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焦富英教授认为眩晕不外乎风、痰、瘀,风挟痰浊、瘀阻脑络、痰瘀互结、肝风袭扰、风痰瘀搏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主张熄风、化痰、逐瘀同治,以小柴胡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而成熄风化痰通络止眩汤,小柴胡汤斡旋少阳枢机,透达郁火,升清降浊,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降逆,平肝止眩,适用于各型眩晕,尤宜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附眩晕(风痰瘀阻)验案1则。  相似文献   

2.
闫东升 《河南中医》2005,25(12):38-3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ral Basilarartery Insufficiency VBI)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病症,临床表现以发作性眩晕、恶心欲吐、共济平衡失调等为主要症状,因受累血管供血范围的不同,可发生中枢、桥脑、延髓或小脑的症状或体征.本病多由痰浊内蕴、瘀血阻络所致,痰瘀互结,阻于脑窍,脑府失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为眩晕.笔者采用健脾化痰祛风,补气活血通络之法,以祛痰活血止眩汤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眩晕是因清窍失养,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其病机归纳为风、火、虚、痰、瘀,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其中,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气机之枢。气血亏虚,则清窍失养;中气不足,则清阳不升;脾失健运,则痰浊中阻;痰阻气机,则郁而化热,均可致眩,故从脾胃论治眩晕尤为重要。针刺治疗眩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疗效,多以局部取穴为主,辨证取穴、远端取穴也应重视。本文从脾胃论治眩晕的理论基础、证候分析、选穴思路及临床案例,探讨运用针刺疗法治疗眩晕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葛芎定眩汤治疗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服用葛芎定眩汤,对照组服用西比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对照组为81.2%(P〈0.01)。结论葛芎定眩汤对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型眩晕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方明 《河南中医》2012,32(9):1169-1169
眩晕之病因不外风、虚、痰三个方面。风者乃素体阳虚,或肾阴素亏,风阳上扰清空;痰者乃脾胃健运失司,水谷聚湿为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虚者乃气虚、血虚或肾精不足,脑失所养。根据病因病机,分别采用天麻钩藤饮、归脾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浊中阻型眩晕,可获佳效。  相似文献   

6.
王法德主任医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经验介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姜林芳  李聪智 《新中医》2005,37(6):17-18
王法德主任医师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因病机是肝肾亏虚,髓海不足,痰瘀互结,阻滞经脉,脑失所荣。治则以发作期平肝熄风、化痰活血为主,佐以补益肝肾;缓解期以补益肝肾为主,佐以熄风化痰活血;强调辨病辨证结合。攻补兼施,标本同治,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具有一过性、易复发性、严重性的特征.中医的眩晕是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疾病,其病因病机包括: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痰浊中阻、瘀血阻窍,以风、痰、火、瘀兼证为标;气血亏虚、肝肾两虚,以脏腑亏虚、阴阳失调为本.  相似文献   

8.
王美林 《光明中医》2005,20(2):F003-F003
应用自拟清眩汤治疗梅尼埃病 10 2例 ,认为本病病机为肝肾阴亏 ,脾失健运 ,痰浊中阻或风阳夹痰上扰清窍而致眩晕 ,治宜滋阴平肝、潜阳熄风、健脾化痰、和中止呕为主 ,结果治愈 62例 ,显效 18例 ,好转 2 0例 ,无效 2例 ,总有效率为 98%。  相似文献   

9.
眩晕论治拾贝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马云枝  张铭 《河南中医》2005,25(12):35-36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历代医家论述颇多。《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提出“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作眩”;李东垣则从脾虚湿痰立论;清代陈修园把眩晕病机概括为风、火、痰、湿四端。诸医家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本病病因病机。笔者临床30余年来,治疗本病屡屡获效,故撰此文以飨读者。1辨证论治,首重脾胃眩晕病机虽有肾虚、气虚、阴虚,又有肝阳、痰浊、瘀血。但多为虚实夹杂证。眩晕发作,或因内外邪气影响,引起体内火动风生,挟痰浊上扰清窍;或因痰浊中阻,致清阳不升;或因脾气亏虚,清阳不…  相似文献   

10.
董菊萍主任医师认为痰瘀痹阻脑络为眩晕病机之关键。又因风、火、痰、瘀、虚引起清窍失养,而将眩晕分为肝阳上亢、气滞血瘀、气血亏虚、痰浊蒙窍、肝肾阴虚五型。以七味眩晕汤为基础方药,各证型合用相应方药治之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11.
秦家泰教授治疗眩晕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眩晕一证,临床极为常见,其病因病机亦较为复杂。秦家泰教授辨治本病以脾肝肾为主,活用古方,收效颇著。1 健脾化痰治痰浊内阻之眩晕 痰浊引起眩晕,多因饥饱失宜,过食生冷或肥甘厚腻,损伤中阳,脾虚不运;或因思虑过度,脾伤失运,聚湿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致眩晕。证见眩晕,胸闷欲呕,纳呆腹胀,口吐清水痰涎,遇劳加剧,苔白腻,脉弦滑。泰老对本证抓住“脾虚痰阻”这一病机,治以健脾化痰,渗利水饮为主。方用仲景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三方化裁,治疗效果颇  相似文献   

12.
袁园  过伟峰 《吉林中医药》2010,30(9):753-754
过伟峰教授认为,眩晕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虚者以脾气亏虚、肝肾两虚、气血不足为主,实者则由肝风、痰浊、火热、瘀血上扰清空,闭阻脑窍所致。眩晕病有发作期与缓解期之分,故临床诊治宜结合病理性质及发病时期,急则治其标,发作期以解除病痛为主,抓住风、火、痰、瘀几个病理因素;缓则治其本,即缓解期注重培本补虚,随证治疗。  相似文献   

13.
眩晕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病症之一。眩指眼前发黑的感觉 ,而晕是一种旋转的感觉 ,为众多疾病中一常见症状。朱丹溪曾经提出“眩晕者中风之渐也”的论点 ,提出眩晕是中风的先兆 ,中风是眩晕的后果。眩晕中风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 ,且有随人们寿命的延长而逐年增多的趋势 ,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因此 ,成为当前防治老年病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 ,我们在临床中辨证治疗老年性眩晕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就治疗体会总结如下。1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 ,是由于年老体衰 ,肝肾精亏 ,髓海不足 ,脑失所养 ;七情过激 ,恼怒伤肝或素体阳盛 ,肝阳上亢 ,风阳内动 ,上扰清窍 ;气血亏虚 ,清阳不展 ;膏梁厚味 ,损伤脾胃 ,痰浊中阻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而发生眩晕等一系列症状。以上诸因是互相影响 ,互相制约和互相促进 ,其根本机理为肝肾阴虚 ,脏腑功能失调。2 临床分型与治疗眩晕中医辨证分虚实两类 ,但临床上常虚实互见 ,表现为本虚标实和虚实夹杂的复杂病变 ,归纳起来 ,不外风、火、痰、虚四个方面。急者多偏实 ,选用熄风、潜阳、清火、化痰等法以治其标为先。缓者多偏虚 ,当用补养气血、益肾养肝 ,健脾等法以治其本为主。治疗应权衡虚实、缓...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风、火、痰、瘀、虚五个方面探讨眩晕的证治。因风致眩,有肝阳化风、阴虚生风之别;因火致眩,有肝郁化火、痰火上扰之分;因痰致眩,有风痰、痰饮、热痰、湿痰之异;因瘀致眩,有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瘀阻络之差;因虚致眩,有气虚清阳不升、气血亏虚、肝肾阴虚、’肾精不足之不同。治疗应把握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分清标本,权衡缓急;动态观察,圆机活法:病证结合,随证治之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顾仁樾教授从脾论治眩晕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群  傅培红 《河北中医》2007,29(8):683-683
顾仁樾教授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心内科主任。从医40余载,治学严谨,致力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学验俱丰,尤其在眩晕诊治方面造诣颇深,临证擅长从脾着手,屡获佳效。我们有幸师承于顾老,亲聆教诲,深受教益,兹将其辨治眩晕的经验浅介如下。1脾虚为本痰瘀为标对眩晕的认识,朱丹溪有“无痰不作眩”及“治痰为先”之说,张介宾有“无虚不作眩”之说,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历代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归纳为风、火、痰、瘀、虚5个方面,而顾老认为痰、虚、瘀三者与脾密切相关。一则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忧思伤脾,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则气血生化乏源,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振,血虚则清窍失养,进而作眩。二则脾为阴土,主运化,喜燥恶湿,若嗜酒肥甘,或饥饱劳倦,伤于脾胃,脾虚不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阻滞气机,清阳不升,痰浊上蒙清窍,发为眩晕。三则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行艰涩,可致虚瘀共存;而脾虚不运,痰湿中阻,气血运行不畅,则瘀血内停,久病入络,可使眩晕反复发作,由此脾虚可致痰湿、血瘀。故眩晕证属本虚标实,正所谓“脾胃...  相似文献   

16.
《国医论坛》2021,36(4):48-50
符为民教授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有虚实两端,实证为清窍不利、闭阻脑络,虚证为肝肾不足、髓海失养。病理因素为气、火、痰、瘀,且常相兼致病,其中以痰瘀互结最为常见。符老强调精准辨证、主次合参,治疗上主张标本兼治、注重预后;方选涤痰汤通窍活血汤、天麻钩藤饮合用,以化痰通瘀、熄风和络。  相似文献   

17.
基于《内经》"阳气者,精则养神"思想,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要重视阳气对神的滋养作用。头为清窍,为清阳所居,阳气可被风痰瘀虚等所伤,出现清阳不升,邪浊不降,神机出入逆乱而眩晕发作。以升阳泻浊为治法,自拟经验方升阳泻浊汤。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缓解后,宜抗动脉硬化治疗,拟定祛痰逐瘀通脉汤,使用虫类药祛痰逐瘀攻坚。对于长期服药治疗的患者,重视药物可能会出现的毒副作用,防治药物的肝肾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8.
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治疗眩晕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秋风  路洁  边永君 《中医药学刊》2005,23(12):2142-2143
路志正教授注重对后天之本的调摄,认为许多眩晕病的发生当责之脾胃。痰浊阻滞,清阳不升;湿热中阻,上蒙清窍;脾虚湿盛,清窍失养;脾阳不足,寒饮上泛为其主要病机,由此提出燥湿化痰、升清降浊;清热祛湿:芳香化浊;补气健脾、升运清阳;温化寒饮、健脾利湿等治疗方法,验之临床,其效甚佳。  相似文献   

19.
临床上治疗中风急性期常选用张锡纯的镇肝熄风汤,此方具有重镇降逆、敛肝柔肝泻肝之功。王永炎教授则宗张洁古法,且有创新,认为中风急性期多为痰热中阻,枢机不利,清阳不升,气血不能上承,脑窍失养;又胃气失降,传化失常,浊邪不降,痰热不去,转而上逆,上扰脑窍,浊毒损及脑之脉络,神机失用,而成痰热腑实证,故治疗采用化痰通腑法,使痰热渐化,腑气得通,浊邪下行,无上扰清窍之虑。  相似文献   

20.
止眩汤治疗眩晕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爱华 《新中医》1995,27(6):28-29
以名老中医夏度衡教授的经验方止眩汤加减治疗眩晕病6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中临床治愈44例,显效10例,有效6例,认为临床上大多数眩晕患者为本虚标实,虚实挟杂之证,虚以脾虚为主,实以肝风挟痰为主,提出夏度衡教授治疗眩晕当柔肝熄风,化痰止眩的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