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对178例TIA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脑动脉颅内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其分布情况。结果在178例TIA患者中,124例(69.66%)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前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50例(40.32%)、后循环为44例(35.48%)、前后循环均有病变为30例(24.19%);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9例(23.39%),颅外动脉为72例(58.06%),颅内、外动脉均有病变为23例(18.55%)。发现狭窄血管共237支,其中单支血管病变58例、多支血管病变66例。颅外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为81支,颅内血管狭窄以椎动脉颅内段最多为41支。结论 TIA患者常伴有脑血管狭窄,准确地评价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及其程度,为临床提供了诊治依据。  相似文献   

2.
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的血管结构及临床结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部位、数目并随访半年,观察其临床脑梗死事件的发生。方法观察对象为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性的患者,行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分析后循环TIA患者半年内发生脑梗死的差异。结果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的患者86例,共有49(56.99%)例患者存在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其中单纯前循环病变10(11.63%)例;后循环病变39(45.36%)例,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共20(24.19%)例,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为常见;其余37(43.01%)例造影未见血管结构异常;随访半年,16例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的后循环TIA患者发生脑梗死,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有5例治疗期间死亡。结论各种类型的血管形态异常是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颈动脉狭窄可能也是致病因素之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安全准确的检查手段,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的后循环TIA患者应积极采取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脑血管病变的特点.方法 对84例ICVD患者[其中脑梗死(CI)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2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3例]进行DSA检查,对颅内外病变血管的分布、血管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84例ICVD患者中,血管狭窄的检出率为82.1%(69例);检出颅内外病变血管166条,以前循环(59.6%)以及颅内动脉(66.9%)受累为主,单条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高(21.7%);狭窄程度1~4级的血管分别占27.1%、40.4%,6.6%及25.9%;58.0%的CI患者、33.3%的VBI患者和23.1%的TIA患者出现Willis环侧支循环代偿.结论 DSA可准确评价ICVD患者颅内外病变血管的分布、狭窄程度以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及其发病机制。方法选取我院住院治疗的30例后循环TIA患者作为病例组;34例非后循环TIA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基本临床资料及多导睡眠检测结果。回顾性分析不同程度OSAHS在两组中的分布特点。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后循环TIA与其危险因素及OSAHS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分析法分析OSAHS与后循环TIA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病例组OSAHS患者例数为24例,对照组为1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重度OSAHS例数11例,对照组2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OSAHS与后循环TIA之间有相关性。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BMI、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吸烟为后循环TIA的独立危险因素;而OSAHS不是后循环TIA的独立危险因素。OSAHS与吸烟、高血压、BMI和Hcy等危险因素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OSAHS是后循环TIA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但不是独立危险因素。OSAHS通过与吸烟、高血压、BMI和同型半胱氨酸等危险因素相互作用,促进后循环TIA的发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SA对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血管形态和代偿侧支循环评价价值。方法选取后循环缺血患者100例,均接受DSA检查,观察后循环动脉造影结果,分析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及数量。并观察侧支循环形成情况。结果 100例患者中78例(78.0%)检查动脉狭窄,共检出狭窄220处。其中35例(70.0%)TIA患者存在动脉狭窄,共89处;43例(86.0%)后循环梗死患者存在动脉狭窄,共131处。2组动脉狭窄发生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狭窄以椎动脉起始段最多,其次为椎动脉V5段、大脑后动脉及基底动脉。后交通动脉开放患者32例,甲状颈干增粗24例,脉络膜前动脉增粗15例,颈外动脉软脑膜吻合支15例,颈深动脉肌支增粗12例。结论 DSA可清晰显示后循环缺血动脉病变情况,并可对侧支循环情况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血糖脑病(HE)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和影像特征。方法比较HE组(29例)和TIA组(43例)的临床症状、生化和影像学结果。结果 HE组在半球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包括意识障碍(69.0%)和反应迟钝(24.1%)高于TIA组(27.9%和16.3%)。TIA组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包括肢体无力(62.8%)和感觉障碍(69.7%)高于HE组(24.1%和13.8%)。HE组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较TI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HE组颈动脉内膜增厚、轻度狭窄和中度狭窄比例较TIA组高;HE组内-中膜厚度和斑块总积分较TI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颅CT血管造影显示HE组较TIA组血管狭窄受累多(82.8%vs.51.2%);中度狭窄(24.1%vs.14.0%)、重度狭窄(17.2%vs.7.0%)和闭塞(13.8%vs.7.0%)比例高;累及2支血管(24.1%vs.11.6%)和3支以上血管(24.1%vs.11.6%)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HE以半球神经功能损害为主,TIA以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为主,HE患者代谢紊乱更严重,颅内血管狭窄受累多,中度、重度狭窄和闭塞比例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特点及脑动脉狭窄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0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住院期间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的影像学特点及脑动脉狭窄分布情况。结果 102例患者中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85例,占83.3%;仅前循环受累占52例,占61.1%;仅后循环受累占18例,占21.1%;前后循环均受累15例,占17.6%。结论 TIA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脑血管狭窄,前循环病变较后循环多,颅内病变较颅外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颈动脉系统TI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0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DSA检查,观察血管病变的性质,判断责任动脉。结果 70例患者中检出血管狭窄或闭塞59例(84.3%),其中症状相关侧血管狭窄或闭塞51例,症状相关侧对侧8例;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86.9%(73/84),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为13.1%(11/84);56例(94.9%)可以判断责任动脉。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是颈动脉系统TIA的重要原因,DSA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性质。  相似文献   

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给68例TIA患者进行颈部B超、经颅多普勒(TCD)以及心脏超声检查,对其中56例有明显脑血管狭窄的患者进一步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56例行DSA检查的患者中,显示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6例,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1例,锁骨下动脉狭窄8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28例。大动脉狭窄性TIA44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16例,椎基底动脉系统28例;栓塞性TIA18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15例,椎基底动脉系统3例;腔隙性TIA4例;血管痉挛性TIA2例。结论TIA患者大多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其与TIA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脑血管造影技术(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进行病因研究。方法:选择住院的TIA患者32例进行脑血管造影,12例进行了溶栓治疗,30例病人行颈动脉超声,观察TIA患者DSA结果,并与颈动脉超声结果比较。结果:1.TIA患者DSA显示颅内、外动脉异常,总异常率为93%(30/32);2.DSA显示颈内动脉颅外段异常78.1%(25/32),与颈动脉超声结果86.7%(28/30)较一致。结论: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可能是TIA的主要原因,对于TIA患者及早行DSA和颈动脉超声,进一步行介入及溶栓治疗,从而避免或减少脑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后继脑梗死患者早期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序贯收集首次脑梗死患者58例,根据病前有无同侧TIA史分为TIA组(26例)和非TIA组(32例),另选取16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以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头部CT测定脑梗死灶体积;以CD34和KDR双阳性细胞作为EPCs标记,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早期外周血循环EPCs数量,以ELISA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分析循环EPCs数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梗死体积及血清VEGF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 TIA组患者NIHSS评分及梗死体积明显小于非TIA组(均P0.01)。非TIA组患者外周血循环EPCs数量与正常对照组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TIA组患者外周血循环EPCs数量和血清VEGF含量均显著高于非TIA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0.001)。相关分析显示:有或无TIA史的脑梗死患者循环EPCs数量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或脑梗死体积均成负相关,而且在TIA组内EPCs数量与血清VEGF含量呈正相关。结论早期外周血循环EPCs数量关系到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严重程度。TIA增加了对循环EPCs的动员,提高了外周血循环EPCs数量,EPCs增加很可能受VEGF调节,这可能是TIA发挥对后继脑梗死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临床颈动脉系统TIA患者的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以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为手段,分析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分布、程度以及侧枝循环建立情况。方法:颈动脉系统TIA患者70例均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包括主动脉弓上造影及至少双侧颈总及锁骨下动脉四根血管造影。明确有无脑供血动脉的狭窄、狭窄的位置、程度及侧枝循环情况。结果:62例患者存在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共检出病变132处,轻度狭窄40处(30.3%),中度狭窄34处(25.8%),重度39处(29.5%),闭塞19处(14.4%)。可判断责任血管者58例(85.0%):单纯前循环45例,前后循环联合病变有13例。以颈内动脉狭窄80处为对象,研究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侧枝循环情况。汇总邻近可能引起同一侧枝循环通路的病变,共分析病变58处,发现合并侧枝的病变有23处,有侧支数量36处。各种侧支循环中,Willis环出现频度最高,包括前交通代偿13处和后交通代偿5处。其次为软膜血管代偿13处。结论:颈动脉系统TIA患者,颅外血管病变多于颅内血管病变。责任血管不单纯是在前循环,还可以是前后循环联合病变。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最常见的侧枝循环是Wlliis环和软脑膜血管,严重的脑供血动脉狭窄更易引发侧枝循环建立。  相似文献   

13.
<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指一过性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的神经功能障碍,分为颈内动脉系统TIA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后循环TIA)二种[1].后循环TIA最常见的症状是眩晕、恶心、呕吐、肢体活动不灵,还可能出现跌倒发作、复视、吞咽困难等,国内外文献报道有表现为单纯肢体扑动、抖动[24],但大多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PCI)患者椎-基底动脉病变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7-2009年诊断为PCI并行DSA检查的75例患者的临床和DS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67%患者有后循环动脉病变,其中单纯后循环闭塞、狭窄占38.98%;后循环闭塞、狭窄伴其他病变(包括扭曲、发育不全、夹层、变异)占32.20%;单纯其他病变占28.82%。后循环闭塞、中重度狭窄常见部位依次为椎动脉V1段(52.73%),椎动脉V4段(27.27%),基底动脉(7.27%)。具有后循环闭塞、狭窄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的发生率高于无动脉病变组(X2=5.665,P=0.017;X2=5.525,P=0.019)。结论 PCI患者DSA检查阳性率较高,包括后循环闭塞、狭窄、扭曲、发育不全、夹层及变异。后循环闭塞、中重度狭窄最常见部位为椎动脉V1段。应重视PCI患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的识别和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d和30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以119例住院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结果,并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给予评分,随访发生TIA后7d和3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TIA发生后50例(42.0%)患者于30d内发生脑梗死,其中29例(24.4%)发生于7d内。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症状持续时间≥10min、ABCD2评分≥4分是TIA后7d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发作次数≥3次、颅内动脉狭窄≥50%是TIA后30d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治疗是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保护因素。结论发作持续时间长、次数多、颅内动脉狭窄重和"ABCD2"评分高的TIA患者短期内脑梗死发生危险性较高,抗凝治疗可使TIA患者有降低脑梗死发生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16.
成人Moyamoya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成人Moyamoya病(烟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比较MRA与DSA在Moyamoya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经DSA或MRA确诊的8例成人Moyamoya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卒中是本组Moyamoya病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缺血性卒中与出血性卒中发病各半.MRA与DSA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均有颈内动脉或其分支狭窄或闭塞及脑底异常血管网形成,两者结果相符合.结论 对年轻无基础疾病的脑血管病患者,尤其反复TIA或卒中或头痛患者,应常规行MRI和MRA检查.DSA可清晰显示颅内、外侧枝循环状况,更有助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与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成年型烟雾病缺血损伤模式与Suzuki分级的关系.方法 从南京脑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2004年1月至2009年7月以缺血事件为首发症状的成年型烟雾病住院患者44例,其中TIA 12例、脑梗死30例及TIA与脑梗死共存2例.按大脑半球缺血事件先分为TIA组和脑梗死组,后者再按缺血损伤模式不同分为匹配的亚组[即皮质下亚组(25个半球)与皮质亚组(11个半球)、前循环亚组(29个半球)与后循环亚组(7个半球)].所有患者均行脑血管造影术,根据造影结果对缺血大脑半球民侧血管按Suzuki标准分级.比较TIA组与脑梗死组、皮质下亚组与皮质亚组、前循环亚组与后循环亚组所占缺血半球个数比例在Suzuki各级别中的差异.结果 Suzuki分级从2级至6级,TIA组、皮质下亚组和前循环亚组缺血半球个数所占比例分别随着血管级别的升高逐渐降低(各自在各级频数的比例分别为11/26、2/13、1/8、0和0;15/15、9/11、1/7、0和0;15/15、10/11、4/7、0和0),对应的匹配组却逐渐升高(各自在各级频数百分比分别为:15/26、11/13、7/8、2/2和1/1;0、2/11、6/7、2/2和1/1;0、1/11、3/7、2/2和1/1),各配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应Z值和P值分别为:-2.33和0.019、-4.49和0.00、-3.66和0.01).另外,前3组的血管平均等级值比各对应组低(分别为2.29和2.97、2.44和4.18及2.62和4.13).结论 成年型烟雾病缺血损伤模式随Suzuki血管分级变化而变化;分级越高,烟雾病患者发生大脑半球后循环皮质区脑梗死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成年型烟雾病缺血损伤模式与Suzuki分级的关系.方法 从南京脑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2004年1月至2009年7月以缺血事件为首发症状的成年型烟雾病住院患者44例,其中TIA 12例、脑梗死30例及TIA与脑梗死共存2例.按大脑半球缺血事件先分为TIA组和脑梗死组,后者再按缺血损伤模式不同分为匹配的亚组[即皮质下亚组(25个半球)与皮质亚组(11个半球)、前循环亚组(29个半球)与后循环亚组(7个半球)].所有患者均行脑血管造影术,根据造影结果对缺血大脑半球民侧血管按Suzuki标准分级.比较TIA组与脑梗死组、皮质下亚组与皮质亚组、前循环亚组与后循环亚组所占缺血半球个数比例在Suzuki各级别中的差异.结果 Suzuki分级从2级至6级,TIA组、皮质下亚组和前循环亚组缺血半球个数所占比例分别随着血管级别的升高逐渐降低(各自在各级频数的比例分别为11/26、2/13、1/8、0和0;15/15、9/11、1/7、0和0;15/15、10/11、4/7、0和0),对应的匹配组却逐渐升高(各自在各级频数百分比分别为:15/26、11/13、7/8、2/2和1/1;0、2/11、6/7、2/2和1/1;0、1/11、3/7、2/2和1/1),各配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应Z值和P值分别为:-2.33和0.019、-4.49和0.00、-3.66和0.01).另外,前3组的血管平均等级值比各对应组低(分别为2.29和2.97、2.44和4.18及2.62和4.13).结论 成年型烟雾病缺血损伤模式随Suzuki血管分级变化而变化;分级越高,烟雾病患者发生大脑半球后循环皮质区脑梗死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和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血流动力学的差异,明确颈动脉彩超在不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诊断明确的11例脑梗死组和17例后循环TIA组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比较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收缩期血流峰值和椎动脉内径情况。结果脑梗死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高于后循环TIA组,双侧颈内、外动脉及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均高于后循环TIA组;所有患者左侧椎动脉内径大于右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彩超在脑梗死和后循环TIA评估中有重要价值,能体现动脉硬化程度和血流动力学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分布特征、狭窄程度以及与侧支循环之间的关系。方法 107例TIA患者均进行DSA检查,明确有无颅内、外动脉狭窄及其狭窄的部位和程度,并判断有无侧支循环的建立。结果 93例DSA阳性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和闭塞共计156处。颅内动脉狭窄最多见于大脑中动脉,共46处(29.5%),颅外动脉狭窄病变多见于颈内动脉开口处,共22处(14.1%)。重度狭窄及闭塞组侧支循环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中度狭窄组。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是TIA发病的重要基础,并且颅内动脉狭窄是较颅外动脉狭窄更为重要的TIA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