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AFRS)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结合文献复习报告1例AFRS.鼻窦CT表现为云雾状高密度影,鼻窦分泌物涂片可见Charcot-Leyden结晶及真菌菌丝.结果:AFRS患者经鼻内镜手术及激素、局部抗真菌药物治疗痊愈.结论:AFRS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特征性的CT表现、病理学、真菌学及免疫学检查.手术、全身的免疫治疗、局部抗真菌药物以及长期随诊在AFRS 治疗过程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慢性中耳炎真菌感染的诊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慢性中耳炎真菌感染的重视并进行合理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12月确诊为慢性中耳炎真菌感染的患者共36例(39耳),分析致病真菌的菌种、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36例(39耳)取中耳分泌物真菌培养,丝状真菌25例(27耳),酵母样真菌11例(12耳)。本组中手术加局部治疗(拒绝口服抗真菌药物)1耳,手术加口服伊曲康唑冲击治疗35耳(双耳慢性中耳乳突炎真菌感染未手术侧),口服伊曲康唑冲击治疗3耳。随访3~36个月,1耳拒绝口服伊曲康唑,术后3周患耳搏动性流脓发作,反复发作3次;手术加口服伊曲康唑35耳中,2耳分别于术后4个月和6个月复发,给予局部过氧化氢冲洗后涂抹达克宁软膏3周后再次干耳;未手术的3耳口服伊曲康唑后干耳,无复发,且有1耳鼓膜穿孔自行愈合。结论:对持续耳漏抗细菌治疗无缓解者,应考虑真菌感染可能,尽早取分泌物涂片镜检或真菌培养;确诊为慢性中耳炎真菌感染者应以局部治疗为主,辅以全身治疗,上述治疗不能缓解或伴有骨质破坏者可联合手术彻底清除病变组织、缩窄乳突腔及鼓室成形以提高听力。  相似文献   

3.
26例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AFRS)的临床特点及以鼻内镜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的作用.方法:对26例AFRS患者术前常规进行鼻窦CT扫描,血清总IgE及特异性IgE检测,术中取窦内分泌物及受累鼻窦黏膜行真菌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26例患者均行鼻内镜手术,术前及术后配合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局部抗真菌药鼻腔冲洗治疗.术后随访至少1年.结果:26例患者中有21例伴变应性疾病史,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鼻窦CT多表现为受累鼻窦腔内中间呈斑片状或条索状高密度影,在软组织窗表现更为典型,部分患者窦腔扩大、窦壁变薄甚至骨质吸收;血清总IgE阳性22例,真菌SIgE阳性20例.窦内分泌物涂片均可见真菌菌丝,真菌培养阳性14例,以曲霉菌多见.分泌物及黏膜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大量嗜酸细胞浸润,8例分泌物内可见Charcot-leyden结晶.术后1年有19例术腔黏膜完全上皮化,其余7例有不同程度的黏膜肿胀、息肉样变或黏脓性分泌物.结论:AFRS诊断主要依据病史、鼻窦CT扫描、组织病理学、真菌学和免疫学检测.鼻内镜手术结合全身和(或)局部激素以及局部抗真菌药鼻腔冲洗是治疗AFRS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急性爆发性真菌性鼻窦炎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急性爆发性真菌性鼻窦炎(acute fulminant fungal sinusitis,AFFS)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收治的6例较典型的AFFS病例诊断和治疗过程。其中结合全身疾病病史,发热伴颜面部、眼部及鼻部症状,影像学,鼻内镜及鼻腔分泌物真菌涂片检查,在患者就诊的24h内做出初步诊断5例。在此基础上鼻内镜下行全组鼻窦开放术,切除全部坏死组织至露出新鲜创面5例。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进行眶内容物切除1例。术后同时进行原发病治疗以及全身抗真菌治疗5例。结果6例病例经过病理、真菌涂片及培养证实为鼻窦黏膜侵袭性真菌感染,其中毛霉菌1例,根霉菌2例,链隔孢霉菌1例,曲霉菌1例,毛霉菌根霉菌混合1例。1例未在第一时间诊断,且未经抗真菌治疗的患者于住院第7天死亡,1例抗真菌治疗及清创术后88d死亡,2例分别于治疗后32个月和6个月死于白血病,2例经上述治疗后分别随访9个月和11个月无复发,后者为本组唯一进行眶内容物摘除者。结论 根据病史,眼或颜面症状,鼻腔内干痂以及影像学尤其是磁共振成像,分泌物真菌涂片检查,可以在患者到鼻科就诊的24h内做出AFFS的诊断。包括及时彻底的根治性清创,足量静脉内二性霉素B注射,完全控制原发病以及足够的全身支持疗法在内的综合治疗,可以迅速控制AFFS的发展,延长患者生存期,甚至挽救生命。  相似文献   

5.
急性爆发性真菌性鼻窦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爆发性真菌性鼻窦炎 (acutefulminantfungalsinusitis ,AFFS)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收治的 6例较典型的AFFS病例诊断和治疗过程。其中结合全身疾病病史 ,发热伴颜面部、眼部及鼻部症状 ,影像学 ,鼻内镜及鼻腔分泌物真菌涂片检查 ,在患者就诊的 2 4h内做出初步诊断 5例。在此基础上鼻内镜下行全组鼻窦开放术 ,切除全部坏死组织至露出新鲜创面 5例。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进行眶内容物切除 1例。术后同时进行原发病治疗以及全身抗真菌治疗 5例。结果  6例病例经过病理、真菌涂片及培养证实为鼻窦黏膜侵袭性真菌感染 ,其中毛霉菌 1例 ,根霉菌 2例 ,链隔孢霉菌 1例 ,曲霉菌 1例 ,毛霉菌根霉菌混合 1例。 1例未在第一时间诊断 ,且未经抗真菌治疗的患者于住院第 7天死亡 ,1例抗真菌治疗及清创术后 88d死亡 ,2例分别于治疗后 3 2个月和 6个月死于白血病 ,2例经上述治疗后分别随访 9个月和 11个月无复发 ,后者为本组唯一进行眶内容物摘除者。结论 根据病史 ,眼或颜面症状 ,鼻腔内干痂以及影像学尤其是磁共振成像 ,分泌物真菌涂片检查 ,可以在患者到鼻科就诊的 2 4h内做出AFFS的诊断。包括及时彻底的根治性清创 ,足量静脉内二性霉素B注射 ,完全控制原发病以及足够的全身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暗色真菌致侵袭性鼻窦炎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收治的1例较典型的暗色真菌致侵袭性鼻窦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结合全身疾病病史,头痛伴眼部及鼻部症状,影像学,鼻内镜及鼻腔分泌物真菌培养检查,明确临床诊断。治疗包括鼻内镜下彻底清除病变,术后进行全身抗真菌治疗、基础疾病治疗以及对症支持治疗。结果:患者经病理和真菌培养证实为鼻窦黏膜侵袭性真菌感染,致病菌为暗色真菌链格孢属。经上述治疗后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在免疫低下人群,暗色真菌可导致侵袭性鼻窦炎的发生。结合病史、症状、影像学及微生物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及时彻底的根治性清创,足量抗真菌治疗,严格控制原发病以及足够的全身支持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声带真菌感染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6例声带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患者均因"声嘶"入院,病变组织涂片及真菌培养均为曲霉菌,经抗真菌治疗均获痊愈.结论 不恰当地使用抗生素和激素可造成喉部真菌感染,其确诊主要依据病理检查,临床应规范使用抗生素和激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外耳道真菌病的致病菌种,正确诊断和治疗外耳道真菌病。方法取耳道分泌物涂片,用10%KOH法制片检查,镜检阳性者接种沙氏培养基做真菌培养。结果分离出致病真菌40株,曲霉菌占85%(34/40),白色念珠菌占15%(6/40)。致病真菌培养阳性率为91.1%。结论外耳道真菌病主要致病真菌是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中老年患者应进行常规血糖及尿糖检查。  相似文献   

9.
耳鼻咽喉真菌病的病原菌分离与鉴定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耳鼻咽喉真菌病的病原菌分离与鉴定。方法:取耳鼻咽喉真菌病病灶的分泌物、假膜、皮屑,病变组织涂片镜检,真菌阳性者同时估真菌培养以鉴定菌种。结果:219例涂片阳性及组织病理学诊断为真菌病中,199例分离出病原菌,阳性率90.9%。耳鼻咽喉真菌病的主要原菌为曲霉菌,其次为念珠菌属,再次为青霉菌、尖端单孢子菌、孢子丝菌、卡氏枝孢霉、互隔交链孢霉;外耳道口及耳廓主要为皮肤癣菌。结论:病原菌的分离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耳道真菌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为规范化治疗外耳道真菌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6月103例外耳道真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及疗效。结果 103例患者共131侧患耳,在治疗前采集患病耳道的分泌物进行真菌涂片镜检及真菌培养试验,均可检出真菌确诊外耳道真菌病。致病真菌主要以黄曲霉菌、黑曲霉菌、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为主。随访时间13到186天,中位随访时间24天。经多次随访,痊愈101侧,好转24侧,无效6侧;总有效率为95.4%。结论曲霉菌和念珠菌属是引起耳霉菌病的最常见的真菌病原体。对外耳道真菌病患者进行局部治疗,疗效好。局部治疗包括彻底清除真菌团块,局部应用滴剂及抗真菌乳膏,并保持患耳干燥。在好转及无效患者中,部分菌株对某些抗真菌药存在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