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和白细胞介素-11(interleukin-11,il-11)水平以及它们与外周血小板计数(PLT)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20例AA患者血清TOP水平和IL-11水平,同时用自动血细胞仪测定其血小板数,以2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结果1、AA患者血清TPO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IL-11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2.相关分析表明AA患者血清TPO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829,P〈0.05);血清IL-11水平与血小板计数无相关性(r=0.432,P=0.057〉0.05);血清TPO水平与血清IL-11水平无相关性(r=-0.285,P=0.223〉0.05).结论血清TPO及IL-11的检测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本实验结果也对探讨血小板生成的调节机制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最佳时机。方法 70例化疗后出现血小板〈100×109/L的患者随机分为早治疗组(A组)和晚治疗组(B组)。早治疗组在化疗后24h血小板〈100×109/L,持续14d给予rhIL-11 3mg/d皮下注射或血小板升至〉100×109/L时停药。B组在血小板〈50×109/L时再给药。A、B两组均在出现III度血小板减少伴有出血倾向或IV度血小板减少时候输注血小板。结果所有患者均可评价疗效,早治疗组和晚治疗组血小板基础水平无显著差异。rhIL-11能够使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水平显著增高(P〈0.01)。早治疗组的血小板显著高于晚治疗组(P〈0.01)。早使用组能降低出血风险,减少输血几率,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结论早使用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治疗化疗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能够显著提高血小板水平,降低出血风险,减少输注血小板几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5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在化疗结束后24h皮下注射rhTPO15000U,而对照组患者未给予rhTPO治疗。监测两组患者4、8、12、24d后的血小板动态变化情况及化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恢复情况。结果化疗4d后,两组患者血小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化疗8、12d后,实验组患者血小板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化疗24d后,两组患者血小板水平均恢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实验组患者血小板≤30×10^9/L的持续时间与血小板≥50×10^9/L所需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TPO可减少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的降低的程度以及持续时间,同时其毒副作用也比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郑国安  陈华伟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1):1550-1551
目的 探讨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与肝细胞功能和外周血小板数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住院的10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了血清TPO水平的检测。根据有无血小板减少分成:A、B、C、D、E、F、G、H、I组。结果 A组与B组、C组与D组、E组与F组、G组与H组比较,P〈0.05~0.01;;A、B、C、D、E、F、G、H各组分别与I组比较,P〈0.01~0.05。结论 肝功能衰竭患者血小板减少与受损肝脏合成TPO减少有关,提示血清TPO含量的检测对于肝硬化、慢性重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的病因诊断、治疗、判断肝脏损害程度和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联合MEA方案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 48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分为2组:治疗组26例,给予rhIL-11和MEA方案化疗;对照组22例,给予MEA方案化疗而不用rhIL-11。动态观察化疗后血小板数值变化及rhIL-11的不良反应。结果 rhIL-11能显著增加治疗组患者血小板数量(P〈0.01),缩短血小板数值恢复正常所需时间(P〈0.01),不良反应以乏力、水肿和注射部位疼痛为主。结论 rhIL-11有明显的促血小板生成作用,不良反应轻微,与化疗联用可减少出血并发症,使化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检测血小板参数在妊娠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测中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在妊娠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276例临床资料。结果与正常妊娠对照组相比,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CITP)组,PLT计数减少(P〈0.01),MPV及PDW升高(P〈0.05);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组,PLT计数减少(P〈0.01),MPV、PDW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组,PLT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V、PDW升高(P〈0.05)。妊娠期肝功能损害组,PLT计数及MPV减少(P〈0.05),P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T、MPV、PDW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性病变与血小板参数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测定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86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作为观察组(T2DM组),另选4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为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5ml,分别检测血小板总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分离血清检测葡萄糖(Glu)。结果T2DM组空腹血糖(FPG)为(11.9±6.9)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1.7)mmol/L(P〈0.01);有血管病变组较无血管病变组F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DM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PV、PDW明显增大(P〈0.01),PLT计数降低(P〈0.05);而2组间PCT检测值无明显差异(P〉0.05)。有血管病变组较无血管病变组MPV和PDW明显增高(P〈0.01),PLT计数低于无血管病变组(P〈0.05),2组间PCT检测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常规中血小板参数检查对发现T2DM有无血管病变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对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肝硬化患者临床表现、CT和(或)B超,分为异常糖代谢和正常糖代谢两组,同时以Child—Pugh分级评分,分析两组间血清生化指标及肝功能临床分级的差异。结果:不NChild—Pugh分级间血清PT、ALT、AST、TBIL、DBIL、Alb及血小板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而空腹血糖、ALP及GGT则差异无显著性。肝硬化糖代谢异常组血清各生化指标均与糖代谢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而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糖代谢正常组(P〈0.01)。两组间肝功能分级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本研究未发现肝硬化患者糖代谢改变与肝功能损害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国产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42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4例,应用rhIL-11皮下注射,剂量为50μg/kg,1次/d,BPC≥50×109/L持续2d或BPC≥100×109/L时停止给药;余18例未接受rhIL-11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化疗后血小板恢复快,血小板计数在化疗后第4d至24d明显高于对照组;化疗后治疗组BPC≤30×109/L平均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4d(P〈0.05),BPC≤50×109/L平均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2.5d(P〈0.05);治疗组化疗后输注血小板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1.8±1.6U vs.2.8±2.0U,P〈0.01)。结论:rhIL-11可应用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检测血小板生成素(TPO)浓度及网织血小板(RP)百分率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50例ITP患者(ITP组)和30例体检正常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应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2组TPO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RP百分率。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采用常规细胞染色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法检测骨髓巨核细胞数。结果ITP组和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30.65±18.34)×10^9/L和(222.60±45.32)×10^0/L,RP百分率分别为(28.11±14.08)%和(8.19±2.46)%,巨核细胞数分别为(132.58±73.95)个/4cm2和(20.10±7.64)个/4m2,2组间血小板计数、RP百分率、巨核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PO浓度分别为(76.65±32.50)ng/L和(75.36±26.32)ng/L,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O浓度和RP百分率对提高ITP诊断水平及指导临床有一定的意义,可作为血小板减少性疾病鉴别诊断的有用指标。同时ITP患者TPO浓度的检测对于针对性应用促进血小板生成的TPO模拟物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小板生成素(TPO)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以明确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减少的原因。方法选取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Child-Pugh A级15例、Child-Pugh B级15例、Child-Pugh C级10例),另选取20例年龄和性别与肝硬化组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入院后空腹采血,离心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TPO含量;同时检测血常规、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脾脏B型超声由同一医师在相同条件下由同一超声仪测量。结果肝硬化组PLT低于健康对照组,脾脏厚度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TPO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分级A、B、C级组PLT均低于健康对照组,脾脏厚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B、C级组TPO均低于A级组、健康对照组;A级组TPO、PLT均高于B、C级组,脾脏厚度均低于B、C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上,随着肝功能的下降,TPO与PLT、ALB、PTA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98、0.619、0.766,P<0.01),TPO与TBIL呈负相关(r=-0.641,P<0.01),脾脏厚度与PLT呈负相关(r=-0.587,P<0.01)。结论血清TPO水平下降和脾脏肿大可能是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血清TPO水平可以作为反映肝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烧伤患者早期血清TPO水平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6例烧伤患者,烧伤面积20%~96%TBSA,分别于烧伤后1,3,7,10 d抽取静脉血常规,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TPO值.结果 (1)中度烧伤血清TPO呈逐渐升高趋势,但各时相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重度及以上烧伤患者血清TPO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烧伤7d以后血清TPO明显升高(P<0.01).(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小板数量伤后3d明显降低(P<0.01),10 d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1),并表现血小板增多;(3)TPO与血小板数之间呈正相关(r=0.196,P<0.05).结论 烧伤严重程度影响烧伤患者血清TPO变化,感染期TPO升高可能是烧伤患者血小板增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周蕾  巩路  于新立  瞿文  陈且峰 《天津医药》2007,35(7):491-493
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及血小板生成素(TPO)在SLE合并血小板减少诊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2例SLE患者、1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血清TPO水平.结果:SLE组血清TPO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低于AA组(P<0.05).SLE组血清TPO水平与循环免疫复合物和血沉呈正相关(P<0.01),与补体C3呈负相关(P<0.01).结论:SLE患者TPO水平升高,并与体内的免疫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在SLE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莉  陈建丽  靳蓉  彭丽  卢根  周茉 《贵州医药》2012,36(2):103-106
目的 研究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合并低热量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危重患儿营养代谢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60例危重患儿为危重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rhGH治疗组,两组均给予肠内营养(60~80 cal/kg)及综合治疗,rhGH治疗组于入院第二天晚上10点给予rhGH(0.1 μ/kg)腹部皮下注射,连续治疗7d.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入院第2天)和治疗后(入院第9天)的蛋白质代谢水平(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及细胞因子(IL-2、IL-4、IFN-Y、TNF-α)水平.另选择同期我院保健部健康体检婴幼儿20名做为正常对照组,同样检测蛋白质代谢水平.结果 危重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前白蛋白降低,有统计学意义,而血清白蛋白下降不明显;经rhGH治疗后rhGH治疗组血浆前白蛋白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浆白蛋白水平在rhGH治疗后虽增高,但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经rhGH治疗后rhGH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IL-2、IL-4、TNF-a、IFN-γ水平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危重患儿体内存在营养代谢紊乱;rhGH能促进危重患儿体内蛋白质的合成,改善蛋白质代谢状况;rhGH能使重危患儿机体炎症反应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海曲泊帕乙醇胺片对抗肿瘤治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参数、T淋巴细胞亚群、出血风险、血小板生成素(TPO)、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 (STAT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9月-2022年1月徐州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及宿迁市钟吾医院肿瘤科收治的47例抗肿瘤治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和试验组(n=4)。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药物干预,以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sc治疗,给药剂量为300 U·kg-1,每日1次,连续治疗4周。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海曲泊帕乙醇胺片口服治疗,推荐初始剂量为每次2.5 mg,每日1次,治疗期间监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根据患者血小板计数情况进行剂量调整,每日最高剂量不超过7.5 mg,连续治疗4周。对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免疫功能指标、出血风险分级及血清TPO、STAT3、MAPK水平、安全性等观察指标进行评估对比。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参数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试验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高于对照组,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试验组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世界卫生组织(WHO)出血分级评估中0级、1级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2级、3级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试验组患者血清TPO、STAT3、MAPK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试验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83%、17.39%,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海曲泊帕乙醇胺片对抗肿瘤治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增加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患者的出血风险,治疗安全性较好,该药发挥作用可能与升高TPO、STAT3、MAPK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小板生成素(TPO)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小板增多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伴血小板增多RA患者29例、血小板正常RA患者28例及正常对照2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TPO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与实验室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伴血小板增多RA组血清TPO、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或P < 0.01);伴血小板增多RA组的TPO水平高于血小板正常RA组(P < 0.05),而2组间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伴血小板增多RA组血小板计数与血清TPO水平之间无相关性,而与血清IL-6、CRP呈正相关(r分别为0.566, 0.401,P < 0.05或P < 0.01).(3)伴血小板增多RA组血清TPO水平与IL-6水平无相关关系(r = -0.069,P > 0.05).结论:(1)伴血小板增多RA组血清TPO水平显著升高,提示TPO参与了RA患者血小板增多的发生机制.(2)RA患者血小板增多与体内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7.
陈淑霞  王宇宵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3):1739-1740
目的检测急慢性白血病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红细胞生成素(EPO)及血小板生成素(TPO)的水平,探讨其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6例急性白血病(AL)、16例慢性白血病(EL)和16例健康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其PCⅢ、Ⅳ-C和LN水平,同时采用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其血清TPO、EPO。结果急慢性自血病化疗前后PCⅢ[(164.02±118.53)μg/L,(176.30±75.66)μg/L]、Ⅳ-C[(66.54±19.48)μg/L,(73.12±24.88)μg/L]、LN[(122.85±25.10)μg/L,(121.56±24.62)μg/L]、EPO[(52.90±34.87)mU/ml,(72.21±52.15)mU/m1]、TPO[(443.68±208.53)ng/L,(642.54±318.49)ng/L]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AL化疗后EPO[(72.21±52.15)mU/m1]、TPO[(642.54±318.49)ng/L]水平高于化疗前(均P〈0.05),PCⅢ、Ⅳ-C、LN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L化疗前后PCⅢ、Ⅳ-C、LN、EPO、TPO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慢性白血病患者存在PCⅢ、Ⅳ-C、LN、TPO及EPO的异常,动态监测EPO、TPO水平可一定程度上反映AL化疗疗效,但无助于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预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网织血小板(RPs)、血小板生成素(TPO)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关系。方法48例SLE患者依据血小板计数(BPC)分为BPC正常组22例,BPC降低组26例和20例正常对照组,均通过流式细胞仪(FCM),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3组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RP%)、TPO,并对部分患者进行骨髓巨核细胞(MK)直接计数。结果26例BPC降低组RP%(16.8±0.5)%、网织血小板绝对值RPC(3.7±0.6)×109/L与22例BPC正常组、正常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小板减少或正常的SLE患者,其TPO水平分别为(47±6)、(49±6)pg/m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SLE患者BPC降低组MK升高(15/26),SLE患者BPC正常组MK升高不明显(5/22)。结论①血小板减少的SLE患者RP%及RPC显著升高,提示外周血小板破坏可能是其主要原因。②SLE患者的TPO水平明显升高,提示SLE患者均存在巨核细胞的成熟障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性研究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和免疫球蛋白治疗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3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市南开医院脓毒症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6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2例)。治疗组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sc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300 U/kg,1次/d。对照组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静脉点滴人免疫球蛋白400 mg/kg,1次/d。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0×109/L时或血小板计数绝对值升高≥50×109/L时即停用升血小板药。观察治疗前,治疗第1、2、3、5、7、9天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Toll4受体(TLR4)、血小板第4因子(PF4)、内源性血小板生成素(TPO)的变化。随访28 d记录两组血液制品的使用情况。结果自用药后第2天开始,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均进行性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的幅度更大(P0.05)。从治疗第1天开始,两组TLR4、PF4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TPO显著升高,自治疗第5天后对照组TLR4、PF4下降趋势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自治疗第2天开始,治疗组TPO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输注血小板、血浆、红细胞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和免疫球蛋白治疗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生成素均有临床疗效,但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能在较短时间内提升患者血小板计数从而降低了患者早期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RA)疾病特点,评价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抗血清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在RA病理进展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0例RA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RA患者根据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评分)分为高度组(>5.1分,15例)、中度组(3.2~5.1分,25例)、低度组(2.6~3.1分,20例)以及缓解组(<2.6分,20例)。测定所有受检者血清中抗CCP抗体、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免疫指标(抗CCP抗体、IgA、IgG、IgM)水平,不同活动度RA患者免疫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抗CCP抗体、IgA、IgG、IgM水平分别为(64.50±19.80)U/ml、(4.70±0.99)g/L、(18.28±5.05)g/L、(4.06±1.02)g/L,均高于对照组的(8.80±2.30)U/ml、(1.28±0.45)g/L、(10.58±3.58)g/L、(1.18±0.40)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组、中度组、低度组以及缓解组患者的血清抗CCP抗体、IgA、IgG、IgM水平均呈降低趋势,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抗CCP抗体水平升高明显,与病情活动度关系密切,是RA疾病早期诊治的主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