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3G基站和政企客户的流量增长迅猛,传统的接入网络由于存在实现多点到多点业务难度大、业务承载扩展性差等瓶颈,无法适应移动互联网场景下的多种业务综合接入的承载需求。为满足大带宽、高品质、多点化的关键业务接入需求,需引入IPRAN传输综合平台,以实现多点到多点的互访以及承载业务的端到端快速保障。本文描述了现有MSTP技术的特点和局限性,介绍了IPRAN的技术组成,并且探讨了IPRAN设备在本地传送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4G LTE基站和政企客户的对带宽的需求迅猛增长,传统的移动回程网络无法适应移动互联网场景下的多业务综合接入的承载需求。为满足大带宽、高质量的业务接入需求,运营商采用新型回程网技术IPRAN实现对4G基站、政企大客户等业务的融合承载。为了实现IPRAN具备业务端到端保护,即接入、汇聚、核心侧任何节点的电信级保护,及高质量的要求,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协议控制的分布式新型MPLS-TE隧道,通过实验仿真结果分析,完美得解决了对承载隧道的可靠性和高质量服务要求。  相似文献   

3.
随着3G基站流量不断增长以及LTE的引入,传统的接入网络由于存在多点到多点业务实现难度大、业务承载扩展性差等瓶颈,无法适应移动互联网场景下的多种业务综合接入的承载需求。为满足大带宽、高品质、多点化的LTE业务承载需求,电信集团公司自2009年开始组织研究IP RAN技术标准和建设方案,在多个区域组织开展了组网方案试点验证工作,对以IPRAN技术形态的网络在承载1X、3G以及LTE基站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行了验证。在此电信LTE承载网络建设背景下,为了满足本地网络基站回传和政企客户的业务需求,基于中国电信集团的统一要求和部署,天津分公司将之前建立的IPRAN网络按照集团新规范统一整改,其组网及测试方案走在全国最前列。  相似文献   

4.
根据政企专线业务对安全要求级别、业务颗粒大小的不同,提出满足需求的相应承载网络。重点分析政企专线业务通过IPRAN(IP化的移动回传网络)承载的策略,针对本地、省内(跨地市)、点到多点等不同场景的专线业务,提出相应的业务开放、链路保护机制等业务模型,以及IPRAN网络与传统专线承载网络互通方案。结合POP(综合业务接入点)点建设原则和接入层流量测算模型,根据政企客户目标群体的分布不同,提出相应的IPRAN政企业务建设模型,为IPRAN承载政企专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3G基站流量不断增长以及LTE的引入,传统的接八网络由于存在多点到多点业务实现难度大、业务承载扩展性羞等瓶颈,无法适应移动互联网场景下的多种业务综合接入的承载需求,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满足众多新业务需求的承载网络。本文结合IPRAN网络组网,通过阐述LTE基站成环网络优化的重要性及现阶段进行网络优化需要遵循的原则,达到不断提升现有ODN网络的综合承载能力及网络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某省集客业务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目前集客承载存在的问题,对3种集客承载网络的技术和建设成本进行对比,研究了通过IPRAN和PE-OTN网络,基于SDN技术搭建端到端集客承载专网的演进方案。通过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现有MSTP系统并分析成本,得出Pe-OTN分阶段下沉至接入层的部署方案,最后提出差异化需求的业务承载模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IPRAN网络数据流量不断增长,接入层带宽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流量需求,文章主要是根据集团公司及区公司编制的优化指导意见,分别从IPRAN的网络架构、业务承载需求、优化原则及方法等角度入手,阐述通过网络扩容及结构改造等手段,以实现IPRAN接入层网络优化,满足业务承载需求。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逐渐升级.在传统的SDH/MSTP技术基础上,研发了新一代基于IP技术基础上的IPRAN分组传输承载技术.该种综合接入网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满足基站的回传需求,并且最终实现系统中的业务接入管理.基于此,在本文中对IPRAN原理进行分析,研究其关键技术,实现IPRAN网络规划应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采用IP无线接入网(IPRAN)网络逐步代替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网络已是运营商网络发展的重要趋势。部署新型IPRAN网络也面临着很多挑战,需要考虑组网模型、多业务承载、QoS保障和端到端管理等诸多问题。文章指出如何实现MSTP与IPRAN的互联互通成为了IPRAN网络演进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通讯世界》2013,(10):41-43
近几年,在通信领域被频繁提及的一个名词就是“城域综合承载传送网”,那何为城域综合承载传送网?它是指通过一张城域网络,接入所有的固定电话、宽带互联网接入、2G语音通信、3G语音通信、集团客户专线等业务,并且新增业务也同样接入该网络。本文将从IPRAN综合业务承载网技术特点以及烽火IPRAN技术优势两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网络电信》2013,(11):64-66
近几年,在通信领域被频繁提及的一个名词就是“城域综合承载传送网”,那何为城域综合承载传送网?它是指通过一张城域网络,接入所有的固定电话、宽带互联网接入、2G语音通信、3G语音通信、集团客户专线等业务,并且新增业务也同样接入该网络。本文将从IPRAN综合业务承载网技术特点以及烽火IPRAN技术优势两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NGB的全业务承载目标对广电接入网提出了以面向三网融合的多业务双向接入为目标的融合承载需求。作为广电运营商特定的双向化接入方式之一,基于EPON+EoC接入技术的广电接入网应能满足全业务接入承载的需求,包括端到端的QoS,VLAN和带宽管理等多业务接入需求。本文从多业务精细化运营实现的角度分析了EPON+EoC场景下的广电接入网VLAN设计规划思路,同时给出了典型应用场景下的具体设计案例。  相似文献   

13.
随着3G无线数据流量增长和LTE牌照的发放,传统的MSTP网络由于业务承载扩展性差、不支持流量统计复用、承载效率低等特点,已无法有效的承载LTE大突发流量及基站间多点到多点业务。IPRAN网络具有承载效率,支持点到多点问通信,扩展性好等优点,可纳入城域网网管统一管理,适合作为3G及LTE基站的回传网络,因此,IPRAN网络部署迫在眉睫。本文对IPRAN进行简单的概述,着重分析了IPRANZ聚层网络的规划思路及部署方案,然后通过工程实例验证其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赵凯 《通讯世界》2013,(13):13-15
近年来,随着3G基站数据流量的快速增长及LTE基站承载需要,基站带宽不断提升,传统的MSTP网络对天然大带宽接入适应性差及带宽瓶颈因素等影响,已经不能适应综合业务接入的需求。新形势下,为了满足多元化、高品质以及大带宽的业务接入,必须不断引入新技术。本文对IPRAN在本地网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探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3G基站数据流量的快速增长及LTE基站承载需要,基站带宽不断提升,传统的MSTP网络对天然大带宽接入适应性差及带宽瓶颈因素等影响,已经不能适应综合业务接入的需求.新形势下,为了满足多元化、高品质以及大带宽的业务接入,必须不断引入新技术.本文对IPRAN在本地网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探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阐述了IPRAN技术的发展、优势、组网及应用,分析IPRAN技术实现的综合业务承载网的技术特性,提出了IPRAN技术演进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7.
李碧荣 《电子世界》2014,(18):210-211
随着通信业务的不断发展,通信行业从传统的有线业务逐渐向无线业务转变,网络发展也需要面向互联网、无线网、大客户专网等多种不同业务需求。本文通过对IPRAN技术的探讨,尝试通过对IPRAN技术接入方法的分析,研究如何实现大客户业务接入,并寻求更加便捷的业务接入方式。  相似文献   

18.
李聪  宋路 《通信技术》2015,48(1):75-81
随着4G无线数据流量持续迅猛增长,LTE即将大范围部署,传统的MSTP(Multi-Service Transfer Platform基于SDH 的多业务传送平台)网络承载因为存在不支持流量的统计与复用、业务的承载效率低、无法实现承载点到多点、多点到多点业务、业务的承载可扩展性差等缺陷,无法满足LTE阶段突发性的流量及基站间通信需求。IP化无线接入网(IP RAN)作为全新的网络,为更好的满足承载业务端到端保障的要求,除了要实现全网组网与策略的统一外,实现网络及业务的集中监视、操作以及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吴轩亮 《通信技术》2012,45(5):44-46
随着3G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移动网络基站接口逐步呈现高速化、IP化趋势,在传统SDH网络无法满足基站承载需求的情况下,利用IP无线接入网(IPRAN)来实现3G移动基站承载已经成为技术演进方向。从节省网络投资成本及考虑到SDH网络现状等因素提出了利用城域网MPLS VPN及以太无源光网络接入技术来实现基站语音及数据业务的回传,探讨了基站回传组网中的各种安全保护技术,并通过现网测试验证了EPON接入技术承载基站回传业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项目组网方式介绍了能够满足多种业务承载需求的IPRAN技术,其端到端的IP化大大降低了网络复杂度,极大缩短了无线基站的开通、割接等工作量,并具备高扩展能力、完备的Qo S能力和高可靠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