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张林  刘功礼 《山东医药》1993,33(6):44-45
白细胞介素2(IL-2)在体内是T淋巴细胞自分泌因子,它可以在体内激活及增殖杀伤细胞,而称之为淋巴细胞活化杀伤细胞(简称LAK细胞)。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应用IL-2及LAK细胞回输治疗某些肿瘤和病毒性肝炎均取得较好效果。这是目前引人注目的过继免疫疗法。以下着重就IL-2和LAK细胞临床应用的有关问题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采用rIL-2和LAK细胞对原发性肝癌作过继性免疫治疗是目前国内外学者较为关注的课题。保持外源性IL-2的活力,刺激内源性IL-2的产生,增加自体LAK细胞来源以及采用同种LAK细胞等研究有助于肝癌过继性免疫治疗的推广和发展。经肝动脉插管途径可维持局部免疫制剂浓度,有利于配合化疗和栓塞治疗,减少毒副反应。随着现代免疫生物学和生物高技术的发展,寻找更有效的淋巴因子和肿瘤杀伤细胞,寻求更合理的临床免疫治疗方法和途径,将有助于提高肝癌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3.
重组白细胞介素-2(γIL-2)加淋巴因子激活杀伤(LAK)细胞治疗引起甲减已有报道,曾认为γIL-2引起甲减必须要有LAK细胞参与,然而本文作者发现1例只用γIL-2而未用LAK细胞治疗所发生的甲减患者。 患者女,48岁,因患恶性转移性黑色素瘤而连续输入γIL-2,剂量3×10~6U/d,共5天,然后于第7天在30分钟内一次性输入氮烯咪胺(dacar-  相似文献   

4.
研究共刺激信号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脂质体介导DNA转移法将入B7基因转入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建立新的细胞株B7^ Smmc7721,PCR及逆转录PCR(RT-PCR)法鉴定。四唑盐(MTT)比色试验体外检测白细胞介素-2(IL-2)激活的LAK细胞(LAK-C)对两种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PCR,RT-PCR法证实B7^ Smmc7721细胞稳定表达B7基因,LAK细胞对B7^ Smmc7721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Smmc7721,结果有统计学意义。B7基因可以体外转染人肝癌细胞,并表达有活性的B7分子,并可明显增强IL-2激活的LAK细胞的肿瘤杀伤作用,为进一步开展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肝癌患者外周血LAK细胞活性测定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通过白细胞介素2(IL-2)诱导产生的淋巴因子活化性杀伤细胞(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 cell,LAK)在继承性免疫治疗肿瘤动物模型和人体肿瘤中已显出一定的疗效,但至今尚未见到有关研究肝癌患者LAK细胞活性变化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或未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或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对结肠癌细胞株SW480的杀伤活性.提供DC联合CIK或LAK治疗结肠癌的实验依据.[方法]取人外周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BMNC),诱导生成DC、CIK、LAK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DC经SW480肿瘤抗原冲击后的表型变化;以CIK+DC细胞、CIK细胞、LAK+DC细胞及LAK细胞作为效应细胞,SW480为靶细胞,以15∶1、30∶1、45∶1为效靶比,LDH释放法测定细胞杀伤试验活性;ELISA检测杀伤试验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IL-12、IL-17的分泌水平.[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DC经SW480肿瘤抗原冲击后,其表面分子HLA-DR、CD40、CD80和CD86表达分别平均为90.23%、73.68%、85.96%、57.55%,与未经肿瘤抗原冲击DC比较,DC成熟的表面标志分子表达明显增加(P<0.01).相同效靶比下,CIK+DC细胞组对SW480的杀伤作用最强,明显高于其他细胞组(P<0.01);CIK+ DC细胞组在效靶比为45∶1时,杀伤活性最强(P<0.01);单独CIK细胞组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LAK+DC细胞组(P<0.01);LAK+ DC细胞组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单独LAK细胞组(P<0.01).效靶比为45∶1时,各杀伤试验细胞组上清液中IFN-γ、IL-2、IL-12、IL-17的分泌量,CIK+DC细胞组的IFN-γ、IL-12的分泌量显著高于其他细胞组(P<0.05);LAK+DC、单独LAK细胞组IL-2的分泌量明显高于CIK+DC、单独CIK细胞组(P<0.05);单独CIK细胞组IFN-γ的分泌量明显高于LAK+DC、单独LAK细胞组(P<0.05).[结论]CIK+DC细胞组对SW480的杀伤活性明显强于单独CIK、LAK+ DC组、单独LAK细胞组.其机制可能是,SW480抗原致敏的DC分泌IFN-γ、IL-12等刺激、诱导CIK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明显增强CIK细胞杀伤SW480的活性.  相似文献   

7.
晚近发展起来的化学免疫疗法(Chemvimmunothempy)已成为当今原发性肝癌(PHC)防治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就这方面的最新研究作一介绍。 一、淋巴因子激活性杀伤细胞(LAK)/IL-2与化学药物合用 LAK/IL-2过继免疫治疗最好的疗效出现在与化学药物联合应用时。有人对44例中、晚期PHC患者在肝动脉化学栓塞后1~2周内行LAK/IL-2治疗。他们将化学药物5-FU1000mg、顺铂60~80mg和丝裂霉素16~20mg加入碘化油中制成乳剂,再经肝动脉灌注。LAK由静脉内输注,另肌注重组IL-210万单位,每日1次,30天为一疗程。另设27例单用肝动脉化学栓塞作为对照组。结果显示,经化学免疫治疗,Ⅲ期PHC缓解率达39.1%,AFP下降占69.4%;31例Ⅱ期PHC患者  相似文献   

8.
本文观察了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株(H7402)的杀伤活性及透射电镜下LAK细胞对H7402的杀伤作用。实验证实:LAK细胞以人肝癌细胞H7402有较强的杀伤活性,而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无杀伤作用;透射电镜下:LAK细胞与H7402细胞共同孵育30分钟,可见二种细胞各自伸出突起,互相接触,共同培养4小时,可见H7402细胞呈“凋零”坏死。  相似文献   

9.
近年已明确,淋巴细胞在白细胞介素-Ⅱ(IL-2)存在下培养能诱导获得对自体癌细胞显示杀伤作用的淋巴因子活化杀伤细胞(LAK细胞),并报道过应用自体LAK细胞作过继性免疫治疗(AIT)对各种癌患者的有效性。今作者对原发性肝细胞癌息者施行了自体LAK细胞加IL-2经肝动脉给予的AIT,研究了其临床疗效。以6例原发性肝细胞癌(PHCC)息者为对象,施行了经肝动脉的AIT法。LAK细胞每周2次经肝动脉给予;同时安置自动注射泵,通过经股深动脉放置于固有动脉中的自动注射导管将IL-2(1000~2000u/天)注入。以LAK及NK活性作为淋巴细胞活性参数,又以Daudi细胞、K-562细胞分别作为LAK、NK细胞的靶细  相似文献   

10.
在LAK细胞对胃癌细胞KATOⅢ的杀伤过程中,加入单克隆抗体MGb2能产生明显协同作用。我们认为此作用的原理是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此作用随着制备LAK细胞时白细胞介素2(IL-2)浓度的增加而增高.与LAK活性呈平行关系:制备LAK细胞时,IL-2的诱导时间既影响LAK活性,也影响相应的ADCC作用。  相似文献   

11.
消化系恶性肿瘤病人LAK细胞和NK细胞功能与表型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观察20例正常人和24例消化系恶性肿瘤病人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和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的活性变化,以及加用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刺激前后T淋巴细胞表型变化。结果发现肿瘤病人的NK细胞活性明显下降,但经rIL-2激活后LAK细胞活性得到明显提高,其溶解率接近正常水平。肿瘤病人的总T淋巴细胞(CD_(3+))和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CD_(4+))水平低于正常,但抑制/杀伤淋巴细胞(CD_(8+))水平正常。辅助/诱导淋巴细胞与抑制/杀伤淋巴细胞之比为1.18,低于正常水平(1.55)。经加入rIL-2培养后,CD_(3+)和CD_(8+)淋巴细胞的比率明显升高并达正常水平。而在正常人此变化不明显,且加用rIL-2培养与不加者无显著差异。IL-2受体的表达正常人与肿瘤病人无异。结果显示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的免疫机制受到抑制,但能被IL-2提高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2.
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是近几年肿瘤免疫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抗癌免疫效应细胞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1982年;美国的Rosenbery首先提出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的概念,时隔3年,作者又证实了恶性肿瘤组织中浸润淋巴细胞的存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肿瘤杀伤细胞,在恶性肿瘤免疫过继性治疗中的潜力愈来愈受到重视。 一、TIL的生物学特征 TIL不同于其他肿瘤细胞杀伤细胞的特征主要  相似文献   

13.
恶性间皮瘤是胸膜恶性肿瘤,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已知白细胞介素-2(IL-2)和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能溶解许多恶性肿瘤组织。本文旨在研究 NK 细胞和 LAK 细胞溶解人类恶性间皮瘤细胞(MMC)的敏感性。作者用~(51)铬释放4小时分析法。MMC 细胞株是从6例不同患者的胸液中获取,将胸液中的 MMC 株分离培养,至少1个月以上才能作为靶细胞。这些肿瘤细胞株能抵抗 NK 细胞的溶解作用(溶解<10%,与标准的靶细胞溶解50±3%相比,p<0.001),而易被  相似文献   

14.
人淋巴因子活化杀伤(LAK)细胞由白细胞介素-2(IL-2)作用于淋巴细胞后产生,它对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对人自体肺泡巨噬细胞(AM)是否有裂解作用尚不清楚,为此作者用IL-2体外刺激人外周血单核白细胞(MNC),以4小时~(51)Cr 释放试验分析,结果表明,LAK 细胞对人AM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其特点为:①培养4天的AM比新鲜获得的AM 更易被细胞裂解,而且与IL-2浓度之间存在正性剂量依赖性;②经IL-2作用,新鲜  相似文献   

15.
已发现重组白介素-2(rIL-2)和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在临床肿瘤治疗中均有肺毒性。因此,前瞻性研究15例黑色素瘤患者单独应用rIL-2和rIL-2加用LAK细胞治疗后的肺部改变特征。 患者和方法 黑色素瘤患者15例,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46岁,伴有肺、肝、皮下组织或淋巴结转移,但无明显的肝、肾或心功能紊乱。均无哮喘、支气管炎或CQPD病史。所有患者第1疗程静注rIL-2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计数分析技术和LDH释放法检测了11例肝癌患者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的细胞表型及杀伤活性。结果培养初期TIL细胞特征是以CD3为主,CD4/CD8为0.83,NK细胞23.3±3.6%。经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激活20天后,CD3减少,CD4/CD8为1.85,NK细胞数量增至39.2±9.8%,P<0.01。激活后的TIL对自体肝癌细胞杀伤率比培养初期高3.74倍,亦比对同时培养的BEL—7204肝癌细胞杀伤率高1.75倍。对自体和异体肝癌细胞杀伤作用均显著高于LAK细胞,且具有靶细胞特异性。结果表明肝癌TIL对肝癌细胞杀伤作用,可能与NK细胞数量增多,导致肝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7.
陶仲为 《山东医药》1994,34(11):45-46
近年,白细胞介素-2(IL-2)和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LAK细胞)联用治疗肿瘤已初见疗效,但因应用时间短,仍需观察和探索,加之价格昂贵,其应用受到了限制。因此,目前大多数医生对其缺乏认识。为此,本文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引流区淋巴结细胞对食管癌裸鼠移植瘤的体内杀伤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30只食管癌移植瘤裸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IL-2组、LAK组、I-TDLN组及G-TDLN组。分别予生理盐水、IL-2、LAK细胞及体外培养的I-TDLN、G-TDLN细胞局部注射干预。分别于干预后1、2、3、4周测定各组肿瘤抑制率;干预后4周测定各组肿瘤细胞凋亡率;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TDLN组各时点肿瘤抑制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IL-2组及LAK组,G-TDLN组高于I-TDLN组(P均〈0.05),各组肿瘤抑制率均逐渐升高,于第3周达高峰;对照组、IL-2组、LAK组、I-TDLN组、G-TDLN组细胞凋亡率依次升高,P均〈0.05。LAK组及TDLN组肿瘤组织均有T淋巴细胞和DC浸润,但TDLN组明显多于LAK组。结论体外培养的食管癌TDLN细胞在体内可抑制食管癌移植瘤生长,其机制为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本研究为食管癌TDLN细胞用于临床食管癌的细胞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新型免疫活性细胞CIK体外对肝癌细胞的杀伤   总被引:22,自引:10,他引:12  
目的 观察人体CIK(cytokine-induced killer)细胞的体外增殖力及杀伤肝癌细胞活性.方法 采取健康自愿者的成分血,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培养条件下,通过加入不同细胞因子(如IFN-γ,IL-1,IL-2,CD3 mAb)培养诱导成CIK细胞和LAK细胞,观察不同培养细胞的增殖能力;用流式细胞仪对培养细胞做细胞表型动态分析,观察培养细胞的表面标志;与LAK细胞作对比,用MTT法测定并比较不同效应细胞的体外抗肝癌细胞活性.结果 CIK细胞在培养14 d后开始大量增殖且在含人血清的培养基中增殖数量最多,可达500多倍.经表型分析表明,CIK细胞属于异质细胞群,在培养过程中,CD3+CD56+双阳性细胞的绝对数量获得了大量增殖,至56 d时可占细胞总数的51.26%,是CIK主要的效应细胞;实验表明,CIK细胞体外杀伤肝癌细胞的活性明显优于LAK细胞.结论 CIK细胞是一种具有较强杀伤肝癌细胞的免疫活性细胞,有可能应用于抗肿瘤的生物治疗.  相似文献   

20.
IL-2不同注射途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临床上应用白介素-2(IL-2)或IL-2/LAK细胞治疗病毒性肝炎已取得一定的疗效,而IL-2的给药方式大多为大剂量静脉输注,治疗时间较长,常产生一些毒副作用,且治疗费用昂贵。我们采用低剂量rIL-2直接注射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淋巴结(iLN)中,并与肌内注射(im)和静脉内滴注(iv)比较,观察3种给药方式对患者的T细胞亚群、体外激活后增殖能力和杀伤活性的影响,以期探索一种简便、有效和经济的给药方式。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根据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慢性乙型肝炎共68例;其中慢迁肝18例,慢活肝50例;年龄18岁~50岁,男39例,女29例,血清HBsAg,HBcAb,HBeAg及HBV-DNA均阳性。rIL-2(南京军区医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