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梅芬 《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0):103-104
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755名中职卫校新生作为调查对象,探讨新生入学之初的适应性问题。从新生入学后学习与应试、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情绪控制、自我意识等方面进行调查。由于环境、学习方式的改变和青春期的发育,使许多中职卫校新生出现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生活、学习、人际关系、心理和环境上的不适应。其中,学习上的适应问题最为突出,人际关系处理上的适应是关键,心理上的适应比较复杂。抓好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建和谐校园,培养新生的独立意识和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习惯,是中职卫校甚至所有中职学校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司荣婷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4):556-556
医学院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而表现出各种人际交往障碍。这些人际交往障碍常常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因此急需要针对他们这些问题做出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3.
1 中职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原因 中职生在生理、心理、阅历及环境的影响下,存在不同问题:一年级学生集中表现为适应新生活困难.进入学校后,一部分学生对生活及环境不适应,出现忧郁、焦虑情绪,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家庭生活过渡到相对独立的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感,并兼有学习问题、环境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二年级学生存在的问题依次为人际交往、学习与择业、情感与恋爱.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人际交往问题已成为当代中职生身心健康的最大威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年级男女小学生学习适应性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儿童学习适应性调查表对小学一至六年级389名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性评定。结果:二至六年级小学生与一年级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比较均较差,二年级学生身体适应因子、生活适应因子和学习适应因子均较一年级差;男生生活适应因子和学习适应因子较女生差。结论:小学生普遍存在学习适应性问题,且存在性别差异,应该创造良好环境,使小学生适应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中生述情障碍与学习倦怠的关系。方法通过自编的《高中生学习倦怠问卷》分析高中生学习倦怠情况,通过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探讨高中生学习倦怠与述情障碍的关系。结果不同性别高中生学习倦怠总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生的情绪耗竭、低内驱力和人际敏感维度得分高于女生(P<0.05),女生的低效能感维度得分高于男生(P<0.05);不同年级高中生学习倦怠总体水平差异显著,且高三明显高于高一(P<0.01);父母关系是否和睦对高中生学习倦怠总体水平影响显著(P<0.01);朋友数量、有无兴趣爱好和学校性质(重点和普通)等在学习倦怠上影响不显著(P>0.05)。学习倦怠和述情障碍呈显著正相关(P<0.01);述情障碍的识别情感障碍维度对学习倦怠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在学习倦怠中,不同性别、年级和父母关系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述情障碍对学习倦怠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的情境下,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心理咨询的技术,使团体成员自知并自助,达到消除症状,改善适应,发展健康人格为目的一种心理咨询方式.人际交往能力是人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在大学阶段是发展交往能力的黄金时期.但不少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缺乏一定的技巧训练,不能很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出现了一些交往障碍,如沟通不良、人际冲突等.因此,我们试图通过团体心理咨询来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7.
大一新生处于青春期,多数是人生第一次彻底脱离父母,属于心理上力求“完全解放”的突变时期,这一时期产生的心理问题会影响他们的认知、情感、意志和性格。不少新生在这个过渡中表现出适应性障碍,从而诱发各种心理问题,甚至休学、退学。新生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学好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能否顺利毕业和成才。  相似文献   

8.
从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人际交往、心理调适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新生进入大学后出现的不适应现象,从家庭、学校、社会、自身等方面分析了新生出现不适应现象的基本原因,以便对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及引导。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对策是教育、引导新生学会自我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人际交往、学会心理调适。同时,也迫切需要大学教育工作者及时的了解、分析、掌握大学新生所存在的不适应现象,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的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9.
冯曦 《吉林医学》2006,27(11):1429-1429
儿童期常见的行为问题有多动性障碍、品格障碍、情绪障碍等,其发生率很高,与成人疾病相比,更显得突出,影响范围广泛,可影响儿童的学习,如多动性障碍则引起多动、注意力缺陷,情绪障碍则引起多虑、分心,同样影响到儿童的注意力,以致影响了学习。如果不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纠正。则造成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的情境下 ,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心理咨询的技术 ,使团体成员自知并自助 ,达到消除症状 ,改善适应 ,发展健康人格为目的一种心理咨询方式。人际交往能力是人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 ,在大学阶段是发展交往能力的黄金时期。但不少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缺乏一定的技巧训练 ,不能很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甚至出现了一些交往障碍 ,如沟通不良、人际冲突等。因此 ,我们试图通过团体心理咨询来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从 2 7名报名参加“大学生人际交往训练”的学生中 ,用心理测验和面谈方法筛选了 8…  相似文献   

11.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 is a serious personality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a pervasive pattern of disturbances in mood regulation, impulse control, self-imag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prevalence of BPD has been estimated at 1%-2%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 10% of psychiatric outpatients, and 20% of in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4th text revision of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IV-TR), about 75% of BPD patients are women. The BPD diagnosis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heightened risk (8.5% to 10.0% among BPD patients) for completed suicide, a rate almost 50 times higher tha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2.
抽动障碍(TD)共患强迫症(OCD)的患病率为36~50%。,D共患OCD影响了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社会功能和家庭环境。本文旨在综述近十五年对TD共患OCD的研究,重点探讨TD共患OCD的临床特征、病因病理机制、诊断和治疗,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TD共患OCD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小剂量文拉法辛治疗抑郁障碍的疗效、副反应在性别上的差异。方法42例抑郁障碍患者按性别分组,男性组20例,女性组22例,入组患者使用盐酸文拉法辛50~75 mg.d-1,疗程6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各评定1次疗效,观察记录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以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男性组显效率(95%)明显高于女性组(72.7%,P<0.05);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HAMD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4周和6周时与治疗前HAMD评分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男性组治疗4周和6周时HAMD评分低于女性组(P<0.05)。治疗1周后,女性组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组(P<0.05)。结论小剂量文拉法辛治疗抑郁障碍临床疗效肯定,但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副反应较少,且副反应发生率也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提示对女性患者在抗抑郁治疗过程中应根据其性格特点多辅以心理治疗,并加强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213例功能胃肠紊乱进行临床分析,方法:根据功能性胃肠紊乱定义及诊断标准收治,对213例患者按发病部位,性别、年龄、病程及精神障碍等方面进行临床分析。结果:213例中按发病部位分析食管功能紊乱为34%(72/213),胃十二指肠功能紊乱27%(50/23),小肠功能紊乱23%(48/213),大肠功能紊乱16%(35/213),这4个部位的平均发病年龄,平均病程及男女之比结果分别为43.6、41.3、39.5、42.6;6.7、10.3、18.5、12.3个月;1:1.18,1:1.15,1:1.4,1:1.21。在213例功能性胃肠紊乱中的精神障碍102例(48%)。结论:功能性胃肠紊乱目前已属较常见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及分析,对临床的治疗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患者伴发焦虑和抑郁性障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焦虑和抑郁性障碍的发生率和治疗效果.方法: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评估200例脑卒中病人,对伴有焦虑、抑郁性障碍者,用苯二氮(艹)/(卓)类、氟西汀治疗.结果:200例患者中,焦虑、抑郁性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49%、37.5%,治疗好转率分别为82.3%、85.7%.治疗后HAMA和HAMD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结论:抑郁性障碍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高,抗焦虑、抑郁治疗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局部脑血流量 (rCBF)特点及脑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SPECT)对强迫症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 13例强迫症患者、19例正常对照、7例焦虑症和 5例抑郁障碍进行脑SPECT检查 ,并比较检查结果。结果 强迫症患者左颞枕叶SPECT放射性记数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轻、重度强迫症患者左右两侧尾状核SPECT放射性记数比值的差值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强迫症患者大脑皮层前额叶、额颞叶、颞前叶、颞枕叶、枕前叶等部位 ,左侧脑血流灌注低于右侧 (P <0 .0 1或P <0 .0 5 ) ;强迫症组与焦虑症组相比 ,左侧颞枕叶和两侧枕前叶的SPECT放射性记数比值均较低 (P <0 .0 1或P <0 .0 5 ) ,而与抑郁障碍组相比 ,任一脑区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强迫症可能存在颞叶、尾状核功能障碍 ,大脑皮层脑血流灌注明显不对称 ;强迫症脑血流灌注与焦虑症差异明显 ,而与抑郁障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在强迫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对强迫症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了29例强迫症(OCD)、27例正常对照(NC)、20例抑郁障碍对照(DD)和17例焦虑障碍对照者(AD)DST皮质醇含量结果OCD患者DST阳性率为24.1%,与各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OCD患者8:00血浆基础皮质醇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DST阳性的7例OCD患者中6例(85.7%)为男性。结论OCD中存在一组患者DST脱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动过度,该结果独立于抑郁;DST对OCD的诊断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格障碍对焦虑障碍临床特点及对预后等的影响。方法对127例符合DSM-Ⅳ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the 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for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SCID-Ⅰ)焦虑障碍的患者,予以DSM-Ⅳ轴Ⅱ障碍定式临床检查(the structured interview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SCID-Ⅱ),评估其人格障碍,同时评估焦虑和抑郁水平,6个月后对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细节等进行再次评估。结果共病人格障碍的焦虑障碍患者较单纯焦虑障碍有更加严重的焦虑、抑郁状况,社会功能更差,治疗依从性差,预后差,对治疗满意度低,得到的社会支持少,更多的使用2种及2种以上抗焦虑抑郁药或合并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药,更倾向于选择多家医疗机构及多名医生就诊。结论焦虑障碍与人格障碍的共病率高,人格障碍对焦虑障碍影响明显,在接诊焦虑障碍患者时,应对其人格障碍给予充分的评估和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焦虑症抑郁症患者颅脑CT有关方面的差异,推测两者有无发病的共同基础。方法运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对45例抑郁症(抑郁症组),40例焦虑症(焦虑症组)及4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进行检查,并且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焦虑症,抑郁症大脑左、右额叶脑组织密度CT值明显低下,焦虑症组大脑左、右脑组织CT值为(34.01±0.43),(34.28±0.39),抑郁症组大脑左、右额叶脑组织CT值为(35.81±0.52),(35.82±0.49),对照组大脑左、右额叶脑组织CT值为(36.7±0.83),(36.07±0.75),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他部位各测量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抑郁症、焦虑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大脑左右额叶脑组织密度CT值比正常健康人低,存在大脑额叶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告3例飞行人员表现为躯体疾病的心理疾病,为发现、认识、防治及医学鉴定提供借鉴。方法分析3例分别于2010年3月、2011年11月及2012年2月于我院住院飞行人员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分别表现为肠痉挛、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等躯体疾病的患者,最终确诊为躯体化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惊恐障碍等心理疾病。经综合心理治疗,1例已下飞行合格结论,1例有望恢复飞行,1例治疗效果欠佳,恢复飞行较困难。结论加强飞行部队心理干预力度;提高对飞行人员心理疾病的认识水平,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