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急性门静脉(PV)和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形成的临床及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临床综合诊断证实的7例急性PV及SMV血栓形成患者的MRI表现.7例均行MR T1WI、T2WI、脂肪抑制T2WI、血管成像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直接征象为血管内血栓信号,表现为T1WI和T2WI显示PV和SMV流空信号消失.急性期血栓T1WI为低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静脉期PV、SMV管腔内无对比剂充盈.间接征象包括6例见腹腔积液,5例见小肠管壁增厚、水肿,4例见肠管扩张积液.结论 MRI对诊断急性PV及SMV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对急性腹痛、不明原因腹腔积液及可疑小肠梗阻者应观察PV系统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经颈静脉经肝穿刺门静脉(TIPSS)途径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6例诊断为门静脉(PV)和肠系膜静脉(SMV)广泛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了经TIPSS途径介入溶栓治疗。患者主要症状有腹痛、腹胀、厌食等。腹部体检有压痛,均无明确腹肌紧张和反跳痛。经B超、增强CT检查和直接PV-SIV造影确诊为本病。溶栓方法:穿刺PV分支成功后插入导管做PV-SMV造影,确定诊断及了解栓塞范围,抽吸及捣碎血栓,间断将尿激酶经多侧孔导管注入PV和SMV清除大部分血栓后,保留多侧孔导管于SMV内持续溶栓3~13天。术后药物抗凝治疗6个月左右。此间,密切监测出凝血时间及影像学变化。结果 介入治疗后,大部分血栓被清除,PV和SMV有血流通过,腹痛、腹胀和腹泻症状逐步缓解。经留置于SMV的导管造影显示,PV和SMV主干及主要分支血流通畅,3例门静脉的肝内少数分支有残留血栓,但无明显症状。随访4个月至3年,除1例死于外科手术并发症外,其余5例患者健在,无血栓复发证据及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结论 经TIPSS途径介入溶栓治疗急性PV和SMV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近期及中远期疗效均好。  相似文献   

3.
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门静脉(PV)和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形成的MRI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PV和SMV血栓形成患者12例,全部行MR T1WI、T2WI、抑脂T2、血管成像及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3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直接征象为血管内血栓信号(12例),表现为T1WI和T2WI显示PV和SMV流空信号消失。3例急性期血栓T。WI为低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8例亚急性期血栓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1例慢性期血栓T1WI为混杂信号,T2WI为低信号;增强扫描静脉期PV、SMV管腔内无对比剂充盈,PV周围呈轨道样增强,其内无强化的低信号血栓。间接征象包括肠腔扩张积液(10例)、肠管积血(6例)、肠壁增厚(12例)、肠黏膜水肿(11例)、薄纸样肠壁(1例)、缆绳征(11例)、肠系膜积液(2例)、肠壁积气(3例)、腹腔积液(12例)、PV海绵样变(3例)、肝脏异常灌注(6例)。结论 MRI是诊断PV和SMV血栓形成并肠道缺血敏感有效的方法,MR多序列、多轴面成像及增强扫描对病变的显示、定位、范围及血栓的分期等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部分性脾栓塞术改变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47,自引:3,他引:44  
目的 研究部分性脾栓塞术 (PSE)前、后门脉血流及压力的改变。方法  31例临床确诊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患者经股动脉穿刺行部分性脾栓塞术 ,术前及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 (简称彩超 )观测门静脉主干 (PV)、脾静脉主干 (SV)、肠系膜上静脉主干 (SMV)的血流改变情况 ,1 1例栓塞前后经皮经脾穿刺脾静脉分别置管于PV、SV、SMV测压。结果  31例患者PSE术后PV、SV及SMV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减少 (P <0 0 5) ;PV、SV血流量减少程度与栓塞程度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 0 589、0 862 ,P值均 <0 0 1。 1 1例患者 (栓塞程度 60 %~ 80 % )栓塞前后测压结果表明栓塞后PV、SV、SMV的压力均较术前明显降低 (P <0 0 0 1 ) ;PV、SV、SMV的压力下降程度分别为 (2 2 2± 5 8) %、(2 8 5± 1 7) %、(1 9 5± 8 1 ) % ,且PV、SV压力降低程度与栓塞程度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 0 645、0 687,P值均 <0 0 5。结论 栓塞面积控制在 60 %~ 80 %可较好的改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外周血象 ,减少门脉血流量和降低门脉压力 ,减轻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门静脉系统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64层螺旋CT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 15例PVT行64层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多平面重组(MPR)观察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15例中,血栓发生于门静脉(PV)主干13例,右支6例,左支7例,脾静脉(SV)3例,肠系膜上静脉(SMV)9例,其中血栓同时累及PV主干和SMV 8例,同时累及PV左右支、主干和SMV 4例,累及PV主干和右支6例,累及PV主干和左支6例,累及SV和SMV 2例,PV主干、SV、SMV三岔口处血栓1例.Yerdel分级:Ⅰ级1例,Ⅱ级10例,Ⅲ级3例,Ⅳ级1例;血栓呈高密度10例,等密度2例,低密度3例;血栓为部分偏心性栓塞12例,呈小条状、"柴捆"状;附栓管壁均连续光滑、无外突结节,局部PV管壁呈典型的线样"强化征"或"轨道征";出现食管胃丛及脾丛侧支循环12例,胆管丛及胆囊丛侧支循环4例,无一例出现肝动脉.门静脉瘘.结论 64层螺旋CT能够清晰、立体地显示PVT的部位、累及范围,具有特征性,是PVT重要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胰腺癌侵犯胰周主要血管的CT表现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 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胰腺检查,胰腺癌侵及胰周主要动、静脉的不同CT表现特征。方法 MSCT诊断胰腺癌68例患者中,33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1例剖腹探查发现不可切除),病理结果均证实为胰腺导管细胞癌。术中由手术者仔细探查胰周主要血管[肠系膜上动脉(SMA)、腹腔干(CA)、肝动脉(HA)、肠系膜上静脉(SMV)及门静脉主干(PV)]。结果 165支受检血管中,手术探查发现103支血管未受侵犯,其余62支血管受侵,MSCT术前检查,8.1%(5/62)受侵血管误判为未受侵犯(假阴性)。其余受侵的胰周主要动、静脉(57支)具有不同的CT表现特征:胰周主要动脉受侵时,均被肿瘤包绕大于管周的1/2或完全包埋于肿瘤中。胰周主要静脉受侵时,部分静脉血管被肿瘤包绕小于管周的1/2:SMV为4支(4/17),PV为2支(2/13),但同时均出现管壁受浸润或管腔狭窄或管腔形态改变;胰周静脉受侵犯时出现管腔狭窄或闭塞的机会较胰周动脉大:SMV为11支(11/17),PV为12支(12/13),而CA为3支(3/8),HA为4支(4/7),SMA为4支(4/12);胰周静脉受侵犯时管壁呈浸润性改变的比例较胰周动脉高:SMV为11支(11/17),PV为7支(7/13),而CA为3支(3/8),HA为2支(2/7),SMA为6支(6/12)。结论 胰周动、静脉受侵及时,其CT表现具有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7.
肠系膜静脉血栓的影像诊断和溶栓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报告肠系膜静脉血栓(MVT)血管造影的基本征象和留置导管溶栓治疗的初步经验。资料与方法 4例患者,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42岁。原发疾患分别是肾病综合征、肝细胞性肝癌、胰腺炎和剖宫术后。2例有腹部超声检查。4例均经肠系膜上动脉(SMA)插管造影诊断为MVT。随后留置导管,直接实施尿激酶灌注溶栓及抗凝。结果 MVT血管造影的基本征象是:(1)SMA及其分支痉挛和显影时间延长。(2)肠系膜上静脉(SMV)延迟显影或几乎不显影。(3)SMV主干或较大分支内的充盈缺损。(4)肠壁增厚,肠腔内对比剂存留和网膜静脉迂曲扩张。尿激酶(或组织溶栓剂)和肝素治疗后3~10天复查,上述征象消失,SMV显影时间正常,血流通畅。患者临床症状亦改善,免去了手术治疗。结论 选择性SMA造影为临床怀疑MVT时直接观察SMV血流状态的准确诊断手段,并可同时实施经SMA导管尿激酶灌注溶栓及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急腹症MSCT双期增强扫描病例80例,其中10例患者图像经多平面重组(MPR)及肠系膜血管最大密度投影(MIP)处理,诊断为肠扭转。结果MSCT诊断10例肠扭转,主要征象有肠系膜血管“漩涡征”10例,肠管“漩涡征”5例,靶环征或双晕征5例,肠系膜上动脉、静脉(SMA、SMV)换位征3例,鸟喙征4例,SMV血栓形成2例,腹水征10例。诊断均经手术证实。结论MSCT双期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组(MPR)与肠系膜血管最大密度投影(MIP)对肠扭转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症状性门静脉阻塞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介入技术治疗症状性门静脉 (PV)阻塞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 9例PV阻塞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 ,5例以门静脉高压症、食管 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就诊 (2例继发于肝移植后 ,3例HCC合并PV癌栓 ) ,3例为PV血栓形成 ,另 1例继发于腹部外科手术。 4例采取经皮经肝途径穿刺PV分支 ,5例用TIPS途径。支架置入 4例、球囊扩张成型 6例次、局部溶栓和血栓清除 7例次。结果 治疗技术均成功 ,无重要并发症。介入治疗后复查PV造影显示PV主干血流通畅。 3例腹部症状较明显的PV血栓形成患者 ,术后腹痛、腹胀和腹泻等症状逐渐减轻。随访时间 4~ 36个月 ,1例HCC患者于术后 11个月死于多器官转移 ;1例继发于腹部外科术后患者 ,虽然PV主干恢复血流、临床症状曾一度改善 ,但于 12d后死于腹腔脓肿、多器官衰竭。其余 7例生存 ,Doppler超声复查证实PV主干血流通畅 ,患者未再发生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PV血栓相关症状。结论 介入微创技术 ,包括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局部溶栓和机械性血栓清除术 ,是治疗症状性PV阻塞的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CT扫描判断胰腺癌手术切除率的价值(附6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腺癌的发病率在近几年呈增高趋势 ,大多数胰腺癌病人由于发现较晚难以治愈 ,仅少部分胰腺癌适于手术切除[1]。由于解剖上的关系 ,胰腺癌常易侵犯门静脉系统 ,包括门静脉 (PV) ,肠系膜上静脉 (SMV) ,脾静脉 (SV)以及肠系膜上静脉 -门静脉汇合部 (SMPVC) [2 ]。自 1973年Fortner提出开展区域性胰腺切除 ,即将胰腺癌连同PV、肝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 (SMA)一并切除以来 ,这种方法明显地提高了胰腺癌的手术切除率[3 ]。如何在手术切除前准确判断肿瘤侵犯PV系统的部位、范围、长度和深度 ,对制定手术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影像医学技术…  相似文献   

11.
部分性脾栓塞术62例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栓塞(PSE)治疗脾亢的术后并发症及其预防、处理。方法62例各种原因所致的脾亢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用明胶海绵颗粒或/和明胶海绵条行PSE。结果技术成功率loo%,术后发热、腹痛62例,恶心、呕吐30例,穿刺部分血肿7例,肝功损害加重5例,肝功一过性损害22例。栓塞面积40%~70%54例,15例出现少量胸水,1例少量胸水伴左下肺炎,栓塞面积70%以上8例,4例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结论PSE治疗脾亢安全、疗效肯定,术后综合症常见,经一般对症处理好转;只要病例选择适当,技术操作熟练,栓塞面积恰当,严重并发症少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症状性内脏动脉夹层(SAD)影像学诊断和介入治疗经验。方法回顾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6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1例症状性SAD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腹部增强CT和CTA检查显示15例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5例腹腔干动脉夹层,1例脾动脉夹层。5例保守治疗患者中1例并发肝动脉血栓形成。16例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ESP)治疗患者中2例行ESP联合肠切除术,2例行置管溶栓联合ESP治疗;围手术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全部患者随访2~74个月,平均19.1个月。 ESP治疗患者腹部疼痛及血便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无腹痛复发;CTA显示支架内血流通畅,位置良好,无管腔狭窄及血栓形成。1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术后3个月因脑卒中死亡。结论症状性SAD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CTA检查能确诊大多数病变,但要注意不典型表现;ESP术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肠系膜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肠系膜血管成像(MMS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经证实的肠系膜血管病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采用多种后处理技术(VR、MIP、MPR、CPR)进行肠系膜血管成像,观察肠系膜血管病变的情况。结果:32例患者中,肠系膜上动脉(SMA)栓塞2例,MMSCTA及DSA示SMA充盈缺损;SMA血栓形成1例,MMSCTA及DSA示SMA主干呈长条状充盈缺损;肠系膜上静脉(SMV)栓塞9例,MMSCTA示SMV充盈缺损7例,2例不显影;胰腺癌侵犯SMA、SMV者13例,MMSCTA示肠系膜血管被包埋,血管狭窄中断;SMA主干或分支狭窄伴软斑形成7例。结论:多层螺旋CT肠系膜血管成像是肠系膜血管病变的一种无创性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外伤性脾破裂的介入性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采用介入性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33例Ⅲ级以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采用Seldinger法经脾动脉行明胶海绵颗粒部分性栓塞止血。右下腹麦氏点经皮穿刺放置导管引流腹腔积液。结果:部分性脾栓塞术(PSE)对33例脾破裂患者一次性止血栓塞成功,引流通畅,技术成功率100%,有效率97%。17例行腹腔积血回输,全部病例治愈出院。结论: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经PSE及腹腔引流术治疗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脾外伤在腹部外伤中居腹内脏器损伤之首,约占40%-50%。长期以来.随着对脾脏形态和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诊断技术的发展,监测手段的进步以及治疗水平的提高,保脾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临床意义。我院2001年3月-2008年3月间,有选择地采用保守治疗外伤性脾破裂34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CT平扫诊断钝性伤脾破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CT平扫诊断钝性伤脾破裂的标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钝性脾破裂患者(其中55例手 术,5例临床证实)的CT片及临床资料,放射科医生双盲读片分析。结果60例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经CT平扫发现脾 实质密度不均匀(包括脾实质血肿、脾包膜下血肿、脾撕裂等)、脾包膜中断或呈“葱皮”样改变共39例(65%),“哨兵血块 征”54例(90%),腹腔积血46例(76.7%),脾肿大34例(56.7%),脾附近软组织挫伤、骨骼骨折17例(28.3%)。结论CT 平扫诊断钝性脾破裂的直接征象是脾包膜中断或呈“葱皮”样改变,其余皆为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17.
部分脾栓塞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和评价部分脾栓塞术(PSE)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PSE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0例;PSE治疗肝癌伴脾亢(HCC—HS)5例;其它继发性脾亢(SHS)3例。结果:平均栓塞范围ITP组为70%—80%,HCC—HS组为30%左右,SHS组为60%左右。临床有效率分别为100%、80%、89%。HCC—HS组因单次栓塞范围较小,约40%(2/5)病人需行再次栓塞。全部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PSE安全保留病人的部分免疫功能,可取代外科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运用多层螺旋CT研究脾静脉(SpV)和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流在门静脉内和肝内的分布规律,为临床提供相应的影像解剖学数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动脉期SpV强化而SMV未强化的165例患者的CT资料,观察门静脉主干内SpV与SMV血流的分布情况.分别测量平扫和增强动脉期门静脉左支(LPV)与门静脉右支(RPV)、肝脏左叶与右叶CT值;分析SpV和SMV的血流在门静脉内和肝脏内的分布区域及规律.结果 (1)SpV和SMV血流在门静脉主干内分布情况:分层分布(A组)占61.81% (102/165);螺旋形分布(B组)占24.85% (41/165);紊乱分布(C组)占13.33% (22/165).(2)动脉期LPV的CT值>RPV占84.24%(139/165),<RPV占15.76% (26/165),肝脏左叶CT值>右叶占85.45%(141/165),<右叶占14.55% (24/165);动脉期门静脉左右支、肝脏左右叶CT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平扫无统计学差异(P>0.05).A、B、C三组组内动脉期门静脉左右支、肝脏左右叶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pV和SMV血流在肝门静脉内存在分层分布、螺旋形分布、紊乱分布.84.24%的患者SpV血液主要流入LPV进入肝左叶,SMV血液主要流入RPV进入肝右叶.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的临床效果和护理要点,我们总结了30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病人的临床成功率、并发症、远期疗效及护理方法。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1-19个月,30例中26例患者(86.7%)症状缓解,4例(13.3%)心绞痛复发。住院间无急性血栓形成或严重出血性并发症。结果提示冠状动脉内支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技术,其成功率高,并发症低。并可能有降低或延缓血管再狭窄发生的作用。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6月至2016年1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7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特点及疗效。结果本组17例患者主要累及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直窦等部位。其中,4例接受介入溶栓术,13例接受抗凝治疗。17例患者中,15例(88.2%)患者好转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出血者头颅CT复查血肿吸收,核磁共振成像+磁共振静脉显影(MRV)显示静脉窦完全再通,2例(11.8%)病重放弃治疗。结论对怀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采用MRV或CT静脉显影或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及时给予对症药物抗凝或介入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