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海 《肿瘤》1998,18(2):76-79
目的 观察不同的共刺激因子在抗原提呈细胞存在情况下,地人外周T细胞的增殖反应及IL-2产生作用。方法 用选择性淘洗法经人外周T细胞,以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为抗原,在体外培养的纯化T细胞中(10^6/ml)加入10^5/ml用HLA-DR4,B7,TLFA5单纯,双重或天重转染的人仓鼠卵巢细胞(CHO)作为抗原提呈细胞(分别用CHO-DR4、CHO-DR4/LFA3,CHO-DR4/B7,CH  相似文献   

2.
树突状细胞与抗肿瘤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C)是一种重要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有关DC在白血病和其它肿瘤治疗中作用的研究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有望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是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近年来对DC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对DC应用于髓性白血病尤其是具有明确白血病抗原的白血病特异性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DC疫苗对肿瘤性疾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治彬  徐采朴 《肿瘤》2000,20(1):70-72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是机体内最有效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s,APC),DC系统是免疫反应的启动因子和调节因子,是T、B淋巴细胞的有效刺激因子,是当今肿瘤生物治疗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DC广泛分布于除脑外的全身各脏器,大多数DC来源于骨髓。对肿瘤微环境中的肿瘤浸润性DC(tumorinfiltratingdendriticcells,TIDC)的数量、功能的研究,能更准确地反映宿主的抗肿瘤免疫状态。TIDC不表达或低表达…  相似文献   

5.
1973年,Steinman和Cohn在小鼠脾和淋巴结内分离出来一种细胞,呈现树突状突起,称之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以后很长时期,由于对其来源和分化发育途径缺乏了解,导致获得细胞数量极少,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对其功能特点的研究。90年代,人们在体外应用细胞因子大量扩增DC成功,随之大量研究显示DC是体内一种重要的免疫辅助细胞,它来源于骨髓,在体内有移行成熟的特点。成熟的DC是体内最有效、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s,APC),通过激活辅助性T细胞(Th)和…  相似文献   

6.
MHC和肿瘤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免疫学角度讨论了肿瘤转移发生的机理,组织相容性抗原(MHC)在机体免疫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所有抗原必须经过MHC处理并和MHC结合在细胞表面表达才能被T细胞所识别,T细胞共刺激信号因子CD28/CD80的缺失使T细胞无法分化,激活,增殖,T细胞失活,在肿瘤转移时MHC功能被抑制,细胞共刺激信号作用减弱,导致了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是肿瘤转移发生的重要原因,Boon利用黑色素瘤特异的MAGE抗原和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DC)是动物和人体内存在的一类形态、结构和功能异质性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在体内通过激活CD4+辅助T细胞(Th)和CD8+杀伤T细胞(Tc),甚至B细胞,诱导逐步放大的级联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并与免疫耐受有关,被称为“天然佐剂”〔1,...  相似文献   

8.
融合基因pCEAcd-tk/前体药物体系的体外旁观者效应的差异性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观察用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rt-2,IL-2)基因修饰小鼠骨髓来源的树太细胞(dendritic cells,DC)后,DC表达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变化及DC体内免疫后,小鼠体内主要脏器中IL-2表达情况。探讨其对抗原提呈微环境的改善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DC培养上清和小鼠血清及脏器中IL-2的含量,用RT-PCR方法检测DC中IL-2,IFN-γ,IL-  相似文献   

9.
用盐析法提取胃癌可溶性抗原(TSA),并用抗CD3单抗和IL-2共同刺激正常人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10天后,经流式细胞仪表型分析,表明其免疫效应细胞以CD8T细胞为主,其细胞增殖速度、增殖水平与CD3AK和LAK相比明显升高,且对其抗原来源的胃癌细胞具有极强的杀伤活性(98.5%),高于CD3AK(82.1%)和LAK(62.0%)。  相似文献   

10.
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APC)是能捕捉、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它们包括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s,DC)等,而与食管粘膜上皮关系密切的是DC。DC是一簇来源于骨...  相似文献   

11.
细胞粘附分子CD15和HLA—DR抗原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细胞粘附分子CD15和HLA-DR抗原在7例正常肝组织,13例肝硬变和49例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下沉肝组织和肝硬变组织中均无CD15表达,仅肝癌组织中出现CD15的阳性表达,阳性率为30.6%;HLA-DE抗原除在正常肝组织,肝硬变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病灶和肝癌组织中的肝窦内皮细胞和枯否氏细胞有阳性表达外,22例肝癌细胞中还见阳性染色,阳性率为44.9%。  相似文献   

12.
王捷  吴锦银 《实用肿瘤杂志》1999,14(6):387-388,F003
近十年来,随着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形成机制、作用及其和MHCⅠ、Ⅱ类分子关系的揭示,CD8+CTL细胞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的核心地位已明确奠定。因此,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疫苗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DC是体内最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1],其在激发免疫反应中起核心作用。DC是骨髓来源的白细胞,也可由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及组织巨噬细胞衍生而来。与巨噬细胞相比,DC膜表面的MHC分子数量多近50倍,这样有可能形成较多的与T细胞受体结合的肽/M…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经肺癌肿瘤可溶性抗原(TSA)和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联合修饰致敏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抗肺癌的免疫效应。方法 3mol/L氯化钾提取法获得人肺癌细胞GLC 82的可溶性抗原;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诱导扩增DC,并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表型;以肺癌TSA和SEA联合修饰致敏的DC、单纯肺癌抗原致敏的DC和未经抗原修饰的DC分别与同种异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共同孵育,刺激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作为效应细胞分别称为TSA-SEA-DCL、TSA-DCL、DCL),直接活细胞计数法观察增殖倍数;MTT法检测不同DC∶T淋巴细胞比例的效应细胞对靶细胞GLC-82的体外杀伤效应。结果 诱导出高表达CD1a、CD80、HLA-DR的DC,光镜下具有典型的DC特性;联合抗原修饰后的DC具有较强的免疫刺激活性,少量致敏DC即可强烈激发T细胞的增殖;TSA-SEA-DCL对靶细胞GLC-82的杀伤率明显高于TSA-DCL及DCL;联合抗原修饰的DC以1∶100与T淋巴细胞共孵后的杀伤肿瘤细胞效应最强。结论 经肺癌TSA和SEA联合修饰致敏的DC可强烈激发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肺癌TSA联合超抗原SEA诱导的DC疫苗对肺癌细胞有高效杀伤作用,经肺癌TSA与超抗原SEA联合修饰DC的活性明显强于单用肺癌TSA。  相似文献   

14.
树突状细胞诱导的抗肿瘤免疫预防肝癌转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在肝癌患者体内的抗转移作用。方法 直癌患者外周血DC及T淋巴细胞,HepG2细胞抗原激活DC,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联合刺激DC,DC诱导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CTL),DC及其诱导的CTL回输肝癌患者,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AFP为mRNA。结果 AFP mRNA阳性组经DC及其诱导的CTK,治疗2月后,治疗组9例A  相似文献   

15.
树突状细胞功能缺陷与肿瘤免疫逃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树突状细胞(DC)是功能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是机体免疫的始动者。近年来发现肿瘤及其微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减少肿瘤患者体内DC的数量并可抑制DC的成熟,从而下调或抑制其抗原提呈及免疫起始功能,且可以诱导调节性DC的产生,介导免疫耐受,最终实现逃避机体免疫监视及免疫清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CD15抗原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免疫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CD15抗原在大肠癌组织表达及分布特点,与肿瘤发生发展、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微波LSAB免疫组化法,对90例大肠癌组织及癌旁粘膜组织进行CD15 抗原检测,并进一步用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对CD15抗原的分布特征进行观察。结果:90 例大肠癌中,75例呈CD15阳性表达,阳性率83.3% ,癌旁粘膜亦呈CD15 弱阳性表达。CD15 表达阳性率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中为94.1% ,显著高于无转移者(69.2% )(P< 0.005)。免疫电镜显示,CD15抗原主要分布于大肠癌细胞浆的界膜、内质网、高尔基体及近细胞核膜处和癌旁粘膜上皮细胞浆的界膜处。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其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与CD15的表达相关,CD15可能是通过改变其糖基构型而参与肿瘤的形成或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17.
秘营昌  卞寿庚 《白血病》2000,9(3):133-135
目的:分析成人急性白血病首次复发前后免疫表型和细胞遗传学改变。方法:采用间接荧光法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免疫表型,用G分带技术研究患者的染色体核型。结果:5例中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复发后的患者发生免疫表型变化,均涉及CD34抗原表达;CD34抗原的表达与再诱导治疗结果呈负相关。10/12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复发光患者免疫表型发生改变,涉及CD14、CD15、CD13、CD33、C  相似文献   

18.
树突状细胞(DC)是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APC捕获抗原提呈给T、B淋巴细胞,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免疫应答。肿瘤患者体内由于肿瘤的调变可以降低DC提呈功能,使淋巴细胞杀伤肿瘤的效率减弱,目前DC体外可以大量扩增,故各种DC疫苗和DC细胞治疗应运而生,通过抗原负载的DC提高抗原提呈能力,激活细胞毒T细胞(CTL)的杀伤能力,治疗肿瘤,但抗原负载的方法很多.哪种抗原负载提高提呈功能的效率最高,每一种肿瘤的抗原有其特异性。这些都是DC疫苗广泛开展的障碍,而且DC疫苗在免疫系统低下的老年人群由于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功能下降,可能会免疫失败,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树突状细胞的肿瘤抗原负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在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体外负载肿瘤抗原致敏DC可以有效地增强其抗原提呈能力,所制备的肿瘤抗原DC疫苗回输体内后可促进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和其他抗肿瘤免疫应答机制,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目前已发展了多种针对DC负载肿瘤抗原的方法,有些方法已被应用到了人体肿瘤治疗。  相似文献   

20.
抗肿瘤核酸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玫 《中华肿瘤杂志》1997,19(6):470-471
抗肿瘤核酸疫苗的研究进展袁玫肿瘤疫苗的组成有两个基本要素:肿瘤抗原(特异或相关)和佐剂。其作用是激活抗原提呈细胞,进而活化T淋巴细胞,以克服肿瘤抗原性弱的问题。根据这一基本要求,目前已有多种疫苗构建成功,如自身肿瘤细胞加卡介苗(BCG)、抗独特型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