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北省1990~199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发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报告了1993年9月对河北省1990~1992年0~14岁儿童住院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FLaccidParalysis,AFP)进行调查的情况。结果表明,3年平均AFP、非脊髓灰质炎急性弛缓性麻痹(Non-polioAFP)调查发病率分别为1.498/10万、0.988/10万;0~4岁儿童3年平均发病率二者分别为2.917/10万和1.591/10万。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占全部AFP病例的54.06%。  相似文献   

2.
1994年6月中旬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专业考察小组,在我国一个脊髓灰质炎(脊灰)高发省份随机抽取20个地区,对其45所地(市)级和13所县级医院进行了AFP病例的主动搜索,共查出1991~1994年5月发病的AFP病例681例,分布于101个县市。结果表明:0~14岁儿童AFP、脊灰、非脊灰AFP及GBS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1.04/10万、0.48/10万、0.57/10万及0.31/10万,其中脊灰发病率明显较1991年下降,其构成比由1991年的第一位逐年降低;此外,约95%的脊灰患者分布于0~4岁组,表明0~4岁儿童应为今后监测和保护的重点;非脊灰AFP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认为采用“0~4岁非脊灰AFP发病率>1/10万”作为监测系统敏感性指标似更合乎国情。  相似文献   

3.
对济南地区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AFP)发病情况进行了医院调查。共发现12岁以下AFP病例80例,其中脊灰17例(占21.25%),格林巴利氏综合征(GBS)40例(占50.00%),其它AFP病例23例(占28.75%)。发病多集中于5~10月份,各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脊灰病例发病之平均年龄显著低于非脊灰AFP病例(P<0.0l);分析其疫情报告情况,脊灰、GBS及其它AFP病例的报告率分别为100.00%、12.50%和43.75%(X2=38.28,P<0.01).上述病例集中于济南市及其邻界5个地市,共65例(占81.25%),以12岁以下儿童人口数计算,所有AFP、非脊灰AFP以及GBS病例的发病率分别为1.11/10万、0.89/10万和0.53/10万。该结果有助于初步了解我国北方省份AFP病例的发病状况,并提示目前我省脊灰疫情监测系统尚不够灵敏,仍需加强医院对AFP病例的疫情报告和防疫部门的疫情主动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4.
对安征省1993~1997年非脊髓灰质炎(脊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自1994年以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一直在1/10万以上,1993~1987年全省有半数的地区、市非脊灰AFP病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达到1/10万。非脊灰AFP病例构成比,除了病因不明又无残留麻痹和其它非脊灰AFP病例(指周期性麻痹、单瘫、肌病等),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感染、创伤性神经炎和格林巴利综合征(GBS)依次为前三位,GBS年平均发病率只有0.08/10万。非脊灰AFP病例主要发生在0~4岁儿童,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男性多于女性。提示我省仍然存在着监测薄弱地区和病例漏报现象,今后应继续加强AFP病例监测,尤其在流行季节,并且重点侧重于小年龄儿童;抓好常规免疫,开展强化免疫,重点是流动儿童、超生儿童及偏远地区儿童;继续对临床医生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报病意识及对AFP病例的病因诊断能力,提高临监测系统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惠州市15岁以下儿童AFP发病率调查任永礼,黄源才,梁立环,龚富强,练添贵为实现我国消灭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的目标,卫生部规定将1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作为脊灰疑似病例报告.并提出非脊灰AFP病例的报告率≥1/10万的指标。为此...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是脊髓灰质炎(脊灰)高危省份之一。近年来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工作比较薄弱,l993年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仅为0.3/10万,1994年为0.46/10万,l995年升至1.46/10万;作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16/10万。l995年在边境地区发现了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当前边境地区监测工作还相当薄弱,还存在AFP病例漏报、不报等情况。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的发现预示着目前我省边境地区存在着脊灰野病毒的传播,该地区已成为我省乃至我国消灭脊灰的前沿。应采取特殊策略迅速改善边境地区的监测敏感性和质量,保持人群高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7.
1994年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监测系统工作状况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4年全国AFP监测系统共报AFP病例3142例,比199产加40.2%,全国有1297个县报告了AFP病例,占全国总县数的45.1%。其中确诊脊为307例,波及225个县。15岁以下儿童AFP报告发病率为1.1/10万,非脊灰AFP报告发病率为0.81/10万,比1993年的0.37/10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1994~1996年15岁以下儿童非脊髓灰质炎(脊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92/10万、174/10万和136/10万。对743例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52例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分布在30个县(市、区),其中Ⅱ型占462%(24/52);28例有残留麻痹,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6岁。769%(40/52)病例有免疫史,首次服苗并于服苗后6~40天出现肢体麻痹者10例,占192%(10/52),占服苗总人次数167/100万(52/31131737)。本文分析有5例可诊断为脊灰疫苗相关病例。对检出疫苗株病毒的AFP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  相似文献   

9.
济南地区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发病情况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济南地区儿童急性驰缓麻痹发病情况进行了医院调查,共发现12岁以下AFP病例80例,其中脊灰17例(占21.25%)格林巴利氏综合征40例(占50.00%),其它AFP病例23例(占28.75%)。发病多集中于5-10月份,各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脊灰病例发病之平均年龄显著低于非脊灰AFP病例(P<0.01);分析其疫情报告情况,脊灰,GBS及其它AFP病例的情报率分别为100.0  相似文献   

10.
全国1996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1996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4732例,较1995年4801例减少89%;全国共有1836个县(区、市、旗,下同)报告了AFP病例,占全国县数的645%;全年开展含零病例报告的县超过全国县数的90%。1996年临床确诊脊髓灰质炎(脊灰)201例,分布于170个县;仅云南省发现3例输入性野病毒病例。1996年AFP病例监测系统敏感性、及时性全面提高: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36/10万,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31/10万;48小时内调查率为99%;AFP病例双份粪便标本采集及时率为83%,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77%。非AFP病例的鉴别和AFP病例报告的滞后、随访表的及时报送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是我国脊髓灰质炎(脊灰)的高发区之一,自1991年建立了脊灰监测系统,实施了消灭脊灰的各项措施以来,脊灰发病率大幅度下降,l992~l995年连续4年脊灰发病率在0.1/10万以下。病例散在发生,无季节性发病高峰,并连续4年未发现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临床病例。90%以上的脊灰病例为5岁以下儿童,未服苗及未全程服苗者占60%。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994年、1995年达到了1/10万的要求。今后仍应开展强化免疫,重点是流动人口和超计划生育的儿童。  相似文献   

12.
为消灭脊灰提供依据 ,现将本市1995~1998年AFP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AFP病例资料来源于各县、市(区)卫生防疫站上报的AFP个案调查表、随访表 ,病毒学资料来源于省脊灰实验室 ,最后由省脊灰专家诊断小组诊断。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和流行病学分析。2结果2.1概况黑河市下辖1区、2市、3县 ,人口160万 ,15岁以下儿童50万。1995~1998年全市共报告AFP病例21例 ,每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00/10万、1.00/10万、1.20/10万。2.2流行病学特征2.2…  相似文献   

13.
1993~1999年期间,莆田县共发生AFP39例,除1993年发病率〈1/10万外,其余6年均〉1/10万;病例中男女比例为23:16,0岁和1~4岁儿童占69.23%;病例主要分布在沿海和平原地区。引起AFP的前三位病因依次是损伤性脊髓炎、GBS和非脊灰肠道病毒;同时,由脊灰相关株所致的AFP较为突出。39例患者中,全程服脊灰减毒活疫苗的27例,无全程服苗的8例,无服苗的2例,免疫史不祥的2例。此次的调查旨在提高AFP监测质量和为证实工作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4.
全国1997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全国1997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现状及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1997年全国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58/10万,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57/10万;全国有1949个县(区、市、旗,下同)报告AFP病例;全年含零病例报告的县保持在90%左右;监测系统的其余监测指标也均达到且维持在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证实要求的水平。这表明我国已步入消灭脊灰证实的准备阶段。需要引起关注的是,监测系统及时性进一步提高的问题,如报告的滞后、随访表发送延迟等,依然未得到根本改善。  相似文献   

15.
1995年全国急性弛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4801例,比1990年增加34.6%。全国共有1883个县(区、市、旗,下同)报告了AFP病例,占全国县数的的66.4%。全国进行含零病例报告的县除11、12份月外,均超过全国县数的80%。1995年临床确诊脊髓灰质炎(脊灰)168例,分布于全国150个县。1995年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51/10万,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46/10万,自AFP病例监测系统建立以来首次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1/10万的敏感性指标。AFP病例14天内双份粪标本采集率为75%,48小时内调查率为98%。AFP病例就诊后报告的及时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非AFP病例的存在需引起足够重视。今后应在保持AFP病例监测系统敏感性同时,强调监测系统特异性,确保监测系统各个环节的及时性,提高整体监测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6.
对湖北省1995年非脊髓灰质炎(脊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疾病谱做了分析,又对AFP病例监测系统敏感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湖北省1995年非脊灰AFP病例疾病谱的顺位为: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感染、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创伤性神经炎、四肢瘫和单瘫、肌病、横断性脊髓炎、神经根炎、短暂性肢体麻痹等。湖北省1995年70%(12/17)的地区、市、州、林区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了1/10万指标。非脊灰AFP病例具有发病年龄以0~4岁为主、无明显季节分布、男性多于女性,以及以下肢麻痹为主等一系列特征。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1997年共报告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129例,15岁以下儿童非脊髓灰质炎(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72/10万,未发现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确诊病例。1997年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89.92%,7天内及时送检率达98.58%。在AFP病例的粪便标本中,未分离到脊灰病毒;而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的分离率,由1995年的7.69%提高到1997年的12.90%。AFP病例接触者的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5.35%,从中分离到脊灰病毒3株,均均为脊灰病毒疫苗株,其中Ⅰ型1株,Ⅲ型2株;分离出NPEV的38例,分离率为6..28%。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1991年建立起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1996年各项监测指标达到或基本达到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工作的要求。1996年共报告AFP病例191例,其中临床诊断脊灰3例,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以市为单位均已达到1/10万。我省已连续4年未发现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麻痹病例,标志着我省已进入消灭脊灰后期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1995年共报告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213例,分布在70个县(市、区,下同),占全省县数的66.4%,其中脊髓灰质炎(脊灰)5例。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报告发病率为1.61/10万,脊灰皇散发。AFP病例14天内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70%,48小时内调查率为96%;全年共分离6株脊灰疫苗病毒,已有3年末发现脊灰野病毒所致病例。此结果显示:江苏省通过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做好口服脊灰疫苗(OPV)常规免疫,开展强化免疫,建立AFP病例监测系统,加强管理等,消灭脊灰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有不足之处,如双份合格粪便标本的采集率、及时随访率等都较低,尚须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1995年共报告15岁以下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90例,发病率为1.32/10万。省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收到AFP病例的粪便标本共79例,占88%;双份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68%(61/90);粪便标本7天内送省脊灰实验室的占65%(52/79)收到粪便标本后7天内分离培养的占89%(70/79);分离培养结果及时报告率为87%(69/79)。病毒分离阳性率13.92%(11/79),其中脊灰病毒(PV)Ⅱ型5株,Ⅲ型1株,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5株。收到AFP病例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3l8份,病毒分离阳性率5.66%(18/318),其中PVⅡ型8株,NPEV10株。全部送检粪便标本NPEV分离率3.78%(15/397)。所分离的PV均为疫苗株,且Ⅱ型居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