌第一、二磨牙近中颊根的根管截面形态复杂,提示临床上需配合有效的清理和成形技术以提高该牙位的根管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口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上颌恒磨牙近颊根与髓底参数的测量研究寻找近颊根(MB2)根管定位的方法,为上颌磨牙四边形髓腔入口的制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新鲜拔除的上颌第一恒磨牙36颗,沿髓底平面截除牙冠,测量髓底参数,记录近中颊根根面外形,于MB1与MB2根管中插针示折摄X-线片,记录根管分型,将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第一恒磨牙近颊根根管分型与根形相适应2-1型根管的近颊根多为扁斜根(85.71%),2-2型根管的近颊根多为宽扁根(80%).MB1-MB2根管口距离在1~3 mm之间,平均距离为1.93 mm.2-1型与2-2型根管其MB1与MB2根管口的平均距离无显著性差异(P>0.05).MB1与MB2根管口至近颊根近中根面颈缘的垂直距离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医生可采用改进的四边形髓腔入口,在MB1根管口的腭侧、近中方向距MB1根管口1~3 mm 处,沿经过MB1根管口的与近中颈缘平行的直线上寻找MB2根管口.  相似文献   

5.
上颌磨牙近颊根根管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运用透明标本法观察离体上颌第一、二磨牙近颊根根管形态,并进行分类和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离体上颌第一、二磨牙共275颗,制成透明标本。根管显微镜下观察、记录近颊根的根管数目、走向、融合和分支情况,并进行分类。结果:①上颌磨牙近颊根管形态各异,可概括为八种类型,双根管中以2-1型和2-2型多见;双根管率在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分别为81.48%和49.7%。②近颊根主根管(MB)和近颊根第二根管(MB2)的尖1/3多弯向远中,MB2在近根管口1mm-3mm处有一斜向近中的弯曲点。结论:掌握上颌磨牙近颊根1-2型、2-1-2型和1-2-1型根管形态,是提高上颌磨牙根管治疗技巧和成功率的关键;有效去除根管近中壁部分突起的牙本质,以减小冠1/3处的弯曲度,可望提高MB2根管的探通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使用手术显微镜(operating microscope,OM)研究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侧第二根管口(MB2)形态和解剖位置关系,为根管治疗时寻找根管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UNIVERSA300/FS2012手术显微镜,观察110个上颌第一磨牙的MB2根管口形态及其发生率。结果:上颌第一磨牙的MB2出现率为38%;根管口的形态为圆形和卵圆形。结论:使用手术显微镜可以有效地发现MB2。  相似文献   

7.
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口的解剖定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高燕  凌均 《口腔医学》2004,24(3):135-136
目的 寻找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 (MB2 )根管口的定位规律。方法 收集离体上颌第一、二磨牙共 5 5 0颗。根管显微镜 (DOM)下探查根管口 ,拍摄髓底图片 ,测量髓底一系列参数 ,分析MB2根管口定位规律。结果 DOM下MB2发现率在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分别为 78.2 4 %和 4 1.32 %。MB2根管口位于MB P根管口连线的近中 ,与该连线的垂直距离在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分别为 0 .6 6mm和 0 .6 3mm ;距近颊根主根管 (MB)根管口距离分别为 1.32mm和 1.2 1mm。结论 建议临床医生在探查上颌磨牙髓底时 ,可在MB P根管口假想连线的近中、距其 0 .5~ 1.0mm ,距MB根管口 1.0~ 2 .0mm ,使MB MB2根管口间假想的、微凸向近中的弧形连线与近中边缘嵴平行处寻找MB2根管口。  相似文献   

8.
<正>上颌第一恒磨牙腭根双根管非常罕见,笔者在临床上成功治疗上颌第一恒磨牙腭根双根管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许某,男,46岁。因进冷热刺激性食物时右上颌后牙疼痛2个多月,近1周疼痛加重并伴有明显夜间痛,遂来我院就诊。检查16牙冠形态正常,近中邻面龋坏,探(+),叩(-),松动(-),冷热诊(+),牙龈色泽正常。拍X线片示16为3根牙,髓底完整,16近中邻面龋近髓腔,根间区无异常。诊断:16急性牙髓炎。经患者同意,做牙髓治疗。处理:局麻下去龋净,开髓,拔髓。髓腔中分布有4个根管口,颊腭侧各有2个根管口,这4个根管口连线呈梯形,颊侧2个根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检查结合显微根管技术治疗上颌磨牙颊侧根管口下方分叉病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需进行根管治疗的上颌磨牙304颗(上颌第一磨牙159颗,上颌第二磨牙145颗),开髓后记录髓室底根管口数目及位置,对术前X线片怀疑为颊侧根管口下方分叉的患牙,先在肉眼下探杳疏通根管,再根据牙科锥形束CT结果 在根管显微镜下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使用显微CT研究上颌第一磨牙根管系统解剖形态.方法 随机收集33颗上颌第一磨牙,使用显微CT扫描后重建根管系统.观察并记录各牙根根管形态和分支根管的发生数目、位置.记录各根管口位置并测量根管口间的距离和所成角度.在距离根尖1、2和3mm处进行虚拟切割,记录断面上分支根管暴露情况.结果 上颌第一磨牙近颊根第二根管发生率为75.76%.近颊根发生分支根管为71.64%;近颊根分支根管发生率为72.73%.91.04%的分支根管发生于根尖1/3段,近颊根距根尖3mm处截面分支根管暴露率为12.12%.近颊根第一、第二根管口间的距离为(1.60±0.41)mm.结论 上颌第一磨牙根管系统解剖形态复杂,近颊根根管形态存在较大解剖变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用根管显微镜对经治的上颌第一磨牙遗漏近颊第二根管(MB2)的诊治方法。方法:选择需行根管再治疗的上颌第一磨牙64个。依据x线片特征,牙冠与髓底的形态特点判断是否存在MB2。采用斜方形开髓入口,小号K锉探查,必要时使用根管手术显微镜定位MB2根管。镍钛机用根管锉冠向下法预备根管,1%NaOCL冲洗根管系统,冷牙胶侧方加压与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根管。记录近颊根根管分型、根管预备过程中并发症的情况,评价疗效。结果:再治疗中共发现MB2根管55个(85.81%),疏通45个(80%)。近颊根双根管以2—1型、2—2型较常见(76.56%)。治疗过程中未发生器械折断、管壁侧穿等并发症,治疗成功率为95.55%。结论:上颌第一磨牙MB2发生率高,通常狭窄、弯曲、隐蔽,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临床医生有意识地寻找和在显微镜下的可视化操作能提高MB2根管的发现率和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三维影像对上颌第二磨牙的解剖形态进行观察分析,明确其变异性,指导临床根管治疗。方法:对来我院老年牙髓牙体病科就诊的患者进行CBCT扫描与二次重建后,对上颌第二磨牙解剖结构观察分析。结果:CBCT检查老年患者265人,上颌第二磨牙435颗。在轴位影像和3D影像上根据牙根、根管以及牙根、根管的变异性共分为8种类型。单根单根管2.30%;1根2根管7.35%;1根3根管9.20%;2根2根管3.91%;2根3根管19.54%;3根3根管38.6%;MB217.5%;4根4根管2.29%。结论:上颌第二磨牙根的数目、根管的数目以及解剖形态变异性非常大,CBCT影像为临床根管治疗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锥形柬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研究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MB2)发生率、根管解剖形态以及根管口位置分布。方法随机选取2011-2013年航天中心医院口腔科20~30岁患者CBCT影像160张(男80张、女80张)。平行近中颊根长轴平面观察其根管形态,并按照Vertucci分类统计。水平面观察根管口的位置,记录MB、MB2及腭根根管口间距离以及MB、MB2根管口分别到腭根根管口连线夹角,并比较不同性别间差异。结果本研究观察了279颗上颌第一磨牙,其中存在MB2牙齿233颗,检出率为83.5%,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的根管出现概率不同,各类型出现率男女间无差异。MB与MB2根管口间距男性为(2.195±0.504)mm,女性为(1.966±0.41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第一磨牙MB2发生率高,不同类型MB2发生概率不同,男性与女性之间无差异。MB与MB2根管口间距在两性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透明牙技术研究上颌第二磨牙近颊根根管形态。方法:收集离体上颌第二磨牙70颗,先去除牙髓,根管内注入印度墨水,经10%硝酸脱钙,酒精梯度脱水,于99%水杨酸甲酯中透明,在放大镜下观察根管形态,按Vertucci标准对根管分类。结果:70颗上颌第二磨牙中67颗为三根牙,占95.71%。67颗三根牙的腭根和远颊根均为单根管,近颊根单根管率为55.22%。70颗上颌第二磨牙中,近颊第二根管(MB2)的发生率为42.86%,其根管类型以Ⅱ型(2-1)和Ⅳ型(2-2)为主。结论:上颌第二磨牙近颊根根管形态复杂,对其解剖形态熟练掌握,能够提高该牙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观察中国人群双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的牙根和根管系统的解剖形态,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名患者的双侧上颌第一、第二恒磨牙(上颌第一恒磨牙354颗、上颌第二恒磨牙360颗)的CBCT扫描数据,使用NNT软件分析上颌第一、第二恒磨牙的牙根数、根管数、根管分型以及双侧对称情况。结果:上颌第一、第二磨牙主要为三根(99.44%和84.44%)。上颌第二磨牙的单根和双根较多见(15.28%),其根管系统形态复杂,在根尖区有融合趋势。上颌第一磨牙的根管系统主要为3根四根管(78.97%)。上颌第二磨牙的三根管和四根管发现率接近(分别为47.37%和51.64%)。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根管系统主要根管分型为:Ⅳ型(57.79%)、Ⅱ型(19.83%)和Ⅰ型(15.58%)。上颌第二磨牙的近颊根管系统主要根管分型为:Ⅰ型(48.14%)、Ⅳ型(30.43%)和Ⅱ型(17.39%)。上颌第一、第二磨牙的远颊根和腭根主要为单根单根管,存在少量和罕见的变异。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近颊根的根管数目和根管分型左右对称。结论:上颌第一磨牙近颊根管系统变异普遍存在,MB2根管为其主要的变异形式。上颌第二磨牙牙根数目和根管形态变异类型多,单根牙和双根牙的根管走向复杂多变。CBCT可以为识别根管形态提供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第一、第二磨牙根管解剖特点,为提高根管治疗的效果提供解剖学根据。方法采用肉眼、放大镜、牙科显微镜和透明牙标本观察四种方法,研究第一、第二磨牙的根管解剖特点。结果①经χ2检验,肉眼与放大倍数下对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侧第二根管(MB2)的检出率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152颗离体牙中,上颌第一磨牙64.91%存在MB2,下颌第二磨牙21.21%为"C"形根管。70.83%~77.55%的根尖孔为侧向开口。结论熟知第一、第二磨牙根管解剖特点对根管治疗的临床操作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上颌第一磨牙的根管系统。方法 制备50个上颌第一磨牙透明牙标本,显露根管系统的空间构型,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根管系统的形态,结合应用加以统计。结果 ①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单根管率为66%,其中Ⅰ型占38%,双根管率为34%,远中颊根Ⅰ型占74%,腭根Ⅰ型占94%。②根管侧支、根尖分歧、根尖分叉多见于近颊根,在近颊根的发生率为40%, 远颊根的发生率为24%,腭根的发生率为6%,发生部位多见于根尖1/3。结论 上颌第一磨牙近颊根的根管系统最为复杂,根管变异较远颊根多,腭根变异最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上颌骨埋伏牙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常规口腔全景片和咬合片不能清楚定位上颌骨埋伏牙的47例患者行螺旋CT轴面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e reconstruction,MPR)2种方式重建图像,以显示埋伏牙的形态、位置及与邻牙的关系。结果:上颌埋伏牙47例,共计67颗牙,螺旋CT扫描重建清楚显示了埋伏牙的形态、唇腭向位置、萌出方向及与邻牙的关系。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弥补了传统X线片的不足,在上颌骨埋伏牙的正畸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