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弥漫增厚为特征的一组疾病,病因未阐明者称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IMN是构成中老年患者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疾病.蛋白尿是其主要表现之一,引起蛋白尿的主要机制之一是足细胞损伤,而足细胞是一种终末分化细胞,一旦...  相似文献   

2.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 MN)是临床上以无症状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病理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下弥漫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弥漫增厚为特点的一组疾病,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病因不明,继发性MN常继发于肿瘤、感染、药物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在诊断为IMN之前须排除继发因素[1].MN是白种人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的最常见病因,约占25%~40%[2],在国内南京军区总院的单中心研究报道中,其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9.98%[3].  相似文献   

3.
循证医学法评价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免疫抑制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导致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国内IMN患者近80%临床表现为NS,约占成人原发性NS的7.3%~25.4%,老年人中约占43.3%;部分患者也可表现为非NS性蛋白尿。典型病理特点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性增厚,上皮侧免疫复合物沉积,钉突形成。  相似文献   

4.
膜性肾病是以肾小球基底膜(GBM)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GBM弥漫增厚为特征的一组疾病,病因未明者称为特发性膜性肾病( 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膜性肾病(IMN)是成年人肾病综合征主要的病理类型之一,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弥漫性免疫复合物沉着伴基底膜弥漫增厚为特征,临床并不少见,是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一种。为进一步提高其疗效,我们对我院经肾穿刺活检确诊的38例成人IMN患者,根据患者临床情况,采用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即益肾清化通络中药为主治疗,或益肾清化通络中药配合西药免疫抑制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导致成人肾病综合征最为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1].临床上呈肾病综合征或大量蛋白尿.IMN的自然病程表现不一,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在不接受治疗或者接受几个月至几年的特定治疗后,病情可以得到缓解.在达到缓解的患者中,有近1/3的患者会复发,尤其是部分缓解或经药物治疗而诱导缓解的患者[2,3].此外,有25%-50%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合并肾功能下降的IMN患者可能逐渐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疾病[4].近年来,基因在IMN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家族性IMN的发生提示其发病可能与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弥漫的免疫复合物沉着伴基底膜弥漫增厚为特点,临床呈肾病综合征或无症状性蛋白尿表现,是成年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肾小球疾病。  相似文献   

8.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以肾小球基底膜(glomemlar basement membrane,GBM)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GBM增厚为特征的一组肾小球疾病,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的最常见病理类型之一。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  相似文献   

9.
正膜性肾病是常见的肾小球疾病,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IgG沿毛细血管壁颗粒样沉积。膜性肾病(MN)为针对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抗原成分,自身抗体介导,由补体参与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因~([1,2]),病因未明者称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IMN也是中老年患者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理类型~([3])。在多项针对肾小球疾病病理谱的观察性研究中发现,IMN的发病率近些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为成人肾病综合征重要病因,为抗体所介导自身免疫性肾小球病变,主要病理表现为肾小球脏层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有基底膜弥漫性增厚。研究指出,IMN病情较为复杂,通常呈复发及缓解交替现象,约20%~35%患者病情可自发缓解,但仍存在部分患者于10年左右后发生终末期肾病[1,2]。因此,如何对IMN进行准确诊断及肾功能评估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且对确定有针对性干预方案、改善临床疗效及预后意义重大。BECK等学者于2009年初次于IMN成人患者血清内检测出PLA2R自身抗体,且发现约75%~80%患者血清内抗体呈阳性,但在正常人体、继发性膜性肾病及其他肾小球病变患者血清中则呈阴性[3,5]。另有研究认为血清PLA2R抗体水平和IMN疾病诊断、病情监测及疗效与预后评估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6,7]。为此,本研究选取我院95例IMN患者,通过设置对照组,探讨血清PLA2R抗体水平检测在特发性膜性肾病成年患者肾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如下报告。  相似文献   

11.
正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以肾小球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弥漫增厚为特征的一组疾病,约占我国成人肾病综合征患者的25%~30%,是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病理表现。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发病机制暂不明确,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补体系统的激活造成足细胞损伤在膜性肾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对补体系统对IMN发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nephropathy,IMN)是成人肾小球疾病的常见病理类型之一。目前对低度危险组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病人除ACEI外,主要为降脂药物、抗血小板黏附药物以及改善肾脏微循环的中成药等非特异性治疗。我们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小剂量的植物类免疫抑制剂雷公藤多苷进行治疗,发现其可以增加患者的临床缓解率,且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导致国内外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国内IMN患者近80%临床表现为NS,约占成人原发性NS的7.3%~25.4%,老年人中约占43.3%;部分患者也可表现为非NS性蛋白尿。典型病理特点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性增厚,上皮侧免疫复合物沉积,钉突形成和融合。IMN临床进展缓慢,一些IMN患者可以自发缓解,而部分患者也可能持续进展。目前是否对IMN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及该采取何种免疫抑制治疗目前尚存在争议,本文将对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Heymann肾炎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特发性膜性肾病系针对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膜抗原成分、由自身抗体介导、补体参与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以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为病理特点,临床上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目前对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蛋白尿产生机制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对人类膜性肾病动物模型——Heymann大鼠肾炎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近些年来,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发病率呈持续升高趋势,跃升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第二常见疾病,被临床高度关注。IMN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足细胞病,对其发病机制公认为循环中的自身抗体与肾小球足突上的靶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补体系统被激活,触发肾小球毛细血管的损伤,破坏肾小球滤过膜骨架结构,继而出现蛋白尿的漏出、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肾功能下降等一系列病征。IMN临床上以肾病综合征(NS)起病多见,表现为水肿、持续蛋白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近18年来广东省人民医院慢性肾小球疾病谱的构成和膜性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本研究纳入广东省人民医院2001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肾穿刺活检的病例,分析慢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构成和不同时期疾病谱变化,同时探讨膜性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研究共纳入6 366例肾穿刺活检病例,肾穿刺活检患者的病例数、平均年龄和男性比例逐年增加。IgA肾病(47.9%)、膜性肾病(27.8%)、微小病变性肾病(13.4%)、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8.0%)、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7%)居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前五位,狼疮肾炎(40.7%)、糖尿病肾病(13.7%)、高血压肾病(10.1%)、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9.5%)、过敏性紫癜性肾病(9.3%)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前五位。IgA肾病和狼疮肾炎分别是占比最高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膜性肾病和糖尿病肾病分别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膜性肾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的比例逐年增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中膜性肾病的发病率均高于未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肾穿刺活检患者的主要疾病类型,IgA肾病和狼疮肾炎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膜性肾病和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增长明显。膜性肾病的高发可能与代谢性疾病患病率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也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近年来,IMN发病率逐渐升高且趋向年轻化,因此全面认识IMN的发病机制至关重要。现对IMN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有助于临床上IMN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8.
<正>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是以非炎症介导的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弥漫增厚为特征的一组免疫性疾病[1],根据病因可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和继发性膜性肾病(second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SMN)。成人患者中约75%为IMN,25%为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多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浮肿、高脂血症等肾病综合征表现起病,是我国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常见类型。个体预后差异较大。免疫抑制剂是治疗IMN中主要药物之一。糖皮质激素、烷化剂(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他克莫司)、雷公藤等免疫抑制剂在治疗IMN具有重要地位。最近研究显示新型免疫抑制剂如利妥昔单抗、吗替麦考酚酯、来氟米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在治疗IMN中也具有一定前景。  相似文献   

20.
正膜性肾病(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以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基底膜增厚及钉突形成为病理学特征。依据病因可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和继发性膜性肾病(SMN)两类,其中IMN约占2/3,SMN约占1/3。研究表明,30%~40%的IMN患者可以自发缓解,1/3的患者将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其余的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