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MSCT对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06年1月—2012年3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PSH病例。其中女6例,男2例;年龄27~61(43±8.1)岁。8例术前均行胸部CT平扫,其中6例增强扫描,对8例病例均进行螺旋扫描,薄层重建及多平面重建。结果右肺4例,左肺4例;CT平扫示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肿块4例,3例边缘有浅分叶,1例形态不规整;病灶内伴有钙化3例;晕征2例。增强扫描6例均不同程度强化;3例通过薄层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清晰显示贴边血管征。结论利用MSCT增强扫描薄层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综合分析病灶形态特征,肿瘤周围及内部细微结构以及肿瘤与邻近血管关系等典型的特征性CT表现,对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诊断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肺硬化性血管瘤二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硬化性血管瘤少见 ,其影像学表现报道不多。笔者搜集 2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 ,结合文献复习其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 ,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例 1 男 ,4 5岁。咳嗽半年 ,胸痛 2个月。查体无阳性体征。 3个月前胸片示左上叶纵隔旁软组织密度结节影 (图1) ,结核抗体阳性 ,经抗结核治疗 ,症状无改善。复查胸片显示病灶大小无明显变化。CT平扫及薄层扫描示 :左上叶前段类圆形结节影 ,直径约 1.5cm ,界清 ,边缘有小突起及点状钙化 ,但无毛刺及明显分叶 ,周围无卫星灶。CT值 2 2~2 7HU ,密度较均匀 (图 2 )。薄层增强CT(1mm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经手术或CT导引下穿刺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20例,20例均做了64层螺旋CT检查,其中12例行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呈圆形7例,椭圆形9例,类三角形4例,肿瘤边缘清晰,3例病灶可见浅分叶。肿瘤密度欠均匀,9例病灶内部或边缘见点状钙化,3例病灶周边可见"含气裂隙征"。12例增强扫描,4例呈斑片样强化,7例肿瘤呈均匀一致性明显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病灶内部密度均匀,4例肿瘤边缘肺门侧见"贴边血管征"。结论多层螺旋CT层厚薄,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增强扫描的时间分辨率高,可以显示病灶内部的细微钙化及增强特征,较普通CT确诊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活检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9例,对其CT表现和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9例中,按部位区分:左肺上叶2例,左肺下叶2例,右肺中叶4例,右肺上叶1例,均为单发病灶;按病灶形态区分:7例为结节状影,境界清晰,1例为长条状,1例为楔形影.CT平扫9例均呈软组织密度,1例边缘可见点状钙化,3例内部可见气体,呈空气新月征,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均明显强化,其中1例可见血管贴边征.结论 肺硬化性血管瘤在CT平扫中具有良性肿瘤的普遍性特点,空气新月征及增强扫描对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CT表现。结果:18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6例表现为中央型,12例为周围型;5例表现为类圆形,2例为卵圆形,9例为浅分叶状,2例为不规则形;1例见晕征,9例见贴边血管征,18例均未见毛刺征。14例行CT动态增强扫描,其中12例表现为明显强化。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于中年女性的肺内孤立性结节,边缘光整,无毛刺征,可伴有晕征和/(或)贴边血管征,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应考虑到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肺硬化性血管瘤CT分析(附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CT形态学及强化扫描表现特点。方法:1996-2001年经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肺硬化性血管瘤。4例病灶均经薄层(3.0mm)CT平扫和对病灶中心层面进行延迟7min动态CDT增强扫描。分析病灶形态学表现,计算病灶平扫CT值与增强后病灶内部最大强化CT值差,简称CT增强值。结果:4例病灶形态均表现圆形、边缘光滑、无分叶、无毛刺和卫星病灶,病灶大小均在3.0cm以内。增强扫描4例病灶均呈明显强化,CT增强值为70-130HU,延迟扫描6min病灶强化仍较明显。结论:病灶呈圆形、边缘光滑、无分叶、无毛刺和卫星病灶,病灶大小多在3.0c,以内,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强化持续时间长为肺硬化性血管瘤CT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7.
赵升  李鹏  季云海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12):1777-1777
患者女,43岁.体检发现左下肺阴影.患者无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临床检查无阳性体征.胸部后前位X线片示:左肺下叶背段近肺门处一类圆形肿块影,边缘光整,大小约3 cm×3 cm(图1).CT平扫示:肿块位于下叶背段支气管开口处,呈圆形,未见分叶,内部为软组织密度,尚均匀,未见钙化、坏死等(图2、3).增强扫描肿块前分强化明显,前缘与左肺动脉后壁相连(图4).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CT及X线拟诊:左肺下叶背段占位性病变,良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8.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X线、CT、PET-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左肺发病10例,右肺7例,单发病灶16例,多发1例2个病灶;除2例出现分叶外,其余病灶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结节影.12例行CT检查,1例见多发不规则钙化,平扫时硬化性血管瘤呈均匀等密度,9例增强扫描后病变呈明显强化;1例在PET-CT上未见显影剂浓聚.结论 胸片有助于硬化性血管瘤的检出,但定性诊断困难,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其诊断价值较高.PET-CT可以判断硬化性血管瘤的良、恶性,但其检查费用昂贵.  相似文献   

9.
周坦峰  张汉松  范恒   《放射学实践》2012,27(2):173-175
目的:探讨CT对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SH的CT表现,4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8例仅行CT平扫。结果:12例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8例密度均匀(8/12,66.7%),边缘光滑,其中2例出现轻度分叶(2/12,16.7%);4例密度欠均匀(4/12,33.3%),边缘可见点状钙化,其中2例可见"空气新月征"(2/12,16.7%)。12例平扫平均密度值约50HU,4例增强扫描均显著强化,密度值达90~110HU。结论:CT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PSH的诊断,但该病确诊仍依赖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对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SH的CT表现,4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8例仅行CT平扫.结果:12例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8例密度均匀(8/12,66.7%),边缘光滑,其中2侧出现轻度分叶(2/12,16.7%);4例密度欠均匀(4/12,33.3%),边缘可见点状钙化,其中2例可见“空气新月征”(2/12,16.7%).12例平扫平均密度值约50 HU,4例增强扫描均显著强化,密度值达90~110 HU.结论:CT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PSH的诊断,但该病确诊仍依赖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1.
况红妹  龚洪翰  彭德昌  张春   《放射学实践》2014,29(2):166-169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t0例PSH患者,其中男1例,女9例,年龄47~68岁,平均57.6岁。10例均行胸部CT检查,其中1例仅行CT平扫,9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灶部位:右肺3例,其中上叶1例,中叶2例;左肺7例,其中上叶4例,下叶3例。病灶形态:10例均为圆形、类圆形肺内肿块或结节,境界清晰.分叶不明显(4例有浅分叶)、无毛刺、胸膜牵拉凹陷、卫星病灶及血管集束征等征象。病灶大小:均为单发,最大径1.7~5.1cm,其中〈3cm者6例。病灶密度:CT平扫4例密度较均匀,6例见斑片状稍低密度区,4例见点状或粗大点片状钙化;CT增强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6例,9例中7僻呈延迟强化。特征性的征象:空气新月征1例、贴边血管征10例、尾征3例、晕征7例。结论:空气新月征、贴边血管征、尾征、晕征等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PsH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2.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洪平  彭峰  刘永桥  姚海泉   《放射学实践》2010,25(8):864-867
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诊断能力。方法:本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SH共18例,其中女16例,男2例,年龄19~60岁,平均43岁,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其中16例行增强扫描。结果:18例均为孤立肿物,长径1.9~4.2cm,平均长径(2.7±1.3)cm。形状呈圆形5例(27.8%),卵圆形9例(50%),边缘浅分叶4例(22.2%),边缘光滑14例(77.8%),2例(5.6%)有空气新月征,3例(16.7%)有晕征。2例(11.1%)病灶内有散在小结节状钙化,余病变密度均匀,CT值为28~47HU,平均35HU,16例增强扫描,8例有贴边血管征,1例轻度强化,5例呈明显均匀强化,10例强化不均匀。增强后CT值为60~110HU,平均72HU,最大强化净值为80HU,平均55HU。结论:CT发现中年女性单发圆形或卵圆形肺结节,边缘光滑,可伴有空气半月征及晕影,增强呈明显强化,应考虑到PSH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PSH患者的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10例PSH中,位于右肺6例、位于左肺4例,全部为单发结节灶。CT平扫病变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光滑锐利6个,边界不光滑4个;密度均匀8个,不均匀2个。其中空气新月征2例,瘤周磨玻璃样影3例,贴边血管征3例,邻近的右肺动脉扩张增粗1例。增强扫描病灶均匀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3例。结论境界清晰、密度均匀、明显强化为PSH的主要表现,综合分析其他征象有益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影像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PSH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08年4月~2011年10月由病理证实的PSH共18例,女17例,男1例,年龄15~61岁,平均47岁。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其中10例行CT增强扫描。影像学征象由两名资深胸部影像诊断医师共同讨论完成。结果 CT显示病变直径平均(3.0±1.8)cm,形状呈类球形11例(61%),不规则形7例(39%),所有病例均显示边缘光滑(100%);平扫2例(11%)病灶内有斑点状钙化,1例呈混合磨玻璃影,其余(83%)密度均匀,CT值为(40±15)HU;10例增强扫描中,6例显示均匀强化,强化净值为(30±23)HU;另4例呈明显不均匀的"花斑样"强化。结论以下指标有助于对PSH的诊断:①女性患者,边缘光滑的类球形或卵圆形肺结节,周围无毛刺及卫星灶;②CT平扫密度较均匀,有时呈磨玻璃影和内可见斑点状钙化,但边缘光滑;③增强呈均匀强化或"花斑"样强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结果:典型病灶7例,CT显示圆形或椭圆形的结节或肿块影,直径10~50mm,其中30mm以下6例,50mm1例;该7例病灶边缘均较规则,无分叶及毛刺;7例中6例病灶密度均匀,1例病灶直径50mm,密度欠均匀,CT值20~43HU;2例病灶可见粗点状钙化;2例加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均匀强化,CT值增加大于50HU。不典型病灶2例,CT显示病灶中心见结节影,边缘欠规则,周围见斑片影,斑片影边缘较规则,结节影与周围斑片影相连;结节周围见"空气新月征";1例加增强扫描,结节无明显强化。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认真分析影像表现,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PSH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12例PSH均为单发病灶,中央型3例,周围型9例,发生于右肺7例,左肺5例,9例位于胸膜下,肿瘤大小7mm×8mm~50mm×45mm。CT平扫12例PSH均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圆形卵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3例见"尾征",2例见"晕征",1例见"胸膜凹陷征",1例见"浅分叶征",3例病灶边缘部分见沙粒状钙化,12例PSH均未见"毛刺征"。增强扫描肿瘤呈持续性进行性显著强化,动脉期、实质期CT值比平扫平均增加35 HU和65HU。7例PSH动脉期见"贴边血管征"。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扫描特别是增强检查能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明确诊断需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确诊为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胸片及CT图像,并对其影像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患者均行胸片检查,9例单发,1例多发(3个病灶),共12个病灶.其中7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共9个病灶.平片上病灶短径平均为(1.8±0.6) cm,未见钙化、毛刺、空洞等征象.CT病灶位于胸膜下,大小为1.7cm×1.9cm,5例可见浅分叶,2例可见小块状钙化灶,3例见周围血管包绕征,4例可见周围有肺气肿带包绕,所有结节均未见毛刺、空洞及空泡征,无胸膜牵拉征,肺门纵隔无淋巴结增大,无胸腔积液.平扫CT均值为(45.6±10.0) Hu,增强后可见不均匀强化,有明显强化区及未强化区,主要与病理组织成分相关;强化区域CT均值为(105.6±12.7) Hu,绝对增强均值为(60.0±13.8) Hu.病理上均包含血管瘤样区、乳头区、实变区和硬化区,按不同比例混合存在.免疫组化显示:Vim(+++),CK(++),EMA(+),部分CD34、NSE(+).结论 肺硬化性血管瘤影像学表现较具特征性,术前若作出正确诊断,多数患者可避免手术.  相似文献   

18.
卵巢淋巴瘤的CT、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卵巢淋巴瘤的CT、MRI表现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卵巢淋巴瘤5例,3例CT检查(其中1例平扫加增强,2例直接增强扫描);2例MRI检查(平扫加增强)。结果(1)4例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中1例为Burkitt淋巴瘤),1例外周T细胞性NHL。(2)5例中未见原发性卵巢淋巴瘤。(3)盆腔双侧肿块3例,单侧肿块1例,多发肿块1例。最大直径4.5~17cm,平均7.4cm。5例中4例边缘清晰,圆形或卵圆形各1例,分叶状2例;1例边缘欠清,分叶状,与周围组织略见粘连。(4)CT表现:平扫1例病灶为等密度,未见钙化;增强扫描1例均匀强化,2例轻至中度强化伴少许斑片状低密度影。(5)MRI表现:2例T1WI为均匀低信号,T2WI为均匀稍高信号;增强后1例轻度均匀强化,1例边缘不规则中度环形强化。(6)5例中3例伴大网膜、肠系膜、腹膜后及盆腔淋巴结肿大。结论当盆腔存在双侧肿块,均质结构,无明显坏死,无明显强化,伴肠系膜、腹膜后、盆腔等部位淋巴结肿大,提示卵巢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