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眼部超声在眼前浮影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 850例以眼前浮影为主诉的患者,进行眼部超声检查,并对其检查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3850例(7 700眼)眼前浮影患者中,玻璃体混浊占首位7 146眼(92.80%),其次为玻璃体出血172眼(2.23%),玻璃体后脱离106眼(1.38%),而视网膜脱离50眼(0.65%),后部葡萄膜炎25眼(0.32%)较少见.结论 超声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眼部检查方法,能够对玻璃体及视网膜疾病提供可靠的诊断信息,尤其对屈光间质不清的患者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手术对内源性葡萄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134例严重葡萄膜炎患者分别合并有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混浊或积血、黄斑囊样水肿和并发性白内障。34例患者均行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观膜环扎、剥膜、视网膜光凝或巩膜冷凝、膨胀性气体或硅油眼内真充术。根据病情联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或经睫状体平坦部的晶状体切除,术后患者随访6~12个月。【结果】25只(73%)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下降3眼(9%),不变6眼(18%)。其中视力≥0.05者,术前5只眼(14%),术后14只眼(41%)。以矫正视力≥0.05者为脱离盲的标准,术前,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29)。患者术后全身用药减少,炎症得到控制。【结论】玻璃体手术是治疗内源性葡萄膜炎的有效方法,可以明显提高患者视力,减少全身用药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获得性梅毒患者的葡萄膜炎(梅毒性葡萄膜炎)临床特征,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22只眼)经临床及血清学检查确诊的梅毒性葡萄膜炎患者临床资料,确诊后均行驱梅治疗,并随诊观察6个月以上。结果15例(22只眼)患者中,男9例,女6例。发病年龄为(47.3±5.2)岁。7例患者为双眼发病,8例为单眼发病。病程2 d ~1.5年,平均病程2.2±1.6月。患者均以视力下降或眼前黑影飘动等为主诉就诊。初诊平均视力0.15±0.21;9例患者(14只眼,63.6%)表现为全葡萄膜炎,6例(8只眼,36.4%)表现为后葡萄膜炎、视神经视网膜炎。玻璃体均有尘状混浊,眼底检查视网膜色泽污浊灰暗,黄斑中心凹反射消失,13例(20只眼,90.9%)可见视盘充血或水肿,21只眼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所有患眼均有程度不等的斑驳状背景荧光增强改变,20只眼的视乳头有荧光素着染或渗漏,16只眼的视网膜静脉有荧光素渗漏,4只眼出现黄斑囊样水肿。经驱梅治疗半年后随访时,视力提高19只眼(86.4%),所有患眼炎症消退。结论梅毒性葡萄膜炎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早期诊断、正规治疗后患者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超声乳化手术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中的康复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引起视力残疾的疗效。方法对38例(46眼)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手术治疗。观察术后视力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3者36眼(78%),0.05者44眼(96%)。无后囊破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乳化手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眼部病变的超声影像特征。方法:对本院确诊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Ⅰ型DM),视力障碍的68例(136只眼),进行超声扫描,对病变作出诊断。结果:晶体混浊(白内障),38只眼(27.9%):皮质混合型:18只眼(13.2%),核混浊型:12只眼(8.8%),完全混浊型:8只眼(5.8%)。玻璃体混浊:88只眼(64.7%),轻度:44只眼(32.3%),中度:24只眼(17.6%),重度:20只眼(14.7%)。玻璃体机化伴视网膜脱离:6只眼(4.4%),正常:4只眼(2.9%)。结论:超声诊断糖尿病眼部病变,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葡萄膜炎合并白内障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19例22眼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患者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术后随访矫正视力0.5以上者达59%,并发症有术中前房出血4眼,术后不同程度角膜水肿6眼。结论:葡萄膜炎合并白内障患者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可获得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和护理经验。方法:给予54例(57眼)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实施细致的围术期护理,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术后52眼(91.2%)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提高,4眼(7.0%)因继发性青光眼和视神经萎缩视力无提高,1眼(1.8%)因黄斑囊样水肿而导致视力低下。术前矫正视力0.05~0.30(0.15±0.08),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0.3~1.0(0.50±0.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7,P=0.000);术后40眼(70.2%)出现不同程度葡萄膜炎反应,经局部及全身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抗炎剂治疗后炎症消退,2例患者(2眼)分别在术后6、10个月葡萄膜炎复发,经局部糖皮质激素和散瞳剂治疗后炎症得以控制,视力恢复。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围术期细致的护理干预是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和术后视力改善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托吡卡胺对葡萄膜炎虹膜后粘连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托吡卡胺滴眼剂对葡萄膜炎虹膜后粘连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对87例有新鲜虹膜后粘连的葡萄膜炎患者使用睫状肌麻痹药治疗,其中47例66只眼用托吡卡胺滴眼剂进行散瞳治疗,每只眼每日滴6次,每次1滴;40例58只眼使用1%阿托品眼膏,每只眼每日涂1次;两组均用药至前葡萄膜炎症完全消退。结果:托吡卡胺组95%(63/66)虹膜后粘连全部拉开,3只眼未全部拉开;阿托品组97%(56/58)虹膜后粘连全部拉开,2只眼未全部拉开;但有4只眼出现不同程度的新的虹膜后粘连。托吡卡胺组和阿托品组新的虹膜后粘连发生率(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2)。结论:托吡卡胺滴眼剂能有效地消除葡萄膜炎虹膜后粘连,且无阿托品所致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模式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实践效果。方法收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同一手术医生所作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50例50眼,应用随机方法将患眼分为干预组25例25眼,对照组25例25眼。干预组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护理。记录每组手术时间、手术配合度、患者舒适度、术后1d、7d的结膜角膜及前房的不良反应、人工晶体位置、眼压、视力、玻璃体眼底等情况;应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分别调查医生、患者的满意度,SPSS17.0软件比较两组间不同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手术时间较短、手术配合度、舒适度高,患者及医生满意度得分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眼术后1d、7d结膜、角膜、眼压、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术眼瞳孔等圆、中深,前房房水清,人工晶体位置正,玻璃体及眼底情况均无异常改变。结论预见性护理模式可缩短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时间,提高患者手术的配合度及舒适度,提高医生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一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视网膜脱离病人的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并对护理工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3年8月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一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病人68例81眼,对术后视力、眼压及并发症进行追踪观察。[结果]本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个月内,视力提高者67只眼,不提高者14只眼,矫正视力在0.05以上者71只眼(占87.7%),视力0.1~0.4者47只眼(58.0%)。术后3d,联合手术组共有28只眼(34.6%)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其次为角膜水肿(7.4%),依次为复发视网膜脱离(4.9%)、人工晶体移位和玻璃体积血(2.5%),玻璃体增殖性病变(1.2%)。[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病人具有手术成功率高,术后效果好,并发症少等特点,通过一系列护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术后视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肌内黏液瘤超声影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并分析肌内黏液瘤的超声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肌内黏液瘤的二维及CDFI超声表现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8例肌内黏液瘤中,5例位于下肢肌肉,2例位于上肢肌肉,1例位于腰大肌;8例均表现为边界清楚,形态规则的肿块,后方回声增强,内部为不均匀弱回声,6例肿块内可见片状无回声区。8例肿块周边均有"亮环征",7例可见"亮帽征"。CDFI显示6例肿块内无血流,2例部分区域内见点线状血流信号。结论肌内黏液瘤好发于四肢骨骼肌,超声表现特征为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后方回声增强,内部为不均匀弱回声、可见片状无回声区,周边可见"亮环征"及"亮帽征",内部血流多不丰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肝转移的超声特点及术后超声复查的意义。方法 收集经超声检查及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49例,其中6例发生同时性或异时性肝转移,分析该6例患者的超声特点。结果 6例伴肝转移GIST患者中,超声示原发瘤为巨大混合性回声团块,形态不规则、有分叶,瘤体表面黏膜面中断或见溃疡,毗邻区胃(肠)壁增厚;同时性肝转移瘤呈单个或多个,囊实性回声多见,形态、内部回声与原发瘤基本一致;异时性肝转移瘤多为实性不均匀中-低回声,可见腹膜和(或)躯干肌肉转移,未见淋巴结转移;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进行超声复查,部分转移瘤缩小,回声减低。结论 超声检查对晚期GIST及其同时性或异时性肝转移瘤具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超声诊断涎腺腺样囊性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声像图特点。 方法 结合病理特征,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均为单发,实质呈低回声,其中22例(22/36,61.11%)肿瘤形态不规则,21例(21/36,58.33%)肿瘤边界不清,28例(28/36,77.78%)病灶内部回声不均匀,肿瘤血流信号少量及中等量各15例(15/36,41.67%)。超声定性诊断为恶性肿瘤的符合率为58.33%(21/36)。 结论 腺样囊性癌具有涎腺恶性肿瘤常见的灰阶声像表现,但彩色多普勒表现具有特征性。超声检查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间叶源性肿瘤(GMT)的二维超声(2D)、CDFI、动态三维表面成像(4D)、3D-CDI表现。方法 分析45例GMT患者的超声表现,将其分为A组(良性或可能良性)、B组(低、中危)、C组(高危或恶性)。结果 术前超声诊断GMT部位、生长方式、物理状态、起源、病理类型、性质的符合率分别为95.56%(43/45)、95.56%(43/45)、91.11%(41/45)、93.33%(42/45)、62.22%(28/45)、73.33%(33/45)。组间病灶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C组回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应用多种超声检查技术,可早期发现GMT。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乳腺髓样癌的高频超声和X线检查特征,比较超声、X线检查或超声联合X线检查对乳腺髓样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髓样癌患者的术前超声与X线检查结果,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统计诊断符合率。结果乳腺髓样癌超声表现多为形态较规则的低回声肿块,边界较清楚、内部回声较均匀,伴后方回声增强,但钙化较少见,血供多较丰富,呈高阻动脉血流,部分患者腋窝可检测到淋巴结肿大,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0.00%(20/25)。X线检查对乳腺髓样癌微小钙化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超声(P<0.01),但对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明显低于超声检查。超声联合X线检查诊断乳腺髓样癌的符合率达92.00%(23/25)。结论联合超声与X线检查诊断乳腺髓样癌可优势互补,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不同病理类型乳腺化生性癌(MCB)的超声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单发MCB患者,均接受乳腺超声检查,9例接受乳腺MRI;观察不同病理类型MCB超声及MRI表现。结果 22例中,鳞状细胞癌7例(7/22,31.82%),伴间叶分化的化生性癌7例(7/22,31.82%),未分类癌4例(4/22,18.18%),梭形细胞癌2例(2/22,9.09%),低级别腺鳞癌及肌上皮癌各1例(1/22,4.55%)。超声见鳞状细胞癌多呈形状不规则(6/7,85.71%)、边缘不完整(4/7,57.14%)的低回声(5/7,71.43%),纵横比<1(6/7,85.71%);伴间叶分化的化生性癌多为不规则囊实混合回声团块(4/7,57.14%),边缘不完整(4/7,57.14%),后方回声增强(4/7,57.14%);梭形细胞癌、低级别腺鳞癌、肌上皮癌及未分类癌多为不规则形(6/8,75.00%)、边缘完整(7/8,87.50%)的低回声肿块,后方回声各异。2例鳞状细胞癌、3例伴间叶分化的化生性癌、2例未分类癌、肌上皮癌和低级别腺鳞癌各1例接受MR检查,病灶均呈长T1、长T2信号,弥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增强后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 不同病理类型MCB超声及MRI表现各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血流信号外延评估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后被膜外侵犯的价值。方法 纳入29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TC患者,观察术前结节被膜外受侵位置及其超声表现,包括结节大小、形态及有无血流信号外延、接触被膜、突出被膜外及被膜连续性中断等,并与病理所见进行对比。结果 290例DTC患者中,18例(18/290,6.21%)存在前被膜外受侵,26例(26/290,8.97%)后被膜外受侵;后者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率均高于前者(P均<0.05)。血流信号外延评估DTC后被膜外受侵的敏感度为76.92%,特异度为92.42%,阴性预测值为97.60%,准确率为91.03%。44例存在被膜外受侵的DTC患者中,25例(25/44,56.82%)轻度受侵,19例(19/44,43.18%)重度受侵,轻、重度被膜外受侵DTC超声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血流信号外延可用于评估DTC后被膜外受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男性乳腺癌超声及临床病理学表现。方法 纳入30例男性乳腺癌患者,观察其超声及临床病理学表现;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并进行比较。结果 24例表现为单侧乳腺乳头周围无痛性肿物(24/30,80.00%),可伴腋下肿物、乳晕及周围皮肤红肿破溃或乳头溢液;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IDC)为主(22/30,73.33%)。30例中,28例超声检出乳腺病灶(28/30,93.33%),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25/28,89.29%)的低回声(24/28,85.71%)肿物,边缘多不光整(22/28,78.57%),内部回声多不均(22/28,78.57%),血流多较丰富,少见钙化(5/28,17.86%)或后方回声衰减(2/28,7.14%)。超声检出16例腋窝或锁骨上、下淋巴结肿大,均经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12例未见淋巴结肿大(阴性组);组间仅乳腺肿物最大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阳性率均为95.65%(22/23)。结论 男性乳腺癌临床多表现为单侧乳腺乳头周围无痛性肿物;超声多呈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肿物,边缘多不光整,内部回声不均,血流多较丰富;病理类型以IDC为主,ER、PR阳性率高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率甚低,过半呈Ki-67高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超声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根据术后免疫组化结果,将其分为TNBC组(n=51)和非TNBC组(n=97),比较两组的声像图特征。结果 "边界不清"、"毛刺征"、"高回声晕"、"微小钙化"、"血流分级2~3级"、"腋窝淋巴结转移"在TNBC组分别占56.86%(29/51)、43.13%(22/51)、41.17%(21/51)、13.72%(7/51)、41.17%(21/51)、68.62%(35/51),在非TNBC组分别占87.62%(85/97)、81.44%(79/97)、76.28%(74/97)、56.70%(55/97)、79.38%(77/97)、48.45%(47/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后方回声衰减"、"纵横比>1"、"阻力指数≥0.7"在TNBC组分别占64.70%(33/51)、45.09%(23/51)、47.05%(24/51),在非TNBC组分别占56.70%(55/97)、30.92%(30/97)、61.85%(60/9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NBC的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瞳孔后粘连、不能散大的手术对策。方法38例(45眼)前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合并虹膜后粘连、瞳孔闭锁或膜闭的患者术中分离虹膜粘连,切除瞳孔区机化膜,白内障晶状体摘除,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0.3者29眼(64.5%),0.1~0.3者15眼(33.3%),〈0.1者1眼(2.2%)。结论前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术后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