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6 毫秒
1.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QT离散度 (QTdispersion ,QTd)的变化。方法 对6 8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管腔狭窄≥ 75 %而成功行PCI术前、术后 (2 4h、1周 )进行同步 12导联心电图检查 ,测量QTd和QTcd ,还同期测量了 6 2例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术前、术后 (2 4h、1周 )的QTd和QTcd。结果 ①冠状动脉造影组 :冠状动脉造影后 (2 4h、1周 )与冠状动脉造影前的QTd和QTcd比较均无明显改变 (P >0 0 5 )。②PCI术组 :PCI术后 (2 4h、1周 )与术前的QTd和QTcd比较均明显缩短(P <0 0 5 ) ,但术后 2 4h、1周之间的QTd和QTcd比较均无明显改变 (P >0 0 5 )。结论 成功PCI术不仅可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 ,而且早期 (2 4h)即可改善冠心病患者QTd、QTcd ,并持续至少 1周 ,从而可能预防早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梗死相关动脉(IRA)早期静脉溶栓再灌注或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58例老年AMI患者(AMI组)予以静脉内溶栓,溶栓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判定为心肌梗死溶栓试验性疗法(TIMI)2级以下者,部分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溶栓前后测量分析QTd,并与4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老年人(对照组)和50例健康体检非老年患者(非老年组)进行对照。结果AMI组溶栓前与对照组和非老年组间QTd有显著性差异(P<0.01);静脉溶栓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IRA血流达到TIMI 2~3级者,溶栓后2 h QTd显著降低,而IRA未开通者其QTd始终保持较高水平。16例溶栓前有室性心律失常者其QTd明显高于无心律失常者(P<0.05),结论IRA早期再灌注可使QTd显著降低,可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冠心舒通胶囊(GSC)治疗对不稳定心绞痛病人校正QT离散度(c QTd)的影响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入选164例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UAP)病人,UAP病人被随机分成两组,R1组在冠心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冠心舒通胶囊;R2组未加用冠心舒通胶囊;分别于入院时、治疗后第30天测12导联体表心电图c QTd值,记录入院24 h内及治疗后第30天心律紊乱(VA)的发生情况。比较治疗前后校正QT间期离散度、室性心律失常。结果 1UAP病人治疗前c QT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c QTd显著下降(65.95 ms±11.82 ms vs,45.47 ms±11.20 ms P=0.000)。2治疗前UAP病人组间c QTd比较无差异,治疗30 d后两组c QTd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但R1组下降得更明显(P0.01)。治疗前后UAP病人组间Lown≥2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舒通胶囊治疗可以明显减小UAP病人心电图c QTd。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对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QTd的应用已涉及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的预测和随访、缺血性心脏病、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领域 [1 ] ,作者分析 4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前后的心电图 ,以探讨 PTCA对 QTd的影响及临床意义。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冠心病心绞痛住院患者 42 (男 34,女 8)例 ,年龄39~ 75 (5 9± 9)岁。患者入院前 1~ 2个月内有反复心绞痛发作 ,无严重心律失常 ,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入院后扩冠、抗凝及对症治疗 ,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及 PTCA。冠状动脉病变支数 :单支 2 0例 ,双支 16例 ,三支…  相似文献   

5.
自发性心绞痛心肌缺血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QT离散度 ( QT dispersion,QTd)反映心室复极离散程度 ,即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 QTd越高 ,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本文通过观察 QTd与自发性心绞痛心肌缺血的关系 ,探讨 QTd的临床意义。  资料和方法 选择在我院和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住院患者 ,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其中 ,冠心病患者6 9例 ,男性 45例、女性 2 4例 ,年龄 47~ 71岁平均 ( 5 9.4±5 .4)岁 ,至少一支主要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狭窄≥ 5 0 %即诊断为冠心病。其中 ,1支冠状动脉病变 32例、2支冠状动脉病变2 1例、3支冠状动脉病变 16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 2 6…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恢复期(2~4周)介入治疗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定76例AMI恢复期患者,对照分析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术前1d和术后1h的标准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QTd及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并与53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MI组介入治疗术前最大QT间期(QTmax)、最大校正QT间期(QTcmax)、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手术后QTmax、QTcmax、QTd及QTcd比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单独进行冠脉造影对QT离散度无明显影响。结论AMI患者QTd和QTcd明显高于正常人,而AMI恢复期介入治疗可使QTd和QTcd显著降低,从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改善A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对急性心肌梗塞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方法之一,本文观察支架植入术能否改善AMI患者的QT离散度(QTd),以评价其疗效。  资料和方法 17例AMI患者均为我科1996年10月至1998年8月间住院患者,男性16例,女性1例,年龄49~68(平均56±4)岁,其中前壁AMI10例,下、后壁AMI7例。所有患者均先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定梗塞相关动脉,于扩张后植入支架。并于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定QTd。  QTd测定方法:专人测量每导联QT间期(均测3次,取平均值),取得QT间期最大值(QTmax)、最小值(QTmin),求得QTd=QTmax-QT…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早期静脉溶栓再灌注或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AMI47例予以静脉内溶栓,于溶栓后90min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判定为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II级以下者,其中13例进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在溶栓前后作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分析QTd,并与3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进行对照。结果:AMI组溶栓前与对照组间QTd有极显著差异(83±12msvs60±12ms,P<0.01);前壁与下壁梗死之间QTd差异无显著性。静脉溶栓后90min冠状动脉造影显示IRA血流达到TIMIII~III者,溶栓后2hQTd显著降低(70±13ms),而IRA未开通者,其QTd在溶栓前后始终保持较高水平。IRA开通患者与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患者之间的QTd差异无显著性。15例溶栓前有恶性心律失常者,其QTd明显高于无伴心律失常者(93±12msvs82±12ms,P<0.05),溶栓后或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其IRA血流均达TIMIIII级,室性心律失常消失。结论:成功地使IRA再灌注可使QTd显著降低,IRA早期再灌注,可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成功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择32例AMI后成功的PTCA患者,分别记录术前1天、术后1天的心电图,测量QTd及校正的QTd(QTcd),并与30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进行对照。结果AMI组行PTCA术前,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TCA术后QTd及QTcd均较术前显著缩短;而单纯行冠脉造影对QTd及QTcd无明显影响;冠状动脉造影及PTCA对心率亦无明显影响。结论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高于正常人,成功的PTCA可使QTd及QTcd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性心绞痛心率变异性与QT离散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率变异性 (HRV )和 QT离散度 (QTd)与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的关系。方法 测定 U AP组 (6 4)例 )和健康对照组 (30例 )的 HRV6项时域指标及与 QTd、校正的 QTd(QTcd) ,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UAP患者的 2 4小时时域指标及 QTd、QTcd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差异 (P<0 .0 0 1或 P<0 .0 1)。结论  HRV与 QTd检测是判定 UAP患者心肌缺血、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及预测预后的较有价值的无创性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1.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 CA)前后QT离散度 (QTd)变化的临床意义。对老年AMI患者、老年和非老年健康者各 40例进行QTd分析 ,同时对 3 1例老年AMI患者PTCA前后QTd进行分析。结果 :老年AMI患者QTd均显著大于老年和非老年健康者 (P <0 .0 1)。老年AMI患者PTCA后QTd显著缩小 (P <0 .0 1)。结论 :QTd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 ,对评价心肌再灌注状态、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再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92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合并血脂异常63例(68.5%),高血压59例(64.1%),2型糖尿病27例,有脑梗死病史者22例。所有病例均并发各种心律失常,以传导阻滞和室性心律失常多见。均伴随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冠状动脉造影均有冠脉狭窄,73.2%为多支血管病变。结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广泛,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对缺血性心肌病诊断具有决定性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被认为是反映心室复极离散程度,即心肌电不稳定性的简单无创指标。既往对QT间期延长会增加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等的研究报道较多,而对QTd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QTd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QTd的临床意义。  资料和方法 选择86例冠心病患者全部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男性71例,女性15例,年龄33~70(54.4±8.8)岁。其中心绞痛组2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组61例。对照组正常健康者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30~70(52.3±7.4)岁。QTd测量采用同步12导联心电图记录,选择1波形清楚,剔…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PTCA及支架置入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恢复期 (2~ 4周 )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支架置入术对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选择 5 7例AMI恢复期的患者 ,分别记录PTCA及支架置入术前 1d ,术后 1h的 12导联同步心电图 ,测量QTd及校正的QTd(QTcd) ,并与 86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进行对照。结果 AMI组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前最大QT间期 (QTmax) ,最小QT间期 (QTmin) ,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 ,差异有显著性。前壁与下壁AMI之间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成功的PTCA及支架置入术后QTmax,QTmin,QTd及QTcd比术前明显缩短 ,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对QT离散度无明显影响。结论 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高于正常人 ,而AMI恢复期成功的PTCA及支架置入术可使增加的QTd及QTcd显著缩短 ,从而减低AMI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在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心肌梗死中已广为推广 ,本文探讨冠心病患者经此介入术前、后Q T离散度(QTd)变化。1 对象与方法介入组 :选取我院 2 0 0 1年 1 1月~ 2 0 0 3年 1 1月3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 ,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相关冠状动脉狭窄≥ 75 %或完全闭塞 ,每例均行介入术 ,术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TIMI 3级。其中男 2 4例 ,女 6例 ,年龄5 0~ 73( 65± 6.2 )岁。并选取临床诊断为冠心病 ,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的 2 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 1 4例 ,女 6例 ,…  相似文献   

16.
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后QT离散度 (OTc、QTcd)的变化。测定 79例患者治疗前、后 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d及QTcd。结果 :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后 ,QTd平均下降 18.9%、QTcd平均下降 19.6 % ,与术前比较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单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治疗前后QTd、QTcd均有显著下降 (P <0 .0 5 )。结论 :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可以改善心肌缺血 ,进而降低QTd、QTcd ,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恢复期(2周~4周)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定42例老年AMI恢复期病人,对照分析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1 d和术后1 h的标准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QTd及校正的QT(QTcd),并与26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行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最大QT间期(QTmax)、最大校正QT间期(QTcmax)、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1);介入手术后QTmax、QTcmax、QTd及QTcd 比术前明显降低(P<0.01).而单独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对QT离散度无明显影响.结论 AMI病人QTd和QTcd明显高于正常人,而AMI恢复期行PTCA及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可使QTd和QTcd显著降低,从而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改善老年AMI病人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QT离散度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范围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管 (冠脉 )病变范围与QT离散度 (QTd)之间的关系。方法 :5 2例经选择性冠脉造影患者常规同步 12导联心电图QTd及QTcd进行观察。结果 :显示有冠脉狭窄的 38例患者 ,其QTd及QTcd均比无冠状动脉狭窄者大 (P <0 0 5 ) ,而单支与双支血管病变患者之间无差异 ,3支以上血管病变患者比单支及双支血管病变患者的QTd及QTcd明显延长 (P <0 0 5 )。结论 :在冠心病患者中 ,QTd及QTcd与冠脉血管狭窄累及的血管数有关 ,心肌缺血及损伤程度越重 ,其QTd及QTcd延长越明显 ,而冠脉血管狭窄程度与QTd及QTcd无相关 ,QTd及QTcd是评价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损伤的一个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红素氧化酶-1(HO-1)水平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老年(年龄>60岁)冠心病患者134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例(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8例(UAP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4例(SAP组);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正常的老年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所有入选对象的血清HIF-1α、HO-1的水平。采用相关分析HIF-1α和HO-1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相关性。结果:AMI和UAP组患者血清HIF-1α、HO-1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MI组血清HIF-1α、HO-1水平高于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血清HIF-1α、HO-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HIF-1α、HO-1水平做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呈正相关(r=0.48,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随着心肌缺血严重程度的增加体内HIF-1α及HO-1表达水平增高,HIF-1α及HO-1在老年冠心病的发病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2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且心电图资料完整的患者,据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42例,治疗组85例,分别测定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并进行比较。结果(1)介入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QTd及QTcd均明显延长,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介入治疗后QTd及QTcd明显缩短,与介入治疗前相比,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介入治疗后QTd及QTc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成功的介入治疗可缩短QT离散度,改善心肌的复极离散程度,减少心脏危险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