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评估灰阶超声造影在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应用超声造影观察61例患者的62个乳腺病灶,评估其病灶内部的灌注特征。结果:62个病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恶性病灶共32个,良性病灶30个。与良性病灶相比,恶性病灶较容易出现灌注缺损和灌注不均(P值分别为0.002、0.010)。病灶内部出现灌注缺损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71.9%(25/32),特异度为66.7%(20/30),准确率为69.4%(43/62);灌注不均诊断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8.1%(25/32)、53.3%(16/30)和66.1%(41/62)。结论:超声造影是诊断和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高频超声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技术在乳腺病灶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4月我院甲乳外科接收的乳腺疾病患者110例,按照病理检查结果分为恶性组68例和良性组4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高频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和超声造影技术检查,对比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的恶性检出率、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结果高频超声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技术单独检测恶性检出率均小于病理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恶性检出率与病理检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检测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均低于联合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技术联合诊断可以有效提高乳腺病灶临床诊断的效果,可以作为乳腺疾病诊断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在早期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乳腺病灶切除术患者113例(140个乳腺肿块)分别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超声造影、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检查,以病理结果为对照,比较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140个病灶中,恶性90例(病灶98个),良性23例(病灶42个)。超声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诊断早期乳腺癌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3.47%、80.95%、75.71%与77.55%、85.71%、8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0.44、0.34、0.74,P均>0.05);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1.84%、90.47%、91.43%,灵敏度和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单纯采用超声弹性成像或超声造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7.71、11.52、7.46、12.59,P均<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在早期乳腺癌中具有良好诊断效果与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9):3637-3638
探讨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价值。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乳腺肿瘤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和手术病理学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诊断乳腺肿瘤的金标准,计算超声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130例患者经手术病理学诊断共发现158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121个,恶性病灶37个。超声诊断乳腺肿瘤的灵敏度为82.64%,特异度为56.76%,准确率为73.42%。超声在早期发现和鉴别乳腺肿瘤良恶性病变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实际操作中探查的位置和亮度均对导致声像图像失真,影响诊断的准确率,因此,临床上应结合超声弹性成像及手术病理检查进行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5例乳腺肿瘤患者232个病灶的超声造影特征。比较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下述超声造影特征:造影后肿块的增强程度、边界、形态、灌注是否均匀、是否有内部灌注缺损及是否有穿支血管。结果:以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232个病灶中131个病灶诊断为良性,101个诊断为恶性。而对应的超声造影结果显示,26例良性病灶诊断错误,5例恶性病灶诊断错误。以此计算出灵敏度为95.0%,特异度为80.2%,准确率为86.6%,阳性似然比为4.80,阴性似然比为0.062。结论:乳腺良恶性肿瘤在超声造影后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基于超声造影技术对乳腺良恶性肿瘤进行鉴别诊断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可作为乳腺肿瘤良恶性快速、有效的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进一步研究超声造影在乳腺病灶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对术前261例患者二维超声发现的307个乳腺肿块进行超声造影动态过程分析,并用Sono Liver软件获得时间-强度曲线的各参数值,最后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表现为病灶早期快速非均匀高增强,周边放射状增强;而良性肿瘤则表现为病灶早期缓慢均匀弱增强和无增强,均无周边放射状增强,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病灶造影后纵径/横径比显著减小考虑恶性肿瘤。恶性病灶感兴趣区的峰值强度比值与良性病灶相比有差异。造影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186个良性病灶166个诊断正确,20个误诊为恶性病灶;121个恶性病灶103个诊断正确,18个误诊为良性。诊断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85.1%,特异度为89.2%,准确率为87.6%。结论:超声造影可动态观察乳腺病灶内微血管血流灌注状况,用Sono Liver软件可进一步对病灶进行量化分析,有助于提高乳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和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价值.方法 对71例患者的83个病灶进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和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VTQ)检查,根据超声造影相关指标和病灶剪切波速度(SWV),对病灶良、恶性进行判断.结果 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1.07%、92.59%、91.57%;良、恶性病灶的SWV值分别为(1.42±0.3)m/s和(2.76±1.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SWV值=1.79m/s为临界点鉴别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0.36%、92.59%、84.34%;超声造影联合VTQ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6.43%、85.19%、92.77%.结论 超声造影和VTQ技术均对肝脏局灶性病变有诊断价值,二者从不同方面反映病灶特征,具有一定的互补作用,联合应用时能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超声弹性成像超声(UE)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在乳腺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93例,100个乳腺占位性病灶术前行彩色多普勒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准确度.结果 超声弹性成像(UE)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敏感度90.2%,特异度93.9%,准确度92.0%,彩色多普勒超声中根据肿块内血流情况(对显示最多血管条数的肿块超声切面进行评价)参照Adler分级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敏感度64.7%,特异度77.5%,准确度71.0%,脉冲多普勒中根据血流的阻力指数(RI)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敏感度74.5%,特异度71.4%,准确度73.0%.联合彩色多普勒和脉冲多普勒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灵敏度为50.9%,特异度为89.7%,准确度为70%.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在鉴别诊断乳腺占位性病变良恶性中的准确度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分类诊断标准,探讨常规超声检查联合声触诊组织成像(VTI)技术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89例乳腺肿瘤患者395个病灶,术前行常规超声检查及VTI检查,VTI模式下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进行分级,记录乳腺病灶边界是否清晰进行,并分别采用常规超声检查、常规超声检查联合VTI技术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进行BI-RADS分类。采用χ2检验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VTI分级、VTI模式下病灶边界情况差异。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常规超声检查、常规超声检查联合VTI技术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并采用McNemar?s test进行比较。 结果本组395个乳腺病灶中,282个(71.4%)为乳腺良性病变,113个(28.6%)为乳腺恶性病变。75.5%(213/282)的乳腺良性病变为VTI分级Ⅱ~Ⅲ级,83.2%(94/113)的乳腺恶性病变为VTI分级Ⅳ~Ⅴ级。乳腺良恶性病变VTI模式下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759,P<0.01)。77.7%(219/282)的乳腺良性病变VTI模式下肿块边界不清晰,78.8%(89/113)的乳腺恶性病变VTI模式下肿块边界多清晰。乳腺良恶性病变VTI模式下病灶边界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480,P<0.01)。常规超声检查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为97.3%,特异度为54.2%,准确性为66.6%;常规超声检查联合VTI技术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为98.2%,特异度为84.4%,准确性为88.4%。常规超声联合VTI技术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特异度、准确性均高于常规超声检查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特异度、准确性,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9.425、67.549,P均<0.01);但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974,P>0.05)。 结论常规超声检查联合VTI技术能够提高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特异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陈翠京  张彦  史秀云  白玲  范雪  张康 《临床荟萃》2012,27(2):106-107,113,F0003
目的 探讨超声自动乳腺全客积成像(ABVS)、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CDFI)和脉冲多普勒(PDU)对乳腺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ABVS、CDFI和PDU对77例患者获手术病理证实的93个乳腺病灶进行检查.结果 良性32例共44个病灶,恶性45例共49个病灶,ABVS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的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72.7%,准确度为79.6%.应用CDFI诊断敏感度为61.2%,特异度为61.4%,准确度为61.3%;应用PDU诊断敏感度为65.3%,特异度为79.5%,准确度为72.0%.联合应用ABVS、CDFI、PDU对乳腺恶性肿瘤诊断敏感度87.8%,特异度95.5%,准确度91.4%.结论 联合应用ABVS、CDFI、PDU有助于乳腺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乳腺肿瘤实时超声造影增强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乳腺肿慵实时超声造影的增强方式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乳腺肿块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将超声造影增强方式分为周闱片状型、周刚点条状型、整体均匀型及整体不均匀型,并统计有无充盈缺损,、结果乳腺肿瘤26例为恶性,19例为良性,,40例超声造影增强,5例超声造影尤增强。乳腺肿瘤恶性组周闱片状增强、整体不均匀增强的比例高于良性组.恶性组周围点条状增强、整体均匀增强的比例低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周刚片状捌增强方式作为超声造影恶性指标,周围点条状型、整体均匀型增强方式作为良性指标,常规超声诊断乳腺癌敏感性为88%,特异性为71%,常规超声结合超声造影诊断乳腺癌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86%。结论超声造影良恶性增强模式小同,恶性以周闹片状型为主,良性以周同点条状型、整体均匀型为主,有助于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宫腔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自2018年12月14日至2020年12月10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超声检查室就诊并提示宫腔病变的患者55例。常规二维超声根据宫腔病灶回声、大小及血流信号初步判断病变性质,再于宫腔镜手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以正常宫壁做对照,根据病变区造影剂到达时间、峰值强度及消退时间对病变做出良恶性判断。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宫腔病变的诊断效能,以及宫腔良、恶性病变超声造影模式差异。 结果宫腔镜术后病理诊断良性病变36例;恶性病变19例。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常规二维超声诊断病变良恶性的准确性为47.3%,敏感度63.2%、特异度73.7%、阳性预测值70.6%、阴性预测值93.3%;超声造影诊断病变良恶性的准确性为89.1%,敏感度89.5%、特异度88.9%、阳性预测值81.0%、阴性预测值94.1%。常规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不符合的6例患者中,5例超声造影诊断结果与病理相符合。常规二维超声无法明确诊断的23例患者中,20例超声造影诊断结果与病理相符合,超声造影对该23例的诊断敏感度为83.3%(5/6),特异度为88.2%(15/17)。恶性病变以早增强(84.2%,16/19)、高增强(78.9%,15/19)和早消退(89.5%,17/19)为主,早-高-早及早-高-同造影模式均为恶性病例,占比73.7%(14/19)。良性病变以同步增强及晚增强为主,占94.4%(34/36),其中晚-低-同模式分布最多,为13例。 结论超声造影可弥补单一采用常规二维超声的不足,二者联合应用可提高宫腔病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肿瘤标志物联合评分在肺周围型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的肺周围型病变患者76例,其中良性30例,恶性46例,比较良、恶性病变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肿瘤标记物单一检查方法评分及三种检查方法联合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各评分对应的曲线下面积、截断值、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肺周围型良、恶性病变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肿瘤标记物联合评分分别为(6.90±2.27)分、(11.93±2.29)分,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常规超声、超声造影、肿瘤标记物单一检查方法评分及三种检查方法联合评分的截断值分别为1.5分、6.5分、1.5分及8.5分时,诊断肺周围型恶性病变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1、0.887、0.754及0.921,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1%、65.6%,71.7%、93.1%和76.1%、65.5%,95.7%、76.7%,其中三种检查方法联合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诊断敏感性均高于常规超声、超声造影、肿瘤标记物单一检查方法评分。结论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肿瘤标志物联合评分对肺周围型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常规超声特征、超声造影表现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0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计227个结节)术前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对其常规超声征象及超声造影表现进行良恶性对照研究。结果常规超声诊断准确率83.04%,其中恶性结节在结节边界、形态、内部及后方回声、纵横比、钙化灶等方面与良性结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结节血流阻力指数(0.73±0.15)明显高于良性结节(0.61±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诊断准确率85.02%,甲状腺恶性结节以不均匀增强、早达峰为主,在增强模式及达峰时间方面与良性结节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良恶性结节造影前后最大径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对于常规超声难以鉴别的结节可联合超声造影进行综合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使用造影剂SonoVue分析卵巢病变的超声造影特点,评估其对卵巢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观察卵巢病变,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36例卵巢良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特点。结果 36例卵巢病变患者中良性病变22例,恶性病变14例。22例良性病变中,常规超声检出19例为混合性病变,1例为囊性病变,2例无明显病变;超声造影检出6例为混合性病变,14例为囊性或类囊性病变,2例无明显病变。14例恶性病变中,常规超声检出9例为实性病变,5例为混合性病变;超声造影检出5例为实性病变,9例为混合性病变。时间强度曲线显示良性病变呈缓升缓降型,恶性病变呈速升速降型。与良性病变比较,恶性病变的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始增强度及峰值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增强时间、增强强度及增强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造影能准确判断病变的囊实性,分析卵巢良恶性病变的灰阶造影增强方式、时间强度曲线形态及各参数值,能进一步提高鉴别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常规超声(US)、CEUS单独及联合应用诊断乳腺病变的价值。 方法 对79例单发乳腺病变患者分别进行US和CEUS检查,分析病灶的US及CEUS增强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采用评分法绘制ROC曲线,通过计算曲线下面积比较两种方法单独及联合应用的诊断效能。 结果 US、CEUS单独及联合应用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8、0.884、0.953,Z检验结果显示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优于单独使用US和CEUS检查(P<0.05)。 结论 US和CEUS检查均为有效的诊断方法,两者联合应用可提高对乳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扩张性病变的超声造影特点,探讨超声造影对乳腺扩张导管内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85例乳腺导管内病变患者,均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记录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的声像图特征,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有肿瘤病灶者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比较2组病灶的造影参数始增时间(rise time, R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TTP)、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 PI)、上升支斜率(wash in slop, WIS)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导管内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特征对乳腺导管内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效能。结果 85例患者扩张的导管内无肿瘤病灶者25例,其中导管扩张伴沉积物9例,浆细胞性乳腺炎16例;有肿瘤病灶者60例,其中导管内乳头状瘤34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伴局部不典型增生13例,导管原位癌8例,浸润性导管癌5例。恶性组病灶回声不均匀、增强范围扩大、增强后病灶边缘不光滑比率(46.2%、42.3%、34.6%)高于良性组(20.6%、14.7%、11.8%),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增强强度、均匀增强比率与良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病灶RT[0.18(0.14,0.20)s]、PI[30.43(28.96,33.51)dB]、WIS[0.75(0.63,0.85)dB/s]高于良性组[0.15(0.13,0.16)s、29.05(27.26,30.54)dB、0.68(0.54,0.79)dB/s](P<0.05),TTP和AUC与良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和增强范围是乳腺导管内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影响因素(OR=1.176,95%CI:1.001~1.382,P=0.049;OR=4.259,95%CI:1.183~15.338,P=0.027)。根据PI和增强范围建立的诊断模型为logistic(p)=—5.533+0.162(PI)+1.499(扩大增强范围)。RT、PI、WIS和诊断模型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16 s、31.25 dB、0.56 dB/s、0.62时,对乳腺导管内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AUC分别为0.662(95%CI:0.528~0.779,P=0.029)、0.657(95%CI:0.523~0.775,P=0.031)、0.650(95%CI:0.516~0.769,P=0.033)、0.704(95%CI:0.572~0.815,P=0.003),诊断模型对乳腺导管内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AUC高于RT、PI和WIS(P<0.05)。结论常规超声对乳腺导管内病变诊断价值有限,超声造影声像图及其定量分析对鉴别乳腺导管内病灶良、恶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CEUS)在不同超声分组乳腺囊实性复合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乳腺囊实性复合肿块患者111例,共计111个乳腺病灶。根据肿块内部囊实性成分比例及分布特点将其分为3组[A组:厚壁和(或)厚分隔;B组:囊性为主;C组:实性为主]。结合病理分析各组肿块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声像图特征。 结果111个乳腺病灶中,A组病灶28个(良性24个,恶性4个),B组病灶36个(良性28个,恶性8个),C组病灶47个(良性29个,恶性18个)。B、C组恶性肿块的年龄及最大径均大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肿块CEUS后恶性肿块多表现为边缘不光整、壁和(或)分隔增厚,与良性肿块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16)。B、C组恶性肿块多表现为常规超声及CEUS后实性边缘不光整、实性成分增强范围超出基底部,与良性肿块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良性肿块与恶性肿块间形态、后方回声、有无钙化及血供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常规超声联合CEUS对乳腺囊实性复合肿块的良恶性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临床评估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结合弹性成像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98例乳腺肿块患者共106个肿块,其中良性60个,恶性46个;术前行常规超声和弹性成像检查,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乳腺良性肿块弹性评分1~3分53例,占88.33%,平均(1.95±1.06)分;恶性肿块弹性评分4~5分35例,占76.09%,平均(4.02±0.95)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弹性评分≥4分为界点,常规超声联合弹性成像诊断乳腺恶性肿块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3.48%、88.33%、90.57%;联合应用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敏感性、准确性高于单独应用常规超声和弹性评分法(均P0.05),三者诊断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良恶性肿块弹性评分分布情况各有特点,超声弹性成像联合常规超声能提高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