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在宫颈癌患者PICC置管中非计划拔管的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留置PICC导管的1 66例宫颈癌患者(观察组)中发生非计划拔管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总结,针对其原因对2015年1月—2015年12月的264留置PICC的宫颈癌患者(对照组)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年中留置PICC导管的宫颈癌患者的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与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比较,干预组比对照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满意度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预见性护理干预,留置PICC导管的宫颈癌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对PICC导管及护士的满意度都有所上升,所以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化疗行PICC置管并发症的护理方法,旨在预防和减少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分析本院2009年1月一2011年12月68例肿瘤患者化疗行PICC置管的临床资料。结果:68例肿瘤患者化疗行PICC置管,60例未出现静脉炎、导管移位脱出、导管断裂等PICC置管并发症;1例出现静脉炎,内服阿司匹林药物、外用硫酸镁湿热敷后好转;2例发生导管堵塞,经过尿激酶反复冲管后,恢复通畅;5例穿刺口处出现红肿,经消毒热敷后局部炎症消退。68例PICC置管患者治疗结束,拔管后穿刺处均愈合良好。结论: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预防和减少肿瘤患者化疗行PICC置管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在肿瘤内科导致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到本院治疗肿瘤且行PICC导管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密切观察,统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分析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结果:150例PICC置管患者中有20例(13.3%)发生非计划性拔管。而年龄、肘窝下置管、导管留置时间较长、高浓度药物是导致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高危因素。结论:肿瘤内科PICC导管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概率较高,且与患者年龄、肘窝下置管、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应用高浓度药物密切相关。所以医务人员需要掌握PICC置管的适应症,明确造成PICC非计划性拔管关键因素,从而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不断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概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综合探究循证护理在预防肿瘤患者PICC置管导管堵塞中的应用效果,为PICC置管患者提供科学护理依据.方法:以我院2015年8月到2016年8月收治的104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以PICC置管导管堵塞的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置留时间以及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为评价指标,并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循证护理的观察组导管堵塞发生率和非计划拔管率明显比对照组低,观察组置留时间和患者满意程度也高于对照组.结论:在预防肿瘤患者PICC置管导管堵塞的临床护理中采用循证护理方式,能够有效减少PICC置管导管堵塞的发生率和非计划拔管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程度,对推动循证护理在临床应用中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维护技术进行规范化管理的效果。方法于2010年10月组建PICC置管维护小组,并对全院PICC置管维护实施规范化管理。将实施PICC置管维护规范化管理前一年的住院PICC置管患者86例为对照组,实施规范化管理后一年102例为观察组,评价两组患者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以及患者资料的完整率。结果观察组的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及资料完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拔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PICC置管维护技术实施规范化管理,能有效提高PICC置管技术水平,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置管及留置期间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PICC置管方式对肿瘤化疗患者常见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抽取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160例,按照置管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组,分别进行传统盲穿法置管、改良塞丁格尔技术置管、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尔技术置管,对比分析三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非计划拔管率。结果: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非计划拔管率三组间比较均具统计学差异,P<0.05;且改良组与超声改良组均优于常规组,P<0.05;三组间各项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且改良组与超声改良组各项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盲穿法PICC置管,给予肿瘤化疗患者改良塞丁格尔技术及超声引导,置管成功率更高,非计划拔管率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入住天津市人民医院的PICC置管肿瘤患者共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行循证护理,观察比较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的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为(180.95±28.36)d,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21.37±29.1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非计划拔管率为1.9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穿刺部位出血、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出各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96.15%,高于对照组的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PICC置管肿瘤患者中可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方法 对肿瘤科2009-02-2010-07 161例置管患者进行规范的健康教育.结果 本组置管成功率为99.37%,最长留置255 d,最短20 d.发生机械性静脉炎8例,穿刺点出血1例,导管堵塞3例,非计划性拔管1例.所有病例导管全部完整.结论 对置管期患者进行规范的健康教育,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少相关并发症,延长了PICC留置时间[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发生状况,分析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安徽省某三甲医院PICC门诊行PICC置管患者,记录患者一般资料、病史资料、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置管情况、并发症等。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动态观察PICC置管后直到拔管或化疗满3个疗程期间血栓形成情况。结果:PICC带管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19.7%;其中无症状血栓占14.4%,有症状血栓占5.3%。置管穿刺次数、血栓史2个因素对血栓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较高,血栓史和置管穿刺次数是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品管圈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降低导管感染率的效果,为预防置管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5年6月住院治疗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25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011年6月-2013年6月的12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将2013年7月-2015年6月的12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品管圈护理模式;分析PICC置管术后的导管感染病原菌分布,对比两组不同时期PICC置管术后的导管感染率、干预前后护理人员的工作评分。结果 22例发生PICC置管术后导管感染者共检出27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13株占48.15%,革兰阴性菌10株占37.04%,真菌4株占14.81%;观察组干预后7d的感染率及总感染率分别为2.34%及3.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59%及14.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护理人员工作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护理对PICC置管术后导管感染率具有降低作用,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PICC导管内血栓性堵管再通方法.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到2016年收治采用经外周静脉入中央静脉置管手术治疗的患者140例进行本次研究,PICC导管内血栓性堵管患者10例,分析PICC导管内血栓性堵管的尿激酶再通应用价值.结果:10例患者中应用尿激酶再通管的一次性通管人数达9例,处理无效人数1例.结论:尿激酶应用在PICC导管内血栓性堵管再通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2.
肿瘤患者PICC导管堵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肿瘤化疗患者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减少各种因素导致PICC导管的堵塞,保证化疗全过程PICC管通畅.方法 回顾2006年10月~2008年2月97例接受PICC化疗患者中,对发生导管堵塞的5例患者进行分析,并探讨堵塞的预防和护理对策.结果 5例导管堵塞患者中,2例与其自身因素有关,3例与护理有关, 5例PICC导管堵塞的患者经正确冲洗或溶栓处理后均再通.结论 加强对PICC置管后的观察及护理,及早发现管道堵塞,及时进行护理干预和对症处理,可使管道再通,避免拔管,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风险预警管理,以提高肺癌患者PICC置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上海市胸科医院进行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761例作为观察组,运用Autar量表对置管患者进行血栓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332例、中风险组364例和高风险组65例,3组患者给予分级护理干预,低风险组和中风险组给予物理干预、基本药物干预;对高风险组物理干预、基本药物干预和紧急干预.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置管的873例肺癌PICC置管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对照组873例置管患者发生32例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血栓发生率为3.66%.观察组患者发生PICC相关血栓12例,发生率1.58%,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09).其中低风险组、中风险组和高风险组患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51%(5例)、1.37%(5例)和1.54%(1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结论 运用风险预警管理可以降低高凝状态肺癌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开展PICC区域性管理降低带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5月在我院进行PICC维护的肿瘤患者40例为对照组,2012年6月2012年5月在我院进行PICC维护的肿瘤患者40例为对照组,2012年6月2013年6月开展PICC区域性管理后带管的肿瘤患者40例为实验组,对照组:本院带管患者回肿瘤科进行导管维护,院外置管患者由门诊治疗室或急诊室护士兼顾;实验组:开展PICC进行区域性管理,非住院PICC带管者均由PICC维护门诊专职人员进行导管维护,措施有:开展PICC维护门诊、进行PICC现状调查、对带管患者进行PICC专业化管理、运用PDCA循环方法进行培训、实施PICC置管严密的监控管理、对PICC网络单位实行对口帮扶。结果实验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中途拔管人数减少,患者满意度较对照组提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PICC区域性管理,可有效降低PICC带管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Autar量表在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评估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进行PICC置管的1 252例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PICC常规置管及维护;将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进行PICC置管的1 322例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使用Autar量表进行评分,根据分值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中风险组和高风险组,3组患者给予分级护理干预。结果 对照组1 252例置管患者38例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血栓发生率为3.04%。观察组1 322例患者发生PICC相关血栓12例,发生率为0.91%,其中低风险组、中风险组和高风险组患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25%(5例)、1.04%(5例)和0.45%(2例);观察组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Autar量表能预警PICC的肺癌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对高风险的肺癌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和治疗措施,有效控制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分析医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72例PICC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 1157例PICC置管的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72例,感染率为6.2%;其中64例为局部感染,给予加强换药、局部理疗及外涂抗菌药物软膏、口服或静脉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后,62例好转,PICC导管继续留用,2例无效拔管;8例为全身感染,经确诊后立即予以拔管.结论 导管相关性感染主要与置管人员的操作熟练程度、患者的遵医行为、特殊药物应用、导管留置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规范操作流程、加强护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实施PICC操作准入制度、严格无菌操作等有利于更好地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护士接受专科培训对降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探讨专科培训对提高PICC护理质量的意义。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在本科住院化疗行PICC的肿瘤患者180例为对照组;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在本科住院化疗行PICC的肿瘤患者180例为观察组,观察组180例患者均由经专科培训合格者实施PICC,对两组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率进行比较。结果 PICC专科知识培训后实施PICC置管与维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3%(6/180)与9.4%(17/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P=0.015)。结论 专科培训可降低PICC非计划性拔管率,从而提高PICC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并分析循证干预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期应用及效果,指导改善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选择医院2011年2月-2013年3月行PICC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医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50例患者为常规干预组,2012年3月-2013年3月50例患者为循证干预组,常规干预组给予PICC常规干预,循证干预组给予循证干预模式指导下的PICC循证干预,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焦虑抑郁情绪和患者干预满意度。结果 PICC置管并发症循证干预组患者发生1例,发生率为2.00%,常规干预组患者发生7例,发生率为14.00%,循证干预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干预组;1个月后,循证干预组患者焦虑标准分降至(44.46±3.52)分,抑郁标准分为(44.26±3.16)分,显著低于常规干预组焦虑、抑郁标准分;循证干预组患者干预满意度为100.00%,高于常规干预组92.00%。结论循证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PICC导管并发症发生率,使其焦虑状态得到明显改善,患者干预满意度提高。  相似文献   

19.
苏丽娟 《药物与人》2014,(12):184-184
目的:研究探讨肿瘤患者PICC置管化疗护理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采用PICC置管化疗的肿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及护理的方法,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及经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全方位的护理,60例PICC置管化疗的肿瘤患者均顺利穿刺置管,治疗过程中,出现导管渗液1例、导管阻塞2例、导管脱位1例、静脉炎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3%.结论:PICC置管化疗具有留置时间长,操作快捷、安全有效的优点,通过围置管期的科学合理护理干预能有效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rrjk》2017,(1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PICC置管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取分层抽样法从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来我科室行PICC置管治疗的患者中抽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PICC置管期间给予常规治疗配合性护理,观察组患者在以上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正规机构维护、有延期维护、每天进行自我观察、正确进行洗澡保护、准确活动置管肢体、合理使用保护套等PICC导管维护依从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导管阻塞、导管破裂、感染、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为8.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2.0%,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PICC置管患者给予心理干预和健康宣教临床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PICC导管维护依从性,从而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