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PIO)对高果糖诱发的胰岛素抵抗(IR)大鼠认知功能及脑组织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AGEs受体(RAGE)损伤途径的影响。方法45只6~8周龄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胰岛素抵抗组(IR组)、吡格列酮组(PIO组),后两组给予饮用10%的果糖水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模型成功的PIO组给予吡格列酮干预12周后,采用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逃避潜伏期;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脑组织AGEs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RAGE、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Phospho NF κB)的蛋白表达。结果① IR组与PIO组逃避潜伏期较NC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PIO组逃避潜伏期较IR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 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PIO组、IR组AGEs表达较NC组明显增强;与IR组相比,PIO组AGEs的表达较弱。③ 与NC组相比,IR组和PIO组磷酸化NF κB、RAGE的蛋白表达升高(P<0.01),PPARγ表达降低(P<0.05);与IR组相比,PIO组磷酸化NF κB、RAGE的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PPARγ表达增加(P<0.05)。结论胰岛素抵抗大鼠脑组织AGEs RAGE系统活性增强可能是脑损害机制之一,吡格列酮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大鼠的认知功能,抑制AGEs RAGE通路活性,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胰岛素抵抗(IR)大鼠脑组织β 淀粉样蛋白(A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及其代谢相关酶的表达及吡格列酮(PIO)的干预效果。方法从45只Wistar大鼠中随机选取10只作为对照组(NC组),35只给予10%果糖水诱发胰岛素抵抗,4周后根据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将制作成功的胰岛素抵抗模型26只大鼠随机分为IR组、PIO组。PIO组灌服吡格列酮(10?mg·kg-1·d-1)12周,IR组和NC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海马Aβ42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脑APP、β 分泌酶( BACE1)、γ 分泌酶(PS1)的变化。结果IR组和PIO组大鼠海马Aβ42的表达明显高于NC组,与IR组相比,PIO组表达明显减低(P<0.01);与NC组相比,IR组和PIO组大鼠脑组织APP、BACE1及PS1的表达增高,PIO组表达较IR组减少(P<0.05)。 结论胰岛素抵抗大鼠脑组织通过上调BACE1、PS1活性,使Aβ42生成增加;吡格列酮能抑制BACE1、PS1的表达,减少Aβ42生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胰岛素抵抗大鼠海马神经元β-淀粉样肽(β-amyloid,Aβ)生成与其相关蛋白的表达及吡格列酮的干预效果。方法:48只6~8周龄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吡格列酮对照组(Pioglitazone,PIO组)、胰岛素抵抗组(Insulin resistance,IR组)、吡格列酮-胰岛素抵抗干预组(Insulin resistance+pioglitazone,IR-PIO组),IR组和IR-PIO组饮用10%果糖水4周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造模成功后,Pioglitazone组及IR-PIO组给予吡格列酮10 mg/(kg.d)灌胃,同时,IR组和NC组给于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共12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脑皮层Aβ42的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脑皮质区APP、β分泌酶1(β-secretase,BACE1)、早老素(Presenilin,PS-1)、脑啡肽酶(Neprilysin,NEP)及胰岛素降解酶(Insulin-degrading enzyme,IDE)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IR组和IR-PIO组大鼠脑皮质Aβ42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NC组及NC-PIO组(P<0.01),而IR-PIO组Aβ42的蛋白表达低于IR组(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IR组和IR-PIO组大鼠脑皮质APP、BACE1、PS-1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NC组及NC-PIO组(P<0.01),与IR组相比,IR-PIO组以上各指标表达明显减低(P<0.01);各组间NE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C组及NC-PIO组IED的表达明显增强,与NC组相比,IR组IED的蛋白表达明显减弱(P<0.01),而IR-PIO组蛋白的表达明显强于IR组。结论:胰岛素抵抗大鼠脑皮质可能通过上调BACE1,PS-1活性,促进Aβ42生成增加,同时抑制IED的活性减少了Aβ42的降解;吡格列酮能抑制BACE1,PS-1的表达,增强IED的活性,减少Aβ42生成及促进分解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SD大鼠胰腺组织中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C组,n=20),喂养普通饲料;高脂组(HF组,n=40)同时分为高脂对照组(HFN组,n=20)和高脂吡格列酮组(HFP组,n=20),喂养高脂饲料12周后,进行模型验证。HFP组给予吡格列酮30mg/(kg·d)灌胃2周,NC组和HFN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技术测定大鼠胰腺组织中PTP-1B蛋白的表达。结果   HF组大鼠胰岛素敏感性较NC组大鼠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HFN组、HFP组胰腺组织PTP-1B表达量较NC组明显增高(P<0.01),与HFN 组相比,HFP组PTP-1B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   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产生胰岛素抵抗,同时使其胰腺中PTP-1B蛋白表达量升高。吡格列酮可以降低胰腺组织中PTP-1B的表达,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间歇性低氧大鼠氧化应激与胰岛素抵抗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OS-AHS模型,将SD雄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模型组、吡格列酮干预组,每组12只。干预组给予吡格列酮10ml·kg-1·d-1灌胃,模型、对照组均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于实验8周终点处死大鼠,硫代巴比妥酸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比色法、蛋白免疫印迹等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血清TNF-α、MDA、GsH-Px、H(JMA-IR及胰腺组织NF-KB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干预组大鼠血清TNF-α、MDA、FBG、FlNS、HOMA-IR及胰腺组织NF-KB蛋白表达均升高,GSH-Px水平降低(P〈O.05);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血清TNF-α、MDA、FBG、FINS、HOMA-IR及胰腺组织NF-KB蛋白表达均降低,GSH-Px水平升高(P〈0.05)。结论:吡格列酮可通过抑制NF-κB核转位降低慢性间歇行低氧氧化应激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和高脂喂养对SD大鼠附睾脂肪组织、肝脏和肌肉SIRT6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NC)、单纯高脂饮食组(HF)、高脂+吡格列酮组(FP)。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附睾脂肪组织、肝脏和肌肉SIRT6表达。结果 (1)与NC组相比,HF组大鼠体重、空腹血糖、胰岛素、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明显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明显下降(P<0.01)。与HF组相比,FP组大鼠体重、空腹血糖、胰岛素、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下降(P<0.05)。(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F组大鼠附睾脂肪组织、肌肉和肝脏SIRT6 mRNA及蛋白表达轻度下降。吡格列酮治疗后,上述组织SIRT6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高脂饮食可诱导大鼠糖脂代谢紊乱,轻度降低SIRT6的表达,吡格列酮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可能通过上调SIRT6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吡格列酮抗实验性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玫  吴宗贵  张国元  潘晓明  邹大进 《上海医学》2005,28(4):298-300,F003
目的 观察停高脂喂饲或同时加吡格列酮干预对实验性小鼠主动脉壁脂质沉积及代谢紊乱的影响,探讨药物干预的时机及其血管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将经高脂喂养14周,血脂、血糖、胰岛素水平升高及主动脉内膜出现明显局灶性脂质沉积的成模型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吡格列酮干预组(PIO组,予盐酸吡格列酮10 mg·kg-1·d-1灌胃)和动脉粥样硬化组(AS组)。分组后所有小鼠均改予普通饲料继续喂养8 周,前、后共22周。于实验第22周末再次测定血脂、血糖、胰岛素水平。采血同时取主动脉,采用油红“O”整体染色法观察其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8周前相比,AS组血脂、血糖水平仅轻度下降(P>0.05),胰岛素水平无明显下降,主动脉血管处仍可见内膜有明显局灶性红染;PIO组血脂及胰岛素水平显著下降(P<0.05)、血糖轻度下降(P>0.05),主动脉血管分叉处内膜着色明显变淡。PIO组小鼠死亡数明显少于AS组。结论 经吡格列酮干预后,主动脉壁上沉积的脂质消退,吡格列酮这种血管保护的作用机制与其全面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吴晨方  罗玉梅 《海南医学》2014,25(6):796-798
目的探讨PPAR-α/γ动剂对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大鼠模型心室重构中MMP-9表达和TGF-βSmads通路的影响及意义。方法60%果糖饮食喂养雄性sD大鼠构建MS大鼠模型并随机分组:模型对照组(MC组,n=10)、非诺贝特组(FEN组,n=11)、吡恪列酮组(PIO组,n=10)、非诺贝特±匹格列酮组(FEN+PIO组,n=11),正常对照组mc组,n=6)。NC组大鼠用普通标准饲料喂养,FEN组和PIO组大鼠分别加用非诺贝特30mg/(kg·d)及吡格列酮3mg/(kg·d)灌胃;FEN+PIO组大鼠加非诺贝特30mg/(kg·d)和吡格列酮3mg/(kg·d)灌胃,干预4周后RT-PCR方法检测PPAR-edymRNA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MP-9和TGF-β1蛋白表达。结果MC组PPAR-α/γmRNA的结果均低于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EN组PPAR—ccmRNA(0.59±0.03)和PPAR-ymRNA(0.61±0.03)均高于MC组,低于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O组PPAR-α(0.57±0.04)和PPAR-TmRNA(0.54±0.02)均低于NC组,且低于MC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EN±PIO组PPAR-amRNA(0.63±0.02)和PPAR-ymRNA(0.67±0.03)均高于M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9和TGF-β1在各组大鼠心肌均有表达。与NC组大鼠比较,MC组、FEN组、PIO组和FEN±PIO组大鼠心肌表达MMP-9和TGF-β1/Smads蛋白明显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C组比较,FEN组、PIO组、FEN±PIO组大鼠心肌表达MMP-9和TGF-β1/Smads蛋白均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EN±PIO组大鼠心肌表达MMP-9OD值(0.43±0.04)低于FEN组和PIO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EN和PIO均上调了PPAR-α/γmRNA表达、使TGF-β1和MMP-9蛋白明显下降,对心室重构改善有明显的意义,其可能通过TGF-β/smads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对SD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以及吡格列酮干预的效果。方法 36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饲料组(NC组,12只),高脂饲料组(HF组,12只)及吡格列酮干预组(HP组,12只)。饲养28周后:①检测血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三酯(TG)及心肌组织TG含量;②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③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试验;④观察大鼠高频超声心动图;⑤采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活体检测大鼠左心室最大收缩速率(+dp/dtm ax)和左心室最大舒张速率(-dp/dtm ax)。结果①HF组大鼠血FFA、TG及心肌TG含量明显增高(P<0.01),吡格列酮干预后,以上指标明显改善(P<0.01);②HF组和HP组左心室质量指数明显增高(P<0.01);③HF组G IR较NC组显著降低(P<0.01),HP组G IR明显改善(P<0.01);④HF和HP组左心室后壁收缩末期厚度(Ts)、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Td)均明显增加(P<0.01);HF组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和心指数(C I)降低(P<0.01),吡格列酮干预后EF、FS和C I升高(P<0.01);3组室壁收缩增厚率(△T%)、心率(HR)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HF组心脏+dp/dtm ax和-dp/dtm ax均明显下降(P<0.01);吡格列酮干预后+dp/dtm ax和-dp/dtm ax均较HF组改善(P<0.01)。结论高脂饲养可导致大鼠心脏功能受损,吡格列酮干预后可以明显改善大鼠心脏功能,其机制与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非诺贝特及两者联合应用对高脂饲养大鼠脂联素表达与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将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饮食组(NC组)15只,高脂饮食组(高脂组)60只。高脂组随机分为非诺贝特组(FF组)、吡格列酮组(PIO组)、联合组(FF-PIO组)和高脂对照组(HF组),各15只。分别测定体重(BW)、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等指标。采用Westernblot方法对各组大鼠腹部皮下脂肪中脂联素蛋白水平进行检测。结果HF组的体重、FFA、TG、FPG、FINS显著高于NC组,皮下脂肪中脂联素蛋白表达明显低于NC组(P<0.01)。与HF组比较,FF组的体重减轻、FFA、TG、TCH、FPG、FINS降低(P<0.01),皮下脂肪中脂联素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PIO组FFA、FPG、FINS降低(P<0.01),皮下脂肪中脂联素增加(P<0.05);FF-PIO组的体重、FFA、TG、TCH、FPG、FINS降低(P<0.05或P<0.01),皮下脂肪中脂联素增加(P<0.01)。结论吡格列酮、非诺贝特及联合应用可以一定程度地减轻肥胖对大鼠皮下脂肪中脂联素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改善肥胖引起的IR。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db/db小鼠骨骼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20只4周龄db/db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吡格列酮组和db/db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吡格列酮10mg/kg.d和安慰剂灌胃.另设10只同周龄db/m小鼠,给予安慰剂灌胃作为非糖尿病对照(db/m对照组).每周监测体重、血糖,4周后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小鼠骨骼肌组织中PTP1 B蛋白含量.结果 db/db组小鼠骨骼肌PTP1B表达显著高于db/m组,给予吡格列酮干预,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低于db/db组(P<0.05),骨骼肌PTP1B表达水平亦显著降低(P<0.05).结论吡格列酮改善胰岛素抵抗,可能与降低骨骼肌PTP1B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2型糖尿病(T2DM)的大鼠模型,观察吡格列酮(PIO)对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高脂组(30只)。高脂组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得到T2DM大鼠24只。将成模的24只T2DM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组)和PIO组,每组12只。监测DM组、PIO组和对照组大鼠体质量、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血脂,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以及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DM组、PIO组大鼠的体质量、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岛素敏感指数和HOMA-β则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PIO组的HOMA-β高于DM组(P<0.05)。结论:PIO发挥治疗T2DM大鼠糖尿病的作用可能与减轻T2DM大鼠的胰岛素抵抗和改善胰岛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吡哆胺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含量和其受体(RAGE)表达的影响,探讨吡哆胺对糖尿病视网膜病的防治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组(DM组)、吡哆胺治疗组(PM组)和糖尿病氨基胍治疗对照组(AG组),建立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大鼠模型,每周测体质量和血糖。各组于治疗4周和12周取材,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定量检测大鼠血清、视网膜中AGEs,12周时用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检测视网膜RAGE的表达。结果 PM组、AG组与DM组比较,血糖差别无统计学意义;4周和12周时的PM组和AG组的大鼠血清和视网膜AGEs均低于DM组(P<0.05);12周时PM组和AG组视网膜RAGE表达低于DM组(P<0.01)。结论吡哆胺无明显降糖作用,但可通过减少AGEs堆积,降低RAGE表达,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AGEs-RAGE系统、信号转导系统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并研究贝那普利对其的影响。方法 将24只SHR随机分为对照组(SHR组)和贝那普利组,12只Wistar京都大鼠为WKY组。SHR组和WKY组每天用等量蒸馏水灌胃1次;贝那普利组将贝那普利[10mg/(kg·d)] 研成粉末,加等量蒸馏水每天灌胃1次,12周后测定肾皮质Ang II水平及24h尿蛋白,计算肾小球硬化指数;检测肾脏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VCAM-1、NF-κB 及NADPH oxidase p47phox的表达。结果 与WKY组比较,SHR组肾皮质Ang II水平及24h尿蛋白、肾小球硬化指数显著升高(P<0.01),AGE、VCAM-1、NF-κB 及NADPH oxidase p47phox的表达显著增强(P<0.01);与SHR组比较,贝那普利组肾皮质Ang II水平及24h尿蛋白、肾小球硬化指数显著降低(P<0.01),AGE、VCAM-1、NF-κB 及NADPH oxidase p47phox的表达显著减弱(P<0.01)。结论 高血压肾脏氧化应激反应增强, AGEs与RAGE结合使NF-κB活化,增加VCAM、NADPH oxidase p47phox的表达,加速肾脏损害。贝那普利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及AGEs表达,进一步抑制NF κB及生长因子的表达,改善高血压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循环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在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发病中的作用及胰岛素潜在的防护机制。方法将3月龄雄性SD大鼠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诱导成速发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胰岛素治疗组(n=10)和模型组(n=10)并以正常大鼠作对照组(n=10)。20周后下腔静脉采血处死大鼠,用Hitachi-85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清中AGEs含量的变化,取一侧股骨和胫骨行X线拍片和骨密度测量,对侧胫骨近端制作病理标本,股骨行RT-PCR测定RAGE的含量。结果20周后,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骨质疏松明显,股骨BMD、血清中AGEs、骨组织中RAGE的表达与对照组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胰岛素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股骨BMD明显升高 (P<0.01),血清中AGEs减少(P<0.01),骨组织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RAGE)的表达下降。结论骨组织中AGEs和RAGE相互作用是糖尿病骨质疏松的重要致病机制之一,胰岛素对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具有防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严格控制血糖、抑制AGEs的合成、阻断骨组织中AGEs和RAGE相互作用有关,从而提高大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