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8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丹参酮ⅡA(TanⅡA)是从活血化瘀中药丹参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体外研究表明,TanⅡA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及诱导分化作用。近来有学者发现,0.5μg/ml TanⅡA在体外能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株NB4细胞及维甲酸耐药APL细胞株MR-2细胞分化成熟。在此基础上,我们选择11例临床初治、复发及全反式维甲酸(ATRA)耐药的APL患者白血病细胞进行原代培养,进一步证实TanⅡA对APL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作用,为其临床运用提供更加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成人ITP患者骨髓中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数量及前列腺素E2(PGE2)含量,探讨其参与疾病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初治组ITP患者25例、完全缓解组ITP患者25例及正常对照组15例。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组患者骨髓中MDSC数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3组患者骨髓血清中PGE2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 PCR)测定3组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内IFN-γ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成人ITP完全缓解患者组MDSC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初治组M DSC数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完全缓解组M DSC数量高于初治组。初治组ITP患者骨髓血清中PGE2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完全缓解组ITP患者骨髓血清中PGE2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初治组ITP患者骨髓血清中PGE2含量低于完全缓解组患者(P0.05)。初治组ITP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IFN-γ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完全缓解组(P0.001)。初治组与完全缓解组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IFN-γ的基因定量比值(RQ)为2.60。结论:成人ITP疾病缓解时,M DSC数量上升,且和治疗反应和骨髓中PGE2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4.
CD45是白细胞共同抗原(LCA),由一组高分子质量蛋白组成,除红细胞、血小板和浆细胞外.这些蛋白可选择性地表达在所有造血细胞表面[1].有研究提示CD45参与造血细胞牛长、分化及B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凋亡,而且有报道提示原始细胞缺乏CD45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预后较好~[2].  相似文献   
5.
<正>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开展早期,急性胆囊炎曾列为相对禁忌证,随着经验的积累已元此限制,但仍需手术技巧和熟悉手术方式。现将我们的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995至1998年因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而施行LC58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及其相关因素,对1996-2005年我院收治的53例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疗效和预后进行分析,了解其缓解率、复发率、总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并采用同期病例对照法,探讨不同因素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ALL总缓解率为67.9%;总复发率为37.7%,中位复发时间为缓解后6个月;18个月总生存率(OS)为35.1%,中位生存时间为4个月;18个月无事件生存率(EFS)为14.2%,中位无事件生存时间为1个月。不同性别患者EFS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年龄是缓解率的独立相关因素。初诊时白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水平与OS和EFS显著相关,初诊时白细胞总数越高,死亡和复发风险越高;血红蛋白水平越高,死亡和复发风险越低。诱导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为OS的独立相关因素,诱导后ANC越高,死亡风险越低。化疗后感染为复发独立相关因素,化疗后出血可影响OS,而诱导化疗中空腹血糖偏高者相对OS低。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复发率高,成人相对于儿童预后不良,应依据疾病危险分组进行个体化治疗,防治感染和出血,以减少复发,延长无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瞿文 《安徽医药》2007,11(4):314-315
恶性血液病是一组起源于造血系统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由于本身的病变以及化疗和(或) 放疗对骨髓造血及免疫功能的抑制,极易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已经成为恶性血液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头孢哌酮/舒巴坦系酶抑制剂与第三代头胞菌素的复方制剂,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本院自2003年5月~2006年5月间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恶性血液病医院感染247例,收到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缺乏血液病患者发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32例发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败血症合并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患者中急性白血病20例,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 7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5例。所有患者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 中心静脉置管 (21例) 或者外周静脉置管 (11例)。25例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 7例SAA 为本病导致中性粒细胞缺乏。死亡17例, 好转15例。药敏试验显示多药耐药, 替加环素、 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 左氧氟沙星、 头孢哌酮/舒巴坦、 头孢他啶、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部分敏感, 其余均耐药。重度中性粒细胞缺乏、 重度血小板减少、 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过长和复合感染等是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中性粒细胞缺乏血液病患者并发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败血症死亡率高, 及时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氟达拉滨(F)联合CHOP化疗方案治疗难治复发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6例难治复发NHL患者接受FCHOP方案治疗,按恶性度分为中、高恶性组与低度恶性组;按免疫组化分型,分为B-NHL组与T-NHL组。均经2疗程化疗。19例患者同时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观察WBC〈2×10^9/L持续的时间以及合并感染情况。结果用药后所有患者的淋巴结均有所缩小,中、高恶性组与低度恶性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NHL组优于T—NHL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与不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患者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患者WBC〈2×10^9/L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与不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患者WBC〈2×10^9/L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CHOP化疗方案对难治复发NHL治疗疗效较好,毒性可耐受;加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降低感染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效应T细胞(CD8+HLA-DR+T细胞)损伤骨髓造血的影响,探讨TNF-β在SAA免疫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以免疫磁珠阳性分选15例SAA患者骨髓CD8+HLA-DR+T细胞作为效应细胞,以阴性分选去除15名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D3+T细胞后作为靶细胞,两者混合培养,于体系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TNF-β(终浓度分别为0、15、25、50 ng/ml)为实验组,并设空白对照组,孵育72小时后,通过流式细胞术以Annexin V检测靶细胞凋亡状况,采用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IL-10、IFN-γ水平。结果:空白对照组及3个实验组细胞凋亡比例分别为(49.85±20.33)%、(51.65±20.34)%、(55.94±20.19)%、(57.72±19.45)%,TNF-β终浓度为50 ng/ml组及25 ng/ml组均明显高于空白组和15 ng/ml组细胞凋亡比例(P<0.05),但空白组与15 ng/ml组,25 ng/ml组与50 ng/ml组细胞凋亡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空白对照组及各实验组培养上清IL-10浓度分别为(217.99±29.47)ng/ml、(216.47±29.00)ng/ml、(212.15±13.19)ng/ml、(218.01±28.61)ng/ml,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β终浓度50 ng/ml组培养上清IFN-γ水平[(593.50±48.18)ng/ml]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544.85±69.77)ng/ml],15 ng/ml组[(567.38±74.51)ng/ml]、25 ng/ml组[(544.05±79.69)ng/ml](P<0.05)。结论:TNF-β能增强SAA患者效应T细胞诱导骨髓造血细胞凋亡,并呈浓度依赖性;高水平的TNF-β可能还促进SAA患者CD8+HLA-DR+T细胞分泌IFN-γ,两者具有协同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