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以片状壳聚糖为原料,经凝胶化、交联、羟丙基氯化及胺基化,制备了一系列新型壳聚糖胺基衍生物。考察了胺化剂用量对壳聚糖胺基衍生物胺基含量的影响及壳聚糖胺基衍生物吸附牛血清白蛋白(BSA)性能。结果表明,在适当制备条件下,同壳聚糖相比,其衍生物的胺基含量明显提高,碱性增强。随胺化剂用量的增大,壳聚糖胺基衍生物的胺基含量增大。BSA的吸附性能与胺基化衍生物的种类相关;对一定胺基衍生物,随胺基含量的增大,B  相似文献   

2.
基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壳聚糖(CS)复合物(SCC)的位置选择性改性策略,合成了结构可控的壳聚糖-O-聚(寡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甲酯)(CSPOEGMA)刷状衍生物。通过在SCC的羟基上引入溴代异丁酸后脱除SDS得到大分子引发剂O溴化壳聚糖(CS-Br)。用红外光谱(FT-IR)与核磁共振(1HNMR)表征了产物结构。结果表明:改变溴代度(DS)可调节聚(寡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甲酯)(POEGMA)的接枝度,而改变寡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甲酯(OEGMA)与CSBr  相似文献   

3.
以O-溴化壳聚糖(CS-Br)为大分子引发剂,Cu(I)Br为催化剂,通过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SET-LRP),合成了壳聚糖 O-寡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CS-O-POEGMA),用原位核磁研究了寡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OEGMA)在不同聚合条件下的聚合反应动力 学。结果表明:随着介质pH的降低,配体发生质子化,导致聚合速率下降;在缓冲溶液中,随着CS-Br浓度的升高,反应过程中体系发生凝胶 化;pH=5.0的介质中,CS-Br中溴代异丁酸的取代度对反应动力学基本无影响,表明该介质中壳聚糖分子链较舒展,反应可控性最佳。  相似文献   

4.
用N-溴代丁二酰亚胺的丙酮溶液在回流温度下对三甲硅基丙炔的均聚物和共聚物作了表面改性。XPS的研究表明,试样表面层中Br原子含量随溴化时间的增长而增加,C_(IS)谱变宽且产生来自C-O和C-Br结构的新谱线。红外光谱证明溴化反应产生CH_2Br结构。溴化使膜的气透性发生相应的变化,即α_(O_2/N_2)值增高,P_(O_2)值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壳聚糖/海藻酸钠—云南白药复合膜的止血性能。方法制备壳聚糖/海藻酸钠—云南白药复合膜组(Ⅰ组)同时设立模型对照组与明胶海绵对照组:壳聚糖/海藻酸钠复合止血膜组(Ⅱ组),壳聚糖止血膜组(Ⅲ组),明胶海绵组(Ⅳ组)进行比较。半定量评价改良壳聚糖止血膜的止血效果。结果 :结果显示Ⅰ组与模型对照组及明胶海绵对照组的止血时间显著差异(P〈0.01)。结论壳聚糖/海藻酸钠—云南白药复合膜表现出显著的协同作用,止血作用显著强于其他各组,复合后膜的止血效果得到了较大提高,可望在创伤止血、外科手术上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多孔钛表面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LBL)制备硫酸乙酰肝素(HEP)/壳聚糖(CHI)聚电解质多层膜并沉积纳米银后的抗菌性能。方法 应用LBL将带负电的HEP和带正电荷的CHI交替吸附在多孔钛表面形成聚电解质多层膜,在碱性条件下装载银离子。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接触角测量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评价各制备表面性质,利用抑菌圈法、浊度法、活/死细菌染色法和涂布平板法评估载银聚电解质多层膜的抗菌性能。结果 材料表征手段证实聚电解质多层膜成功沉积在钛表面,且纳米银颗粒沉积在膜表面。抗菌实验显示载银修饰显著改善涂层抗菌能力。结论 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在改性钛表面制备的载银HEP-CHI聚电解质多层膜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7.
以新型耐高温工程塑料一含酚酞侧基的聚芳醚砜(PES-C)为膜材料,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通过改变铸膜液中添加荆草酸的含量,采用相转化法在平板刮膜机上制备了一系列超滤膜,考察了添加荆草酸含量对铸膜液粘度、凝胶速度、膜性能和结构的影响,研究了PES-C/DMAC体系中添加荆草酸作用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测匹维溴胺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o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D-IBS)模型大鼠结肠组织P物质(SP)含量及表达变化影响,探讨匹维溴胺治疗D—IBS机制。方法采用应激与束缚相结合的方法复制D—IBS动物模型后,应用ELISA、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肠组织SP含量及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SP含量及其表达明显增高;与模型组比较,匹维溴胺组大鼠结肠组织SP含量及其表达明显降低。结论匹维溴胺治疗D—IBS模型大鼠的疗效与SP含量及其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钛种植体表面载银涂层的构建及其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g)的抗菌效应,为钛种植体表面抗菌改性提供新方法.方法 利用阳极氧化法在纯钛表面制备出均一的二氧化钛纳米管(TNT)结构,并通过层层自组装的方法将载银的壳聚糖与肝素在TNT表面交替吸附沉积,构建载银多层膜涂层.扫描电子显微镜、接触角测量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以及紫外分光光度计对样品进行表征检测,并与Pg共培养,观察其对细菌的抗菌作用.结果 表征检测证实载银多层膜成功沉积在钛片表面,并改善样本亲水性.细菌试验显示载银显著提高了钛种植体表面抗菌性能,同时随着银浓度的增加,抗菌效果增强.结论 钛种植体表面载银涂层可有效抑制Pg的生长及生物膜的形成,有望提高钛种植体表面的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10.
以丁基橡胶(IIR)为原料,在非啮合反向双螺杆挤出机中制备了氯化丁基橡胶(CIIR),在80 ℃下用液溴溴化CIIR正己烷溶液获得溴氯化丁基橡胶(BCIIR)。用1H NMR、热重分析仪和无转子硫化仪对卤化丁基橡胶的结构、热稳定性和硫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氯化挤出制备了w(Cl)=1.1%的CIIR,当氯化挤出温度为100~110 ℃时,有利于生成仲位氯代烯丙基结构,CIIR中尚余少量异戊二烯结构。BCIIR中w(Br)为0.2%~0.8%,并随液溴加入量的增加而提高。CIIR的溴化会导致橡胶的重均分子量和不饱和度下降,但不饱和度仍可保持在1.2%左右。CIIR溴化后热稳定性提高,BCIIR的热分解温度高于CIIR,并随溴质量分数的增加而进一步升高;BCIIR的硫化速度明显加快,比CIIR提高了5%,比IIR提高了14%。  相似文献   

11.
王碧  岳兴建  覃松  赵兵 《医学教育探索》2006,(10):1206-1211
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葡甘聚糖-壳聚糖复合膜,并测定了材料的吸水率等理化性能。模拟体内生理条件用溶菌酶对复合膜进行体外酶解实验,并与壳聚糖膜作了比较;以体外培养的小鼠成纤维细胞(N IH 3T 3)为对象,利用复合膜的浸渍液培养与膜材料表面直接培养法,同时结合复合膜的溶血反应实验,研究了复合膜的细胞相容性。结果表明:溶菌酶对复合膜的生物降解有促进作用,复合膜降解速率较壳聚糖膜快。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实验表明复合膜浸渍液对细胞无毒性效应,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显示N IH 3T 3在复合膜上能很好地贴附,生长旺盛。复合膜溶血率小于5%。葡甘聚糖-壳聚糖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12.
探讨透明质酸修饰的地塞米松核壳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并对其理化性质及释药行为等进行考察。首先采用薄膜分散水化-挤膜法制备核壳纳米粒(LCS-NPs),单因素研究多种处方组成对LCS-NPs性质的影响。随后用透明质酸(HA)与二油酰磷脂酰乙醇胺(DOPE)的键合物(HA-DOPE)修饰LCS-NPs,制得HA-LCS-NPs。采用粒度仪和投射电镜分别考察HA-LCS-NPs的粒径、电位、微观形态和结构组成。以地塞米松为模型药物,考察载药HA-LCS-NPs的包封率和体外释药行为。HA-LCS-NPs在透射电镜下呈现清晰的核壳结构,平均粒径为(189±10.3)nm。HA-LCS-NPs对地塞米松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27.4%和5.9%,72 h累积释放率低于40%。结果表明,薄膜分散水化-挤膜法制备的LCS-NPs经HA-DOPE修饰,可得到具有明显核壳结构的纳米载体,并实现有效的药物包裹和良好的缓释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具有共轭双键的不饱和酮类化合物的α-位溴代反应。方法:以(E)-4-苯基-3-烯-2-丁酮及其类似物为反应底物,考察不同溴代试剂的反应情况。结果:吡咯烷酮三溴氢化物和溴化铜均能实现不饱和酮类化合物的α-位溴代反应,使用吡咯烷酮三溴氢化物进行溴代反应收率较高且条件温和。结论:吡咯烷酮三溴氢化物可以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溴代试剂完成具有共轭双键的不饱和酮类化合物的α-溴代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比例壳聚糖和葡甘聚糖共混膜在体外及体内的生物降解性能.方法流延法制备壳聚糖与葡甘聚糖含量比例分别为3:0、2:1、1:1、1:2的混合膜.将其分别置于含/和不含溶菌酶的林格氏液及昆明鼠股部肌肉内,检测其在体外和体内的降解性能.结果壳聚糖/葡甘聚糖含量为3:0、2:1、1:1和1:2的混合膜在体外有溶菌酶存在时70d降解率分别为40.75%、65.7%、74.2%和84.6%;纯壳聚糖膜在体内降解时间为16周左右,壳聚糖/葡甘聚糖混合膜的降解时间为8~12周左右.结论壳聚糖/葡甘聚糖共混膜的降解性较单独的壳聚糖膜有了改善,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牙周诱导再生膜材料.  相似文献   

15.
采用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化学分散法制备羧基功能化石墨烯。采用FT-IR、XRD对产物进行表征;用静电自组装法将其与壳聚糖(CS)复合制备复合膜,对复合膜的荧光性能及其修饰玻碳电极对葡萄糖的电催化氧化还原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功能化石墨烯含有羧基;壳聚糖-石墨烯复合膜具有光致发光性能;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对葡萄糖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氧化还原性能。  相似文献   

16.
羧甲基壳聚糖膜的生物学评价与降解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三种羧甲基壳聚糖膜放置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管子中,两端滤膜封口,埋植于大鼠背部皮肤,采用相同膜作为对照观察组,定期取样,进行组织病理观察 发现羧甲基壳聚糖膜可以诱导巨噬细胞增殖和纤维化,同时证明利用管子埋植可以有效应用于羧甲基壳聚糖膜的体内降解 通过细胞毒性试验,发现羧甲基壳聚糖膜不产生细胞毒性,而且细胞毒性不会因为羧甲基壳聚糖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7.
分别通过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N-羟基丁二酰亚胺(EDC/NHS)偶联反应和席夫碱-还原反应,并以高碘酸钠(NaIO4)为氧化交联剂,得到2种邻苯二酚接枝改性的壳聚糖基水凝胶组织胶黏剂(CHI-C和CCS)。利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抗菌实验和黏结强度测试对壳聚糖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探讨了胶黏剂配比对其成胶性能和黏结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此种胶黏剂的成胶时间短,邻苯二酚基团和NaIO4含量的增加均有利于凝胶形成,CHI-C的最大黏结强度为40.42 kPa,CCS的最大黏结强度为15.68 kPa。两种壳聚糖衍生物均具有优良的抑菌性能。  相似文献   

18.
用壳聚糖和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合成了3种不同取代度(DS:37.3%,56.0%,81.5%)的壳聚糖季铵盐,并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测定了所合成壳聚糖季铵盐的溶解度、稀溶液pH稳定性、吸湿性等相关性质,同时对其成膜性、膜抑菌性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季铵盐的溶解度、稀溶液pH稳定性和吸湿性随着壳聚糖季铵盐取代度的增加而增加;壳聚糖季铵盐具有良好的成膜性,所得膜透明光滑,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均明显优于壳聚糖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可控干热法制备壳聚糖和大豆分离蛋白共价复合物,并将其与天然乳胶共混制成共混膜。壳聚糖和大豆分离蛋白共混液与共价复合物的粒径分布对比可以验证共价复合物的形成。通过对复合物改性天然乳胶膜的表面形貌、力学性能及蛋白质溢出量等性能进行测试,结果发现膜表面光滑度、平整度、致密性和力学性能均有所改善,蛋白质溢出量降低,作为医用薄膜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