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干平  张海滨 《佛山陶瓷》2024,(1):14-18+29
以龙泉窑梅子青釉为基础,逐步外加碳酸钡配制7种釉,分别施于龙泉窑白胎和铁胎上进行氧化气氛和还原气氛烧制实验,通过观察釉的成熟度、玻化程度、平滑度、光泽度、透明度、气泡、裂纹、晶体分布、呈色等性状变化情况并结合相图,推论出外加氧化钡对釉的始熔温度、高温粘度、热膨胀系数、析晶和光学等性能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2.
以龙泉窑梅子青釉为基础,分别用氧化锌和碳酸钡逐步替代石灰石共配制15种釉,施于龙泉弟窑胎和哥窑胎上,采用氧化气氛和还原气氛进行烧制实验,通过观察釉的成熟度、光泽度、透明度、晶体分布、气泡数量和大小、裂纹等性状并结合相图,推论出氧化锌和氧化钡替代氧化钙对釉的始熔温度、高温粘度和热膨胀系数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3.
龙泉青瓷的独特性源出何处?该文从独特地质优势、丰富的矿石资源、龙泉窑瓷矿釉土的特性等角度阐述了独特的瓷矿资源造就独特的龙泉窑;从选矿与配方技术、矿石粉碎处理技术、胎釉原料的处理技术及其水碓舂制法、筛选法、淘洗法、沉淀沉腐法等方面阐述了精选胎釉材料与精细加工成就龙泉瓷。融合历史事实和专业的理性分析分解于一体,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龙泉窑铁胎的烧成试验,证明了铁胎在还原气氛下的烧结温度比氧化气氛下的烧结温度要低,并且最大收缩率和收缩速度均比氧化气氛大。其主要原因在于龙泉窑铁胎Fe2O3含量较高,在还原气氛下转化为FeO,FeO起熔剂的作用,使坯体在较低温度下出现液相。另外,通过龙泉窑铁胎施以不同成熟温度的釉料分别进行氧化气氛和还原气氛烧制实验,观察烧成时的外观性状,找出铁胎中Fe2O3氧化分解和还原反应产生气体的规律,从而为解决铁胎青瓷由于Fe2O3引起的起泡和孔洞问题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龙泉窑月白釉瓷亦称哥窑月白瓷,施釉肥厚。开片裂纹生动自然,金线装饰,更增雍容华贵之感。自宋代以来,成为人们把玩收藏之热点。文章以龙泉窑古代月白釉瓷器、龙泉窑现代月白釉瓷器、龙泉窑月白釉瓷釉研制与烧制等三方面阐述了龙泉窑月白釉瓷器的研制与烧制,对哥窑月白瓷研究与烧制具有良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选取广西师范大学王城博物馆馆藏青瓷梅瓶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质子X射线荧光手段对该样品的胎、釉部分进行了成分结构分析。结合馆藏梅瓶出土地点、器型特征、胎釉成分进行综合比对研究,确定馆藏青瓷梅瓶来自明朝时期的景德镇地区,为当地民窑生产的仿龙泉窑青瓷产品。  相似文献   

7.
浙江龙泉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青瓷窑场,南宋以釉色青翠的梅子青闻名于世,但梅子青只是其中一部分精品,大量的宋代青瓷则主要以刻、印、镂雕、堆塑等技法装饰瓷器。到元代以后,龙泉窑更加追求在青绿釉层上加以各种技法的装饰,並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新创了一些工艺,如露胎印花、露胎贴花等,这些技法给元代龙泉瓷器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力,使其在国内外获得了极高的声誉。现归纳几种主要的技法如下: 一、贴花:贴花是元代龙泉窑盛行的装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陶瓷研究所的科技人员经过近一年的刻苦攻关,用氧化焰烧制纹片釉最近喜获成功。纹片釉是我国传统的名贵釉种,南宋官窑和龙泉哥窑是它的代表。南宋《坦斋笔衡》和清代《文房肆考》等史籍均有记载。烧制纹片釉过去都是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江苏陶瓷研究所的科技人员从紫胎和白胎两个方面着手,研制出浅灰、淡青、淡兰等釉色。特别是在烧制工艺上取得了突破,由原来的还原气氛改成氧化气氛,使产品成品率大大提高,成品率高达88.8%以上,这为今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氧化气氛烧成条件下建筑陶瓷釉面砖装饰用金属虹彩釉的配方及制备工艺。结果表明,当釉料配方组成为方解石16.81%、铅熔块42.02%、高岭土1.68%、氧化锌5.88%、氧化铜3.36%、偏钒酸铵6.72%、磷酸铁10.92%、氧化锰9.24%、钛白扮2.52%、氧化钴0.84%,外加0.26%三聚磷酸钠和0.13%羧甲基纤维素作为添加剂,在喷釉厚度0.6 mm和烧成温度1180℃的条件下釉面虹彩效果最佳。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釉中的主晶相为黑锰矿Mn_3O_4,同时存在CuMn_2O_4、ZnFe_2O_4等尖晶石型晶相。  相似文献   

10.
《陶瓷》2017,(12)
笔者对无光豹纹花釉的配方及烧成制度进行了研究。在底釉配方中添加氧化铁、氧化锌等搅动釉面出现自然窑变纹路效果,面釉施普通的光泽颜色釉,在合适的烧成条件下呈现无光豹纹花釉。研究烧成温度,保温温度、保温时间等对釉面效果的影响等,得出最佳效果为:底釉中氧化铁添加量为6%~8%、氧化锌添加量为2%~4%,采用梭式窑氧化气氛烧成,最高烧成温度为1 290℃,二次保温温度为1 130~1 150℃,保温时间为60min。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古代灰色琉璃瓦为标样,用陕西富平白庙单一粘土制胎,以PbO-CaO-Al_2O_3-SiO_2为基釉体系,外加铁、锰、铜等呈色氧化物,采用提高素烧温度及釉烧温度等措施,试制了性能优良的古灰瓦,为仿古建筑及古建筑的修复增加了新内容.  相似文献   

12.
祭红釉是铜红釉中的一种,釉色深沉,釉面光润,釉中无龟裂纹理、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是一种名贵釉。笔者以釉果、氧化铜、石英、方解石、长石、石灰石、高岭土、玻璃粉、碳酸钡、氧化锌等为主要原料,采用还原气氛烧成,研制出呈现出血红色且表面光滑的祭红釉。采用单因素实验法探讨配方组成对祭红釉釉面效果的影响,最终获得了釉面效果较佳的祭红釉。研究结果表明:祭红釉釉面效果较佳的配方组成(wt%)为:碳酸钡10、石英22、方解石2、氧化铜0.7、釉果23、长石12.5、玻璃粉4、石灰石13、氧化锌6、高岭土6。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氧化锌和玻璃粉为主要原料,以Co-Si宝蓝色料为着色剂,通过调整釉料组成,在1240℃氧化气氛下烧成,成功研制出一种适合艺术瓷装饰用的海碧蓝色亚光釉。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古陶瓷化学成分数据库中检索出近200个浙江地区始于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以及随后的印纹硬陶、原始瓷和越窑、官窑、哥窑与龙泉窑青瓷等胎、釉的化学组成及烧成温度数据,分别进行了计算和处理。从而对浙江地区古陶瓷工艺发展过程进行了总结。指出它们胎、釉在组成上的变化规律和相互之间的承启关系以及烧成温度的变化规律和炉窑改进的关系。 利用Bayes 多类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对官、哥窑瓷胎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处理。所得的两类青瓷的判别函数为: △S=0.86X-2.43Y-47.82 式中:X,Y分别为瓷胎中SiO_2和Fe_2O_3的质量百分数。利用上式即可区分两类在外观上十分相似的著名青瓷。  相似文献   

15.
对瓷石尾砂、粉煤灰、千枚岩、红粘土等劣质原料进行了化学分析、矿物分析,以这些劣质原料为主要原料,试制出低温快速烧成外墙砖坯体。并以瓷石尾砂、锂云母尾砂为主要原料,外加苏州高岭土、星子长石、硅灰石、氧化锌等原料试制出和坯体相适应的乳浊釉。产品烧成温度1110℃,周期55分钟。  相似文献   

16.
田多银  吴军明  刘潮  刘培峰 《陶瓷》2024,(4):137-142+187
本研究采用EDXRF对龙泉东区安仁口窑和道太窑两处元代青瓷的胎釉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探讨其青瓷的组成特征和制瓷技术。结果表明:安仁口窑和道太窑元代青瓷胎体元素组成呈现“高硅低铝”的特征,采用的原料具有低风化度和高铁含量的特点。然而,在原料加工处理方面,安仁口窑的原料粉碎淘洗程度较高,而道太窑则较低。此外,安仁口窑和道太窑陶工普遍选用高磷低锰的釉灰作为助熔剂,但安仁口窑青釉中的磷含量低于道太窑。本研究为深入探讨龙泉窑各地区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数据和资料,有助于全面理解龙泉窑青瓷的演变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7.
复合型结晶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建  钟清莲  黄平 《中国陶瓷》2008,44(1):59-61
研究以氧化锌为主要结晶剂,氧化钙、氧化钛、氧化镁为辅助引晶剂,以碱金属氧化物与矿化剂等混合物做助晶剂,复合制备釉料,在(1310℃±20℃)还原气氛下无需保温条件一次烧成的复合型结晶釉,用于瓷雕产品生产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18.
(续上期) 此外,TiO2可作为花釉等色釉的着色剂,常用于日用陶瓷和艺术陶瓷的外观装饰。通常在含氧化锌的精陶釉中引入5%的金红石型TiO2,可得到黄色乃至浅棕色的结晶釉;有些高温花釉也常引入TiO2,如在钧红釉成瓷制品上施含TiO2的乳浊釉,可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美丽的“窑变”——钛花釉;在铜绿釉中可加入适量TiO2调色变为青绿色;将其加入钴蓝釉中可使色调变绿;在含锌和镁的碱性釉中添加能生成象牙色的乳浊釉。在釉中加入高纯的TiO2,其目的是使釉色鲜明和釉面致密。  相似文献   

19.
历代越窑青瓷胎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越窑青瓷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青瓷产品,对我国青瓷的发展及影响极大。本文根据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提供的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唐、宋等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实物残片样品,进行了胎釉一系列的物理化学试验。为了找出产品的工艺性能特征,又与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汝窑、临汝窑、耀州窑、南宋官窑以及龙泉窑的器物进行了对比研究,借以提供其产品质量上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玻璃化学的基本原理,研究了一般白色乳浊釉组成中阳离子的特点,氧化锌、氧化镁、氧化锶在釉中的作用,提出通过在基础釉中引入适量氧化锶和氧化镁,替代氧化锌的技术路线,研制成功了无锌白色锆乳浊釉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