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术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对89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基础治疗上进行单纯血浆置换(PE),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PE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汁酸、清蛋白、胆碱酯酶等均有明显改善,P<0.01,有显著差异性,总有效率达82.6%,并发症少。结论 PE联合内科基础支持重型肝炎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慢性重型肝炎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目前临床常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方法之一血浆置换 (PE)对慢性重型肝炎肝脏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2 8例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应用上述PE方法进行治疗 42人次 ,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 [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血氨 (NH3 ) ] ,观察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患者耐受情况。结果 :治疗后患者乏力、腹胀、纳差等症状明显改善 ,血清总胆红素 (TBiL)明显下降 (P <0 .0 0 1)。PTA显著上升 (P<0 .0 0 1)。结论 :PE可显著改善慢性重型肝炎肝脏功能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3.
方平安  朱清文  刘启如  周立智 《四川医学》2006,27(12):1279-1280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70例重型肝炎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血浆置换(PE),对治疗前后的症状、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汁酸、血氨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PE治疗后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胆红素、总胆汁酸、血氨及转氨酶下降明显,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显著,总有效率达82.85%,且首次治疗时间不同,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早期82.98%、中期53.33%、晚期12.50%)。血浆置换的并发症少。结论PE治疗重型肝炎安全有效,以早、中期治疗为宜。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血浆置换 (PE)术治疗慢性重型病毒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 3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用PE治疗 4 2例次 ,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指标判断临床疗效、观察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判断其安全性和可行性。结果 血浆置换术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总有效率 75 % ,显效率 5 0 % ,血清胆红素明显降低、白蛋白浓度升高、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胆固醇增加 ,在早中期治疗后存活率可达 10 0 %和 6 0 % ,晚期只有 33 3% ,另在 4 6例次PE治疗中只有 6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PE可显著改善肝功能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 ,提高存活率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
人工肝支持治疗妊娠合并重型肝炎的临床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俭  王丽  曾义岚  胡蓉  唐玉珍  陈萍 《四川医学》2004,25(12):1328-1329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治疗血浆置换 (PE)方法对妊娠合并重型肝炎肝脏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 1例妊娠合并重型肝炎肝脏功能衰竭的患者采用药物及血浆置换治疗 ,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等指标及患者耐受情况。结果 人工肝支持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肝功、PTA明显改善 ,与单独药物治疗组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为顺利解决产科问题创造条件。结论 PE可显著改善妊娠合并重型肝炎肝脏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 ,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孙涛 《中外医疗》2010,29(9):86-86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基础保肝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浆置换(PE)对39例不同时期的重型肝炎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生化指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ALSS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显著降低肝功能指标。结论ALSS治疗重型肝炎安全、有效,尤其适宜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并探讨血浆置换(PE)治疗后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载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48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的重肝患者,在内科基础治疗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患者在PE治疗前后血清中HBV-DNA载量的变化及各项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48例患者经PE治疗,血清HBV∈DNA载量明显下降,治疗有效组比治疗无效组降低更明显,对肝功能和临床症状的改善也更明显。结论PE治疗可有效去除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从而减轻由其诱发的机体免疫反应,改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血浆置换(PE)术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0例重型肝炎患者应用PE治疗45例次,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观察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患者耐受情况判断其安全性和可行性。结果:血浆置换术后重型肝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达87%,血清胆红素平均降低34.3%,PTA上升13%。治疗过程中以血压下降、心慌、恶心、过敏等不良反应发生率20%,未发生大出血、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和血制品引起的重叠感染,耐受情况良好。结论:PE可显著改善肝功能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提高近期存活率,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重型肝炎病人经过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实验室指标的改变。方法:对近两年来的67例重型肝炎病人在综合的基础上,在对其用2000~3000毫升的血浆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PE)治疗,观察比较其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和主要实验室指标以及人工肝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重型肝炎经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变现出消化道症状减轻,乏力改善,食欲增强,意识渐清,尿颜色变浅。主要实验室指标有较大的变化,肝肾功能明显提高,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凝血酶原活度明显上升(P<0.05),电解质变化不大。人工肝血浆置换对重型肝炎早期,中期治疗效果更佳,晚期治疗效果较差。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是治疗重型肝炎的有效方法,能够减低重型肝炎的病死率,而且不良反应少,对重型肝炎有肯定和可靠的辅助支持与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PE)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应用日本Plasauto IQ免疫吸附机对50例慢性重型肝炎病人进行123例次PE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介质、血氨、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50例病人经人工肝PE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氨、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下降,白蛋白水平升高,差异显著(P〈0.05);PE治疗前后血清电介质、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数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PE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内科综合治疗组(54.0%VS75.0%),差异有显著性(x^2=5.5,P〈0.05)。结论 PE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凝血功能和肝功能,治疗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提示PE是治疗重型肝炎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选择性血浆置换技术对8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共计173次人工肝-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以及血清电解质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并与对照组52例患者比较肝炎不同时期采用血浆置换治疗的疗效。结果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者ALT、AST、γ-GT、AKP、TBIL、DBIL、TBA等肝功能指标以及PT、INR、APTT等凝血功能指标均明显好转;治疗组早、中期有效率分别为83.33%和58.54%,总有效率51.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0%、31.82%和32.69%(P均〈0.05)。结论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能显著改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尤其对早、中期患者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血浆置换(PE)、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PA)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时机、可行性。方法将81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均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ALSS治疗,并及时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有关实验室检查。对照组只给内科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明显好转,TBil、EhT、PTA、NH,改善明显(P〈0.01),治愈好转率明显提高。联合治疗组较单用血浆置换疗效好,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ALSS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能显著改善肝功能,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重型肝炎患者胆红素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该院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45例,均给予胆红素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治疗61例次.收集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胆碱酯酶(CHE)、清蛋白(ALB)],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常规[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电解质[钾离子(K+)、钠离子(Na+)、氯离子(Cl-)、钙离子(Ca2+)],肾功能[尿素氮(BUN)、肌酐(Cr)].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的变化(乏力、食欲缺乏、腹胀等),以及观察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用Wileoxon秩和检验.结果 胆红素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ALT、AST、TBIL均下降(P<0.01),CHE升高(P<0.01),ALB下降(P<0.01);PTA上升(P<0.05),INR下降(P<0.01);WBC、HGB、PLT下降(P<0.05).患者发生不良反应19例(31.1%),经一般对症处理后,上述不良反应均恢复正常,治疗耐受性良好,对人工肝治疗没有影响.结论 胆红素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可显著改善肝功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影响效果的主要因素。方法随机抽取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40例患者为治疗组,36例为对照组,两组内科综合治疗相同,治疗组加PE治疗。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生化指标等的变化及出院后6个月随访,判断PE的疗效及影响疗效主要因素。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第2、4周ALT、TBIL指标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均<0.01);治疗组急、慢性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随访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组早、中期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晚期,PE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现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时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E治疗重型肝炎疗效肯定,肝病严重程度、病期及并发症为影响疗效主要因素,掌握治疗时机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Wang L  Wei L  Liu Y  Li X  Guo X  Zhi J  Ai Y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3,116(6):849-852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of pulmonary embolism (PE), and to evaluate the optional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PE.Methods From December 1995 to July 2001,45 patients with acute PE were hospitalized, of which 33 received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 o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Results Misdiagnostic rate in the 45 patients with acute PE during first visit was 62. 2% and mortality rate was 28. 9%. Misdiagnostic rate in acute PE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surgery was 82% and mortality rate was 73%.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was 77. 7%. Clinical symptoms rapidly disappeared in massive PE patients treated with interventional therapies.Conclusions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s for treating acute PE. Application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severe acute PE is also promisinq.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联合血浆置换(PE)治疗对重型肝炎近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128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行PE治疗,从发病年龄、置换次数、治疗间隔时间、临床分期、肝脏基础疾病、并发症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等因素对PE治疗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PE治疗有效80例,总有效率为62.5%,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胆汁酸、清蛋白、凝血功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与无效患者的发病年龄、PE治疗次数、治疗间隔时间、肝脏基础疾病、临床分期、并发症、MELD评分、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发病年龄、PE治疗次数、治疗间隔时间、肝脏基础疾病、临床分期、并发症的多少、MELD评分可作为判断PE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后急性肺栓塞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至2006年期间术后发生肺栓塞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术后肺栓塞病人年龄28-71岁。其中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25例,尿激酶溶栓治疗8例,31例临床症状显著改善。4例病人在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结论肺栓塞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年轻病人亦不少见。早期诊断、积极抗凝和/或溶栓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血浆置换联合血浆胆红素吸附(PE+PBA)与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PE+DPMAS)治疗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探讨重型肝炎的最佳人工肝治疗方案。方法统计同期收治的应用人工肝治疗的14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亚急性重型肝炎病例,按照 PE、PE+PBA、PE+DPMAS 分为3组,对比3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血常规、电解质和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PE+DPMAS 组治疗有效率70.8%,稍高于 PE、PE+PBA 两组(60.9%、67.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后3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球蛋白(GLB)等生化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01),治疗后 PE 组前清蛋白(PA)较治疗前升高,PE+PBA 组和 PE+DPMAS 组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 组凝血酶原时间(PT)较治疗前下降(P <0.05),PE+PBA 组 PT 较治疗前下降,PE+DPMAS 组 PT 较治疗前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E 组血清 K+、C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01);PE 组治疗前、后血清 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E+PBA、PE+DPMAS 组血清 Na+较治疗前降低(P <0.001);3组血清 Ca2+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血常规 WBC、Hb、PLT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E 单独应用和联合 PBA 或 DPMAS,均可有效改善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提高救治率;联合治疗可节省血浆用量2/3,方便更多患者使用;PE 联合 DPMAS 对患者血清 Cl-、Ca2+及 Hb 下降的影响幅度最小,具有更佳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