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王晓芳  刘玲 《天津医药》2019,47(11):1161-1165
目的 探究无创高频机械通气对新生儿呼吸衰竭(NRF)患儿肺氧合能力、二氧化碳(CO2)潴留和酸中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无创高频震荡通气(HFOV)治疗(nHFOV组)及经常频机械通气(CMV)治疗(CMV组)各 62例 NRF患儿的临床资料。记录 2组临床疗效、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气压伤、颅内出血、肺气漏、气胸、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及存活患儿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总住院时间),并比较 2组治疗前(T0)、治疗后 12 h(T1)、治疗后 24 h(T2)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 p(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CO2)、酸碱度(pH)]、呼吸功能指标[氧合指数(OI)、吸入氧分数(FiO2)、平均气道压(MAP)]差异。结果 nHFOV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 CMV组(P<0.05)。nHFOV组存活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 CMV组(P<0.05)。2组各时间点p(O2)、pH比较均为 T0<T1<T2(P<0.05),p(CO2)水平及呼吸功能指标(OI、FiO2、MAP)比较则为 T0>T1>T2(P<0.05);且 T1 及 T2 时,nHFOV 组 p(O2)、pH 水平均高于 CMV 组(P<0.05),p(CO2)水平及 OI、FiO2、MAP 水平则低于CMV组(P<0.05)。nHFOV组气压伤和 VAP发生率明显低于 CMV组(P<0.05);2组颅内出血、肺气漏、气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HFOV治疗 NRF效果较好,可提高患儿肺氧合功能,并纠正 CO2潴留、酸中毒状态,且避免发生气压伤,有利于患儿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患者发生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Acinetobacter baumannii multi-drug resistance, ABMR)的风险 列线图模型建立。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ICU收治的鲍曼不动杆菌阳性的重症肺炎150例,根据是否发生鲍曼不 动杆菌多重耐药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调取所有患者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重症肺炎患者发生 ABMR的危险因素,利用R软件建立相应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性与准确度进行验证。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 果显示,年龄、机械通气、APACHE Ⅱ评分、抗生素种类、ICU时间、碳青霉烯类用药史为重症肺炎患者发生ABMR的危险因 素(P<0.05)。基于以上6项指标建立的重症肺炎患者发生ABMR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的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的一致性指数 (C-index)为0.86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显示AUC为0.831(95%CI 0.769~0.893),提示该列线图模型具有精准的预测能力。 结论 对于重症肺炎患者需要及时考虑年龄、机械通气、APACHE Ⅱ评分、抗生素种类、ICU时间、碳青霉烯类用药史等因素 综合评估重症肺炎患者发生ABMR的发生率,以提高重症肺炎患者发生ABMR的诊断效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探讨胸腔和呼出气体氧分压[p (O2 ) ]及二氧化碳分压[p (CO2 ) ]对自发性特发性气胸 (PSP) 患者脏层胸膜破口闭合判断的预测价值。方法 确诊为 PSP 的患者 76 例, 根据胸部 X 线片观察肺复张情况作为判定脏层胸膜破口是否闭合的金标准进行分组, 其中闭合组 40 例, 开放组 36 例。利用自行研制的呼出气采集器采集患者的呼气末气体, 通过胸腔穿刺收集胸腔气体, 同时采集桡动脉血, 分别测定呼出、 动脉血及胸腔气中的 p (O2 ) 和 p (CO2 ), 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结果 闭合组胸腔气p (O2 ) 低于开放组, p (CO2 ) 高于开放组 (P<0.05); 2组呼出气和动脉血p (O2 )和 p (CO2 )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闭合组的呼出气/胸腔气 p (O2 ) 比值高于开放组, p (CO2 ) 比值低于开放组(P<0.05); 二分类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呼出气/胸腔气 p (O2 ) 和 p (CO2 ) 比值为 PSP 脏层胸膜破口闭合的影响因素; ROC曲线分析显示, 呼出气/胸腔气p (O2 ) 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85, 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5%和100%, 最佳参考值为1.81; 呼出气/胸腔气p (CO2 ) 的ROC 曲线下面积为0.867, 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8%和85.0%, 最佳参考值为0.97。结论 测定胸腔气体和呼出气体p (O2 ) 和p (CO2 ) 对判断PSP患者脏层胸膜破口是否闭合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力  王燕  李月川 《天津医药》2007,35(6):421-423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在高碳酸血症状况下撤机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62例接受机械通气支持治疗的COPD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按照撤机前血气分析动脉CO2分压[p(CO2)]水平分为高碳酸血症组[p(CO2)≥60mmHg]和对照组[p(CO2)〈60mmHg],分别为24例和38例。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呼吸力学及撤机前12h、6h、撤机前即刻及撤机后1h、6h、24h、48h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撤机前反映通气力学的RR、Vt、RR/Vt、Crs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撤机前后各时间段pH和p(O2)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CO2)和HCO3ˉ高碳酸血症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撤机前即刻高碳酸血症组患者p(CO2)水平范围62.3~86.9mmHg。高碳酸血症组撤机成功22例(91.67/),对照组撤机成功34例(89.47/),两组撤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的高碳酸血症并非撤机的禁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浓度吸氧前、后特发性自发性气胸不同临床分型患者胸腔气分压的变化特点及治疗价值。 方法纳入天津市胸科医院特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根据其血气、呼出气和胸腔气分析的结果分为闭合性气胸组 (57例)和开放性气胸组(51例)。2组分别给予高浓度面罩吸氧6 h后复测血气、呼出气和胸腔气,比较氧疗前后动脉 血、呼出气、胸腔气氧分压[p(O2)]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2)]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 结果2组吸氧前和吸氧后 动脉血气p(O2)和p(C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2组动脉血气Δp(O2)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吸氧前 和吸氧后呼出气p(O2)和p(C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氧后闭合性气胸组胸腔气p(O2)较吸氧前下降 (P<0.05),开放性气胸组胸腔气 p(O2)较吸氧前升高(P<0.05)。2 组吸氧前后 p(CO2)无明显变化(P>0.05)。结 论 高浓度吸氧后胸腔气分压下降,有利于闭合性气胸胸腔气体的吸收和患肺复张,但对开放性气胸的作用不 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医用气源汲送装置复制呼吸衰竭犬模型的可行性及稳定性。 方法 以犬为研究对象, 采用自行设计的气源汲送装置, 通过调控吸入氧气(O2)、二氧化碳(CO2)和氮气(N2)的比例, 降低吸入氧气浓度(FiO2)和(或)提高吸入 CO2浓度(FiCO2), 同时开放呼出气通路的方法, 使犬动脉血氧分压[p(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达到并稳定在某一设定状态。 分别在基础状态及造模后 1 h 和 2 h 时采集动脉血, 检测相关血气指标。 结果 造模 1 h 后, 实验动物 p(O2)< 60 mmHg(1 mmHg=0.133 kPa)、p(CO2)> 50 mmHg, 呼吸衰竭犬模型建立成功。 造模 1 h 和 2 h 时酸碱度(pH)值、血氧含量、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碱剩余(BE)较基础状态降低, p(CO2)、二氧化碳总量(TCO2)、碳酸氢根(HCO3-)较基础状态升高(P < 0.05)。 造模 2 h 时 p(O2)、血氧含量、 SaO2较造模 1 h 降低(P < 0.05), 而 pH 值、p(CO2)、TCO2、HCO3-、BE 较造模 1 h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医用气源汲送装置调控下, 成功建立了大型实验动物的呼吸衰竭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体外膈肌起搏器(EDP)联合呼吸训练器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稳定期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呼吸器组(27例)、EDP组(26例)和联合组(29例)。各组按指南给予基础治疗并给予腹部顶沙袋训练、阻力单车训练,呼吸器组加用呼吸训练器,EDP组联用EDP治疗,联合组给予EDP联合呼吸训练器治疗,疗程10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肺功能、运动能力和症状评分。结果 组内比较:各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第1秒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动脉血氧分压[p(O2)]、6分钟步行试验(6MWT)增加,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减小(P<0.05);最大呼气中段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MF%)、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酸度(pH值)、碳酸氢根(HCO3-)、碱剩余(B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联合组较呼吸器组和EDP组FEV1%、FVC、FEV1/FVC%、p(O2)、6MWT增加,p(CO2)、CAT、mMRC评分减小(P<0.05);MMF%、SaO2、pH值、HCO3-、B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DP联合呼吸训练器能够改善稳定期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及缺氧状态,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减轻呼吸困难等症状,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黏膜p H值对小儿重症肺炎合并胃黏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10月40例小儿重症肺炎合并胃黏膜损伤患者(研究组),且选取同时期40例重症肺炎未合并胃黏膜损伤患者(对照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通气前15 min、通气后l、12、24 h血气改变及胃黏膜p H值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Pg CO2-Pa CO2、胃黏膜p H值、Pa O2、Pa O2/Fi O2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黏膜p H值与Pg CO2-Pa CO2有负相关性,与Pa O2、Pa O2/Fi O2有正相关性,敏感度85.0%,特异性75.0%。结论胃黏膜p H值在对重症肺炎合并胃黏膜损伤患者检测时水平较低,在反映胃黏膜缺血缺氧症状时准确性、敏感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卞琴  杨鹏  张秋芳 《天津医药》2021,49(12):1328-1332
目的 探讨创伤后脑积水合并严重意识障碍患者脑室-腹腔分流术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 模型,指导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方法 以确诊创伤后脑积水合并严重意识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脑 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治疗后3个月时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断患者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GOS评分>3 分)和预后不良组(GOS评分≤3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危险因素,并在该基础上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 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和Hosmer-Lemeshow检验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共218例患 者纳入分析,其中模型组 153 例,验证组 65 例;模型组预后良好 90 例(58.8%),预后不良 63 例(41.2%)。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OR=1.356,95%CI:1.101~1.639)、中度脑积水(OR=2.859,95%CI:2.325~3.212)、发 病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 9~12 分(OR=2.421,95%CI:2.056~2.857)和发病至分流术的间隔≥3 个月(OR=1.639, 95%CI:1.325~2.124)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根据上述因素绘制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组和验证组临 床预后的AUC分别为0.896(95%CI:0.842~0.933)和0.875(95%CI:0.825~0.916)。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列线图 模型有较好的拟合度(模型组χ2=0.896,验证组χ2=0.567,均P>0.05)。根据列线图模型进行风险分层后,模型组和验 证组高、中风险患者预后不良比例明显高于低风险患者。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评估创伤后脑积水合 并严重意识障碍患者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的预后有较好的价值,可指导临床早期识别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0.
任凯  陈树涛  冯津萍  耿婕 《天津医药》2019,47(10):1058-1062
摘要:目的 探讨极早期(发病10~30 min)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我 院心脏重症病区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且其住院期间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发作的100 例,按照无创呼吸机使用时机分为极早应用组44例(10~30 min应用)和对照组56例(30 min~24 h应用),2组患者 在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后均给予鼻导管吸氧、减轻心脏负荷、控制心率、维持血压、改善心肌代谢等药物治疗,在 此基础上极早应用组在10~30 min内立即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对照组于发病后30 min~24 h才给予无创 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2组治疗前性别、临床症状、生命体征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监测治疗前后 24 h 患者的呼吸频率(RR)、静息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分压[p(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 压[p(CO2)]、乳酸(Lac)及治疗1周后血清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同时比较2组治疗的总有效率。 结果 2组患者在治疗前的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4 h极早应用组的RR、HR、MAP、p(O2)较对照 组明显改善(均 P<0.05),p(CO2)、Lac 及 NT-proBNP 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 P<0.05)。极早应用组的总有效率为 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1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极早期(发病10~30 min)应用无 创呼吸机辅助治疗对急性心力衰竭发作患者有更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20年11月在某院行有创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者60例,每例患者行动脉血气评估PaCO2时行PETCO2检测并记录,比较不同呼吸机治疗模式、不同氧合指数下重症肺炎患者PETCO2与PaCO2的相关性。结果:在未分区模式、SIMV以及SPONT不同呼吸机治疗模式下,PETCO2与PaCO2二者均具有相关性,r=0.371,总体线性回归关系为y=19.87+0.58 x;在不同氧合指数下,PETCO2与PaCO2存在良好的相关性,r=0.550,总体线性回归关系为y=17.65+0.62 x;在有无呼吸衰竭的情况下,PETCO2与PaCO2存在良好的相关性,r=0.578,总体线性回归关系为y=16.32+0.65 x。结论: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在不同呼吸机模式和不同氧合指数情况下,PETCO2与PaCO2二者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岑英文 《中国医药指南》2014,(12):47+68-47,68
目的分析每搏变异率(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在重症肺炎患者液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病例来源于我院重症医学科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使用容量控制模式且呼吸末正压(PEEP<10 cm H2O)的重症肺炎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试验组采用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PiCCO)指导液体管理,方法如下:当SVV>10%,补液,反之则限制补液;对照组采用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管理,方法如下:CVP<15 cm H2O,补液,反之限制补液。记录各组的氧合指数(PaO2/FiO2)、血乳酸(Lac)、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肺部感染评分(CPIS)、呼吸机使用时间、ICU住院天数、各个时间点液体出入量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氧合指数均有改善,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在第48、72小时的氧合指数改善明显(P<0.05)。试验组的SCVO2在治疗24 h即明显升高,而对照组仅在第72小时时超过70%,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各个时间点的SCVO2改善明显(P<0.05)。Lac含量各组均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Lac个时间点下降明显(P<0.05)。试验组的呼吸机使用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开始时两组补液量均较多,在第48、72小时的液体平衡量均明显下降(P<0.05),且与对照组的3个时间点比较,试验组的液体平衡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SVV可较好指导重症肺炎患者液体管理,改善临床症状及氧合、氧供情况,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治疗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价值。方法14例肾移植术后CMV肺炎合并ARDS患者,在早期抗病毒治疗、调整免疫抑制方案等综合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全部给予机械通气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14例患者中9例有效,有效率为64.2%,5例死亡,死亡率为35.8%。14例患者治疗后2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的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及呼吸频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均为P<0.01)。结论机械通气可在短时间内纠正缺氧保证氧合,为治疗原发病赢得时间,在治疗肾移植后CMV合并ARDS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大剂量沐舒坦对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60例20 ~ 65岁收住院的重症肺炎呼吸衰竭需行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均予常规抗感染及机械通气、对症及支持治疗,对照组用沐舒坦60 mg/天,静脉注射;观察组用沐舒坦20 mg/kg·天,静脉三小时微泵注入;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5天后、治疗7天后的肺损伤评分、PaO2、PaO2/FiO2、肺顺应性(CL)、气道峰压(PIP)、气道阻力(RAW),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4周存活率.结果 大剂量沐舒坦治疗组患者的PaO2、PaO2/FiO2、肺顺应性(CL)、气道峰压(PIP)、气道阻力(RAW),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明显较常规剂量组疗效要好(P<0.05);两组存活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临床上大剂量沐舒坦的应用对重症肺炎应用机械通气的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可能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AIMS: To define outcomes, characteristics, microbiology and salient prognostic factors of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with severe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over a one year period. METHODS: All adult patients with severe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admitted between July 1997 and July 1998 were studied. Data were extracted by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Variables assessed included underlying conditions and baseline physical parameters. Evolutionary variables eg, septic shock and laboratory data including microbiology and arterial blood gas determinants were also assessed. Prognostic factors were determined by comparison of the above variables between survivors and non-survivors.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the British Thoracic Society discriminant 'rule one' was assessed. Results. 32 patients were assessed. ICU mortality was 31%. 84% of patients had co-morbidity. The average age was 58.5 (SD 17.4) years and the average APACHE 11 score was 20.37 (SD 9.12). A microbiological diagnosis was made in 40%. Mortality was not increased in those in whom a bacterial diagnosis was not made. Commonest pathogens isolated were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46%), gram negative organisms (29%)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23%). Prognostic factors on and during ICU admission were the need for mechanical ventilation (p=0.0003), septic shock (p=0.02), inotrope requirement (p=0.003), low serum albumin (p=0.041), base deficit (p=0.04), INR (p=0.02) and inspired oxygen concentration (p=0.003). On initial admission to hospital the presence of bilateral pneumonia was the only variable correlated with outcome (p=0.01). The British Thoracic Society 'rule one' did not correlate with death either on admission to hospital or ICU. CONCLUSIONS: Severe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rries a high mortality despite ICU management. Bacterial diagnostic rate was low but made no difference to mortality.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was the commonest causative pathogen. The development of septic shock, requirement for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bilateral disease are important adverse prognostic indicator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注入与灌洗给药治疗重症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重症MAS患儿共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70例,A组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原液气管内注入治疗,B组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稀释液气管内灌洗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愈率、病死率、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治疗前后氧合指数(OI)、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患儿治愈率高于A组,病死率低于A组(P均<0.05);B组患儿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儿治疗后OI和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均高于治疗前和A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儿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稀释液气管内灌洗给药治疗重症MAS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肺部通气功能,并有助于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其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气管内注入给药。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首剂量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 对近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 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我院2011 年 7 月至 2016 年 7 月收治的近足月 NRDS 患儿共 90 例,以随机区组法分为 A、B、C 三组各 30 例,分别给予 PS 首剂量 40、70、90 mg/kg 辅助治疗,比较三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供氧时间、住院时间、PS 重复给药次数及治疗前后 PaO2、 PaCO2、OI 和肺部 X 线片评分、院内肺炎发生率。 结果:三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供氧时间、住院时间、PS 重复给药次数、院内肺 炎发生率及治疗后的 PaCO2、OI 和肺部 X 线片评分排序为 C 组0.05)。 结论:PS 首剂量 90 mg/kg 应用于近足月 NRDS,可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 PS 重复给药次数,提高肺部通气功能,有助于避免院内肺炎 发生风险,临床价值优于 40 mg//kg 和 70 mg/kg。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2009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BiPAP机械通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PaO2[(71.46±2.25)mmHg vs.(63.88±2.34)mmHg]、SpO2[(93.87±2.52)rnmHgVS.(88.23±2.35)mmHg]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R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pH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气管插管率及死亡率方面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BiPAP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