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总结具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和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功能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用于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初步经验。方法17例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心衰患者接受了CRT-D治疗,其中6例患者接受了具有心衰预警功能的InSyncSentry。基础病因为扩张性心肌病12例,缺血性心肌病5例;13例患者既往有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发作病史。结果17例患者均成功置入CRT-D,左室导线平均起搏阈值为1.6V,除颤阈值≤20J,无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13个月,5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诱发的电击除颤。1例置入InSyncSentry的患者由于心功能恶化出现2次心衰报警事件,药物治疗后好转。结论CRT-D置入手术相对安全,不仅能改善患者心功能,而且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长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心室再同步(CRT)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长期疗效及病死率.方法:49例CHF患者中,男40例,女9例,年龄31~82(56.3±11.0)岁.均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其中扩张型心肌病36例,缺血性心肌病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4例.所有患者心电图为窦性心律,ORS波>130 m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0 mm,左室射血分数(LVEF)<35%伴二尖瓣反流.49例中置入CRT40例,置入CRT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9例.观察患者起搏器置入前,置入后1、3、6、12、24、36、48、60个月的心功能各项参数、生活质量(QOL)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病死率与心血管事件.随访12~87(25.5±15.6)个月.结果:①并发症:电极脱位4例,囊袋出血2例;②病死率及死因:死亡15例(30.6%),其中CHF恶化死亡7例,心性猝死6例,非心源性死亡2例,49例患者中12例(24.5%)21次发生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其中3例CRT-D患者发生12次VT/Vf均被CRT-D成功纠治,3例CRT患者各发生1次VT/Vf经体外除颤纠治,6例CRT患者各因发生1次VT/Vf死亡;③心功能变化及QOL评分:37例(75.5%)患者LVEF、6 min步行距离、心功能NYHA分级等心功能评价指标术后持续改善,11例(22.4%)患者心功能评价指标术后改善后再次恶化,1例无明显变化;49例患者QOL评分均较术前提高,LVEDD术后12个月明显缩小.结论:CRT治疗CHF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6 min步行距离、LVEF,缩小LVEDD,逆转左室重构;长期治疗,疗效巩固并能降低CHF导致的病死率,CRT-D可同时防治CHF及猝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行轨道法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或CRT除颤器(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因无法行冠状静脉窦植入CRT/CRT-D左室心外膜电极的心衰患者6例,通过穿刺房间隔先后建立股静脉-房间隔-股动脉轨道和股动脉-房间隔-锁骨下静脉轨道,完成左室心内膜电极植入术,并比较手术前后心脏超声、心电图及心功能指标。结果 6例患者均成功通过轨道法植入CRT/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术后1周随访QRS时限较前明显缩窄[(140.83±10.52)ms vs(166.83±13.60)ms,P<0.05],射血分数较前明显增加[(0.37±0.05)vs(0.27±0.04),P<0.05],心功能NYHA分级较前升高1~2级,患者心慌、胸闷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例发生左室电极穿孔,床边心脏超声示心包少量积液,予以左室电极重置后好转,其余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轨道法植入CRT/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安全、有效,是部分无法通过冠状窦植入心外膜电极的重要辅助术式。  相似文献   

4.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心力衰竭(心衰)的疗效,分析这类患者CRT反应的可能原因。方法 2003年3月至2007年3月接受CRT合并房颤的难治性心衰患者5例,4例为扩张型心肌病,1例为缺血性心肌病,NYHA心功能Ⅲ~Ⅳ级。4例经冠状窦途径成功置入左室电极,1例冠状窦途径失败后行右室双部位起搏(流出道间隔部和心尖部)。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2±1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NYHA分级提高0+~2级;生活质量和活动耐力均有改善。平均双室起搏比例(90±9)%,其中第2、4、5例术后频发室性早搏,平均双室起搏比例偏低(77%~83%)。第2例加用胺碘酮后比例由83%升至95%,NYHA分级提高2级。5例患者先后于术后1~33个月死亡,直接死亡原因为室性心律失常者2例,心衰恶化者3例。结论 CRT同样可以使合并持续性房颤的难治性心衰患者受益,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活动耐力。保证完全的双室起搏是合并房颤的心衰患者对CRT反应的关键因素之一。合并房颤的难治性心衰患者可能更需要在严重心衰早期积极地选择CRT。部分合并房颤的难治性心衰患者,在行CRT同时应考虑植入除颤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心室再同步心脏转复除颤器(CRT-D)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方法9例均为男性,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ORS波时限>130m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0mm,左室射血分数(LVEF)<0.35伴二尖瓣返流,均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病史。观察患者CRT-D置入前,置入后1,3,6,12,24及36个月的心功能各项参数变化、生活质量(QOL)评分以及并发症、心血管事件。结果随访22.6±6.7(13~35)个月,发生术中心力衰竭加重和术后电极脱位并发症各1例;CRT-D治疗期间无死亡,LVEF、心功能NY-HA分级等心功能评价指标术后持续改善,QOL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3例发生12次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均被CRT-D成功纠治。结论CRT-D能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力衰竭导致的病死率;同时还可防治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6.
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总结应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体会。方法:选取的6例CHF患者均为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且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史,体表心电图QRS波0.12s,术前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提示存在心脏收缩不同步,药物治疗无效。置入CRT-D。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CRT-D置入术中右心房、左心室起搏电极感知和起搏参数均符合要求,右心室除颤电极的感知、起搏及除颤阈值良好。起搏前QRS时限平均189ms,起搏后平均142ms。随访6~36个月,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LVEF术前平均0.33,术后6个月平均0.47。6例患者随访期间共发生室性心动过速2次,CRT-D均以31~34J的能量1次除颤成功。结论:CRT-D不仅可有效改善CHF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LVEF,改善心功能。同时可有效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7.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领域的重要进展之一,但同时已经陆续出现CRT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报道。CRT致心律失常的可能作用机理一方面是手术操作加重心力衰竭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心室肌复极顺序、跨室壁复极离散、QT间期等电生理参数的影响。加强术前评估、术前准备,轻柔术中操作,优化术后药物治疗可减少CRT所致室性心律失常。对大部分患者置入CRT-D是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CRT)和心脏再同步化除颤器(CRT—D)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择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5例,男性10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7.2±9.4)岁。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6例置入CRT,9例置入CRT—D,观察起搏器伤口及临床症状、体征,随访心电图、胸部X片、超声心动图,评估疗效。结果置入CRT患者中1例8个月后猝死;1例术后1个月出现膈肌跳动,再次手术1个月后仍有膈肌跳动,关闭左室电极,之后失访。置入CRT—D患者中2例发生持续性室速,自动除颤成功;1例术后15个月死于肺部感染;1例术后14个月出现囊袋皮肤发黑,清创后在同侧胸大肌下方置入原起搏器;1例术后19个月出现囊袋破溃,取出起搏器后5d死于室颤。剔除失访1例,术后6个月10例患者临床指标、超声测定指标好转,心功能改善,有效率71.4%。结论CRT能改善大部分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CRT—D对预防猝死有效。再同步化治疗的囊袋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CRT-D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以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具有CRT和ICD功能的CRT-D已开始应用于临床.本文初步总结CRT-D的临床应用.方法 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CHF患者,合并左束支阻滞、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增大,而且既往有室性心动过速病史.其中扩张性心肌病3例,缺血性心肌病1例.接受组织多普勒检查证实存在心脏运动不同步后,接受了CRT-D治疗.结果 4例患者均成功植入CRT-D.左心室起搏导线植入到心脏后静脉3例,心脏侧后静脉1例.术中测试除颤能量≤20 J,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从0.34增加至0.42。结论 CRT-D植入技术难度大,风险高,但其安全性肯定.鉴于其显著疗效,建议同时满足CRT和ICD适应证的患者应该接受CRT-D治疗.  相似文献   

10.
左室电极起搏位置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左室电极在左室游离壁不同位置起搏对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110例扩张型心肌病或高血压病合并慢性左心衰患者均符合CRT植入指征而接受CRT术,术后根据后前位和左前斜位的胸部X线影像,左室电极导线植入部位分为前壁、侧壁、后壁和后基底部。术后12个月,分别查心脏超声、心电图等,分析心功能、心电图QRS波时限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容积变化。以心功能(NYHA)分级至少改善1级或LVEF升高25%以上定义为有效。结果由于患者心脏静脉变异和组织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左室电极导线分别被植入前壁4例、侧壁68例和后壁37例、后基底部1例。术后3例因心功能恶化死亡,2例发生猝死,1例术后第9天因肺部感染死亡。术后12个月,104例生存者中,有效9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7.5%。左室电极位于侧壁组的有效率(92.4%)明显高于后壁组(85.7%)(P<0.05)。前壁或后基底部的5例均无效。结论 CRT对慢性心衰患者有效,其疗效与左室电极起搏位置密切相关,左室侧壁或后壁是左室电极导线的理想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疗效,比较房室结消融术及药物控制心室率两种方法疗效的差异。方法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符合CRT植入适应证并接受CRT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术,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房室结消融组以及药物治疗组,术后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改善等情况,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共人选了26例患者,其中房室结消融组14例,药物控制组12例。术前两组患者间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用药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T术后随访结果,房室结消融组双心室起搏比例100%,药物治疗组双心室起搏比例72.0%±9.7%。与药物治疗组相比,房室结消融组LVEDD略有缩小[(61.0±6.9)mm对(62.0±7.8)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LVEF改善明显(0.41±0.06对0.35±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提示房室结消融组疗效更佳。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CRT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CRT术后行房室结消融可以提高有效的双心室起搏比例,进一步提高CRT疗效。  相似文献   

12.
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及除颤器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应用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及除颤器(CRT-D)的初步体会和随访结果。方法病例入选标准①左室射血分数(LVEF)≤0.35;②QRS波时限≥120ms;③快速室性心律失常;④心功能分级Ⅱ~Ⅳ级。采用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左室电极置入冠状静脉后侧分支或后分支,右室电极置入右室心尖,右房电极置入右心耳。结果3例均成功置入CRT-D,无严重并发症。左室电极1例置于心脏侧后静脉,另外2例置于心脏后静脉。除颤测试,2例为20J能量1次除颤成功。另1例20J、30J能量除颤未成功,通过调整除颤波斜率,30J成功除颤。随访期间,3例心功能分级、射血分数均有改善,心室起搏比例均超过95%。2例发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经抗心动过速起搏或除颤治疗成功转复。结论CRT-D能恢复心脏同步活动和识别、转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行CRT的患者32例,其中12例植入再同步心脏转复除颤器(CRT-D)。32例中30例为窦性心律,2例为房颤心律。随访21.5±6.2个月,观察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6分钟步行距离(6MWD)、因心功不全住院时间等。结果 32例植入CRT(D)患者中,有24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功分级降低,LVEF和6MWD增加,QRS波时限、LVEDD减少,因心功不全住院时间明显减少约24.5%(p<0.05)。8例患者心功能没有明显改善,但因心功不全住院时间减少约8.3%(p<0.05)。4例患者记录到室性心律失常事件(12.5%),2例室速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有效转复,2例患者因室颤而放电,均成功转复,CRT-D均能有效识别和转复。结论 CRT可明显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缓解临床症状,植入CRT-D可有效预防心源性猝死(SCD)。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逆转心肌重构,称之为CRT超反应.本文主要分析CRT术后,患者超反应的预测因子.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共有124例随访资料完整的CRT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纳入分析,分为超反应组及其他反应组.并在CRT术后第6个月随访时,进行临床评估及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NYHA分级)提高≥1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0.45或增加2倍以上称为超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在基线状态除QRS时限[(160.2±36.1)ms对(139.6±32.5)ms,P=0.01],完全左束支阻滞比例(95%对82%,P=0.02)、心力衰竭症状出现时间[(21.0±14.6)个月对(36.0±25.3)个月,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参数在基线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17%的患者出现超反应.6个月随访时超反应组与其他反应组在心功能分级、脑钠肽(BNP)、QRS时限、LVEF及因心力衰竭住院率方面有明显改善.结论 完全左柬支阻滞及心力衰竭症状出现较短的患者CRT反应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微创胸腔镜心外膜电极导线技术和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技术完成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北京安贞医院2007年4月至2009年6月的28例进行CRT治疗的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病例资料.治疗前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心力衰竭伴心脏不同步.所有患者右心房和右心室电极导线均在X线引导下植入,左心室电极导线植入中,10例采用微创胸腔镜心外膜电极导线技术(组1),其中有3例因为冠状静脉窦电极无法植入而转入外科.18例采用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技术(组2).组1患者在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下测试左心室侧壁不同位置,寻找同步效果最理想的位置,并使用无损伤缝线固定左心室心外膜电极.围术期和随访5~24个月监测心脏结构、功能和同步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电极导线放置顺利.组1患者术后顺利拔除气管插管,除1例发生肺炎外无明显并发症.2组患者术后均临床症状改善顺利出院.随访结果显示:组1左心室最大收缩延迟时间由术前(390.7±42.1)ms缩短为(135.7±37.2)ms,左心室不同步指数(Ts-SD)由术前的(143.7±30.1)ms降为(50.3±22.3)ms,心室间机械延迟(IVMD)由术前(57.7±24.9)ms降为(27.0±10.8)m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由术前0.320±0.007升到0.400±0.006,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由术前(71.3±12.8)mm降低为(62.3±6.5)mm.组2结果显示:左心室最大收缩延迟时间由术前(396.7±36.1)ms缩短为(293.7±119.2)ms,Ts-SD由术前的(147.7±22.1)ms降为(96.3±34.3)ms,IVMD由术前(59.7±35.9)ms降为(27.0±25.8)ms.LVEF由术前0.281±0.077升到0.330±0.076,LVEDD由术前(71.3±9.8)mm降为(67.3±9.5)mm.其中组1在改善左心室最大收缩延迟时间和Ts-SD方面优于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同步治疗技术均可以获得较好的心力衰竭治疗效果,其中微创胸腔镜心外膜电极技术完成心力衰竭CRT治疗对于非严重心功能不良者安全可行,而且由于心外膜电极导线在左心室侧后壁位置的良好选择性,使其可以更好地纠正左心室内部的不同步运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治疗;左心室导线采用经心脏静脉血管径路植入或开胸直接缝合左心室心外膜导线。植入术后定期随访,分析患者心功能、活动耐量、生活质量评分、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等指标的变化,评价CRT的临床疗效,测试起搏参数并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优化AV间期和VV间期。结果21例患者成功植入CRT,其中3例患者因心脏静脉血管畸形而采用开胸植入左心室心外膜导线。平均随访(9.8±9.5)个月,死亡3例;2例患者因心力衰竭症状复发再住院;其余患者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评分、活动耐量较植入术前有显著改善;植入术后1个月LVEF明显提高(0.31±0.06对0.37±0.05,P〈0.01);二尖瓣反流程度[(2.24±0.89)级对(1.43±0.75)级,P〈0.01];LVEDD植入术后6个月明显减小((71.91±8.38)mm对(68.82±10.80)mm,P〈0.05];QRS时限分析显示CRT治疗有效组术后明显变窄((162.50±24.08)ms对(142.50±19.15)ms,P〈0.05],无效组变化不明显[(148.00±10.95)ms对(138.00±4.47)ms,P〉0.05]。1例患者左心室导线脱位。右心房和右心室起搏导线的阈值、感知灵敏度及阻抗均在正常范围,左心室导线各参数,除1例患者阈值升高外余均正常。3例开胸植入心外膜导线患者除1例于植入术后第5个月心脏性猝死,余2例分别随访18个月和26个月,左心室导线阈值分别为0.5V/0.4ms和1.0V/0.4ms。CRT治疗的总临床有效率为76.2%。结论CRT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有效,能恢复患者心脏电活动和机械活动的同步性,显著改善心功能。QRS时限变窄是CRT疗效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In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n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despite optimal medical therapy, implantation of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defibrillation (CRT-D) devices has been shown to improve symptoms and mortality. In this report, we describe a case of a patient with ischaemic cardiomyopathy who developed incessan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 after undergoing an upgrade from an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to a CRT-D device. The patient required multiple anti-arrhythmic agents, removal of the coronary sinus lead, an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to control VT. Thus, in rare patients, the CRT devices may potentially cause 'proarrhythmia' with serious consequ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