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园林》2018,(8)
本文以原型理论为指导,分析上海市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扩建的设计过程,探究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与策略。从场地所处地域的自然、历史、文化、艺术等因素,分析意象的心理、审美和文化,寻找合适的风景园林设计原型。将直译或转译的自然原型、历史原型、文化原型、艺术原型,通过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利用场地精神的续写,科学合理的布局,来塑造新的物质空间和场地精神,追寻集体潜意识的记忆片段,从而产生物理或精神的情感共鸣,实现风景园林的设计意图,探寻景观原型对公园绿地设计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类型学的相关方法,结合"象思维"理论,从传统文化类型与融合角度切入,分析了景观的表象类型及在景观物象中的呈现方式。在"象思维"的意象思维影响下形成的传统山水建筑景观,有流动可转化的原象,通过景观理念映射,形成了表象;在传统文化渗透引导下,产生了四种典型类型。景观表象类型以主次分明的交叉融合,呈现于物象空间中,是传统山水建筑景观意象生成的意识与形态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类型学的相关方法,结合“象思维”理论,从传统文化类型与融合角度切入,分析了景观的表象类型及在景观物象中的呈现方式。在“象思维”的意象思维影响下形成的传统山水建筑景观,有流动可转化的原象,通过景观理念映射,形成了表象;在传统文化渗透引导下,产生了四种典型类型。景观表象类型以主次分明的交叉融合,呈现于物象空间中,是传统山水建筑景观意象生成的意识与形态基础。  相似文献   

4.
杨茂川  唐周 《工业建筑》2014,(4):52-55,82
千年瓷都景德镇,其最具代表性的街道——"瓷器街"的景观意象正面临着衰落。如何使其景观意象具体化、鲜明化,体现出时代的连续性,并力求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基于此背景,从城市意象的角度出发,着重对瓷器街所处的周边环境及其自身景观的演变衰落进行调查,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以及景德镇城市发展规划要求,对瓷器街的整体空间形态及景观意象的重构提出设计策略,以保持空间维度上的"统一性"与时间维度上的"连续性",从而唤起人们对瓷器街历史的"集体记忆",为瓷器街传统活力与传统景观意象的营造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李璇  曹磊 《建筑与文化》2016,(12):171-173
意象是感知、记忆、情感交织后呈现在大脑中的综合图像,是人景交流的重要手段。阿尔瓦·阿尔托是现代景观中重要的奠基人。他对材料、有机形态的意象设计,使他的景观设计作品常常传达出自然、地域、历史的景观意象,对现代景观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阿尔托景观作品意象的产生根源、潜意识与意象设计、意象与材料、意象与有机形态四方面,对阿尔瓦·阿尔托的景观作品进行意象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结合深圳市布吉镇公园的景观设计,从空间的形态与序列、景观个性的塑造、景观的动态性三方面,探讨如何使山体景观从实体上升为意象的问题。城市公园往往由于特殊的功能要求和特定的区位限制,集中融了各种冲突与对立的要素。以深圳市布吉镇公园景观设计为例,对公园空间的创造与城市环境和谐相容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植物景观空间是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但受制于自然环境的有机性与植物材料的复杂性,单纯的几何形式归纳并不能描述绝大多数园林中常见的植物景观空间形态,尤其是自然式的植物群落。通过对杭州西湖公园绿地的经典案例进行调研,创新地归纳出空间的形态的3种原型——围合型、流动型、组团型。在调查案例中,围合型空间的形态较易识别,通过控制入口大小与位置,弱化空间自身的一览无余;流动型空间具有明显的空间轴线,游览路线通常与轴线相交以获得纵深的空间体验;组团型的空间有步移景异的体验,游览路线往往呈环绕状布置。通过对3种空间原型的组合可以形成更为丰富的空间,为自然式植物景观空间设计提供了思考途径。  相似文献   

8.
陈蔚  公雅妮  胡斌 《建筑学报》2022,(2):102-108
从还原人类古老的祭祀活动所形成的“仪式-身体-空间”存在方式入手,以海德格尔空间思想中的“定向与去远”概念和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的“向心与离心”两种意象性形态分析为出发点,从身体图式的符号构成性和奠基性作用展开空间研究,尝试探讨源于身体本能和处境的空间性的景观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化景观的不断发展,关于空间塑造的设计,国内外涌现了各种各样的设计策略和方法。在国外设计理念的冲击之下,国内的设计师也逐渐以模仿和抄袭为主,景观设计渐渐失去了它的原真性,塑造的空间也渐渐失去了活力。因此,寻找转译景观原型,适合地域特征的设计方法至关重要。本文从景观原型的角度出发,探索塑造有特色的绿地空间的设计策略和方法。以苏州诺贝尔湖公园为例,从物、地域、印象、情感四个方面将原型的信息转译到景观空间,构建物质空间、地域空间、印象空间和情感空间,使空间蕴含景观原型类似的特征,从而使人们在各种景观空间中能够感受景观的原真性。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古典艺术和美国城市设计师凯文·林奇关于空间意象的理论入手,分析了意象理论在滨水空间的理论延伸部分,论述了景观结构和内在的文化内涵对滨水空间设计的重要性,并通过文登市杜营河道绿地规划设计案例,阐述了景观结构与文化内涵在具体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马薛骑  裘鸿菲 《中国园林》2022,38(10):86-91
景观意象作为游客主体和景观客体之间的映射,是提升景观吸引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武汉市的7个湖泊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Google Cloud Vision提供的在线机器学习算法,自定义景观标签,构建Auto ML模型对16883张网络景观照片进行图像挖掘与内容识别,归纳景观意象的具体维度,从景观类型、景观要素、空间尺度和意象元素4个层面分析公众对景观意象的感知特征,探讨不同样点的感知共性与感知特性以及影响偏好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湖泊公园中自然景观的感知高于人文景观,其中水体景观、林木景观、历史文化是湖泊公园的核心感知要素;大尺度空间广阔深远的自然景观和小尺度精细化设计的人文景观更受游客偏好;常绿树、湖泊、背景建筑群、草地和倒影是湖泊公园中感知最强的意象元素;以及体现公园特色的特异性景观更容易得到游客的高度感知。本研究丰富了景观意象的研究内容与分析方法,为以大数据图片实现景观偏好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索景观形象创作中出现的“无意识”现象,并通过创作过程解析,发现引起该现象出现的原型肉因,并辨析原型在景观形态创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余洋  张伶伶 《华中建筑》2008,26(6):46-48
该文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索景观形象创作中出现的“无意识”现象,并通过创作过程解析,发现引起该现象出现的原型肉因,并辨析原型在景观形态创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需具有独特的城市景观意象,其中可印象性与可识别性为城市景观意象表达的灵魂。本文以绍兴瓜渚湖东岸公园设计为例,分别从时间、空间和文化内涵三个层面阐述城市景观意象在城市公园中的表达。时间意象,在保留现有植物和景观设施基础上,挖掘历史痕迹,进行"恢复与再生"场地记忆;空间意象,通过"仿象与互融"的手法将绍兴特有的山水格局融入方案中,塑造水脉相通,风景独特的开放空间;文化内涵则是通过文化元素的解构和组合,意在表达公园的识别性。  相似文献   

15.
李畅  杜春兰 《中国园林》2015,(2):115-119
场所是地域环境和人文精神的景观同构,总是与具体的空间环境和特定的文化语境相联系。巴渝"九宫十八庙"是自清初以来巴渝城镇中特有的一种人文景观现象。从共时性的空间形态、历时性的空间意象以及礼俗性的空间活动等场所要素展开论述,结合场所意义的产生和解读进行分析,认为巴渝"九宫十八庙"的场所性与地缘环境、社会行为和习俗息息相关,以促进当代山地城市景观对场所性的重新回归。  相似文献   

16.
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自然环境退化进而导致的城市失忆问题,在天津市特有的城市湿地资源被大量蚕食的背景下值得关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水景观变迁过程,无论从物质要素与精神认知角度来看均是这一现象的典型反映。本研究以校园水景观不同发展时期的体验者所认知的意象空间和在场所中形成的情感记忆为切入点,通过认知地图绘制和半结构化访谈获得一手资料。对从认知地图提取的意象要素在GIS平台上进行量化空间分析,可视化人们对于校园水景观形成的意象空间的动态变化特征,并结合同步调研获得的访谈文本以NVivo软件编码的质性分析结果,揭示校园水景观的记忆与情感的流变特征,总结归纳校区水景观意象空间变迁的主要显性与隐性影响,特别提出体验者的代际差异、行为活动时代背景,以及场所特征快速丧失等非物质层面的场所失忆的主要原因,以综合量化与质性分析手段深入解读这一天津市湿地退化现象所映射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7.
以密云古北水镇为例,提出"构建—表达—体验"的时序关系,对古镇景观的文化意象做出解读和研究。对景观意象生成过程中的文化特质,围绕"创作者""创作对象"和"体验者"展开分析。梳理古镇景观的文化意象从设计师到落实至物质空间,再到被游客感知的全过程。最后对古北水镇的景观文化意象营建提出建议,并为文化意象的创新营构和表达模式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大母神”原型与“原型的崩溃”的阐述,分析中国古代穴居模式对先民原始空间意识的影响,并渗透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成为先民空间营造的集体无意识。指出中国传统建筑中庭院的空间原型源自“大母神”原型的象征性意象,庭院型制的发展是空间原型分化后相关象征群的意义表达。并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阐述庭院型制的兴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探讨榆林"塞外江南"城市意象在空间景观、民俗文化、社会功能等方面的传承与创新,提出传承城市意象形态、新旧元素创新融合以及文化产业复兴的规划策略和手法,旨在探索一条古今辉映、持续发展的特色城市之路。  相似文献   

20.
新建校园普遍存在校园景观特征类同的现象,欠缺个性化景观特色和人文气息。以广州地区16所高校校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认知地图分析校园意象性空间组成类型,对公共活动类型及其文化特色进行问卷调查,发掘文化特色认知度与公共活动丰富度、景观环境满意度之间的关联性,进而提出营造校园景观空间意象应注重景观节点的区位和丰富度,塑造校园景观文化意象应加强空间标志性、意象性和文化性,提高标志性公共空间数量,并保持场地的活动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