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史安臣  王慕蓉  杨洋 《中国肿瘤》2019,28(8):602-607
摘 要:外泌体是纳米尺度的胞外囊泡结构,由细胞分泌,其内容物较多,可介导多种生物作用。肿瘤细胞外泌体含有肿瘤抗原及介导肿瘤免疫逃逸的相关蛋白成分等,可参与有利于肿瘤进展的微环境的形成,并且能够为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创造条件。不同癌细胞外泌体可通过不同机制介导免疫逃逸。该文就外泌体的形成与组成、在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其介导免疫逃逸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外泌体是内体循环途径的最终产物,主要来源于细胞内溶酶体微粒内陷形成的晚期核内体,经核内体外膜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胞外基质中,与其他类型的细胞外囊泡不同。疾病来源的外泌体在全身的体液中都可检测到,且其内含有来源细胞的所有分子谱,因此外泌体成为液体活检中的后起之秀。外泌体是细胞间交换物质、传递信息的重要信使。外泌体介导的细胞间信息交流,既可影响正常的生理过程,在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发生发展中也发挥关键作用。本文概述了多种外泌体生物标志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尤其是在恶性肿瘤诊断、肿瘤发展监控、监测治疗反应和评估预后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外泌体具有保护作用的膜结构和内选择性富集的核酸分子和蛋白分子,已成为肿瘤潜在的液体活检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来源。外泌体还可将其内容物运输到靶细胞,参与多种生理或病理过程,包括肿瘤免疫等,在机体应对多种应激和极端环境暴露过程中起到重要调节作用。肿瘤等疾病组织环境复杂,细胞类型多样,细胞内环境在各种应激和极端条件刺激下对外泌体的形成及分泌产生不同影响,反之外泌体也可作为反映细胞感受刺激后内在变化的一种可检测追踪的标志物。本文概述了外泌体在肿瘤标志物和肿瘤免疫,应激和极端条件下的生物学功能和机制以及外泌体提取及示踪技术研究手段进展。  相似文献   

4.
外泌体(exosomes)是细胞分泌的膜性小泡,参与细胞间通讯。靶细胞通过胞吞样作用摄取外泌体中的蛋白质、mRNAs和microRNAs(miRNAs)等。miRNAs调节着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包括致癌、通过降解靶标RNA或干扰其翻译介导靶基因沉默。肿瘤患者循环血浆或血清中的miRNAs可包裹于外泌体中而免遭降解,但外泌体内  相似文献   

5.
肿瘤转移是导致实体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可介导转移靶器官免疫抑制,诱导转移前微环境形成,促进肿瘤细胞休眠重激活并增殖,最终形成影像学可检测的转移灶。肿瘤来源外泌体能够通过细胞间通信,诱导骨髓细胞分化为MDSC,促进靶器官对MDSC的募集,介导MDSC的免疫抑制功能,为肿瘤细胞生存营造局部免疫抑制微环境(局部正虚),进而促进癌症转移或发生。本文聚焦肿瘤来源外泌体介导MDSC促进靶器官免疫抑制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从干预转移前微环境形成的角度,为防治恶性肿瘤转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囊泡转运是细胞间沟通的重要方式。随着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RNA组学等多组学联合研究的发展和进步,研究人员发现外泌体是细胞间通讯的重要信号转导媒介和介质。外泌体携带大量生物活性分子,对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影响肿瘤细胞的特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外泌体的功能与其来源的细胞及其内含物成分密切相关。肿瘤来源外泌体以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诱导癌细胞和基质细胞生理功能和代谢状态的改变,基质细胞来源外泌体参与建立、支持和营养肿瘤细胞的肿瘤微环境,并且不同免疫细胞来源外泌体可能呈现截然相反的功能。本文就不同细胞来源外泌体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为外泌体在肿瘤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摘要】外泌体是由正常细胞或肿瘤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外囊泡,它通过自身携带的核酸、脂质、蛋白质等物质参与细胞间物质以及信息的交换。肿瘤来源的外泌体富含程序性死亡配体(PD L1),它可通过与程序性死亡受体1(PD 1)结合“协助”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肿瘤来源的外泌体PD L1在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预测肿瘤免疫治疗疗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将对外泌体PD L1免疫抑制作用机制及其在不同肿瘤中的研究进行汇总,探讨外泌体PD L1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外泌体是各种细胞分泌的具有脂质双分子层膜结构囊泡状物质,广泛分布于机体组织中,同时也存在于肿瘤的微环境中,其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细胞来源不同,外泌体在肿瘤的产生和进展中可发挥正向或负向调节作用.虽然目前对于这种截然相反现象的产生机制知之甚少,但是将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外泌体应用于肿瘤治疗已经取得较大进展.本文就外泌体在肿瘤生物治疗研究中的进展作一综述,为外泌体作为抗肿瘤治疗的潜在载体及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外泌体是由多种活细胞分泌的广泛分布于多种体液中的微囊泡结构,携带有亲本细胞来源的核酸、蛋白质和脂质等生物信息分子,是细胞间的通讯载体。外泌体在肿瘤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免疫逃逸及血管生成等。在血液系统中,外泌体涉及白血病细胞及周围环境之间的串扰,促进白血病微环境的形成并充当免疫调节剂,是其治疗研究的潜在方向。文章就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白血病肿瘤微环境和免疫调节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早期乳腺癌患者中的30%能够检测到循环肿瘤细胞,这是导致约90%乳腺癌患者转移致死的主要原因。外泌体是一系列具有生物功能的小囊泡,携带多种活性成分,不同类型供体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均可影响乳腺癌细胞和基质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调控乳腺癌的转移。笔者从外泌体影响肿瘤微环境、转移前生态位形成、循环肿瘤细胞在血液和靶器官中存活机制等方面,综述了外泌体在乳腺癌进展和转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外泌体是一类直径为30~100 nm的圆盘囊泡,其内包含许多组分,诸如复杂RNA和蛋白质等,主要参与细胞间的信号转导。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是肿瘤微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巨噬细胞,通过对肿瘤生长、免疫逃逸、侵袭和转移、耐药性等多方面的作用影响肿瘤进程。外泌体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招募、极化及抗肿瘤免疫调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节功能。同时,TAMs以外泌体为媒介作用于肿瘤细胞,从而构成了外泌体、TAMs与肿瘤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调控通路。综上所述,本文旨在阐明肿瘤细胞与TAMs之间,以外泌体为“桥梁”相互影响的潜在机制,以及靶向肿瘤细胞和TAMs来源的外泌体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细胞外囊泡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细胞间通讯的方式,尤其是外泌体在生理、病理过程中的调控作用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而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免疫细胞、基质细胞都是外泌体的主要来源,外泌体中包裹的大量生物活性分子,对下游靶细胞的表型分化、生理功能、代谢状态有着重要的作用。探究肿瘤微环境中外泌体的调控作用,对进一步认识肿瘤发生、进展、转移、耐药、免疫逃逸等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可作为肿瘤患者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价的重要指标。本文将主要介绍外泌体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外泌体(exosome,EXOs)是细胞内的多泡体与质膜融合后释放的、富含蛋白质、核酸的物质。外泌体特异性膜结构及内容物在肿瘤细胞间的物质交换及信息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细胞与微环境之间起到桥梁连接的作用。同时,外泌体在调节肿瘤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转移及肿瘤耐药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针对外泌体的研究将为临床肿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本文就外泌体在肿瘤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陈婷  蒋晓东 《现代肿瘤医学》2022,(11):2073-2076
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世界癌症前列。超过80%的肺癌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大多数患者在最初就诊时已出现局部进展或转移性疾病。外泌体是一种膜结合纳米囊泡,由活细胞释放,含有多种生物分子,如蛋白质、RNA、代谢物,甚至是药理化合物。外泌体广泛地分布于体液中,包括血浆、唾液、母乳、脑脊液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外泌体在NSCLC的发生、微环境、治疗和耐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将对NSCLC来源的外泌体在肿瘤生长、转移、免疫应答和耐药等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最后,我们将展望外泌体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宫颈癌作为女性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情况呈年轻化趋势,且依然是世界范围内危害女性健康的重大问题。外泌体为多囊泡体和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细胞外的囊泡样小体,可来源于多种细胞,通过运载多种蛋白、脂质、DNA、mRNA和miRNA等生物学功能物质介导细胞-细胞间信息交流。本文主要对外泌体及外泌体miRNA在宫颈癌细胞增殖、转移、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宫颈癌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转移和耐药的发生是黑色素瘤逃脱靶向化疗药物毒性伤害的主要方式,也是导致临床靶向治疗失败和病情复发的最重要因素。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的外囊泡,内含微小RNA(miRNA)、mRNA、小分子蛋白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肿瘤进展、诊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外泌体miRNA通过协助黑色素瘤细胞穿过基底膜,诱导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促进转移前微环境建立,参与黑色素瘤转移。同时在化疗药物治疗过程中,外泌体miRNA通过进入黑色素瘤细胞中重新激活MAPK/PI3K信号通路,进而导致耐药产生。因此,探究外泌体miRNA在黑色素瘤转移和耐药过程中的功能和机制作用对于提高和改善癌症患者的治愈率和预后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爽  窦赫  刘宇琪  邾月  肖敏 《现代肿瘤医学》2021,(18):3295-3299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发生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复发、转移和耐药性的出现。研究已经证明,外泌体介导癌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外泌体携带的miRNAs通过差异表达于乳腺癌细胞,在微环境中影响癌基因表达的调控,介导乳腺癌细胞的信号通路,调节癌细胞周期进程以及重塑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等,从而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另外外泌体介导中和、药物外排和免疫系统抑制三种主要机制导致耐药性。未来,各种类型乳腺癌中差异表达的miRNAs有望成为临床诊断和预后的相关生物标志物,及抗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8.
结肠癌肝转移是临床治疗难题,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转移至肝脏前,通过释放相关细胞因子在肝脏内部形成转移前微环境,从而利于循环肿瘤细胞在肝脏定植。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主要与结肠原发癌、肝脏局部微环境以及机体免疫状况相关,其中涉及多种机制,包括肿瘤分泌外泌体、细胞因子、肿瘤上皮间质转化、肝脏细胞外基质重塑等。研究结肠癌肝转移前微环境形成机制,将有助于结肠癌肝转移的早诊早治以及降低肝转移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就结肠癌肝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肿瘤的转移前微环境(pre-metastatic niche,PMN)特指原发肿瘤灶为肿瘤细胞远处播散和定植准备的微环境,此微环境的六个特征包括炎症、免疫抑制、血管生成/血管通透性、亲器官性、重编程和淋巴管生成。PMN形成的关键成分包括肿瘤源性分泌因子、细胞外囊泡(含外泌体)、骨髓源性细胞、免疫抑制细胞和宿主基质细胞等,其中,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重要的信使,在肿瘤PMN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综述就外泌体在肿瘤PMN形成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李川  刘卓刚  胡荣 《现代肿瘤医学》2018,(12):1946-1950
外泌体(exosomes,Exs)是多种细胞在正常及病理状态下均能分泌的微小囊泡,直径约40~100 nm,外泌体包含了丰富的蛋白质、miRNA以及RNA片段。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外泌体可参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在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作用。外泌体可通过影响细胞增殖、凋亡和自噬,调节骨髓微环境,促进血管生成及抑制骨髓造血等多方面促进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外泌体还可作为白血病的生物标志物,作为白血病的治疗靶点以及影响白血病耐药等。本文就外泌体的形成、组成和功能及近年来外泌体在白血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