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Burkitt淋巴瘤也称为非洲淋巴瘤,多发于非洲儿童。本文报告1例发生于双侧下颌骨及左侧上颌骨及上颌窦的Burkitt淋巴瘤,并结合相关文献,对该病的发病因素、临床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预后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腮腺黏膜相关淋巴瘤临床及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腮腺黏膜相关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oma)病理诊断特征及临床治疗。方法:收集并分析临床资料,利用HE染色,LCA、CD20、UCHL-l,κ链、λ链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观察10例腮腺MALToma,结果:腮腺MALToma组织学具有中心细胞样细胞弥漫浸润,浆细胞分化,淋巴滤泡破坏以及形成上皮-肌上皮岛淋巴上皮病灶的特点。免疫组化证实其来源为B细胞淋巴瘤。结论:①本组ll例原发腮腺恶性淋巴瘤均属于MALToma。②部分(36%)伴良性淋巴上皮病及舍格林综合症提示,本组MALToma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③手术切除辅以适当化疗可获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正> 患者男性,56岁。因左下颌无痛性肿块2月入院。检查:左下颌区有一6cm×5cm大小的肿块,质较软,无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无其他症状;B超示:肿块为实质性,6cm×5cm×5cm血供较丰富,肿块质地较致密,分布均匀,回声偏低。术中见肿块位于左颌下区,表面光滑,行肿瘤与颌下腺摘除术。  相似文献   

4.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是恶性淋巴瘤B细胞淋巴瘤中的一种,常发生在黏膜和腺体上皮有关的结外器官,口腔颌面部发生少见,原发于腮腺的MALT,国内外报道较少。现报道1例发生在双侧腮腺区B细胞淋巴瘤。患者,女,73岁,以左面颊部无痛肿块4年,右面颊无痛肿块2年入院。10年前左面颊长一肿物,在他院行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不祥.4年前发现左面颊部又长一指甲大肿物,无自觉症状,2年前又发现右面颊部长一肿物,无自觉症状。专科检查:左侧腮腺区耳前方有一约4.5cm×4cm×2.5cm肿物,左下颌升支后缘触及约2.5cm…  相似文献   

5.
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附88例病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科自1983年7月~1996年7月共收治住院的ML病人88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28例,年龄0.5~80岁,中位年龄为42岁。何杰金病(HD)7例,非何杰金淋巴瘤(NHL)81例。与本校综合医院1992年以后同期收治的ML病人比较,颌面颈部ML病人占10.7%~23.6%。39例病人接受综合治疗,33例接受单纯化疗。随访病人存活时间超过7年者7例,超过5年者9例。存活病人中以临床Ⅰ、Ⅱ期者占绝大多数,而死亡病人中以Ⅲ、Ⅳ期居多。死亡病人平均存活23.6月(4~55个月),中位存活时间为12个月。研究结果提示:1.颁面颈部ML发病有明显增长趋势,应引起足够重视。2.对颌面颈部诊断不明的包块应不惜反复活检以确定诊断,特别是对T系ML。3.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仍是有效的主要手段。4.临床分期对估计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伯基特氏淋巴瘤(Burkitt′s Lyrephoma),(以下简称BL),是由Denis Burkitt于1958年收集了58例,并作了系统的描述。主要流行在东非热带地区,多为儿童,故又称为“非洲儿童淋巴瘤”。O′conor和Daris认为BL属于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未分化Burkitt′s型,并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国内自1976年首次报告以来陆续有病例报告共22例。因此,BL在国内比较罕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腮腺区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例腮腺恶性淋巴瘤病例,回顾总结其临床特征,CT表现,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CT表现包括病灶的数目、大小、边界、密度和区域淋巴结受累情况;所有病例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进行病理学分型,并通过Ki-67进行肿瘤细胞增殖分析.结果:本研究中20例恶性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其中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l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9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8例,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2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1例.CT图像上,MALT多表现为边界不清晰(7/9);有6例呈沿腮腺轮廓塑形性生长(6/9),密度不均匀8例(8/9);DLBCL: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结节影(7/8),可为单发(4/8)或多发(4/8),密度均匀(4/8)或不均匀(4/8).20例中14例伴有淋巴结肿大.20例患者Ki-67(+)分布于20%~90%,4例DLBCL的Ki-67(+)大于50%.结论:腮腺恶性淋巴瘤多表现为MALT或DLBCL,这两类恶性淋巴瘤在螺旋CT上均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  相似文献   

8.
原发于腮腺的恶性淋巴瘤并不常见,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往往对该病的认识不足,易误诊。我科收治1例原发于腮腺的弥漫性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病例,报告如下:患者,女,60岁。于2个月前偶然发现右侧耳垂下方有一"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腮腺区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例腮腺恶性淋巴瘤病例,回顾总结其临床特征,CT表现,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CT表现包括病灶的数目、大小、边界、密度和区域淋巴结受累情况;所有病例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进行病理学分型,并通过Ki-67进行肿瘤细胞增殖分析.结果:本研究中20例恶性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其中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l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9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8例,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2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1例.CT图像上,MALT多表现为边界不清晰(7/9);有6例呈沿腮腺轮廓塑形性生长(6/9),密度不均匀8例(8/9);DLBCL: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结节影(7/8),可为单发(4/8)或多发(4/8),密度均匀(4/8)或不均匀(4/8).20例中14例伴有淋巴结肿大.20例患者Ki-67(+)分布于20%~90%,4例DLBCL的Ki-67(+)大于50%.结论:腮腺恶性淋巴瘤多表现为MALT或DLBCL,这两类恶性淋巴瘤在螺旋CT上均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  相似文献   

10.
作者报告了2例口腔粘膜相关性淋巴瘤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腺淋巴瘤为一种常见的涎腺上皮性、良性肿瘤 ,好发于高龄男性 ,通常位于腮腺下极 ,偶双侧发生。多发性者罕见 ,我们经治一例双侧腮腺多发性 ,彼此孤立、表面完整、大小不等的肿瘤 7个 ,报告如下 :患者 ,男 ,6 6岁 ,半年前偶然发现双侧耳下无痛性渐进性增大肿块 ,无咀嚼及吞咽等不适 ,未作任何治疗。 2 0 0 1年 10月以“恶性淋巴瘤”和“腮腺包块待查”入院。体检 :左侧耳前、耳下区及下颌角后缘隆起 ,可扪及 3.0cm× 3.0cm大小包块三个 ;右侧耳垂下扪及2 .5cm× 2 .5cm大小包块 ,双侧肿块质韧、活动、界清 ,且表面皮肤无异常。全麻…  相似文献   

12.
Bukkitt淋巴瘤,亦称非洲淋巴瘤。原本多发于非洲儿童,故有非洲淋巴瘤之称。近年来国内陆续有报道,而发生在口腔颌面部淋巴结的Burkitt淋巴病罕有报道。现就我科收治的1例颌下淋巴结Burkitt淋巴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腺淋巴瘤1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本文对100例腺淋巴瘤进行临床分析。男性86例,女性14例,男女比例为6.1:1。肿瘤发生在腭部小涎腺及颈部淋巴结者各1例,其余98例发生于腮腺,占全部腮腺肿瘤的10.3%。患者年龄,81%在50~70岁,其中55%在50—59岁。24例为多发性肿瘤,表现为三种形式:1)不同类型的肿瘤相伴发;2)双侧腮腺腺淋巴瘤;3)同侧腮腺多发性腺淋巴瘤。当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时,采用肿瘤连同周围部分腮腺及淋巴结的区域性切除,以保留部分腺体及导管的功能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5.
马斌  刘玉柱 《口腔医学》2006,26(3):216-216
1病例报告患者女,55岁。左下颌牙龈肿物1个月余。检查:左下颌中切牙至第二磨牙唇、颊侧牙龈呈紫色增生性突起,分别形成两条带状5.0cm×1.0cm×0.8cm大小的牙龈肿物包裹牙周,质略硬,边界不清,表面溃烂,有触痛,相应牙齿Ⅰ度松动,全身情况良好。X线片示:与肿物相对应的下颌骨有不规则性骨质破坏。病理检查:牙龈恶性淋巴瘤。处理:局部扩大切除后化、放疗。随访1年未见复发。2讨论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结以外的淋巴组织以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恶性肿瘤,发生于淋巴网状系统以外者称为结外恶性淋巴瘤,占14%~25%,消化道为结外型的好发部…  相似文献   

16.
Sonography-assisted cutting needle biopsy in the head and neck for the diagnosis of lymphoma: can it replace lymph node extirpation? Pfeiffer J, Kayser G, Ridder GJ. Laryngoscope, 2009, 119(4):689-695.  相似文献   

17.
恶性淋巴瘤(ML)的治疗近20余年来有了较大进展,经治疗后有相当多病例能长期生存。其中尤以何杰金氏病(HD)疗效为佳,有完全治愈的说法,但对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的治疗反应较差,仍有一些患者经治疗后很快复发,甚至根本就无反应,形成一种所谓难治性。自1985年7月至1987年4月我院以综合治疗方法(手术,放疗,化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头颈部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以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方法:搜集56例头颈部恶性淋巴瘤病例,采用HE染色法进行观察,分析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结果:56例头颈部恶性淋巴瘤患者中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和霍奇金恶性淋巴瘤患者分别为47例(83.93%)和9例(16.07%),常见临床体征是包块(痛性及无痛性),感染溃疡。49例回访,7例失访。在回访中,22例(44.90%)复发,经分析表明复发率与患者的年龄及累计部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部位依次为颈部、颌下、颏下。仅有头颈部症状者48例(85.71%)。初次诊断不明确者46例(82.14%)。1次病理诊断的确诊率为84.8%。治疗主要为手术+化疗。患者5年生存率58%。结论:结外型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组织学形态多样化,容易与临床上其他疾病相混淆。应通过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以明确诊断。累犯≥2个部位和年龄〉50岁头颈部恶性淋巴瘤患者的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结外型口腔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结外型口腔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1988-07—2008-12收治的24例结外型口腔恶性淋巴瘤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研究其发病年龄、发病部位、病理分型及临床表现。结果:结外型口腔恶性淋巴瘤发病率低,分布于各个年龄段,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可发生于舌根、腭、颊、唇、牙龈等部位,临床表现多样,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以B细胞恶性淋巴瘤多见。结论:结外型口腔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多样,应注意鉴别诊断。肿块切取活检,辅以全身系统性检查,是诊断结外型口腔恶性淋巴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以利于正确的诊治。方法:对10年间收治的经组织学确诊的3例Castleman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腮腺、颈部及颌下区无痛性包快。组织学上表现为淋巴结内大量淋巴滤泡增生,生发中心大部分消失,增生的血管穿入滤泡中心并可见大量的滤泡树突状细胞。结论:Castleman病是一种不明原因的淋巴结增生性疾病,应与表现为头部肿块的其他疾病相鉴别,组织病理学对于诊断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