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效果,达到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的安全性及使用华法林发生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300 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随访并记录患者使用华法林的用量和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期间发生抗凝相关事件,出血事件25 例(8.3%),血栓事件6 例(2.0%),正常269例(89.67%);出血组华法林用量、凝血酶原时间(PT) 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均明显大于正常组和栓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常规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将INR 控制在2.0~3.0 范围内可以满足抗凝要求,并且明显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出血风险的最佳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12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服用过程中发生出血事件者44例(观察组),无出血事件发生者83例(对照组),分析比较二组患者华法林用量及INR值。采用STATA11.0统计软件绘制ROC曲线,根据贝叶斯定理计算ROC曲线下面积并依据Youden指数拟合最佳出血风险临界值。结果二组患者华法林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INR显著高于对照组(3.42±0.75 vs2.41±0.57,P<0.05)。INR评估出血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95%CI:0.75~0.92),最佳临界值为INR=2.9,该临界值下预测出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1%和77.3%。结论国际标准化比值是评估华法林抗凝出血风险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专人随访管理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服用华法林抗凝达标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16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分为随访管理组和对照组各80例,连续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华法林服用剂量和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达标情况。结果(1) 管理组患者服用华法林平均剂量、INR首次达标后监测次数、INR全程监测频次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或0.01),两组间INR首次达标天数、INR达标所需监测次数、平均IN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两组患者华法林剂量调整频率存在显著差别(P<0.01),因INR过高、出血和新发血栓栓塞事件原因调整华法林剂量两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别(P<0.05或0.01),因INR过低和和外出原因调整华法林剂量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3) 连续随访12个月期间,在第1个月、第3个月、第4个月、第7个月、第9个月、第11个月和第12个月两组患者INR达标率存在显著差异(P<0.01)。(4) 两组患者出血事件的次数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轻度出血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中度和重度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持续性房颤患者服用华法林专人负责的随访管理可以减少患者华法林服用剂量和INR监测频次,提高华法林抗凝效果和达标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住院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考察临床药师抗凝监护在华法林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方面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2016年4月~2017年12月期间住院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421例。其中监护组316例在抗凝期间接受临床药师抗凝监护,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INR)等抗凝指标、运行医嘱审核及体征监护等。对照组患者105例,在院接受华法林治疗期间无临床药师进行抗凝监护。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比监护组和对照组患者在院抗凝治疗过程中抗凝指标达标情况、预警值出现率与及时处理率、患者出血或栓塞事件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在院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期间,经临床药师进行抗凝监护的监护组患者INR在目标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TTR)明显高于对照组[(73.20±9.46)% vs(46.32±17.11)%,P<0.001],其中患者出院前INR值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8.42% vs 60.95%,P<0.001),INR监测时机合理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97.15% vs 66.67%,P<0.001)。同时,监护组患者INR预警值出现的比例远低于对照组(8.23% vs 20.00%,P< 0.001),且及时处理率显著优于对照组(96.15% vs 33.33%,P<0.001)。另外,本研究监护组患者在院抗凝治疗过程中除了小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53% vs 9.52%,P=0.005),其他临床事件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临床药师的抗凝监护可有效提高住院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随访正在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回顾分析各种影响华法林用药剂量的因素及剂量—INR值变化关系。方法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共45例,起始剂量1.25 mg/d或1.5 mg/d患者为A组,2.5 mg/d或3 mg/d患者为B组,维持剂量小于2 mg/d为C组,2~3.5 mg/d为D组,大于3.5 mg/d为E组。结果 INR值A组达标率14.3%,B组达标率48.2%,P=0.018。1周时INR大于3,A组0例,B组2例,2组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331。华法林维持剂量组之间,C组INR值检测大于3.0比率12.0%,D组和E组分别为3.0%、2.0%,各组间INR值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各组患者平均华法林维持剂量经对应INR值校正后,C组为(0.738±0.152) mg/INR, D组为(1.230±0.267)mg/INR, E组为(2.056±0.379)mg/INR,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房颤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初始剂量选择2.5 mg/d或3mg/d能提高抗凝强度达标率,且不增加过度抗凝的发生率。华... 更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比研究,评价华法林低强度抗凝预防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02例持续性房颤病人分为华法林低强度抗凝观察组及华法林标准强度抗凝对照组。观察组抗凝目标值INR1.5~2.0,对照组抗凝目标值INR2.1~3.0。常规门诊随访,检测INR调整华法林剂量,并记录两组病人的终点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随访3年,低强度抗凝与标准强度抗凝相比,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别,而出血并发症低强度抗凝组明显低于标准强度对照组(0.0%vs14%,P0.01)。结论华法林低强度抗凝(INR1.5~2.0)预防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马俊珩  葛卫红  于锋 《吉林医学》2012,33(31):6759-6760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低强度抗凝应用于患者的安全性。方法:对109例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给予华法林进行低强度抗凝治疗,观察、随访患者,记录其凝血酶原时间(P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统计血栓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本组发生血栓1例(发生率0.98%),出血8例(发生率7.8%),口服华法林剂量(3.125±0.5)mg,实际INR值(1.7±0.5)。结论:口服华法林抗凝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1.5~2.0时,能降低血栓或出血的发生率,抗凝有效性及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考察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单中心临床应用现状,比较华法林采用不同抗凝强度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广东省人民医院2000~2008年瓣膜置换术后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患者845例,追踪随访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用药方案、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值和心脏B超结果,观察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845例患者均为汉族,广东人占88.04%,华法林的日平均维持剂量为2.92±0.88 mg/d,术后多次测定INR值的中位数为2.09±0.39,44.62%的患者采用低强度抗凝治疗,INR维持在1.5~2.0范围;56.45%患者采用标准强度抗凝,INR维持在2.0~3.0.血栓事件总的发生率为4.14%.14(1.66%)例患者发生严重出血不良反应,其中消化道出血最常见.出血事件与置人心脏瓣膜类型相关,机械瓣置换术出血事件较生物瓣置换增加有显著性意义.低强度抗凝与标准强度抗凝比较,血栓栓塞并发症及严重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中国人群低强度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标准抗凝相当,华法林抗凝治疗INR比值维持在1.8~3.0范围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医师-临床药师协作抗凝管理在瓣膜病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出院6个月内仍持续治疗并完成随访的瓣膜病型房颤患者17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85例)和研究组(87例)。对照组患者就诊于心内科门诊并接受华法林剂量调整;研究组患者接受医师-临床药师协作的华法林抗凝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率、华法林剂量稳定患者比例、抗凝药物知识、服药信念、服药依从性等。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体重、烟酒嗜好、瓣膜病类型、合并疾病、入院INR、入院时抗凝知识评分、入院时服药信念评分、入院时服药依从性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INR达标率[52.17%(191/368)比41.02%(121/295),χ2=8.178,P=0.004]、华法林剂量稳定患者比例[74.71%(65/87)比56.47%(48/85),χ2=6.349,P=0.012]、抗凝药物知识评分[(11.03±2.25)分比(10.08±1.86)分,t=3.018,P=0.003]、服药信念得分[(12.23±2.07)分比(11.67±1.48)分,t=2.042,P=0.043]、服药依从性评分[(7.36±0.89)分比(7.04±1.10)分,t=2.112,P=0.036]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医师-临床药师协作抗凝管理团队,可以提高抗凝管理水平,提高患者的华法林抗凝知识,增强患者的服药信念,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提高华法林抗凝达标率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分析我国心脏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出血原因。方法: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服用华法林患者102例,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8例,二尖瓣置换术(MVR)55例,双瓣置换术(DVR,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置换术)19例。监测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凝血酶原时间(PT)值及国际标准比值(INR),观察患者的出血和血栓栓塞事件。结果:术后25例发生32次一般性出血,PT出现不同程度延长,INR多数超过2.5。结论:出血是华法林抗凝治疗最主要的不良反应,而抗凝过度、饮食、药物联用等是出血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换瓣术后抗凝治疗应在严密监测下进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前瞻性、随机、单中心研究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管理模式对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1月南部战区总医院眼科就诊并手术治疗的92例视网膜脱离(R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微信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微信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基于微信平台的管理模式,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干预前后心理情绪进行评估,采用生命质量核心量表(QLQ-C30V3.0)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  护理后,微信组患者SAS、SDS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微信组颈背部肌肉酸痛、头痛头晕、失眠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17% vs. 19.57%、2.17% vs. 13.04%、2.17% vs. 15.22%,χ2=7.180、3.866, 4.929, 均P<0.05)]。护理后,微信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微信组满意度为95.65%(44/46),高于对照组的80.43%(3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9,P=0.024)。  结论  基于微信平台的管理模式有助于缓解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的焦虑抑郁情绪,促进患者生活质量及满意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信群对血液科患者进行高效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血液病患者,按病种入微信群,由血液科医师专人负责相应微信群进行管理。结果分病种共建立10个微信群,加强医患联系后,满意度由92.2%上升至99.2%,平均住院时间由(10.1±2.5)d下降至(8.9±1.8)d,医疗投诉、纠纷逐年减少。化疗后患者进行微信群管理,及时复诊率由70.8%上升至95.8%(P=0.000),粒缺发生率由47.1%下降至30.9%(P=0.109),低细胞期感染率由37.5%下降至15.5%(P=0.006),出血发生率由20.8%下降至4.2%(P=0.004)。结论微信群增加了患者的信任度、满意度,提高了依从性,可作为一个可靠的医患互动平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微信管理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出院患者心脏康复延续性护理中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3月在温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行PCI术的冠心病出院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宣教和手册,观察组除常规出院宣教和手册外,建立微信群,制定8周的康复计划。分别于患者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评价比较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再就诊再住院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达标情况。  结果  观察组出院后3个月、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分别(79.22±8.52)分、(79.42±7.80)分,优于对照组的(61.38±8.29)分、(62.74±11.45)分(均P < 0.05);观察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再就诊次数、再住院次数及胸痛不适发生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观察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6个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6.0%和12.0%,均低于对照组的22.0%、42.0%(均P < 0.05);观察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心血管危险因素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达标率分别为94.0%、92.0%、98.0%,均优于对照组的70.0%、66.0%、72.0%(均P<0.05)。  结论  采取微信管理的延续护理方式能有效控制冠心病PCI术后出院患者的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降低再就诊、再住院率,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无延时比伐芦定联合仅冠脉内替罗非班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3月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50例AM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 试验组(无延时组,75例)和对照组(延时组,75例)。观察2组患者术后TIMI血流分级(TFG)及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cTFC),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回落(STR)情况,术后第7天心功能指标,术后30 d内所有出血事件及术后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  结果  2组TFG、cTFC、术后90 min心电图STR(Z=0.524,P=0.770)、MACE(1.3% vs. 0,P=0.999)、左心室射血分数[(49.5±6.6) vs. (50.6±5.7),t=-1.092,P=0.276]、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0.0±8.9) mm vs. (51.2±7.6) mm,t=-0.888,P=0.376]及室壁运动异常(86.7% vs. 90.1%,χ2=0.597,P=0.44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30 d内出血事件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 vs. 18.7%,χ2=6.221,P=0.035)。  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接受直接PCI的患者,无延时比伐芦定联合仅冠脉内替罗非班方案,疗效确定且具有更佳的安全性,是临床实践中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冠状动脉血栓抽吸导管在闭塞冠脉远段给予替罗非班、肝素及造影剂对伴高血栓负荷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连续入院并进行急诊介入干预的急性STEMI患者376例,根据临床最终处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支架及血栓抽吸,n = 322例)和研究组(抽吸导管闭塞血管远段处理,n = 54例)。比较两组术后术后心肌水平再灌注情况(TIMI血流分级)、围手术期出血事件,住院期间死亡,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研究组较对照组术后TIMI血流3级率无显著性差异(95.3% vs 96.3%,P > 0.05)。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低血压、心室颤动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两组远端血管分支栓塞、无复流的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两组围手术期大出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两组均无脑卒中事件发生,两组MACE事件无显著性差异(7.7% vs 11.1%,P > 0.05)。两组发生急性心衰无显著性差异(6.8% vs 7.4%,P > 0.05)。  结论  经血栓抽吸导管在闭塞血管远段给予抗栓及造影法对伴高血栓负荷的急性STEMI患者可有效改善心肌水平的灌注,降低围手术期的风险,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误吸风险分级护理神经内科老年患者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绍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82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入院护理评估和干预,内容包括:入院宣教、常规饮食指导、出院指导等。观察组根据GUSS评分进行误吸风险分级,然后依照误吸风险分级给予针对性护理。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误吸发生率、吸入性肺炎发生率、GUSS吞咽功能评分,同时对比患者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误吸发生率和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分别是为7.69%和2.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16%、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96、9.867,均P < 0.05)。观察组GUSS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是(16.87±3.12)分、(95.23±2.0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6.87±3.12)分、(90.41±2.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9、15.481,均P < 0.05)。   结论   误吸风险分级护理能够有效地降低神经内科老年患者误吸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介入导丝或硬膜外导管在宫、腹腔镜联合输卵管修复手术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临床运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6月至2019年8月于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因输卵管阻塞引起不孕症74例患者。根据术中是否在输卵管内植入介入导丝或硬膜外导管辅助输卵管吻合,将患者分为导丝辅助缝合组31例与常规缝合组43例。   结果   导丝辅助缝合组与常规缝合组比较,手术缝合时间(16.871±3.052) min vs (19.488±5.795) min(F = 5.256,P = 0.025),输卵管缝合补针数[0(0-0)] vs [0(0-2)](χ2 = 4.963 ,P = 0.032),美兰液渗漏率[5/31(16.1%)] vs [14/44(31.8%)] (χ2 = 3.938,P = 0.047),术后造影通畅率[70/76(92.1%)] vs [29/37(78.3%)](Z = 2.409,P = 0.016),导丝辅助缝合组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手术总体时间(130.161±20.584) min vs (122.907±15.053) min (F = 3.070,P = 0.083),3~24个月宫内累计妊娠率[14/31(45.2%) vs 17/43(39.5%)](F = 0.234,P = 0.6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宫、腹腔镜联合输卵管吻合术中通过导丝及硬膜外导管辅助缝合输卵管,手术缝合时间短,手术野清楚,缝合相对简单可靠,术后通畅率高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家庭医生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实施者,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抓手,而当前对中青年的健康管理研究较为欠缺。本研究探索中青年人群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现状并分析影响社区就诊的主要因素。   方法  于2019年8—9月期间在上海市北外滩街道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040份,回收有效问卷993份。在控制了基本人口特征后,本文分别检验了社会经济地位、健康状况、基本医疗保险、签约状况、家庭医生认知状况对中青年人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影响。   结果  中青年人群曾就诊社区的比例为40.72%,前往社区的主要服务利用内容为基本诊疗(73.82%)。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与小学及以下人群相比,初中、高中、本科、硕士教育水平人群社区就诊概率是其72.1%、37.1%、32.8%、26.9%(均P < 0.05);非慢病患者仅为慢病患者社区就诊38.4%(P < 0.05);社会医疗保险覆盖人群社区就诊概率更高(OR=2.385,P < 0.05);签约家庭医生者社区就诊概率是未签约者3.701倍(P < 0.05);对家庭医生认知程度越高其社区就诊概率越高(P < 0.05)。   结论  中青年人群社区就诊以基本门诊为主,社会经济地位、健康状况、基本医疗保险、签约家庭医生、家庭医生认知程度是影响中青年人群社区就诊的重要因素。当前对中青年人群的关注度远低于老年人群等重点人群,本文建议加强对中青年群体的关注与研究,研制适合中青年人群特征的签约管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轻度血小板减少症是否与剖宫产妇女产后出血风险相关。  方法  将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在云南省昆明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接受剖宫产的所有妇女纳入研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血小板浓度将研究对象分为血小板计数正常(≥150000/μL)组与轻度血小板减少症(100000~149000/μL)组,观察产妇产后出血、输血、伤口并发症(手术部位感染、裂开或血肿)和产后急诊就诊情况。  结果  在918名女性中,832名(90.6%)的血小板计数正常,86例(9.4%)有轻度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正常的女性与轻度血小板减少症的女性相比,产后出血(13.5% vs 14.0%,OR = 1.16,95%CI 0.88~1.54,P = 0.801)、需要输血(6.5% vs 6.7%,OR = 1.34,95%CI0.80~2.24,P = 0.622)、伤口并发症(4.5% vs 5.4%,OR = 1.53,95%CI 0.88~2.64,P = 0.494)或产后急诊就诊(9.0% vs 10.7%,OR = 1.37;95%CI0.92~2.03,P = 0.346)的风险没有差异。  结论  剖宫产妇女的术前轻度血小板减少症与产后出血、输血、伤口并发症或产后急诊就诊等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