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目的】研究松梢隐翅虫Placusa pinearum林间种群分布及年消长动态,为进一步研究其作为载体昆虫携带天敌开展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生物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3—2014年,对江苏、安徽地区4个林分进行调查,比较林分、树种、虫害梢直径、蛀道长度、微红梢斑螟虫态对松梢隐翅虫分布的影响,分析其年消长动态。【结果】松梢隐翅虫在不同林分中的分布率:安徽明光老嘉山林场>江苏句容下蜀林场>安徽明光管店松林>安徽明光张八岭松林;在不同树种虫害梢内分布率: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火炬松P.taeda>黑松P.thunbergii。松梢隐翅虫在虫害梢蛀道内的分布与虫害梢直径与蛀道长度显著相关(P<0.01),与微红梢斑螟虫态相关不显著(P>0.05)。松梢隐翅虫主要分布于虫害梢直径4.22~15.36 mm、蛀道长度23.2~354.6 mm的蛀道内,随着虫害梢直径和蛀道长度的增加,虫口密度、分布率呈上升趋势;松梢隐翅虫在各龄微红梢斑螟幼虫及蛹的蛀道内均有分布,3龄幼虫蛀道内的虫口密度及分布率较低。成虫几乎全年可见,盛期为5—7月和9—11月,幼虫盛期为5—8月。【结论】松梢隐翅虫林间种群分布以及年消长主要受微红梢斑螟幼虫数量及其特定生境(微红梢斑螟蛀道)的影响,成虫采集宜在5—7月和9—11月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松梢隐翅虫Placusa pinearum林间种群分布及年消长动态,为进一步研究其作为载体昆虫携带天敌开展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生物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3—2014年,对江苏、安徽地区4个林分进行调查,比较林分、树种、虫害梢直径、蛀道长度、微红梢斑螟虫态对松梢隐翅虫分布的影响,分析其年消长动态。【结果】松梢隐翅虫在不同林分中的分布率:安徽明光老嘉山林场江苏句容下蜀林场安徽明光管店松林安徽明光张八岭松林;在不同树种虫害梢内分布率: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火炬松P.taeda黑松P.thunbergii。松梢隐翅虫在虫害梢蛀道内的分布与虫害梢直径与蛀道长度显著相关(P0.01),与微红梢斑螟虫态相关不显著(P0.05)。松梢隐翅虫主要分布于虫害梢直径4.22~15.36 mm、蛀道长度23.2~354.6 mm的蛀道内,随着虫害梢直径和蛀道长度的增加,虫口密度、分布率呈上升趋势;松梢隐翅虫在各龄微红梢斑螟幼虫及蛹的蛀道内均有分布,3龄幼虫蛀道内的虫口密度及分布率较低。成虫几乎全年可见,盛期为5—7月和9—11月,幼虫盛期为5—8月。【结论】松梢隐翅虫林间种群分布以及年消长主要受微红梢斑螟幼虫数量及其特定生境(微红梢斑螟蛀道)的影响,成虫采集宜在5—7月和9—11月进行。  相似文献   

3.
通过扫描电镜对微红梢斑螟雌、雄成虫触角的外部形态及感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微红梢斑螟雌、雄成虫触角共观察到10类感器.其中,毛形感器(Ⅰ、Ⅱ型)、刺形感器(Ⅰ、Ⅱ型)、耳性感器、腔锥形感器、Bǒhm氏鬃毛共7类感器在雌、雄虫触角上均有分布;而栓锥形感器仅在雌虫触角上被发现,钟形感器和鳞形感器这2类感器仅在雄虫触角上被发...  相似文献   

4.
王琪  严善春  严俊鑫  徐波 《生态学报》2013,33(23):7437-7444
摘要:为了研究红松球果害虫赤松梢斑螟Dioryctria sylvestrella及其寄生蜂的寄主趋向机理,本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赤松梢斑螟成虫及其寄生蜂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sp,对红松健康和梢斑螟幼虫危害的球果、主梢及侧枝的昼夜行为反应;并用GC-MS分析了健康和虫害球果、主梢及侧枝昼夜所释放挥发物的组份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赤松梢斑螟处女雌蛾、交尾雌蛾和雄蛾在夜晚对健康球果及主梢有较强的趋性。雌雄长距茧蜂白天对虫害红松球果、主梢有较强的趋性。红松各部位挥发物成分及含量在健康与虫害、白天与夜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单萜类物质相对含量显著变化,如α-蒎烯、莰烯、β-水芹烯、β-蒎烯、3-蒈烯、罗勒烯、β-月桂烯、柠檬烯,以及产生特异性倍半萜类挥发物,如乙酸龙脑酯、石竹烯等。其中红松各部位单萜类挥发物含量变化是影响赤松梢斑螟及其寄生蜂的寄主选择行为的主要原因;而特异性倍半萜单体或组合,是否能够作为产卵刺激剂,协同单萜类挥发物调控二者的产卵行为,还需要试验的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了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的生殖系统及不同发育阶段卵巢的形态结构,揭示交配过程中雌、雄外生殖器的匹配机制,为该虫生殖生物学及性信息素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解剖及扫描电镜观察,描述内、外生殖器以及雌蛾卵巢发育特征。【结果】与其他斑螟亚科种类生殖系统比较,微红梢斑螟生殖系统主要具有以下形态特点:(1)微红梢斑螟雌蛾的交配囊片特别发达,导精管从交配囊体的侧腹面发出,导精管内无导精管球;(2)雌蛾腺体环状,位于第8~9腹节节间膜处,雄蛾具有发达的味刷构造,由6对重叠的鳞片刷组成;(3)雌蛾交配囊管表面的棘刺与雄蛾内阳茎外表面的阳茎针在分布位置和方向互补,具有高度匹配的关系。微红梢斑螟雌蛾卵巢发育进度可分为5级,2日龄后雌蛾卵巢饱满,发育良好;4日龄后卵巢衰退。【结论】(1)雄蛾发达的味刷及外生殖器的高度匹配关系提示其复杂的求偶行为和交配模式,加之成虫期较短,可能成虫为单次交配。(2)雌虫羽化后卵巢基本成熟,补充营养似乎并非卵巢发育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张晓  李秀玲  李新岗  杨立军  陈辉 《生态学报》2013,33(24):7651-7660
以松果梢斑螟(Dioryctria pryeri)-油松(Pinus tabuleaformis)(2年生球果和新梢)为研究对象,探讨梢斑螟幼虫对油松球果小卷蛾(Gravitarmata margarotana)先期虫害诱导寄主防御的抑制作用,以及虫害诱导的负防御机制。结果表明,双萜松脂酸作为油松球果和新梢的主要组成和诱导性防御物质,梢斑螟虫害后球果双萜松脂酸极显著增加,10 d后降低到正常水平;而新梢虫害后,松脂酸显著增加,后随新梢基础含量而增加,10 d后虫害新梢松脂酸显著高于球果。梢斑螟幼虫以小卷蛾虫害球果、健康球果和新梢等部位为食料,均为梢斑螟5龄幼虫下唇腺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GOX)活性最高,极显著高于4龄和3龄幼虫;且同一龄期,小卷蛾虫害球果中的梢斑螟幼虫GOX活性最高,显著高于新梢和健康球果中幼虫酶活性。研究发现,虫害后萜类防御物质随幼虫GOX活性升高呈下降趋势。梢斑螟幼虫RNA和P含量比较发现,取食小卷蛾虫害球果、健康球果和新梢3种食料,均为梢斑螟3龄幼虫最高,5龄幼虫最小,差异极显著;但同一龄期,3种食料发育的幼虫,其RNA和P含量间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说明,小卷蛾幼虫的先期危害,诱导了寄主防御,但后来的梢斑螟幼虫通过下唇腺GOX抑制了寄主的诱导防御,使其生长率与健康球果和新梢中的幼虫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微红梢斑螟蛀道节肢动物种群结构及生态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我国江苏、安徽和广东7个不同林型的松树林地,对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蛀道节肢动物种群结构及生态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微红梢斑螟蛀道节肢动物种群隶属2纲9目13科,分别为蛛形纲蜘蛛目、蜱螨目,昆虫纲弹尾目、革翅目、啮虫目、半翅目、缨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利用相对优势指标判别微红梢斑螟蛀道节肢动物优势种有螨科和隐翅虫科,丰盛种有跳虫科,常见种有啮虫科、蠼螋科、蚁科、锯谷盗科、象甲科、蓟马科和茧蜂科,偶见种有小蠹科、蝽科和微蛛科;利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对各种群生态位计算表明,隐翅虫科与微红梢斑螟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重叠值最大,说明在各种群中隐翅虫科与微红梢斑螟的跟随关系最为紧密;利用聚集度指标法判别优势种群隐翅虫的空间分布属于聚集型分布,用零频率方法计算隐翅虫种群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型,种群类型为聚集度逆零频率制约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来源气味对石斛篓象Nassophasis sp.成虫嗅觉选择行为的影响,对于发展新型石斛篓象成虫防治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应用陷阱式嗅觉测定仪测试了石斛篓象成虫对同种个体气味、蛹壳气味、成虫粪便、球花石斛Dendrobium thyrsiflorum受害植株气味的嗅觉反应。【结果】雌成虫气味对雄成虫有引诱作用,对雌成虫没有引诱作用;雄虫气味对雌、雄成虫均无引诱效果。雌、雄蛹壳气味对雌、雄成虫均有显著引诱效果。两性成虫聚集时产生的粪便对雌、雄成虫均有显著引诱作用,雌虫或者雄虫单独放置时产生的粪便对雌、雄成虫均无引诱效果。被雌虫为害的球花石斛植株茎干释放的气味仅对雌虫有引诱作用, 而受雄虫为害后的茎干产生的气味仅对雄成虫有引诱作用。【结论】本研究为进一步分离、 鉴定对该虫有引诱作用的活性物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思茅松微红梢斑螟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童清  孔祥波 《昆虫知识》2010,47(2):331-334
思茅松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在云南省普洱市1年发生3代,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幼虫具有转梢、转枝、转株为害习性,这与气候因素和寄主思茅松的生长状态密切相关。雨季幼虫以转株危害为主,危害率为35%~40%;旱季幼虫以转梢危害为主,危害率为90%~100%。第3代微红梢斑螟发生严重,造成的损失最大。这为综合控制微红梢斑螟对思茅松的危害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二化螟绒茧蜂对二化螟及其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趋性反应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利用Y-型嗅觉仪研究了二化螟绒茧蜂Cotesia chilonis对寄主植物(水稻或茭白)、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幼虫、虫粪及虫害苗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健康植株、二化螟幼虫和虫粪的挥发物对二化螟绒茧蜂具有显著引诱作用。在虫害苗与健康苗挥发物之间,二化螟绒茧蜂显著地偏好虫害苗,但当去除虫害苗中的幼虫和虫粪后,寄生蜂对去虫苗与机械损伤苗的选择无显著差异;在虫害苗与有虫健康苗之间,寄生蜂显著趋向虫害苗,表明虫害苗本身释放的挥发物对二化螟绒茧蜂引诱作用与机械损伤苗无显著差异,但与二化螟幼虫或虫粪挥发物之间可能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水稻苗经机械损伤或损伤后以二化螟幼虫唾液处理,其挥发物对二化螟绒茧蜂的引诱作用无显著改变。二化螟绒茧蜂对不同为害程度水稻挥发物的选择无显著差异。二化螟绒茧蜂对两种寄主植物的健康苗、虫害苗、取食两种植物的幼虫及虫粪的挥发物的选择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二化螟绒茧蜂栖境定位和寄主选择过程中所利用的挥发物主要来自寄主植物、二化螟幼虫和虫粪以及虫害苗与幼虫和虫粪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的性选择行为进行系统观察分析,为大蜡螟性信息素全组分的结构鉴定及利用信息素行为调控技术防控该虫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对不同体重、不同日龄和不同交配经历的大蜡螟成虫进行标记,在红光灯下观察并记录大蜡螟雌雄虫的性选择行为。【结果】在(26±0.5)℃、相对湿度60%、全黑暗条件下,无论雌虫还是雄虫,均倾向于选择与之体重相接近的异性个体进行交配。雌雄成虫均偏向于选择3日龄的异性个体进行交配;雌虫对不同日龄雄虫的选择率大小顺序为3日龄> 5日龄> 1日龄,而雄虫对不同日龄雌虫的选择率大小顺序为3日龄>1日龄> 5日龄。交配经历影响大蜡螟的性选择行为,雌虫优先选择已交配的雄虫进行交配,选择率为74.6%;雄虫也优先选择已交配的雌虫进行交配,选择率为79.4%。【结论】雌雄虫体重、日龄和交配经历能不同程度的影响大蜡螟的性选择行为,这为进一步研究雌雄交配信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弄清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在马尾松上的空间分布规律,本文采用设置标准地随机取样的方法对微红梢斑螟蛀孔的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进行研究。用7种聚集度指标以及Iwao回归法、Taylor幂法则和兰星平的La-m回归法测定分析了微红梢斑螟蛀孔的空间分布型及其内在结构。结果表明,微红梢斑螟蛀孔在马尾松上的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是由微红梢斑螟自身生物学习性或环境因素引起的。此外,利用分布型参数确定了微红梢斑螟蛀孔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3.
竹横锥大象对寄主及虫体挥发物的行为和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明竹横锥大象Cyrtotrachelus buqueti Guerin-Meneville是否存在两性间的引诱作用,以及寄主植物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笋对两性行为的影响,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竹横锥大象雌、雄成虫对4种虫体及寄主挥发物不同处理(雌、雄成虫,慈竹笋与雌、雄成虫的复合体)的行为反应,测定了触角不同部位对雌雄成虫3种虫体的提取物(整体、鞘翅、后肠)及其与寄主植物挥发物质联合作用的触角电位反应(EAG)。结果表明:雌成虫挥发物对雄虫有较高的引诱活性,对雌虫有驱避作用;雄成虫挥发物对雌虫有一定的引诱作用。雌、雄成虫对虫体与竹笋复合体气味的行为和电生理反应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相应虫体挥发物的反应。经EAG测定,触角各部位对虫体不同部位挥发物的EAG值差异明显,触角端部对虫体与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联合作用EAG反应差异极其显著(P<0.01)。竹横锥大象对沾染雌雄成虫虫体提取物的玻璃棒有一定的兴奋表现,雌虫兴奋率为6.67%,雄虫为26.67%。结果提示,竹横锥大象种内存在信息素,雌虫释放的信息素对同类雄虫有很强的引诱作用,而雄虫所释放的信息素对同类雌虫有引诱作用,添加寄主植物能够增强两性间的引诱效果。  相似文献   

14.
酪蝇蛹对其成虫的引诱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酪蝇蛹、蛹壳及蛹的正己烷提取液对酪蝇成虫的引诱效果.结果表明:酪蝇的蛹、蛹的正己烷提取液对雌、雄成虫有明显的引诱,随着蛹量的增加其对雄虫的引诱效果增加,对雌虫的引诱效果下降;提取液浓度为5~12.5头当量/mL时,对雌、雄成虫有明显的引诱效果,但在浓度为2.5头当量/mL时对雄虫有明显的驱避效果,雌性蛹壳对两性成虫有明显的引诱效果,而雄性蛹壳只对雄虫有明显的引诱效果,对雌虫有明显的驱避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马尾松健康植株不同位置挥发性物质,比较其不同部位的挥发物的种类差异及含量,分析松墨天牛成虫对健康马尾松各部位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和嗅觉反应,为开展松墨天牛的行为调控技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静态顶空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马尾松松针、1 cm枝条、5 cm枝条、20 cm树干、30 cm树干、松油脂6个部位的挥发物,并对松墨天牛雌雄成虫进行触角电位测定和行为反应观测。【结果】6个部位的挥发物提取物中,共检测出36种挥发性物质,各部位挥发物种类相近,相对含量差异较大,但其主要挥发物均为萜烯类物质,主要包括月桂烯、蒎烯、左旋-beta-蒎烯、莰烯等。在触角电位试验中,5 cm枝条挥发物提取物的触角电位值最高,松油脂挥发物提取物的触角电位值最高;在行为反应试验中,各部位挥发物对松墨天牛成虫均有一定的引诱作用,其中雌成虫对5 cm枝条挥发物提取物的趋向性最高,雄成虫对30 cm树干和松油脂挥发物提取物的趋向性最高。【结论】健康状态下,马尾松5 cm枝条及30 cm树干和松油脂中萜烯类挥发物制成的植物源引诱剂对松墨天牛两性成虫具有更好的引诱作用,这将为提高现有的诱捕剂效果提供参考,同时为松墨天牛虫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雌性信息素在麻点豹天牛成虫交尾行为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麻点豹天牛Coscinesthes salicisGressitt成虫交尾行为的观察,发现雌、雄成虫间明显存在着性引诱物质的诱导现象,作者采用溶剂从雌虫体上提取出该物质,并对其生物活性及雄虫的感应方式进行检测,结果证明该信息素提取物在成虫的交尾行为中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雄虫依靠此信息物来寻找和识别雌虫。应用提取物对雄虫所诱发的交尾行为反应与正常状态下的行为相似,经测定雄虫对该性信息素提取物的感应方式主要是接触感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深入了解亚洲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的生物学习性,为有效防治和阻止其传播黄龙病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昆虫行为观测仪对雌、雄成虫在九里香上的取食、交尾行为进行观察,比较雌、雄成虫在嫩梢和成熟梢上取食行为的差异。【结果】雌、雄成虫在嫩梢和成熟梢上总的取食时间都没有显著差异。但是,雌成虫在成熟梢上的取食时间显著长于在嫩梢上,而雄成虫没有显著差异。在嫩梢上,雌雄成虫都更倾向于取食嫩茎,其次为叶片,叶柄上最少,其中雌成虫在嫩茎上取食时间显著长于叶片和叶柄。在成熟梢上,雌成虫在叶背的取食时间显著长于叶面和茎,而雄成虫在叶面和叶背的取食时间没有显著差异,并且在叶面的取食时间显著长于茎。交尾开始时,雄成虫将腹部末端的抱握器从雌成虫腹部下方抱住其产卵器,然后进行交尾,交尾过程中雄成虫间歇性地抖动远离雌虫的后足。交尾结束时,雄成虫先收缩腹部,使双方腹部末端下垂,呈弓型,然后雌雄成虫在合体的情况下共同行走一段距离后再分开,交尾时间持续约40 min。【结论】雌雄虫的取食行为有差异,雌虫在成熟梢上取食时间长于嫩梢且嗜食成熟叶的叶背。雌雄1次交尾持续时间约40 min。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解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体重、日龄、交配经历及形态特征对其性选择行为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通过标记成虫后,采用观察记录的方法对其进行探究。【结果】斜纹夜蛾雌虫的体重对雄虫的性选择影响比较明显,体重较大雄虫优先选择体重较小的雌虫(71.43%),而体重较小雄虫喜欢选择体重较大的雌虫(72.00%)。体重较大和体重较小的雄虫都能获得体重较大雌虫的交配选择,但是体重较大者被选择的机会更大(70.00%),体重较小的雄虫不能获得体重较小雌虫的选择。雄虫仅选择1日龄的雌虫,而雌虫偏向选择3日龄和5日龄雄虫。交配经历影响斜纹夜蛾的性选择,未交配的雄虫优先选择未交配的雌虫(86.67%),但未交配的雌虫则优先选择已交配的雄虫(66.67%)。雄虫的形态特征(体长、翅展、腹长、复眼间距和触角长)对雌虫性选择有较明显的影响,但雌虫的形态特征除翅展的大小外,其体长、腹长、复眼间距和触角长等形态特征在雄虫选择进行交配中的作用不大。【结论】体重、日龄、交配经历及形态特征都能不同程度影响斜纹夜蛾的性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解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体重、日龄、交配经历及形态特征对其性选择行为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通过标记成虫后,采用观察记录的方法对其进行探究。【结果】斜纹夜蛾雌虫的体重对雄虫的性选择影响比较明显,体重较大雄虫优先选择体重较小的雌虫(71.43%),而体重较小雄虫喜欢选择体重较大的雌虫(72.00%)。体重较大和体重较小的雄虫都能获得体重较大雌虫的交配选择,但是体重较大者被选择的机会更大(70.00%),体重较小的雄虫不能获得体重较小雌虫的选择。雄虫仅选择1日龄的雌虫,而雌虫偏向选择3日龄和5日龄雄虫。交配经历影响斜纹夜蛾的性选择,未交配的雄虫优先选择未交配的雌虫(86.67%),但未交配的雌虫则优先选择已交配的雄虫(66.67%)。雄虫的形态特征(体长、翅展、腹长、复眼间距和触角长)对雌虫性选择有较明显的影响,但雌虫的形态特征除翅展的大小外,其体长、腹长、复眼间距和触角长等形态特征在雄虫选择进行交配中的作用不大。【结论】体重、日龄、交配经历及形态特征都能不同程度影响斜纹夜蛾的性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寄主及危害 油松球果螟Dioryctria mendacella Stau-dinger是章古台地区松林内主要害虫之一。除严重危害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外,尚危害赤松Pinus densiflora Sieb.et Zucc.和獐子松Pinus sylvestris Linnaeus var.mongolicaLitvin.。 幼虫不仅危害二年生球果,而且严重危害一年生主梢和侧梢,个别植株一年生梢几乎100%受害。一年生球果和二年生梢,也皆受其危害。严重影响松树的生长和材质。球果受害后,使种子产量下降,影响造林事业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