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Epstein—Barr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以潜伏状态存在于Burkitt’s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BL)细胞中,其基因表达呈高度限制模式,只有少数肿瘤细胞存在病毒裂解性复制。BL细胞株可被诱导进入病毒裂解周期,通过刺激表面免疫球蛋白分子启动病毒复制过程。此过程中,有许多EBV基因表达,这些基因可能影响宿主基因的表达。本实验目的在于鉴定BL细胞中由EBV所调节的宿主基因及由表面IgG连接所调节的宿主基因。方法:利用微阵列检测EBV阳性Akata细胞和EBV阴性AK31细胞中差异性表达的基因。结果:Akata和AK31细胞中共有91个人类基因呈差异性表达,细胞受刺激进入裂解性复制后,检测到198个差异性表达基因。其中myd88基因的差异性表达与TLR9信号通路受损有关。结论:EBV下调了在裂解周期激活早期阶段由表面Ig交联作用所调节的大部分基因。这些基因与细胞存活、信号转导、转录控制以及可能调节B淋巴细胞和其他细胞(如可能影响病毒复制的HDAC4)EBV转化的免疫应答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2.
EB病毒相关胃癌组织中病毒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Wang Y  Luo B  Zhao P  Huang BH 《癌症》2004,23(7):782-787
背景与目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在鼻咽癌及淋巴瘤等组织中EBV的存在形式和表达已有报道,研究表明不同肿瘤组织中EBV的存在形式和表达不同,在胃癌组织中EBV某些基因尤其是裂解性基因的表达情况报道较少。为明确胃癌组织中EBV潜伏性基因和裂解性基因的表达情况,本研究从mRNA水平检测胃癌组织中EBV潜伏感染和裂解感染相关基因的表达,从分子水平探讨EBV编码基因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outhern杂交检测185例胃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特异性EBVDNA片段,进一步用原位杂交(ISH)技术检测PCR阳性标本EBV编码小RNA1(EBERl)的表达,癌细胞EBERl阳性者确定为EBV相关胃癌(EBV—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EBVaGC)。采用RT-PCR和Southern杂交技术检测EBVaGCs组织中EBV核抗原(EBNAs)基因转录启动子(Qp、Cp和Wp)、潜伏性基因(EBNA1、EBNA2基因,潜伏膜蛋白LMP1、LMP2A和LMP2B基因)和裂解性基因(即刻早期基因BZLF1和BRLF1,早期基因BARF1和BHRF1,晚期基因BcLF1和BLLF1)的表达。结果:185例胃癌标本EBV阳性率为7.03%(13/185),癌旁组织均为阴性。13例EBVaGCs组织中均检测到启动子Qp mRNA,而Wp和Cp mRNA则为阴性。潜伏性基因中EBNA1 mRNA均阳性(13/13),而EBNA2、LMP1和LMP2B均未见表达,5例标本(5/13)检测到LMP2A mRNA。裂解性基因中BcLF1有7例(7/13)表达阳性,2例(2/13)BHRF1表达阳性,6例标本(6/13)检测到BZLF1 mRNA,BARF1亦有6例(6/13)表达阳性,而BRLF1和BLLF1mRNA均为阴性。结论:EBVaGC中EBV潜伏类型为Ⅰ型或介于Ⅰ和Ⅱ型之间的独特类型;EBVaGC组织中部分裂解性基因表达阳性,部分胃癌存在BARF1和BHRF1表达,其在胃癌中所起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胃癌组织中EB病毒的检测及其增殖期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EB病毒(Epsteirt-Barr virus.EBV)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及其增殖期基因在EBV阳性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Southern杂交检测185例胃瘟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中特异性EBVDNA片段.PER阳性标本用原位杂交(ISH)技术检测石蜡切片组织中EBV犏码小RNA1(EBER1)的表达.以确定EBV阳性胃癌一再应用RT-PCR和Southern杂交技术检测EBV增殖期基因(即刻早期基困BZLF1、BRLF1,早期基因BARF1、BHRF1.晚期基冈BcLF1、BLLF1)的表达.结果:13例胃癌组织EBV阳性(7.03%),癌旁组织未检测到EBV感染.胃癌和癌旁组织中EBV阳性纺有显著性差异(X^2=11.0769.P=0.0009)。EBV阳性和阴性胃癌在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发生部位的差别均无显著性(P=0.973,0.141,0.259,0.586,0.062).但性别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男性EBV阳性率高于女性(X^2=52317.P=0.021)。增殖期基因中即刻早期基因BZLF1有6例表达阳性.而BRLF1均为阴性;早期基因中有6铡BARF1表达阳性.2例BHRF1表达阳性;晚期基因BcLF1有7倒表达阳性.而BLLF1均为阴性。结论:EBV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部分EBV阳性胃癌组织中存在EBV增殖性感染.早期基因BARF1和BHRF1在EBV阳性胃癌发生过程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He YW  Zeng J  Ou XL  Zhang G  Du J 《癌症》2008,27(5):455-459
背景与目的: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在不同组织类型鼻咽癌细胞内的增殖周期特征决定了基因治疗所采取的策略。本研究探讨EBV感染鼻咽癌细胞后的增殖周期特征。方法:利用EBV阳性的B95-8细胞标准株与鼻咽癌细胞CNE2接触培养,通过补体激活的细胞毒性试验去除共培养体系中的B95-8细胞,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及Southern印迹杂交的方法分析鼻咽癌细胞中病毒的初始感染状态。结果:B95-8细胞与CNE2细胞接触共培养的方法使EBV成功感染CNE2细胞,EBV裂解期标志性基因BZLF1转录时间平均为12d,病毒感染标志性基因EBER转录时间平均为22d。结论:EBV侵入CNE2细胞后可能多数病毒开始处于裂解期增殖,之后EBV从裂解期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潜伏期,并随着细胞的传代培养病毒逐渐丢失。  相似文献   

5.
宋新兰 《世界肿瘤杂志》2006,5(3):212-215,223
EB病毒(EBV)与霍奇金淋巴瘤(HL)的发生密切相关,其相关性受年龄,性别,民族/种族,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在经典型HL的肿瘤细胞中,EBV的检出率为20%-80%,尤其是在西方国家。病毒有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潜伏期,只表达有限的基因;裂解周期,多数病毒基因被表达并产生病毒颗粒。EBV潜伏基因的表达产物在HL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肿瘤EB病毒的状态与HL的临床预后和治疗均有关联。  相似文献   

6.
EB病毒编码的BARF1基因在人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与目的: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的BamHⅠA区域的早期基因BARF1能使猴肾上皮细胞永生化,使人淋巴细胞和呲类动物的成纤维细胞发生恶性转化,但有关该基因在人上皮细胞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未见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EBV-BARF1基因对人上皮细胞生长特性的影响及能否使之发生恶性转化。方法:构建真核重组表达载体pcDNA3-BARF1,转染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建立稳定表达BARF1基因的HBE细胞株;观察细胞生长状况、生长速度、在软琼脂中集落形成能力及对裸鼠的致瘤能力。结果:EBV-BARF1基因转染细胞生长旺盛,失去接触抑制能力,生长速度增快,并在裸鼠体内成瘤。结论:EBV的早期基因BARF1作为病毒的癌基因,在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转化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相关肿瘤中存在EBV及其产物,为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提供了理想靶点。通过抑制EBV转化蛋白表达,靶向EBV复制启动元件,诱导EBV裂解感染以及EBV特异性免疫治疗等途径,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以病毒为靶点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8.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相关肿瘤中存在EBV及其产物,为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提供了理想靶点。通过抑制EBV转化蛋白表达,靶向EBV复制启动元件,诱导EBV裂解感染以及EBV特异性免疫治疗等途径,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以病毒为靶点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9.
李北芳  高静 《中国肿瘤临床》2017,44(11):522-526
2014年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首次将胃癌从分子水平分为四型,其中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型即EBV相关性胃癌(EBV-associated gastric cancer,EBVaGC)患者,可能是免疫治疗的适宜群体。在包括胃癌在内的大部分肿瘤中p53基因突变率最高,但在EBVaGC中p53基因突变率却远低于EBV阴性胃癌(EBV-negative gastric cancer,EBVnGC)。可能机制为:EBV感染是EBVaGC形成的早期事件;野生型p53蛋白与病毒即刻早期蛋白BZLF1(Z)相互作用,维持EBV潜伏感染状态和早期复制;病毒复制后期,野生型p53蛋白可在病毒产物的作用下通过泛素化等途径被降解,以上或可表明p53基因野生型对EBVaGC形成的重要性。而EBV感染诱导炎症反应,肿瘤组织中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基因组高突变率及PD-L1扩增的特征使其可能成为免疫治疗的适宜群体,也说明免疫微环境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在EBVnGC中,多种因素导致p53基因突变率较高,使其失去正常的抑癌功能而导致肿瘤发生。本文就EBVaGC中罕见p53基因突变这一现象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EBV)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271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和28名健康对照者血液中CMV DNA和EBV DNA的含量.结果 28名健康对照者CMV DNA和EBVDNA均阴性.271例患者中147例检测EBV,阳性率为24.5%(36/147);124例检测CMV,阳性率为4.8%(6/124),DNA介于102~ 106基因拷贝/ml,治疗有效者EBV DNA和CMVDNA均迅速下降,1~3周后转阴.结论 实时荧光定量PCR动态监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CMV DNA和EBV DNA水平对CMV和EBV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院1975年6月~1990年7月共收治食管平滑肌瘤10例,占同期食管肿瘤总数的0.192%(10/1092)。位于食管上段2例,中段5例,下段3例。X线食管钡餐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行食管粘膜外肿瘤摘除9例,食管部分切除1例,效果良好。本文就其诊断与手术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13.
背景与目的: 研究仙人掌原液的毒性。 材料与方法: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大鼠30 d喂养试验。 结果: 仙人掌原液雌、雄小鼠LD50均大于20.0 g/kg,属无毒物质;Ames试验、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显示该样品30 d喂养对大鼠各项观察指标未见毒性作用。结论: 在本次实验条件下,仙人掌原液为无毒物质,未显示有遗传毒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通过总结胰头癌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影象学检查结果来评价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方法总结32例胰头癌病人的临床表现和CT、磁共振(MRI)检查结果,判断肿瘤是否已发生邻近浸润或远处转移,以此来评价其手术切除的可能性。结果在22例作CT检查的病例中,判断正确的为17例,准确率为77.3%。作MR检查9例,全部判断正确,准确率为100%。结论某些特殊的临床表现和CT、MR检查对判断肿瘤是否发生邻近浸润或转移有较大价值,为术前评价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Chronic experiments on CBA and C57B1 mice and acute experiments on CBA mice established: (a) carcinogenic effect of sodium nitrite given continuously with drinking water (0.1; 1.0 and 10.0 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morpholine fed with bread, and (b) endogenous synthesis of nitrosomorpholine as a result of simultaneous 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 of same doses of sodium nitrite and morpholine. Also, nitrosomorpholine and N-nitrosodimethylamine synthesis was observed in vitro following addition of low-dose sodium nitrite, morpholine and amidopyrine to human gastric juice. Carcinogenic hazard associated with low-dose nitrite consumption in human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研究仙人掌原液的毒性。材料与方法:小鼠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仙人掌原液雌、雄小鼠LD50均大于20.0 g/kg,属无毒物质;Ames试验、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显示该样品30 d喂养对大鼠各项观察指标未见毒性作用。结论:在本次实验条件下,仙人掌原液为无毒物质,未显示有遗传毒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胆囊癌的防治方法。方法分析29例胆囊癌病人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结果。结果术前诊断明确者21例,剖腹探查发现已属晚期,9例为Ⅳ期行根治术,12例为Ⅴ期未行根治术,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术前怀疑胆囊癌者5例,剖腹探查冰冻切片证实为Ⅴ期及Ⅳ期者各1例,Ⅴ期未行根治术,Ⅳ期行根治术,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Ⅲ期者3例,行胆囊癌根治术分别于术后10月、13月、17月死亡。2例术中冰冻切片发现的Ⅱ期胆囊癌,行胆囊癌根治术,分别于术后23月、26月死亡。1例意外胆囊癌属Ⅰ期胆囊癌,术后5年半死亡。结论要减少胆囊癌危害,重在及时治疗胆囊结石。  相似文献   

19.
20.
中晚期贲门癌148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贲门癌手术治疗影响生存率的因素 ,提供今后工作参考。方法 对 14 8例经手术治疗的贲门癌患者进行术后并发症、绝对生存率的X2 检验。结果 本组切除率为 94.5 9% ,近半胃切除占 72 .14 %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67.9%、45 %和 2 4.3 %。病期、外侵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对 5年生存率有显著影响 (P <0 .0 1)。术后并发症以吻合口瘘及肺癌并发症为多见 ,其发生率为 3 .6% ,手术死亡率 1.4%。结论 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根治手术和术后积极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