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少年安氏Ⅱ类错患者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牙颌指标的变化及两者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60例安氏Ⅱ类错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拔牙组(30例)和非拔牙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牙颌指标的变化,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上气道矢状径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拔牙组矫治后后鼻棘点-颅底点(PNS-Ba)显著增加(P<0.05),其余上气道矢状径指标矫治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拔牙组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ANB角)、蝶鞍点-鼻根点-上牙槽座点(SNA角)、上颌中切牙牙轴与NA平面的交角(U1-NA角)、上颌中切牙牙轴与SN平面的交角(U1-SN角)、上中切牙切缘至NA连线的垂直距离(U1-NA距)、下中切牙点与NB的距离(L1-NB距)、上中切牙切缘至AP连线的垂直距离(U1-AP距)、下中切牙切缘与AP连线的垂直距离(L1-AP距)均显著减小,上下中切牙角(U1-L1角)明显增加(P<0.05);矫治后非拔牙组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的交角(L1-MP角)、下切牙长轴与NB连线的交角(L1-NB角)、下中切牙点与NB的距离(L1-NB距)、下中切牙切缘与AP连线的垂直距离(L1-AP距)显著增加,上下中切牙角(U1-L1角)明显减小(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拔牙组SNB角与TB点-TPPW点(TB-TPPW)、悬雍垂尖点-中咽壁(U-MPW)呈正相关,非拔牙组ANB角与SPP-SPPW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对于安氏Ⅱ类错,拔牙矫治后SNB角与TB-TPPW、U-MPW变化呈正相关,非拔牙矫治后ANB角与SPP-SPPW变化呈负相关,影响矫治后患者气道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上颌骨前后位置。  相似文献   

2.
恒牙列早期Ⅲ类骨性错颌拔牙与否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恒牙列早期Ⅲ类骨性错颌拔牙与否的疗效差别.方法 选择32例骨性早期恒牙列Ⅲ类错颌病例,其中非拔牙组17例,年龄(13.8±1.2)岁(11.9~15.3岁),平均ANB角为-2.5°,拔牙组15例,年龄(14.2±1.5)岁(12.1~15.5岁),平均ANB角为-2.2°.通过头影测量分析比较治疗前后骨骼与面部软组织的改变,探讨拔牙与否的矫治方法对错颌畸形面部改善的疗效差别.结果 两组Ⅲ类侧貌软组织面中份的凹陷畸形由于矫治改建和颌骨的生长均得到改善.非拔牙组的骨骼改变以上颌骨后段的垂直生长为主,上切牙轴唇向倾斜,上腭平面和(牙合)平面伴有显著反时针旋转,但面部骨骼的后前面高比例保持不变.拔牙组的骨骼改变以下颌骨顺时针旋转和下切牙轴舌向倾斜改变为主,面部骨骼的后前面高比增加,上颌骨前后段的垂直生长基本一致,上腭平面和(牙合)平面未发生旋转改变.结论 非拔牙和拔牙治疗均可改善Ⅲ类错颌的面部凹陷畸形;非拔牙矫治主要以上颌骨和上颌切牙轴的改变为主,拔牙治疗则更多通过下颌骨和下切牙轴的变化而产生疗效.  相似文献   

3.
周文功 《海南医学》2008,19(2):69-70
目的 探讨上颌单颌拔牙联合导板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5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上颌单颌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结合前牙平面导板,应用方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例患者矫治结果满意,上颌及上唇前突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上颌单颌拔牙结合平面导板应用于低角的下唇及下切牙突度小,无下牙列拥挤或轻度拥挤的轻中度骨性和牙源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女性骨性安氏Ⅱ1类错牙合在拔牙矫治后颌面部软硬组织的变化,为临床制定矫治计划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例安氏Ⅱ1类女性错牙合患者,平均年龄12.25+2.15岁,拔除颌四颗第一双尖牙进行矫治,分别在矫治前后拍摄X线进行测量.结果:矫治后,SNA角减小1.37°,ANB角减小1.21°(P<0.05),SNB增加0.92°(P>0.05).GoGn-SN增加1.2°,Y轴角增加0.89°(P>0.05).U1-SN、U1-NA角、U1-NA距分别减小7.42、7.13,3.7mm(P<0.01),L1-NB角、L1-NB距分别增大3.5°,0.62mm,(P>0.05);矫治后软组织变化:Sn-Ns-Pos减小1.52°,Cm-Sn-Ls增加5.76°,Ls-E线距减小1.98mm,上下唇凸度分别减小3.75mm、3.25mm,H角减小1.57°,Z角增加5.98°(P<0.05),Li-E线距减小1.26mm(P>0.05).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拔牙矫治后,通过部分骨作用,前牙的内收及软组织的代偿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侧貌,但上下颌骨矢状方向上的关系改善较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MRC矫治器与直丝弓固定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直丝弓固定矫治器治疗,观察组接受MRC矫治器治疗,比较两组SNA角、SNB角、ANB角、U1-SN角、前牙覆牙合和前牙覆盖水平以及治疗后口腔不良习惯存在率。结果:治疗后,两组SNA角、ANB角和U1-SN角均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两组SNB角均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前牙覆牙合和前牙覆盖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口腔不良习惯存在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C矫治器可以改善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儿口腔不良习惯,降低其前牙覆牙合和前牙覆盖水平,减小其SNA角、ANB角和U1-SN角,增大SNB角,优于直丝弓固定矫治器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用功能矫治进行矫治,观察矫治前后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 用双(牙合)垫功能矫治器(twin-block)对15例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进行矫治,分析比较矫治后的头颅侧位片.结果 患者除SWA角无明显变化外,SNB角增大,ANB角减小,前牙的覆盖(is/r-ii/r)减小,磨牙关系(ms/Y-mi/Y)在矢状方向变化明显.结论 对于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应在早期用功能矫治器进行第一期治疗,主要纠正骨骼的矢状关系不调.第二期用固定矫正器,对牙位及牙合关系作精细调整.  相似文献   

7.
奉晓斌 《广东医学》2006,27(7):1062-1063
目的探讨上颌单颌拔牙矫治成人骨性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适应证、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8例成人骨性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采用单颌拔牙的模式,将矫治前后的模型测量和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矫治完成后均达到理想侧貌外形,尖牙呈Ⅰ类关系,磨牙完全远中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平均疗程为(18.6±3.4)个月.Z角增加6.14°,U1-FH角减少13.64°,L1-MP角增加3.7°,上下唇突度分别减少3.50mm和1.73mm,上下牙弓长度减小8.15 mm,上述测量项目矫治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0.001).结论上颌单颌拔牙可适用于下切牙唇倾度和下唇突度小伴轻度拥挤的成人轻中度骨性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上颌单颌拔牙与双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工分类错抬的疗效.方法:安氏Ⅱ类工分类错抬患者29例,15例采用双颌拔牙模式矫治,14例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模式矫治.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矫治后两组的UI-SN、上唇突度均明显减少,Z角明显增加(P<0.01~0.001).矫治后单颌拔牙组较双颌拔牙组下颌切牙有较多唇向移位,但下唇突度仍有减少(P<0.05).结论:两种拔牙矫治模式均能达到减少前牙覆盖,减小侧貌突度的矫治目的,但临床适应证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上颌单颌拔牙与双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的疗效。方法: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29例,15例采用双颌拔牙模式矫治,14例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模式矫治。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矫治后两组的UI-SN、上唇突度均明显减少,Z角明显增加(P&lt;0&#183;01~0&#183;001)。矫治后单颌拔牙组较双颌拔牙组下颌切牙有较多唇向移位,但下唇突度仍有减少(P&lt;0&#183;05)。结论:两种拔牙矫治模式均能达到减少前牙覆盖,减小侧貌突度的矫治目的,但临床适应证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上颌单颌拔牙联合导板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5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上颌单颌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结合前牙平面导板,应用方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例患者矫治结果满意,上颌及上唇前突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上颌单颌拔牙结合平面导板应用于低角的下唇及下切牙突度小,无下牙列拥挤或轻度拥挤的轻中度骨性和牙源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前后唇部软硬组织突度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24例,拔牙后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测量矫治前后软组织侧貌突度的7个项目和硬组织侧貌突度11个项目的变化值.结果 (1)鼻唇角、下唇倾角、上唇厚度增大,上唇突度、下唇突度减小(P<0.05);(2)ANB角、U1-NA角、L1-NBmm、 U1-SN角、U1-Namm 、L1-MP角、OJ减小,U1-L1角增大(P<0.05).结论 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后,唇部软硬组织突度表现为上前牙突度减小和上下唇突度减小,软硬组织侧貌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行拔牙掩饰性矫治的成人骨性Ⅱ类错■病例治疗前颌骨不调的极限。方法 选取采用拔除四颗前磨牙进行固定矫治器的掩饰性矫正治疗成功的成人骨性Ⅱ类错■患者24例,测量矫治前、后头颅定位侧位X片上的SNA、SNB、ANB、FMA、SN-MP、 U1-NA、U1-NA距、U1-SN、L1-NB、L1-NB距、L1-MP、U1-L1、Ls-E线距、Li-E线距、Z角等15项头影测量参数,分析治疗前的颌骨不调参数ANB角与其他矫治前后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对有临床意义的组对,建立回归方程。结果 治疗前ANB角(Y)与治疗后L1-NB距(X)显著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62,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0.432X+3.83。结论 当治疗前患者ANB角≥8.6°时,应积极建议患者选择正畸联合正颌外科手术治疗,否则下前牙有可能过度唇倾或不能达到可接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非拔牙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的疗效,总结矫治中的经验和不足,为临床正畸医生矫治此类错牙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例采用非拔牙矫治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进行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骨性指标、牙性指标及软组织测量项目的变化情况。结果:20例患者经矫治后,垂直向骨性测量指标N-ANS、ANS-ME、MP/SN及MP/FH明显增加,牙性测量指标U1-NA、U1/NA、U1/SN、L1-NB、L1/NB及L1/MP显著增加,软组织测量指标UL-LL亦显著增加(P<0.05)。结论: 非拔牙矫治可以很好地解除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的前牙闭锁牙合和颌骨的垂直向不调,对软组织侧貌也有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良好矫治方法.方法:将到我科门诊就诊的100例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50例采用传统(牙合)垫矫治器进行矫治,B组50例用改良式(牙合)垫矫治器进行矫治,两组进行对比观察,分析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矫治后两组上下颌骨位置及软组织均有改善.B组上下中切牙角由矫治前至矫治后减少12.0°(P<0.01);SNA角由矫治前至矫治后增大2.4°(P<0.05);SNB角由矫治前至矫治后减少2.1°(P<0.01);ANB角由矫治前负值至矫治后达到正值,增加4.4°(P<0.05).两组矫治后比较,SNB角、ANB角和L1-NB、L1-NB角B组优于A组(P<0.05).结论:改良式(牙合)垫矫治器同时具有机械及功能矫治的双重作用,可以同时改善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下颌后退效果更明显,牙颌面关系更协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比较改良型FRⅢ与“2×4”矫治技术治疗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患者的软硬组织变化,评价两种矫治方法的治疗效果,为临床选择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选择2018年9月—2022年10月在本院口腔科门诊治疗的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改良型FRⅢ)和对照组(“2×4”矫治技术)两组,每组各15例。对两组病例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位置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完成后,观察组SNA、ANB、MP-FH、Y轴角、U1-SN、U1-NA、鼻唇角、颏唇角、面型角、上唇E线距、ULP增加(P<0.05),SNB、Z角、NP-FH、L1-MP、U1-L1、下唇E线距减小(P<0.05);对照组SNA、ANB、MP-FH、U1-SN、U1-NA、Y轴角、鼻唇角、面型角、上唇E线距增加(P<0.05),SNB、NP-FH、U1-L1、下唇E线距、Z角减小(P<0.05);两组之间,SNB、ANB、MP-FH、鼻唇角、颏唇角、面型角及Z角的变化量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两种技术治疗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前牙反(牙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同步带状弓矫治技术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不拔牙矫治的应用特点。方法:选取15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覆合覆盖均为Ⅰ-Ⅲ度,下颌平面角为均角偏低角,均为不拔牙矫治。运用全同步带状弓矫治器。拍摄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对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5例患者平均疗程10.2±2.4月,矫治后ANB角、U1-SN、L1-MP、U1-L1、UL-EP、LL-EP、FMIA、Z角均有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矫治后前牙覆合覆盖均有减小,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全同步带状弓矫治器在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不拔牙病例有很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研究拔牙矫治对于安氏Ⅱ类1类错颌畸形牙弓宽度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100例安氏Ⅱ类Ⅰ类错颌畸形患者并对其实施拔牙矫正治疗,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牙颌模型、比较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结果 上颌磨牙间宽度减小(2.78±0.14)mm;下颌磨牙间宽度减小(3.68±0.16)mm;上颌前磨牙间宽度平均增加(0.33±0.15)mm;下颌前磨牙间宽度矫治后平均增加(0.65±0.12)mm;上颌尖牙间宽度平均增加(0.23±0.11)mm;下颌尖牙间宽度矫治后平均减少(0.06±0.01)mm(均P<0.05).结论 拔牙矫正治疗可有效改善安氏Ⅱ类Ⅰ类错颌畸形患者牙弓的宽度,使面部形态更丰满,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TOMY自锁矫治技术对非拔牙矫治前牙反(牙合)伴中度拥挤的疗效,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例前牙反(牙合)伴中度拥挤患者,诊断为安氏Ⅲ类亚类错(牙合)、毛氏Ⅱ1+Ⅰ1类错(牙合)、高角、面部不对称,应用TOMY自锁矫治技术非拔牙矫治,测量其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以及牙弓长度、宽度、牙槽骨宽度及基骨弓宽度。结果:矫治后患者上下颌牙列排齐整平,达到中性(牙合)关系;矫治后SNA、SNB和ANB无明显变化,上前牙唇倾度增加10°,达到正常值;矫治后患者上下颌牙弓宽度、牙槽骨宽度、基骨弓宽度及牙弓长度均较矫治前有所增加。结论:临床上对于前牙反(牙合)伴牙列中度拥挤非拔牙患者,可考虑采用TOMY自锁矫治技术,通过增加牙弓宽度和长度来改善前牙反(牙合)牙列拥挤,以达到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手术优先"模式与正颌-正畸联合手术模式治疗成人骨性Ⅲ类错(合)畸形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元市中心医院口腔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成人骨性Ⅲ类错(合)畸形的患者30例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正颌-正畸联合组(16例)和手术优先组(14例).正颌-正畸联合组采用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手术优先组采用"手术优先"模式治疗,记录两组术后正畸时间、总疗程时间,治疗前和矫正结束后测定骨性硬组织[上颌骨相对于颅部前后位置的关系(SNA)、下颌骨相对颅部前后位置的关系(SNB)、上下颌骨之间的前后位置的关系(ANB)、面部的上颌部相对整个侧面的关系(NA-PA)]、牙性变化[上中切牙长轴与NA联系的距离(U1-NA)、上下中切牙牙长轴的交角(U1-LI)、上中切牙的唇倾程度(U1-SN)、下中切牙的唇倾程度(L1-MP)]、软组织变化[上唇突点至Ricketts审美平面的距离(UL-E)、下唇突点至Ricketts审美平面的距离(LL-E)],比较/a/、/i/、/u/3个元音字母前3个共振峰频率值(F1、F2、F3).结果 手术优先组术后正畸时间长于正颌-正畸联合组,但总疗程时间短于正颌-正畸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NB、NA-PA、U1-NA、U1-LI、U1-SN均减小,ANB、L1-MP、UL-E、LL-E均增大,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优先组治疗后SNB、NA-PA大于正颌-正畸联合组,ANB、L1-MP低于正颌-正畸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i/元音F2、F3共振峰频率下降,/u/元音F2共振峰频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优先"治疗模式、正颌-正畸联合手术均能改善软组织侧貌、发音不清,但前者可缩短治疗疗程,后者在改善骨性不协调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上颌单颌拔牙矫治成人骨性Ⅱ类Ⅰ分类错的适应证、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8例成人骨性Ⅱ类Ⅰ分类错患者采用单颌拔牙的模式,将矫治前后的模型测量和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矫治完成后均达到理想侧貌外形,尖牙呈Ⅰ类关系,磨牙完全远中关系,前牙覆、覆盖正常,平均疗程为(18.6±3.4)个月。Z角增加6.14°,U1-FH角减少13.64°,LI-MP角增加3.7°,上下唇突度分别减少3.50 mm和1.73 mm,上下牙弓长度减小8.15 mm,上述测量项目矫治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0.001)。结论上颌单颌拔牙可适用于下切牙唇倾度和下唇突度小伴轻度拥挤的成人轻中度骨性Ⅱ类Ⅰ分类错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