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丽 《光明中医》2009,24(11):2186-2188
通过探讨中风后遗症的病因病机,认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中风后常见证型,而本虚多以气血亏虚多见,标实则与痰、瘀、风、火相关,临床常以痰瘀、痰湿、痰火、风痰或夹杂多见。因此,从虚实辨证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基本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2.
袁园  过伟峰 《吉林中医药》2010,30(9):753-754
过伟峰教授认为,眩晕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虚者以脾气亏虚、肝肾两虚、气血不足为主,实者则由肝风、痰浊、火热、瘀血上扰清空,闭阻脑窍所致。眩晕病有发作期与缓解期之分,故临床诊治宜结合病理性质及发病时期,急则治其标,发作期以解除病痛为主,抓住风、火、痰、瘀几个病理因素;缓则治其本,即缓解期注重培本补虚,随证治疗。  相似文献   

3.
方明 《河南中医》2012,32(9):1169-1169
眩晕之病因不外风、虚、痰三个方面。风者乃素体阳虚,或肾阴素亏,风阳上扰清空;痰者乃脾胃健运失司,水谷聚湿为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虚者乃气虚、血虚或肾精不足,脑失所养。根据病因病机,分别采用天麻钩藤饮、归脾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浊中阻型眩晕,可获佳效。  相似文献   

4.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中医分型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力  沈舒文 《陕西中医》2002,23(8):754-755
高血压病是目前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病 ,它的最大危害是损伤终端器官 ,引发心血管事件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治疗愈加受到医学界的关注。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 ,其病理基础是肝肾本亏 ,阳亢失度。病性有虚实之别 ,虚证多为阴精亏损 ,气血虚乏或阴阳两虚 ;实证多为风、火、痰、瘀内生。病理特征为本虚标实 ,风火痰瘀标实症状往往是在肝肾阴亏的基础上产生的。治疗总宜补虚泻实 ,平调脏腑阴阳气血。若属肝阳偏亢 ,风火上旋 ,治当平潜肝阳 ,清化风火 ;若肝肾阴亏 ,风阳内动 ,治当滋阴潜阳 ,平熄肝风 ;若阴阳两虚 ,风痰阻络 ,治当…  相似文献   

5.
眩晕其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相似文献   

6.
眩晕的主要病理不外虚实两端,虚者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清空。分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瘀血阻窍五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的临床体会。方法:总结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和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结果:眩晕常见的病理因素为风、火、痰、虚、瘀,病位在脑,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但亦有实中带虚者,临床治疗应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施治,注重辨脏腑虚实,随证治之。结论: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于颖  樊光辉 《吉林中医药》2013,33(4):346-348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病机有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现代学者对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积极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治疗,如针灸、臭氧及中药注射等,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分层次辨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亮吾  张慧永 《中医临床研究》2011,3(23):110-110,113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为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可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进行辨证治疗。按本虚、标实、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三个层次指导辨证用药,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按痰浊上扰、风阳上扰、瘀血阻滞进行辨证。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按气血亏虚、肝阴不足、肾精不足进行辨证。并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使思路清晰。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吴雅文  仓志兰 《环球中医药》2020,13(9):1555-1557
本文对奚肇庆教授辨治眩晕临证经验进行初步总结,辨虚实:眩晕患者大多本虚标实,虚多实少;辨成因:成因多由风、热、瘀、郁、虚等五方面;辨脏腑:眩晕病位在头部七窍,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辨缓急:标急以治标为主,本虚则当从本缓图等辨证分析眩晕。并通过探讨“风痰、热痰、瘀痰、郁痰、虚痰”与眩晕的内在联系,探索从“痰”论治眩晕的因、法、方、药,为临床从“痰”论治眩晕提供理论基础及思路。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眩晕源流、眩晕主症、辨治要领、个人重要经验等方面系统阐述了熊继柏教授辨治眩晕的学术思想和独到经验。熊教授认为:眩晕一证,历代医家论述较详,临床病机比较复杂,就临床常见,主要在于因风、因痰、因虚3个方面。概而论之,不外虚实两端。虚者,脾虚、肾虚为病之本;实者,风邪、痰浊为病之标。眩晕辨治大法,当审其症状特点,视其标本缓急,补虚泻实,标本兼施之。熊教授个人独到经验有3点:1辨治眩晕,先审证候虚实;2虚证眩晕,详察脏腑病位;3眩晕兼肢麻者,需警惕中风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临床解惑     
《中医杂志》2006,47(10):793-794
中风后遗症的主要治法有哪些? 答:中风后遗症以“本虚”为主,兼以“标实”。“本虚”乃为气血不足,肝肾阴精亏虚,脑脉失养,髓海空虚,肢体功能活动障碍。“标实”即痰浊、瘀血阻滞脑窍脉络,而痰浊瘀血之稽留又为正气亏虚所致。中风后遗症的主要治法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3.
田丰 《河南中医》2010,30(8):751-752
李庆海教授认为,胸痹的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为痰浊、气滞、寒凝、血瘀、虚实相互夹杂。治疗常以《金匮要略》中的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顾仁樾教授从脾论治眩晕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群  傅培红 《河北中医》2007,29(8):683-683
顾仁樾教授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心内科主任。从医40余载,治学严谨,致力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学验俱丰,尤其在眩晕诊治方面造诣颇深,临证擅长从脾着手,屡获佳效。我们有幸师承于顾老,亲聆教诲,深受教益,兹将其辨治眩晕的经验浅介如下。1脾虚为本痰瘀为标对眩晕的认识,朱丹溪有“无痰不作眩”及“治痰为先”之说,张介宾有“无虚不作眩”之说,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历代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归纳为风、火、痰、瘀、虚5个方面,而顾老认为痰、虚、瘀三者与脾密切相关。一则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忧思伤脾,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则气血生化乏源,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振,血虚则清窍失养,进而作眩。二则脾为阴土,主运化,喜燥恶湿,若嗜酒肥甘,或饥饱劳倦,伤于脾胃,脾虚不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阻滞气机,清阳不升,痰浊上蒙清窍,发为眩晕。三则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行艰涩,可致虚瘀共存;而脾虚不运,痰湿中阻,气血运行不畅,则瘀血内停,久病入络,可使眩晕反复发作,由此脾虚可致痰湿、血瘀。故眩晕证属本虚标实,正所谓“脾胃...  相似文献   

15.
介绍伍大华教授运用平眩定晕汤加减治疗眩晕的经验。伍教授认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临床最常见的周围前庭疾病,然复位成功后约31%~61%的患者会出现残余头晕,西医学对此并无较好的治疗方案。BPPV以肝肾亏虚、肾精不足为本,以风、火、痰、瘀为标,其强调风痰瘀标实与脏腑失调本虚的基本病机,临证根据病情发展,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攻补兼施,自拟平眩定晕汤加减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自拟双降散治疗高血压病29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病 ,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 ,病机复杂 ,虚实错杂。病位在肝 ,累及心、脑、脾、肾等 ,肝肾阴虚 ,气血亏虚为病之本 ,风、火、痰、瘀为病之标。笔者采用自拟双降散治疗高血压病 2 9例 ,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诊断标准 按WHO ISH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收缩压≥ 18 7kPa(或 )舒张压≥ 12 0kPa即可诊断。排除肾性、内分泌性、颅脑疾病、妊娠中毒症及大动脉炎等继发性高血压者。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5年发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中眩晕的证候分类 ,分为风阳上拢、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  相似文献   

17.
伍大华教授认为,眩晕乃风眩内动、清窍不宁或清阳不升,脑窍失养所致。其病性以本虚标实为主,本虚为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血、津液、精、髓亏虚,不能上荣头目;标实或为风火痰瘀郁阻清窍,或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气上扰,发为眩晕。周围性眩晕急性期病机为肝风裹挟痰浊上犯,应治以熄风化痰,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缓解期以补肾培元为基本治法,采用平眩定晕汤平补肝肾,熄风化痰。脑梗死或脑出血等急性脑血管疾病所致眩晕急性期,应以西医治疗为主,中西医结合;缓解期以中医治疗为主。其病机为肝肾亏虚兼痰瘀阻络,在补益肝肾的基础上,痰瘀同治,常以柔肝通络汤为主方。精神疾患相关眩晕常合并焦虑、抑郁或睡眠障碍,病机关键为肝郁气滞,且常兼夹血瘀、痰浊、火热、水湿等病理因素,以疏肝解郁为治疗法则,同时注重心理治疗,常以逍遥既济汤为主方。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与中医气血理论密切相关。本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以气血亏虚为本,血瘀络阻为标。治疗当疏通经络,平衡气血阴阳,根据病程的不同阶段,辨证灵活运用益气、养血、化瘀、通络等法。本文论述了运用中医气血理论诊治缺血性中风的思路,以此为中医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古代医家认为引起眩晕的病因主要有情志、饮食、体虚、外伤等方面;其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故又有“无虚不作眩”,“无痰不能作眩”之说。  相似文献   

20.
通过病因病机、辨证用药、典型病案三方面内容介绍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癫痫的经验,认为癫痫主要病机是风痰内蕴、胶着难解,治疗上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原则,发作期以痰瘀内扰、肝风妄动邪实为主,主要治以豁痰开窍、息风镇惊,缓解期以气阴亏虚、痰浊内扰正虚为要,主要治以健脾化痰、平肝息风、补肾填精,临床治疗剂型多样、灵活应用,运用汤剂、散剂、糖浆剂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