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2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对178例TIA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脑动脉颅内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其分布情况。结果在178例TIA患者中,124例(69.66%)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前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50例(40.32%)、后循环为44例(35.48%)、前后循环均有病变为30例(24.19%);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9例(23.39%),颅外动脉为72例(58.06%),颅内、外动脉均有病变为23例(18.55%)。发现狭窄血管共237支,其中单支血管病变58例、多支血管病变66例。颅外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为81支,颅内血管狭窄以椎动脉颅内段最多为41支。结论 TIA患者常伴有脑血管狭窄,准确地评价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及其程度,为临床提供了诊治依据。  相似文献   

2.
13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和分布,探讨TIA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138例符合TIA诊断标准的患者,行数字减影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明确有无脑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及分布.结果 138例患者中有116例共185支血管狭窄.其中闭塞血管48支,占25.9%,重度狭窄血管42支,占20.9%,中度狭窄血管52支,占32.8%,轻度狭窄血管43支,占25.3%;颅外段狭窄占60.2%,颅内段占39.8%;颅外段狭窄动脉中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常见,占28.9%,而颅内段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常见,占19.9%.结论 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斑块形成伴狭窄是TIA的主要发病原因,数字减影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可以确定TIA患者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斑块形成及狭窄情况,对TIA治疗方案的选择起非常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方法观察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管的结构异常情况,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136例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进行DSA检查,分析其临床资料及血管学资料.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脑血管造影发现血管病变88例,在没有明确的血管病变的48例患者中,椎动脉发育不良16例,单纯胚胎型大脑后动脉10例.结论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脑血管造影检查阳性率高,提示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脑血管狭窄特别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为其重要病因;在无明确血管狭窄的患者中,椎动脉发育不良、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可能是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脑血管病变的特点.方法 对84例ICVD患者[其中脑梗死(CI)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2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3例]进行DSA检查,对颅内外病变血管的分布、血管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84例ICVD患者中,血管狭窄的检出率为82.1%(69例);检出颅内外病变血管166条,以前循环(59.6%)以及颅内动脉(66.9%)受累为主,单条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高(21.7%);狭窄程度1~4级的血管分别占27.1%、40.4%,6.6%及25.9%;58.0%的CI患者、33.3%的VBI患者和23.1%的TIA患者出现Willis环侧支循环代偿.结论 DSA可准确评价ICVD患者颅内外病变血管的分布、狭窄程度以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临床颈动脉系统TIA患者的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以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为手段,分析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分布、程度以及侧枝循环建立情况。方法:颈动脉系统TIA患者70例均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包括主动脉弓上造影及至少双侧颈总及锁骨下动脉四根血管造影。明确有无脑供血动脉的狭窄、狭窄的位置、程度及侧枝循环情况。结果:62例患者存在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共检出病变132处,轻度狭窄40处(30.3%),中度狭窄34处(25.8%),重度39处(29.5%),闭塞19处(14.4%)。可判断责任血管者58例(85.0%):单纯前循环45例,前后循环联合病变有13例。以颈内动脉狭窄80处为对象,研究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侧枝循环情况。汇总邻近可能引起同一侧枝循环通路的病变,共分析病变58处,发现合并侧枝的病变有23处,有侧支数量36处。各种侧支循环中,Willis环出现频度最高,包括前交通代偿13处和后交通代偿5处。其次为软膜血管代偿13处。结论:颈动脉系统TIA患者,颅外血管病变多于颅内血管病变。责任血管不单纯是在前循环,还可以是前后循环联合病变。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最常见的侧枝循环是Wlliis环和软脑膜血管,严重的脑供血动脉狭窄更易引发侧枝循环建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ABCD2评分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将71例TIA患者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15例)、中危组(32例)、高危组(24例)3组,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并将脑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狭窄〈50%);中度狭窄(狭窄50%~69%);重度狭窄(狭窄70%~100%)。分析3组患者ABCD2评分与脑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及动脉狭窄范围的关系。结果高危组患者重度脑动脉狭窄的比例高于低、中危组(P〈0.01);出现多支脑动脉狭窄的比例高于低危组(P〈0.05)。结论 ABCD2评分≥6分时重度脑动脉狭窄和多支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增高,可能是高危TIA患者短期脑卒中风险增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合并脑动脉狭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合并脑动脉狭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发生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1例入院诊断TIA的患者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磁共振(MRI)检查,根据DSA结果分为脑动脉狭窄组(脑动脉狭窄比≥50%,31例)和脑动脉正常组(DSA末见明显异常,30例),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脑动脉狭窄组脑梗死的发生率为58.06%(18/31),明显高于脑动脉正常组的16.67%(5/30)(P<0.01).结论 合片中重度脑动脉狭窄的TIA患者较脑动脉无明显狭窄的TIA患者更易发生脑梗死.  相似文献   

8.
7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SA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发病机制。方法:选择TIA患者76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结果:76例中67例(88.2%)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狭窄≥50%59例(88.1%),颅外段狭窄50例(74.6%),颅内段狭窄17例(25.4%),46例(68.6%)发现有不稳定性斑块。结论:DSA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狭窄程度,对指导有效治疗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的特点。方法对24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脑动脉颅内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其分布情况。结果在243例缺血性脑卒中180例(74.07%)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前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82例(45.46%),后循环52例(28.89%),前后循环均有46例(25.56%)。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48例(26.67%),颅外动脉86例(47.78%),颅内、外动脉均有46例(25.56%)。180例中共发现狭窄血管356支,单支血管病变82例,多支血管病变98例。颅外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颅内血管狭窄以椎动脉颅内段和大脑中动脉为多。结论脑血管造影可以准确地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及其程度,为临床提供了诊治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脑血管病因和病变血管的分布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400例缺血性脑梗死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结果,分析脑梗死的血管病因,并对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者总结分析动脉病变的部位、分布及血管狭窄形态.结果 脑血管造影结果提示88.25%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353例),此外11.75%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病因是由于动脉夹层、Moyamoya病、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鼻咽癌放疗后脑动脉病变、血管迂曲、微血管病变等原因引起.35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单纯前循环血管受累(45.61%)明显多于单纯后循环血管受累(34.27%),P<0.01;前循环脑梗死中以颈内动脉(56.6%)和大脑中动脉(26.4%)受累最常见;后循环脑梗死中以椎动脉病变(33.0%)最多见.结论 脑血管造影显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有最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占88.25%.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起始部病变和大脑中动脉病变多见,后循环脑梗死中以椎动脉动脉病变多见.颅外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起始部和椎动脉起始部多见,颅内血管狭窄以大脑中动脉和椎动脉颅内段多见.  相似文献   

11.
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的血管结构及临床结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部位、数目并随访半年,观察其临床脑梗死事件的发生。方法观察对象为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性的患者,行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分析后循环TIA患者半年内发生脑梗死的差异。结果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的患者86例,共有49(56.99%)例患者存在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其中单纯前循环病变10(11.63%)例;后循环病变39(45.36%)例,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共20(24.19%)例,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为常见;其余37(43.01%)例造影未见血管结构异常;随访半年,16例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的后循环TIA患者发生脑梗死,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有5例治疗期间死亡。结论各种类型的血管形态异常是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颈动脉狭窄可能也是致病因素之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安全准确的检查手段,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的后循环TIA患者应积极采取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 对89例TIA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按照患者TIA发作临床表现分为:颈动脉系组和椎基底动脉系组;按照发作次数分为非频发组(发作次数<3次)和频发组(发作次数≥3次),比较各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发作频率间和各年龄段间患者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 (1)本研究共63例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占70.78%.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颅内动脉狭窄以大脑中动脉最多.颅内、颅外狭窄动脉比约为1.55∶1.(2)频发组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P<0.05).(3)89例TIA患者以50~70岁居多,且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呈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DSA可以确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狭窄及狭窄程度,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方案的选择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5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S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与颅内-外供血动脉的关系,以探讨TIA的病因。方法对56例TIA患者行DSA全脑血管造影,观察颅内外供血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程度及有无血管畸形等。结果 56例TIA患者中10例(17.86%)造影阴性,46例(82.14%)存在不同程度的责任血管病变,其中颅内外动脉狭窄40例(71.42%),动静脉畸形2例(3.57%),动脉瘤3例(5.36%),烟雾病1例(1.79%)。23例(41.07%)患者存在2处以上血管狭窄。结论颅内-外供血动脉狭窄是TIA的常见原因,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烟雾病等是TIA的少见病因,DSA对TIA患者病因检查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9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为前循环组[26例,11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5例为脑梗死(CI)]和后循环组(13例,3例为TIA,10例为CI),并给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动脉狭窄改善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随访6~12个月,复查DSA;比较手术前、后CI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的变化。结果前后循环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2.3%和100%,术后动脉狭窄改善率均>7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2%和7.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前循环组10例、后循环组5例复查DSA,两组各有1例出现动脉再狭窄50%;术后6个月及12个月两组CI患者mRS评分、B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均P<0.05);两组均无TIA及CI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明显改善颅内动脉狭窄,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分布特征、狭窄程度以及与侧支循环之间的关系。方法 107例TIA患者均进行DSA检查,明确有无颅内、外动脉狭窄及其狭窄的部位和程度,并判断有无侧支循环的建立。结果 93例DSA阳性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和闭塞共计156处。颅内动脉狭窄最多见于大脑中动脉,共46处(29.5%),颅外动脉狭窄病变多见于颈内动脉开口处,共22处(14.1%)。重度狭窄及闭塞组侧支循环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中度狭窄组。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是TIA发病的重要基础,并且颅内动脉狭窄是较颅外动脉狭窄更为重要的TIA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16.
1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方法对我院实施DSA检查的1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结果进行分析,均经头颅CT排除脑出血,TCD及颈动脉彩超检查后怀疑有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所有患者均实施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术,椎动脉和颈动脉均有正侧位血管造影像;根据患者的DSA检查结果,分析动脉狭窄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及血管狭窄形态;重度狭窄的病例予以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术。结果血管造影结果提示89.6%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75.5%为前循环受累,37.7%为后循环受累。前循环受累血管中以颈内动脉(56.6%)和大脑中动脉(26.4%)受累最常见,后循环受累血管中以椎动脉(33.0%)最多见。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术临床疗效显著。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造影显示大部分患者有肯定的脑血管狭窄和闭塞。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病变为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亦以颈内动脉病变多见,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可作为重度狭窄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形式,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TIA预后较差,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进展,为这种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通过对93例临床拟诊为后循环TIA患者作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初步探讨后循环TIA的病因.  相似文献   

18.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1例患者中男14例,女7例;年龄43~72岁,平均64.3岁;6例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5例发生过脑梗死,所有患者均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颈动脉狭窄≥70%。1.2手术方法21例患者均在全麻下,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常规行主动脉弓和全脑血管造影,判断狭窄部位、程度、长度和狭窄供血区侧支循环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架,8F导引导管置于颈总动脉,在路径图引导下,将脑保护装置通过狭窄部位,释放在狭窄部位远端,沿保护装置导丝送入支架,造影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确诊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其病因及DSA对后循环缺血的意义。方法选取2013-01—2014-11间我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患者8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DSA检查,分析其在病因判断中的意义。结果 89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67例(75.28%)存在后循环血管异常,其中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7例(40.30%);后循环脑梗死40例(59.70%),2组间血管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7例患者共发现病变部位106处,病变类型分别为粥样硬化38例,狭窄47例,闭塞13例,先天异常8例。后循环脑梗死脑血管狭窄率显著高于后循环TIA组(P0.05),但2组间血管狭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部分后循环缺血患者存在后循环血管病变,DSA检查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动脉狭窄占住院急性卒中或一过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的15.6%。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是一种无创性地检测颅底大动脉血流动力学的诊断技术,通过检测颅底动脉的血流方向、血流速度、频谱形态、音频特点等能较准确地反应脑动脉的狭窄、闭塞和侧枝循环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