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热病是由媒介昆虫白蛉传播的寄生虫病,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曾是河南省黑热病的严重流行区,20世纪初的年发病率在1‰以上,经积极防治20世纪60年代后未再发现病例,但在其后的监测中有媒介白蛉残存,表明黑热病传播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2003及2004年在河南省疾病控制中心的指导下,三门峡市疾病控制中心组织对陕县当前的白蛉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2.
据史料记载 ,安陆市 193 6年、193 7年共报告可疑黑热病患者 15例 (其中有 7例经病原学检查确认 ;195 3年又发现 6例。其后 40多年来 ,未发现黑热病新的病例 ,为了解黑热病在安陆市的现状 ,于 1998年按“湖北省医学科学院黑热病流行病学监测方案”进行了监测 ,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选点 根据以往患者居住地离城最近的 1.5 km ,最远的 3 5 km为线索选定在棠棣镇、太白公园和白兆山林场 3个监测点。1.2 方法  1媒介白蛉的调查 :于 6、7、8、9月用捕蚊管和将 8开白纸双面涂蓖麻油 ,于傍晚 8点钟悬挂在室内或野外诱粘白蛉 ,…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黑水县黑热病的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于2002~2003年随访已有黑热病病例,进行疫情分析。对4个乡的疫点村寨开展人群黑热病普查、家犬利什曼原虫感染调查。调查白蛉的分布、种类和密度。结果 随访黑热病病例42例,病例分布在6乡1镇,10岁以下儿童病例占病例总数的61.90%。普查村民1865人,查出现症病人2例;rk39试纸条检测家犬47只,7只出现阳性反应,阳性率达14.89%。白蛉调查仅发现中华白蛉,在当地分布广泛,最高密度达73只/人工小时。结论 黑热病疫区目前主要集中在黑水河中、下游地区,流行在当地未能得到遏止。中华白蛉是是当地黑热病的唯一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黑热病疫点媒介白蛉情况,为有效预防黑热病的发生和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年6-10月在林州市的2个疫点采用诱蚊灯法、吸蚊管和捕蛉器等方法进行白蛉监测,每月2次,并对捕捉到的白蛉进行形态学分类鉴定。结果共捕获白蛉217只,经鉴定全部是中华白蛉,其中6月、8月、9月分别捕获到白蛉2、214、1只,其余月份均未捕获。结论黑热病媒介白蛉在疫点村广泛存在,对该地区的白蛉防治工作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正>黑热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通过白蛉传播的一种传染病。全球有88个国家有黑热病流行,约有3.5亿人存在感染风险[1]。近年来,我国的新疆、甘肃、四川等省(自治区)证实有黑热病自然疫源地存在,且发病呈上升趋势[2-4]。浙江省自1955年后未见黑热病病例报告,也没有发现传播  相似文献   

6.
湖北地区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误诊为黑热病1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地区于 195 8年基本消灭黑热病 ,此后 ,进一步肃清传染源和扑灭白蛉 ,多次抽查、考核 ,未发现新的病例。但1989年以来 ,又陆续报道“黑热病”14例 ,死亡 6例 ,为了查明黑热病在湖北地区是否会卷土重来 ,湖北省医科院寄研所于 1997~ 1999年进行了湖北省黑热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证实 14例“黑热病”中除老河口市 1例系 195 9年发病、感染地不详的皮肤型残存病例和罗田县 1例系在新疆感染的输入病例确诊为黑热病外 ,其余有 12例均为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的误诊 ,现将 12例误诊为黑热病的病例分别报告如下。病例 1,男 ,2 5岁 ,中学教师 ,京…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白蛉密度监测报告薛素琴,曹晓芃,韩玉华,郑得生,吕京静,杨小为白蛉是小型的吸血昆虫,是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北京市密云县曾发现了由白蛉传播的黑热病病例。为此,我们在原黑热病区密云县设6个监测点(太师屯、穆家峪、四合堂、大城子、巨各庄),同时对旅...  相似文献   

8.
1.在北京调查鳞喙白蛉占46.7%,中华白蛉占44.3%,许氏白蛉和蒙古白蛉较少。室内24小时观察白蛉在23时密度最高。观察到黑热病媒介中华白蛉的栖息性从家栖迁到野栖和半家栖,其白蛉季节为4个半月,高峰季节在六月中旬。北京平原地区白蛉基本消灭,而在山区、半山区白岭密度可高达230只/人工小时。
2.试验后证实了马拉硫磷及杀螟松灭白蛉效果好,持久效长,既经济又减少药物的用量。三年来在密云六个公社推广使用此两种药后,为国家节约了药费,降低了白蛉密度,并继续控制了黑热病新病人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九寨沟县黑热病的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0-2021年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的黑热病病例资料,并于2016年起开展黑热病主动监测工作,对相关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 2010-2021年九寨沟县累计报告黑热病病例45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4.6/10万。男、女性别比为2∶1;最小发病年龄为11个月,最大75岁,发病集中在0~5岁。职业分布中,散居儿童和农民居前位。全县13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发病前4位分别是永乐镇、永和乡、安乐乡和郭元乡。黑热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1至5月为高发月份。2016-2021年6年间共检测394人,发现并确诊黑热病新病例2例;犬只阳性率为3.4%。结论 九寨沟县黑热病流行风险因素依然存在,黑热病仍在当地低度传播。当地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及时诊治患者,持续开展杀灭病犬、灭蛉、防蛉工作,防止黑热病爆发流行,巩固黑热病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曾是我国黑热病流区之一,1958年已基本消灭本病。1973~82年对本病的流行进行了监察,结果表明:广大平原地区已查不到白蛉,山丘地区人房内亦未发现白蛉;病犬不复存在;青少年中未出现新感染;共发现5例病人,其中1例为外地输入病例,4例为本省旧有病例(包括2例皮肤黑热病),未见新发病例。由此认为,本省黑热病的流行已趋终止,但由于少数山丘地区黑热病再感染的可能性仍存在,故今后仍应做好本病的监察工作。  相似文献   

11.
大理州弥渡县苴力镇苴力村公所只苴上村李某某于2003年至2008年白蛉密度高峰季节的4—6月曾外出陕西省、四川省等地黑热病流行区从事打隧道野外作业,在此期间感染黑热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体重下降、脾肿大,该病例先后在四川和云南的省级和县级多家医院就诊,均被误诊和漏诊,最后就诊于大理州人民医院,并在大理州人民医院从骨髓检出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培养出利什曼原虫利杜体,白/球蛋白倒置,黑热病rk39免疫诊断试纸条血清学试验阳性,病原体先后经省、国家专业机构复查鉴定,复查结果与大理州医院一致;经其它治疗无效,而抗黑热病治疗有特效。近年来全国人口流动频繁,黑热病有向非流行区扩散的趋势,在非流行区易发生误诊、漏诊,应加强黑热病防治人员培训和开展监测,避免在非流行区发生二代病例;在流行区野外作业的大型工地,对施工人员这一感染黑热病的高危人群进行预防黑热病防治的健康教育,药物喷洒灭白蛉,强调使用细孔纱门纱窗和细孔蚊帐,并督促施工单位开展落实这些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河南黑热病媒介白蛉调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掌握我省基本消灭黑热病后传播媒介白蛉的残存情况。方法:在有代表性地区采用人工捕捉白蛉,解剖鉴定蛉种。结果:在河南京广铁路以西丘陵、山区媒介中华白蛉持续存在,如有病例输入,黑热病仍有潜在传播的危险;在铁路以东平原地区,白蛉基本绝迹,即使有病例输入,也似无潜伏期传播的危险。结论:应重视对中华白蛉的防制  相似文献   

13.
白蛉为黑热病的传抪媒介,黑热病能否根除,除与传染原是否存在有密切关系外,白蛉的有无也具有重要意义。1977年太原全国黑热病防治科研坐谈会拟定的根除黑热病暂行标准中指出:“在平原地区的居民点及其附近,查不到媒介白蛉;在山丘地区,一九七五年以后病村及其附近,在白蛉季节高峰时,平均每人每小时捕蛉数不超过五只。”我省于一九五一~一九五七年曾进行了蛉种分布与生态观察证明有中华白蛉、苎古白蛉、江苏白蛉、鳞啄白蛉、许  相似文献   

14.
南坪县1979-1982年间通过灭犬,没有黑热病病例发生。1983-1992年10年共发生黑热病139例,年均发病率27.60/10万,死亡3例(病死率2.16%)。1985和1986年发病率最高(46.81/10万,56.75/10万),最低是1989年(7.87/10万)。发病冬春季节(12-5月)高(病例数构成的61.00%),符合夏季感染(白蛉季节)、冬春发病特点。男女之比为1.14:1.发病年龄主要在0-5岁之间(占61.87%)。在流行区抽查家犬403只,感染病原体阳性41只(10.17%)。家犬是该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陕西省黑热病流行病学和时空聚集特征及疫情长期流行的动态趋势,为疫情监测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陕西省1953年7月—2016年12月黑热病疫情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黑热病的三间分布,并应用SaTScan 9.04和ArcGIS 10.2软件进行时空聚类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陕西省1953年7月—2016年12月累计报告黑热病发病41 990例,年均发病率为2.25/10万;死亡210例,年均死亡率为0.01/10万;总病死率为0.50%。陕西省黑热病在1950年代发病数、死亡数和病死率均较高,1960年代以后大幅下降,到2004年疫情有小幅回升,部分地区出现小的暴发点。黑热病发病高峰以夏秋季7—9月为主,占总发病数的36.98%;男女发病性别比为1.93:1;职业以农民和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总发病数的48.10%和34.18%。黑热病病例主要分布在陕西省10个地级市92个县(区);时空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陕西省黑热病共探测到5个聚集区域,聚集中心分别为靖边县、勉县、武功县、蓝田县和澄城县;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950年代关中地区有多处黑热病高-高聚集区,1960-1990年代以陕北地区为主,2000年代在汉中市出现高-高聚集区,2010年代高-高聚集区为宜川县和韩城市等地貌特点为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交界地带。结论陕西省黑热病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近年局部有所回升,应针对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控制黑热病重新流行。  相似文献   

16.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目前该病内陆地区已经少见,新疆喀什地区特别是疏附县佰什克拉木乡近年仍高发,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的健康。为此对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83例黑热病病例进行分析。病例均为维吾尔族。男女之比为1.18:1。年龄0.33~62岁,平均18.37岁。  相似文献   

17.
<正> 商邱地区早在一九五八年已达到基本消灭黑热病。但仍有少数散在病例发生,为巩固成果、1973年~1984年我们对黑热病的流行病学进行了监测工作。现报告如下: 监测方法一、传染源监测: 1.於1973年举办一次黑热病学习班。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线索调查,对查出肝脾肿大,不规则持热和有皮肤损害的疑似病例,  相似文献   

18.
黑热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慢性虫媒传染病,1994年北川羌族自治县小坝乡首次发现本地黑热病患儿后,先后围绕疫情在发病乡及相邻的乡经多次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当地有传播媒介中华白蛉和感染利什曼原虫的病犬存在,1997年四川省卫生厅将北川定为新发现的黑热病流行县;2003年全国人体寄生虫病调查再次对北川县黑热病进行调查,现将历次调查和采取措施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陈生有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6):1166-1166,1168
[目的]了解全县22年间黑热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寻求传染源,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984-2005年黑热病疫情资料。[结果]环县东南部属于山区型黑热病疫区;四季均有发病,以春季为高;10岁以下儿童及婴幼儿多发。男多于女;病犬为主要传染源;传播媒介以中华白蛉为主。[结论]目前流行趋势平稳,加强杀灭病犬。消灭白蛉综合性防治措施,是控制和消除黑热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60年代,印度及孟加拉等实施消灭疟疾计划,喷洒杀虫药,附带也杀灭了虫媒白蛉,收到了消灭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的效果。近年在疟疾防治中,限制了喷洒杀虫药,黑热病又东山再起,邻近盂加拉国的比哈邦估计已达百万例之多,孟加拉国的黑热病也已复燃。从该国各主要医疗中心收集到的黑热病和黑热病后的皮肤利什曼病的病例日益增多,所来自的地区遍及全国各地,确已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