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随着3G基站和政企客户的流量增长迅猛,传统的接入网络由于存在实现多点到多点业务难度大、业务承载扩展性差等瓶颈,无法适应移动互联网场景下的多种业务综合接入的承载需求。为满足大带宽、高品质、多点化的关键业务接入需求,需引入IPRAN传输综合平台,以实现多点到多点的互访以及承载业务的端到端快速保障。本文描述了现有MSTP技术的特点和局限性,介绍了IPRAN的技术组成,并且探讨了IPRAN设备在本地传送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3G基站和政企客户的流量增长迅猛,传统的接入网络由于存在实现多点到多点业务难度大、业务承载扩展性差等瓶颈,无法适应移动互联网场景下的多种业务综合接入的承载需求。为满足大带宽、高品质、多点化的关键业务接入需求,需引入IPRAN传输综合平台,以实现多点到多点的互访以及承载业务的端到端快速保障。本文描述了现有MSTP技术的特点和局限性,介绍了IPRAN的技术组成,并且探讨了IPRAN设备在本地传送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双核MSTP+与PTN设备的组网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保护现有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设备投资,实现MSTP网络向PTN(分组传送网)平滑演进,是运营商普遍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探讨了对现有MSTP设备进行分组化改造,将其升级为具有TDM(时分复用)与PTN双平面功能的MSTP+(增强型多业务传送平台)的技术方案,分析了双核MSTP+的系统架构及其与PTN设...  相似文献   

4.
随着C网EVDO(evolution data only)网络的全面铺开,合理的传输网建设和优化是基础.结合电信现有某资源和网络结构,对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传输网平滑升级,同时试点PTN(分组传送网)和IPRAN(基于IP传输的无线接入网)城域网,寻求建设可靠的3G传送网,以满足EVDO3G网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政企专线承载方式是制约政企业务开发的主要因素之一。在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建设速度逐步放缓,DDN(数字数据网)、帧中继等网络老化严重的背景下,利用OTN(光传送网)和IPRAN(基站回传网络)承载政企专线势在必行。文章对现有政企专线承载技术进行比较,提出现阶段电信政企专线按速率和服务等级等需求选用承载网络原则,重点研究IPRAN承载政企业务方案及MSTP承载政企专线转网方案。  相似文献   

6.
在概述MSTP演进路线的基础上,文章从运营角度探讨了今后一段时期内MSTP设备应具有的功能和新业务支持能力,如VLAN组网能力、业务分类和服务质量(QoS)控制能力、多业务传送能力等.文章认为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继承了同步数字系列(SDH)的技术优势,同时又能承载以太网、IP和ATM等多种数据业务,并在同一个平台上实现统一的网络控制和管理,将发展成为城域传送网的主流技术.由于具有丰富的接口、灵活的带宽管理和服务质量保证机制,MSTP可很好地将传输技术与数据业务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较好地解决电路和数据业务的综合传送,为电信运营商提供更加广阔的运营空间.  相似文献   

7.
基于OTN+MSTP混合组网模式的专线业务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泛使用基于同步数字体系(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的基础上,引入基于密集波分复用(DWDM)系统的光传送网(OTN).在接入层采用MSTP解决业务的送达与环网的保护,在汇聚乃至骨干层采用OTN解决大颗粒业务的传送需求.该设计方案将两种截然不同的传输网络机制有机结合,为转型中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在原有MSTP网络基础上快速实现大流量、大带宽的业务开通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MSTP(Multi-ServiceTransportPlatform,多业务传送平台)可以有机地融合传统的SDH、以太网、ATM、POS、RPR等多种技术,通过将多业务汇聚并高效适配的方式实现多种业务的综合传送。城域网以及大客户网络具有覆盖范围广、投资大、业务种类多、竞争激烈且用户的发展难以预测的特性,MSTP所具有的多业务综合接入和传送的特性使其能够在城域网和大客户组网方面灵活、廉价地提供多种业务。1MSTP技术应用概况从目前的实际应用来看,10Gbit/s系统的MSTP主要是提供高速数据业务端口(如GE接口)的接入、封装、映射和点到点传送,包括使用VC(…  相似文献   

9.
MSTP的新业务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域网正在从单纯的传送网向业务网演进,需要新的传送平台的支持.文章分析了基于SDH平台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提供新业务的原理,并介绍了MSTP上的各种应用,认为融合虚容器(VC)级联、链路容量调整(LCAS)和通用成帧规程(GFP)等相关技术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可以实现多种业务的综合接入和汇聚;由于MSTP可以内嵌弹性分组环(RPR)、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等技术,因此可以支持如虚拟专用网(VPN)和按需带宽(BoD)等新业务,并适应未来3G业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介绍了多业务传送网MSTP的原理与应用,阐述了MSTP平台的搭建对国际局业务发展的重要作用.简单介绍了新型MSTP业务-IEPL电路互联测试及故障处理时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马培勇  阎璐  张渭 《移动通信》2013,(22):21-25
针对LTE对其承载网的性能和组网需求远超3G的需求,以及IP RAN在组网方面的特性,介绍了IP RAN与光缆网协同组网的概念,并通过对IP RAN和光缆网组网特点进行研究,分析两者组网结构上的匹配性,提出了IP RAN与光缆网进行协同组网的原则,以便运营商能够最大程度地节省网络建设投资、提升网络投资效益。  相似文献   

12.
针对IP RAN承载网络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对MSTP、PTN和IP RAN三种承载网技术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业务IP化的速度也逐渐加快,LTE在国内的热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单一业务、单一网络承载模式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运营商承载网都需要进行转型调整来面对严峻的挑战。如今国内很多运营商已经开展IP RAN综合承载网络的全面建设以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IP RAN及承载业务的组建已成为社会的关注点之一。  相似文献   

14.
结合5G的三大应用场景及其网络化需求,探讨了IP RAN网络的5G回传承载架构和增强型技术,对网络切片技术、Segment Routing技术、EVPN技术和网络智简进行了研究,并介绍了中国联通在IPRAN增强技术方面的部分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5.
由于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移动回传网络体现出大容量、分组化的特征,在LTE时代,运营商的移动回传网络要实现由MSTP向分组的转型。文章首先介绍IP RAN技术的特点和组网方案,然后搭建仿真平台对IP RAN和MSTP两种技术的承载效率进行定量分析。仿真结果表明,IP RAN与MSTP相比具有更高的传送效率,利用IP RAN技术建网后网络扩容的时间点相比MSTP技术得以推后,可降低LTE时代移动回传网络的运营成本。  相似文献   

16.
作为无线网络的IP化演进解决方案,基于路由器的IPRAN方案日益受到移动运营商的重视.本文根据IPRAN方案的测试需求,给出测试组网拓扑和主要的测试内容.  相似文献   

17.
陈运清  史凡  聂世忠 《电信科学》2012,28(7):119-123
针对当前运营商所关注的MBH网络的建设问题,介绍了需求分析、技术对比、难题攻关等,并结合现网试点情况全面剖析了PTN和IP RAN两种主流技术,指出了以IP RAN为代表推进多业务承载MBH网络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移动网络从2G向3G的迈进,移动网络IP化的进程日益加速,移动软交换网络的建设拉开了移动核心网络向IP化演进的序幕,而移动接入网(RAN)侧的IP化也逐渐成为电信运营商关注的热点。电信级以太网技术作为承载IPRAN的技术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电信级以太网技术分类和技术特点分析出发,基于cdma2000基站的承载需求,对电信级以太网在基站IP化承载领域的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oposes a generic security architecture designed for a multidomain and multiservice network based on programmable networks. The multiservice network allows users of an IP network to run programmable services using programmable nodes located in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network. The programmable nodes execute codes to process active packets, which can carry user data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The multiservice network model defined here considers the more pragmatic trends in programmable networks. In this scenario, new security risks that do not appear in traditional IP networks become visible. These new risks are as a result of the execution of code in the programmable nodes and the processing of the active packets. The proposed security architecture is based on symmetric cryptography in the critical process, combined with an efficient manner of distributing the symmetric keys. Another important contribution has been to scale the security architecture to a multidomain scenario in a single and efficient way.  相似文献   

20.
徐伟民 《通信技术》2012,45(6):50-54
随着以Internet为代表的数据业务和多媒体业务的不断发展,IP RAN技术作为一个全新的承载网技术,网络的规划方法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因此,介绍了以路由器技术为核心的IP RAN体系,对IP RAN试商用网络规划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