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0 毫秒
1.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近年来关于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已扩展到包括行为特征、情绪状态、生活事件以及人格特征等方面。在临床工作中,不仅要重视躯体疾病的诊断,还要重视对心血管患者的有关心理社会因素进行调查、评估和干预,对患者的治疗不仅局限在生理方面的药物治疗,同时关注其心理问题,及早予以综合性心理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医学科学发展至今,其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生转变。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标准总则中明确指出:为适应卫生改革与发展需要,完善我国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医师队伍整体素质,应逐步建立专科医师培训制度。  相似文献   

3.
二十一世纪的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在胡大一教授的倡导下心血管疾病的心身医学正日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热切关注。高血压病作为一种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其诱发和加重的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对高血压病的转归亦起双相调节作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因素在其中的作用目前已成为共识。本文着重于对高血压病药物治疗以外的治疗新方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所谓新型医学模式是指“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其进步性在于医疗服务既治疗病人躯体疾病,又要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并让其健康回归社会,回归自然。如何在这种模式下牢固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病人提供更加“温馨、便捷、优质”的服务,是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及探讨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绝经相关问题进行综合、立体治疗。方法:将300例围绝经及绝经后妇女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生物学治疗、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相结合,将心理因素、社会负性事件对躯体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对照组仅以生物学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生物学症状、生存质量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围绝经及绝经后妇女相关疾病除与内分泌改变有关外,还与神经类型、文化、社会和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整体治疗,对减少该阶段对妇女健康的影响和提高妇女后半生生活质量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正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卫生服务模式从单一的治疗模式向以群体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多种服务模式转变。因此,对医学生的培养也由单纯的专业培养转向以专业为主导、以相关自然学科和人文知识为基础的综合素质教育模式,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必须具有广博的相关自然学科和人文社科知识,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卫生管理能力等。针对我国目前中学阶段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状况和医学院校课程设置较窄较专现象,在了解医学院校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状况基础上,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提供调整学科和课程合理设置的理论依据。现将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吕斌 《保健医苑》2006,(2):37-37
人的一生约有2/3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在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审视影响健康因素的今天,人们特别关注家庭与健康的关系。人们可以从家庭中得到健康,也可以因家庭失去健康。  相似文献   

8.
随着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身疾病越发受到关注。偏头痛作为典型的心身疾病,已成为困扰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笔者采用彩色三维经颅多普勒对168例偏头痛进行检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艾迪提高晚期老年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QOL)评价已经成为肿瘤临床的研究重点之一。艾迪是中药复方注射制剂,既能杀灭并抑制癌细胞,又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大连市今华夏医院肿瘤科于2005年5月~2006年10月对52例晚期老年癌症患者,应用艾迪注射液治疗,对治疗前后患者体力状态、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等进行观察,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医学已进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心理学不但使医务人员在许多疾病的病因、病理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更使其在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上取得了有益于人类自身的进展。面对突发性应激事件,人们一般会出现“惊吓-否认-侵入-不断修正-结束”这样一个典型的心理反应过程,但当突发事件超过患者心理承受的极限或心理反应过于强烈,就会出现生理和精神上的病理性变化。因此,每位医务人员都应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的知识治疗和护理患者,帮助其解决紧张心理,解除患者身心的痛苦,促其全面康复,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苑华 《中国保健》2010,(4):76-76
“生物-心理-社会”这一医学模式,把人们的健康与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护理工作已不再是单纯的疾病护理,取而代之的是以病人为中心或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若能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适宜的心理护理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必将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从理论的一般构成入手,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论构成,即10个基本概念、3层逻辑关系、6个命题。医学模式的理论构成对医学模式转变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卫生服务和科学研究两个方面,其中的核心是健康相关社会技术。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扮演的角色倍受关注。住院病人的心理问题在慢性病医院普遍存在,任何一位病人对疾病的进展、预后和康复,对病后的生活、工作、经济问题和社会活动等均有顾虑。因此,关心病人的心理问题,提供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协助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扮演的角色倍受关注。住院病人的心理问题在慢性病医院普遍存在,任何一位病人对疾病的进展、预后和康复;对病后的生活、工作、经济问题和社会活动等均有顾虑。因此,关心病人的心理问题,提供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协助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优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论构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理论的一般构成入手,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论构成,即10个基本概念、3层逻辑关系、6个命题.医学模式的理论构成对医学模式转变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卫生服务和科学研究两个方面,其中的核心是健康相关社会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临床医疗已从传统的医学模式向现代社会“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患关系也逐步地从传统的医方主导、病人盲从的模式,向医患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模式转变。作为医务管理者,从伦理学角度探讨社会转型期的新型医患关系,有助于把握卫生服务工作的主动权,促进医院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是一慢性起病,多种并发症为主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终生疾病,而糖尿病人的教育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特殊形式。本文就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糖尿病人的教育及治疗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现在护理模式已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心身合一的医学观念为背景的“心理护理”正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我科对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后,使该病并发症发生率由原来22%降为4%,无再次梗死病发生。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抑郁症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型糖尿病是慢性进行性疾病,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渐被人们接受,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关系日益被重视,而抑郁症与2型糖尿病的相互影响也逐渐被认识。美国一项历时13年的纵向研究结果证实,重度心理压抑与2型糖尿病有显著性关联,同时也发现,1型和2型糖尿病相关的神经和精神改变都与抑郁症的复发率高、病程长、症状严重等有关。  相似文献   

20.
全科医学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待健康和疾病。它是适合基层医疗服务需要的一门综合性、统一性知识体,并以此向社区人群提供持续的医疗保健服务。为了促进我市全科医学的发展,建立健全全科医学网络,我们就全科医学发展趋势作了一次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