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黄葵  刘建 《国际呼吸杂志》2005,25(12):954-955
患者,男性,83岁,2004年2月15日因“反复胸闷,气促两年余,再次复发一天,加重两小时”入院。患者两年前就有胸闷气促的症状,与劳力相关。在2002年7月因为心前区疼痛就诊,诊断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同年9月出现阵发性房颤。此后一直使用利尿剂、阿司匹林、美托洛尔、缬沙坦、阿托伐他汀、地高辛进行治疗。2003年夏季因为反复胸痛在我院诊治,提示再次发生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2004年2月14日夜间出现胸闷、心慌和气促,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凌晨3时又突发胸闷、心悸,并出现轻度的意识模糊。请急诊“120”后,查手指血糖1.9mmol/L,心肌酶谱…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及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心电图所显示的ST段是否抬高将其分成甲组和乙组。甲组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乙组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就分析的结果对其治疗进行指导。结果甲组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数有糖尿病及心绞痛等病史,且患者的冠状动脉出现侧支循环,极易发生弥漫性病变;乙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极易发生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其冠状动脉病变多发于单支。两组患者致死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心绞痛、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更易发生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且其冠状动脉病变多发于多个分支,极易并发于多个侧支循环,其治疗预后情况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5年8月收治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各54例作为研究对象。结果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吸烟、胸痛、心律失常的几率要显著大于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更易出现糖尿病、冠心病、心绞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患有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的CK-MB、c Tn I等生理指标也要明显高于后者。结论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临床上容易出现胸痛和心律失常,患有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临床上容易出现糖尿病、冠心病、心绞痛,可根据以上临床特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辅助判断,从而尽快确定患者的病情,及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与临床资料完整的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83例,以及同期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09例,分别就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侧枝循环形成情况及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单支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少(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三支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90%的狭窄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但<90%的狭窄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少(P<0.05),而两组间血管100%闭塞情况相似(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Ⅱ级以上的侧枝循环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见(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既往心绞痛与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多见(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明显要低(P<0.01),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致死性心律失常等严重急性并发症比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明显要少(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住院期间死亡率和随访3年的冠心病死亡率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相似(P>0.05),而梗死后心绞痛比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则明显增多(P<0.05)。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相对复杂,多支及严重狭窄病变多,发作前多已有缺血预适应,且侧枝循环多见,这是心肌梗死形成非ST段抬高的主要原因,也决定了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急性心肌梗死12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抬高分为两组,对比分析其临床特征,从而用于指导治疗.结果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既往多有糖尿病及心绞痛病史,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较弥漫,有侧支循环建立;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易合并有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表现,冠脉病变多为单支,两者死亡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易发生于糖尿病患者,既往有反复心绞痛发作病史,冠脉病变多为多支,多有丰富侧支循环,但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73岁。因“反复胸闷4年,支架术后2年,活动后胸闷气促1个月”于2004年5月17日收入院。2年前因陈IB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在我院行急诊FIEA 内支架置入术,术后偶感胸闷,1个月前出现胸闷加剧伴气促,为进一步诊治就诊。既往有高血压及慢性结肠炎病史。入院查体:体温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性,81岁,病案号:0103914,因“反复胸闷痛半年,加重伴气促5天”于2004年9月1日入院。患者既往有半年的劳累后心前区闷痛病史,门诊间断服用欣康片、肠溶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8月27日患者劳累后突然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伴气促,持续约30分钟,休息后症状不能明显缓解。在当地医院就诊:查心电图示ST波V-V3弓背向上抬高,Q波出现;心脏彩色B型超声波显示LVEF 50%,符合冠心病及心肌梗死改变,左室收缩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8.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8岁,因反复胸闷、胸痛10年,加重伴气短1周于2013年12月10日收入我院心内科接受治疗。患者入院前10年因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入院前1周患者因受凉后出现胸闷、胸痛伴气短,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咳嗽、白痰,自服硝酸异山梨酯2~3 min症状缓解,但反复发  相似文献   

9.
王欢  王博  刘丽媛  刘毅  廉坤  陶凌  李成祥 《心脏杂志》2020,32(2):219-220
正1临床资料选取2020年1月24日至2020年2月27日共34天我科急诊收治的66名患者。收治患者均属于心血管危急重症: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为顽固性难治性心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患者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静息性心绞痛及轻微体力活动诱发心绞痛;心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首次发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选择首次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50例(ST段抬高组)和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50例(非ST段抬高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并发症、心功能以及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T段抬高组起病急,主要以剧烈胸痛为主,就诊时间较早,非ST段抬高组首发症状多样。ST段抬高组总并发症、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组(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非ST段抬高组(P<0.05)。与ST段抬高组比较,非ST段抬高组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较多,3支病变、侧支循环比例较高(P<0.05,P<0.01)。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起病急,并发症多,影响心功能,应积极尽快实施血运重建,以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但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往往较重。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预后与起病急缓、透壁性心肌坏死范围等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的改变状况与冠脉病变之间存在的相关性。方法本次研究实验时段设置为2017年1月-2019年4月,在该时段内对我院数据库进行调查,录入90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开展实验,同时录入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0例作为对比,记录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的冠脉病变状况分析,组间差异。结果相较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三支病变例数来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患者三支病变例数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状况与冠脉病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患者主要表现为三支病变。  相似文献   

12.
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ST段持续抬高的预后意义。方法入选2003年7月至2006年6月92例首次急性ST段抬高性前壁心肌梗死的连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静息心电图Q波导联是否存在ST段抬高,将患者分为2组,即ST段抬高组(52例),非ST段抬高组(40例)。结果ST段抬高组入院后CK-MB水平[(140±21)U/L]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组[(90±15)U/L],其他一般临床资料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时两组心脏超声资料显示,ST段抬高组心功能较差,平均经过2年随访,复查心脏超声,两组心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ST段抬高组心脏功能仍较非ST段抬高组差。结论AMI后ST段持续性抬高,与较大面积的梗死、较差的心功能有关,并在随后的2年中,更易发生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既往冠心病病史、糖尿病是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半年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TnI≥0.8μg/L、入院时静息心率>100次/min和白细胞水平三个因素是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半年死亡终点事件的预后危险因素;入院时静息心率>100次/min和出院后半年持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Ⅰ类是两个因素是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半年发生次要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预后的相关因素包括既往冠心病病史、糖尿病、cTnI≥0.8μg/L、入院时静息心率>100次/min、白细胞水平,临床应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T-proBNP的水平与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TproBNP水平有无差异。方法对201例即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又距离发病时间小于12小时的病人,入院后立即采静脉血3毫升,使用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飞测"免疫荧光检测仪检测NT-proBNP;根据心电图分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与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将两组的NT-proBNP进行对比观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NT-proBNP的水平明显高于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NT-proBNP水平,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NT-proBNP的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时冠状动脉是否完全闭塞,导致心肌细胞坏死的多少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心电图改变的联系。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0月在我院实行治疗的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心电图改变的情况,并观察其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与发生类型。结果经检测,在46例患者中出现心电图典型表现患者34例(73.91%),非典型表现患者12例(26.09%),典型表现患者比例高于非典型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ST段抬高患者中出现心律失常患者20例(58.82%);在非ST段抬高患者中出现心律失常患者3例(25.00%),ST段抬高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非ST段抬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类型方面,主要发生仿型与结性早搏、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与过缓等心律失常现象,但各类型心律失常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段抬高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主要特征,在此范围内的患者,其心律失常发生率要远远高于非ST段抬高患者。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与急性冠状脉缺血相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根据心电图ST段的表现分为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ST段抬高型即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又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探究出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滴注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情况以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以常规治疗为基础,静脉滴注参芪扶正注射液进行治疗,可以降低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含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非ST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早期(12h内)溶栓和介入治疗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益;然而,对于非ST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是否采取及早介入治疗仍有争议。  相似文献   

19.
<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反复发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是引起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发病的最初几小时内,心肌严重缺血坏死,心电极不稳定,以室颤最为危险,是心肌梗死患者猝死的重要原因。在急性心肌梗死幸存的人群中,50%以上死于致命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关研究指出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2%)低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0%~  相似文献   

20.
许多临床研究已经涉及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对于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溶栓时代的循证医学资料显示,ST段抬高急性心梗患者合并室速是近、远期死亡率增高的强烈危险因素。国外有资料报导,尽管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2%)低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10%~13%),但同样影响患者的远期预后。目前缺乏中国人相关资料。本组通过单中心回顾性注册资料,探讨NSTE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患者近、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