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安氏Ⅱ1错儿童颞下颌关节(TMJ)髁突移位、关节盘移位等结构变化与临床症状、体征的特点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120例尚未接受正畸治疗的安氏Ⅱ1错患者,进行TMJ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后测定TMJ中髁突及关节盘位置,同时以Helkimo指数评价TMJ临床表现与功能状况;采用秩和检验(rank sum test)对临床功能检查结果与髁突移位与否、关节盘移位与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20例患者中髁突前位为61例,发病率达50.8%;盘前位为40例,发病率达33.3%。主诉症状指数Ai100%为0,且大部分无临床功能障碍(髁突前位患者中67.2%,盘前位患者中70.0%Di=0)。秩和检验结果表明TMJ临床表现、功能状况在正常组、髁突移位组、关节盘移位组间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安氏Ⅱ1错儿童TMJ存在罹患颞下颌关节紊乱(TMD)风险但临床表现轻微多属无症状期。MRI能为TMD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功能矫治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患者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20例和对照组(安氏Ⅰ类)20人,记录患者组功能矫治前后及对照组开闭口运动时髁突运动状况,对结果进行秩和检验。结果:①相比对照组,患者组矫治前髁突轨迹明显垂直化,髁突垂直向位移[左侧为2.21(1.01)mm,右侧为1.12(1.02)mm]及倾斜度[左侧为12.89(9.12)°,右侧为12.12(8.89)°]偏大(P〈0.05);②矫治后髁突轨迹在各个方向上的位移及倾斜度接近正常(P〉0.05)。结论:多数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髁突运动轨迹有较稳定且可重复的特征;功能矫治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功能调整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记录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和正常人下颌运动时髁突运动轨迹,分析关节盘移位对髁突运动的影响.方法:选取双侧不可复性关节盘移位(DDwoR)和可复性关节盘移位(DDwR)患者各18例,健康对照(HC)10例.电子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记录受试者下颌开闭口、前伸后退时髁突铰链轴运动轨迹,计算髁突最大位移(Smax)、髁突位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安氏Ⅱ^2错(牙合)的髁突运动轨迹特征并分析关节弹响与髁突运动的相互影响。方法选取安氏Ⅱ^2错(牙合)19例,伴关节弹响的安氏Ⅱ^2错(牙合)18例,个别正常矜20例;应用髁突运动轴图描计仪(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axiograph,CADIAX)Ⅲ型记录各种下颌运动时其髁突运动轨迹。结果安氏Ⅱ^2错(牙合)开闭口轨迹矢状位移减小,垂直位移增大;前伸后退轨迹垂直向位移增大。伴关节弹响者开闭口轨迹垂直向位移和髁突最大空间位移均增大;侧方运动轨迹非工作侧髁突空间位移增大。髁突位移5mm时的矢状面倾斜度在各种下颌运动时均大于个别正常骆(P〈0.05)。结论安氏Ⅱ^2错(牙合)的髁突运动轨迹特征与前牙内倾性深覆矜有关,关节弹响可影响髁突运动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Activator功能矫治对髁突、关节盘的位置及盘髁关系的影响。方法选择20个AngleⅡ1错[牙合]患者,在斜矢状位闭口MRI影像上测量Activator功能矫治前后髁突和关节盘位置的改变。结果在无症状AngleⅡ1错[牙合]中有40%出现关节盘前移位,功能矫治前后其髁突和关节盘位置没有明显改变。结论Activator治疗不会改变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不会引起正常位置的关节盘前移位,也不会使已经存在的盘前移位复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量再定位牙合垫(ARS)戴入前后关节盘和髁突的位置改变,探讨ARS的治疗机制。方法选择22例单侧或双侧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关节盘前移位的关节31侧,设为前移位组;关节盘位置正常的关节13侧,设为正常组。分别在闭口位(ARS戴入前)、对刃位和下颌最少前伸位(ARS戴入后)行磁共振成像扫描,测量不同下颌位置时的2组关节的盘突角度、关节盘和髁突位置的变化。结果1)盘突角度:闭口位时前移位组为54.23°,正常组为9.80°;对刃位和下颌最少前伸位时,前移位组的盘突角度多可回复至正常范围。2)关节盘位置:从闭口位至对刃位或下颌最少前伸位,正常组关节盘位置无明显改变,前移位组关节盘明显向后移动。3)髁突位置:从闭口位至对刃位或下颌最少前伸位,髁突在关节窝中向前下方移动,正常组与前移位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S使髁突向前下方移动,关节盘向后回复。ARS的作用可能是阻止已经向后上方移动而复位的关节盘在闭口过程中再次发生前移位,起到固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讨安氏Ⅱ1、Ⅱ2错(牙合)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对Ⅱ1错(牙合)16人,Ⅱ2错(牙合)17人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的位置进行评价,并依据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前移、居中、后移),从上述两类错(牙合)中各选5人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观察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每一类型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并不一致:Ⅱ1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位,但轻度前移;Ⅱ2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后位.当髁突居前位及中位时:关节盘位置在正常范围且形态表现为正常的双凹形;髁突居关节窝后位时:部分关节盘位置明显前移,且形态也表现出异常的前带增厚.结论:大多数Ⅱ1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而Ⅱ2错(牙合)部分患者表现出颞下颌关节结构异常,提示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暂时性绞锁颞下颌关节的运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本研究观察分析了暂时性绞锁颞下颌关节髁状突的运动轨迹特征。方法:对9名可复性盘前移位伴暂时性绞锁患以MT-1602下颌三维运动轨迹描记仪记录髁状突的运动数据,动态观察锁结和非锁结时的髁状突运动扫描轨迹。结果:发现锁结和非锁结时髁状突循两条不同路径滑动。结论:前移位关节盘后带在不同位置对髁状突阻力不一样,神经肌肉的功能状态在前移位关节盘的发展中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安氏Ⅱ1青少年髁突运动轨迹特征及相应的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方法:选取青少年安氏Ⅱ1及直面型个别正常(牙合)各15例,应用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ADIAX compact 2 )记录分析髁突运动轨迹特征,并且应用改良颞下颌关节闭口薛氏位X线片测量分析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结果:下颌功能运动时,安氏Ⅱ1错(牙合)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RW[牙合]板(RW-splint)对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颌位及咬合关系的影响,以期为此类患者的诊断及设计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5例伴有TMD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采用RW-splint治疗8个月后,通过髁突移位测量仪记录治疗前后髁突在正中关系位(centric relation,CR)和正中[牙合]位(centric occlusion,CO)时颌位(∠ANB,∠SN-MP,S-G0/N-Me)及咬合关系(磨牙、尖牙位移及前牙覆[牙合]覆盖值)的变化值。结果 RW-splint治疗后,15例患者∠ANB值(t=4.971,P=0.001)、∠SN-MP值(t=9.895,P <0.01)均显著增加,S-G0/N-Me变小(t=5.342,P=0.005)。15例患者下颌左右侧第一磨牙相对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均值分别为(1.57±0.79)mm,(1.69±1.29)mm;下颌左右侧尖牙均向远中移动均值分别为(1.54±0.50)mm,(1.51±1.08)mm;前牙覆[牙合]减小,覆盖增加,其均值分别为(1.16±0.60)mm,(1.99±0.85)mm。结论经RW-splint治疗后伴TMD的安氏Ⅱ类患者下颌皆发生顺时针旋转,磨牙及尖牙相对位置均有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Herbst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错牙合后颞下颌关节的改建情况。方法:18例安氏Ⅱ1错牙合病例,治疗前后摄双侧颞下颌关节磁共振(MRI)片,在MRI片上测量髁状突表面软骨增生的量,并用Kurita法分析治疗前后髁状突、关节盘及关节窝之间位置关系的改变情况。结果:①髁状突后上方表面软骨有明显增生迹象:增生量最大1.3mm ,最小0 .6mm ,平均0 .93mm。②髁状突与关节窝,关节盘与关节窝位置关系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 ,髁状突与关节盘位置关系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结论:Herbst矫治器可刺激髁状突、关节盘及关节窝产生适应性改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安氏Ⅲ类错(牙合)不同CVM分期颞下颌关节(TMJ)的生长发育差异.方法 分别对60名恒牙早期均角安氏Ⅲ类患者和60名恒牙早期正常(牙合)在牙尖交错位进行CBCT扫描,按颈椎CVM分期进行分组,使用Invivo5软件对影像重建并进行数据测量.通过SPSS22.0软件采用LSD法分析比较生长发育高峰前期与高峰期的髁突生长发育差异.结果 安氏Ⅲ类错(牙合)组相比正常(牙合)组中髁突绝大多数位于关节凹前位.安氏Ⅲ类错(牙合)组CS3-CS4期与CS1-CS2期生长变化差值显示髁突上间隙、前间隙减小量、后间隙增长量与正常(牙合)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髁突前后径减小量、髁突高度增长量与正常(牙合)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关节窝深度、关节后斜面角减小量、关节窝前后径增长量与正常(牙合)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安氏Ⅲ类错(牙合)生长发育高峰期相对于高峰前期髁突绝大多数位于关节凹前位且在关节凹中的位置更靠前上.髁突垂直向发育过度,更为细长,关节凹浅而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髁状突位置与错(殆)畸形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厦门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收治的各类错(殆)患者60例(各15例),通过锥形束CT(CBCT)获取影像资料,应用Dolphin 11.0软件在垂直于髁状突长轴的斜位测得颞下领关节前、上、后间隙值,运用Pullinger分析法判断髁状突在关节窝的位置.结果 安氏Ⅱ1、Ⅲ类错(殆)患者的髁状突在关节窝内大部分为前移位,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的髁状突在关节窝内居中位,安氏Ⅱ2患者的髁状突在关节窝大部分居后位.结论 (1)不同类型的错(殆)畸形髁状突位置存在差异;(2)CBCT结合Dolphin 11.0软件可作为研究颞下颌关节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安氏Ⅱ类错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安氏 1和 2错在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情况探讨这两类错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之间的关系。利用矫正薛氏位 X线片在正畸前对 1错 16人和正畸后其中 14人及 2错正畸前 17人和正畸后其中 15人双侧颞下颌关节髁突居关节窝的位置进行评价 ;并依据正畸前患者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 (前移、居中、后移 )从上述两类错患者中各选 5人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 ,观察正畸前后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正畸前后 1错髁突居关节窝中位置无明显变化 :为髁突居中位 ,但有前移倾向。 2错正畸前髁突居关节窝后位 ,正畸后变为居中位。正畸前后 1错关节盘位置和形态基本没变化 ,均基本正常 ,而 2错部分患者在正畸前关节盘位置和形态异常经正畸治疗后关节盘位置和形态恢复正常。安氏 1错与 TMD关系不密切 ,而 2错与 TMD关系密切。对 2错尽早进行正畸治疗 ,可以防治 TMD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骨性和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在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在正畸前后对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前19例和正畸后11例、功能性错(牙合)正畸前20例和正畸后18例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前移、居中、后移),从上述两类错(牙合)患者中各选5例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观察正畸前、后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正畸前Ⅲ类功能性和骨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前位;正畸后Ⅲ类功能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位,Ⅲ类骨性错(牙合)髁突仍居关节窝前位.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关节盘位置及形态均基本正常;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后有少部分患者髁突明显前移,关节盘形态异常.结论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与TMD关系不密切;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后关节结构表现出异常,提示与TMD有关,对于已过生长期的Ⅲ类骨性错(牙合)不能单纯考虑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16.
安氏Ⅲ类错(牙合)伴有下颌偏斜患者髁突位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安氏III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髁突的位置与安氏I类患者髁突位置的差异.方法 选择安氏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与安氏Ⅲ类患者各20名,在薛氏位X线片上测量正中(牙合)位时,两组髁突在关节窝中位置,并进行比较.结果 偏颌组颏点偏斜侧与I类对照组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无显著差异,颏点偏斜侧的对侧髁突前间隙减小、髁突相对位置比值增大,有显著性差异,该侧髁突位置相对前移;偏颌组两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髁突会随咬合的改变发生重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骨性和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在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TMD)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在正畸前后对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前 19例和正畸后 11例、功能性错牙合正畸前 2 0例和正畸后 18例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 (前移、居中、后移 ) ,从上述两类错牙合患者中各选 5例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 ,观察正畸前、后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 正畸前Ⅲ类功能性和骨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前位 ;正畸后Ⅲ类功能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位 ,Ⅲ类骨性错牙合髁突仍居关节窝前位。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关节盘位置及形态均基本正常 ;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后有少部分患者髁突明显前移 ,关节盘形态异常。结论 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 ,与TMD关系不密切 ;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后关节结构表现出异常 ,提示与TMD有关 ,对于已过生长期的Ⅲ类骨性错牙合不能单纯考虑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18.
临床治疗中,特别是髁突外伤骨折、正颌手术、修复咬合重建、正畸治疗以及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要考虑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变化。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结合我们的研究成果,讨论髁突在关节窝中的正常生理位置及其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特别是关节盘移位的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目前多项研究认为,健康成年人髁突平均位置为基本中性,但存在较大变异;髁突后移可能是关节盘前移位的危险因素,关节盘前移位也可导致髁突后移;在关节盘移位的牙合垫治疗中,髁突在牙合垫戴入后显著向前、下移位,可有效改善盘突关系;稳定牙合垫使髁突前下移位不明显,改善盘突关系的效果有限。此外,再定位牙合垫使髁突前下移位还可促进髁突骨质的改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青少年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关节窝形态、髁突形态、髁突位置及关节间隙的锥形束CT(CBCT)表现,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12月来苏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青少年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30例为实验组,青少年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关节长轴、关节短轴、髁突外嵴最突点到矢状中线距离、髁突水平角、关节内间隙、关节中间隙、关节外间隙、关节前间隙、关节上间隙、关节后间隙、髁突垂直高度、关节窝宽度、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后壁倾斜角及双侧髁突到水平线垂直距离差。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中性侧与远中侧关节后间隙、髁突水平角、髁突垂直高度、关节窝宽度、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后壁倾斜角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对照组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左右两侧关节窝形态、髁突形态及髁突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可能在髁突位置、髁突形态及关节窝形态上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存在差异,正畸治疗中需对此类患者提高警惕,在临床初诊检查时应多关注颞下颌关节区的检查。  相似文献   

20.
关节盘前移位测量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关节盘前移位的程度的相关因素。方法: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90例,在关节造影片上测量关节盘前移位的角度,分析关节盘前移位的角度与临床症状、关节骨质变化和锻状突位置的关系。结果:①可复性盘前移位者的AOB角显著小于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组(P<0.01),疾病的迁延,没有导致盘移位程度的增大;②与可复性盘前移位相比,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慢性期开口度明显变小,关节盘前移位的程度更大。结论:关节盘前移位以及锻状突在关节窝内的非正中位置特征,可能与关节组织结构的改建有关。病程迁延不一定会导致关节盘位置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