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全科医学概论》是医学生认识全科医学和启蒙全科医疗思维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能够帮助医学生树立以健康为中心、持续性、基础性、预防性、综合性等服务的理念,培养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在教育及实践中,全科医学常存在归类为非主流专业、职业认同感低、重理论轻实践、“难下基层”“难留基层”等问题,忽略了对全科医学生课程思想政治的教育。以成果为导向教育的理念正在为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所推荐,教育者需“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主线,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文章根据《全科医学概论》课程特点,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深入挖掘、提炼课程中的隐性思政教育元素,探索《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体系和方案,激发其对全科医生的职业认同感,鼓励更多的医学生毕业后选择全科医生作为终身职业,培养适用于新社会形势下扎根基层的全科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2.
PBL教学方式在全科医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医学生对全科医学概论中PBL教学方式的评价,为今后本门课程中进一步开展PBL教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七年制本硕连读临床专业学生34名。结果:41.2%的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认为自己在PBL教学过程中表现比较好;73.5%的学生认为同学参与积极性较高;82.4%的学生认为教师案例选择比较好,91.2%的学生认为教师PBL带教水平比较高;73.5%的学生对本次PBL教学表示满意;学生认为本门课程采用PBL教学法的平均学时数为8学时。结论:在全科医学概论课中采用PBL教学方式是可行的,但需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以及取得学校及临床教学医院教学管理部门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 全科医学在我国是一门较为新兴的发展中的学科。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各地政府及医学院校更加重视全科医学的人才培养,湖南医药学院也将《全科医学概论》列为医学教育的必修课程。全科医学概论是以人为中心,面向社区和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本文对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社区为导向的教学法(case-centered、problem-based、community-oriented teaching mode,CPC)联合传统讲授式教学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在全科医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初步探索,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方法 按数字表法随机选取2015级本科临床医学专业2个教学班24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120人)和实验组(128人),对照组采用LBL教学法,实验组应用CPC联合LBL教学法,课程结束后根据全科医学概论理论考试成绩、见习考核成绩、问卷调查和教学满意度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 结果 实验组学生全科医学概论理论考试成绩和见习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同时,实验组在问卷调查和教学满意度上对全科医学概论教学效果的评价优于对照组(均P<0.01)。 结论 CPC联合LBL教学法是一种科学有效的适合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概论的教学方法,其能提升医学生对全科医学概论的认知,培养医学生的综合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指出:今后专科临床医学专业重点是为农村基层培养助理全科医生,且要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学概论》是一门介绍全科医学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与方法及基本技术的课程。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总学时34学时,传统授课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训学时仅6学时,难以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全科医生工作内容的模拟性演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从2017年开始,我校临床医学院全科教研室对该课程进行了基于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的开发和教学设计,本文从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过程安排和教学评价设计三方面对其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基于“两性一度”理念开展的医学机能学课堂设计性实验课程,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旨在培养医学生探究能力,强化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在以未知溶液Y对牛蛙心脏的影响为例的课堂设计性实验中,教师参照“金课”标准,从课程内容、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教学设计以未知溶液对牛蛙心脏有哪些影响问题为导向,学生课前线上预习理论知识与手术操作技能等基础内容,课堂上进行实验探索的进阶内容、挑战高阶离体心脏模型制作,课后讨论拓展病例复习高阶知识,以体现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学生设计并完成实验后实行多元化考核。教学实践发现,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设计方式加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其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我校开设《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我校开设<全科医学概论>教学模式,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在校医学生的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方法 采用<全科医学概论>作为教材,针对学生特点和岗位需求制定了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并选取2005级临床医学专业223名学生进行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对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相关知识的了解由学习前的5.4%上升到学习后的99.1%学习后有99.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和学习<全科医学概论>这门课程.100.0%的学生都认为有必要开展社区实践.有80.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材内容过于简单;举例以国外案例为主,涉及我们身边的案例很少;社区见习次数过少.结论 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开设全科医学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仍需做一些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积极发展全科医学教育.为我省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实用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  相似文献   

7.
赵睿  刘峰  朱坤  丁楠楠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8):1382-1385
  目的  对本科教育阶段《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建设进行需求研究,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全科医学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5所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全科相关专业带头人以及承担《全科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师进行关键事件访谈;同时选取已经完成全科医学概论课程的临床专业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被访谈的26名专家认为本科教育阶段《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课程管理队伍不健全,教学手段单一,课程评估方式较传统;对3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183人(61.00%)认为有必要开设《全科医学概论》这门课程,173人(57.67%)对《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感兴趣,仅116人(38.67%)对该课程目前的教学方式满意,有148人(49.33%)更倾向于讲授+案例分析授课方式,234人(78.00%)认为该课程的社区实践内容安排合理,有157人(52.33%)对目前该课程的考核方式满意,仅有161人(53.67%)认为通过学习该课程有助于增加认知和转变观念。  结论  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全科医学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创新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元融合的教学设计,构建多元动态的课程评价与反馈机制,将全科医学理念融入本科教育阶段的课程建设中,为全科医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相关知识的认知和需求,为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运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以齐齐哈尔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和精神卫生专业本科生(四年级、五年制)作为抽样调查对象,调查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识和需求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222份,回收有效问卷222份,有效回收率100%,调查结果显示,222名学生中,只有50人(22.5%)在开设全科医学概论之前听说过全科医学;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全科医学的需求不同,对学习全科医学的必要性、开设全科医学课程和全科医学实践课的必要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需求高于精神卫生专业的学生;对全科医学教育的必要性,精神卫生专业学生的需求高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全科医学的学习,学生对全科医学的学科性质、全科医学的定义、全科医生的角色、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以及全科医疗在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P<0.05)。结论大多数医学生毕业后愿意从事全科医学专业,认为有必要接受全科医学教育。为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医学院校应该开展多渠道的全科医学教育,这对于发展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诊断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全科医学生今后就业面向社区,因此,全科医学诊断学教学与传统临床医学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从教学模式的改革入手,在全科医学诊断学教学中采用以技能操作为主并与社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操作技能,缩短了学生临床实习适应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  相似文献   

10.
背景 如何将《全科医学概论》课程中艰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医学生的内在全科思维和能力,是目前全科医学教育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研究尝试将课堂授课、学生自学、翻转课堂授课方法融为一体,探索提高《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模式。目的 探讨“三三三制”课堂教学在《全科医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于2018年2—7月,以广西医科大学2016级临床医学(国家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本科46班学生为研究组(n=50),以本科47班学生为对照组(n=50)。教材采用《全科医学概论》(第4版),理论授课时间为48学时,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授课模式(均为课堂授课),研究组采用“三三三制”授课模式(包括课堂授课、学生自学、翻转课堂3个环节)。比较两组学生对教学的效果评价、期末考试成绩。结果 研究组学生对总体教学效果评价,以及对教学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同学间交流、增强师生间互动、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表达能力方面的效果评价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学生对教学在培养批判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效果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三三三制”授课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全科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全科医学、了解基层卫生的兴趣,并促进多项素质能力培养,是《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有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全球化交流逐渐增多,为了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医学人才,实现"卓越医师计划"的培养目标,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战略,迫切需要进行医学教育改革。内科学是对医学科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临床医学学科,是一门涉及面广和整体性强的学科,是各临床医学学科的基础学科,内科学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因此内科学教学改革至关重要。蚌埠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根据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完成了内科学分阶段课程体系和考评体系的教学改革,将内科学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2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的制定了系统的、科学的课程规划和考评方案。在课程建设方面,制定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推广线上教学,开展以问题为基础及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医学模拟教学、标准化病人教学、思维导图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完善教师考评和学生考评的方案,教师考核实现了教研室考核、系部考核、学院考核、学生评价4个方面的综合评价体系。学生评价实现了理论考核、过程性评价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医学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基础》、《现代医学概论》是供中医药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医学概貌而开设的医学概论课程。简要阐述综合型中医药院校非医学专业医学基础课程的现状、开展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研究重点归纳为:非医学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具体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研究;具有非医学专业医学基础课程特色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研究;非医学专业医学基础课程综合考评方式研究;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综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非医学学生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推广的可行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总结、反思现有课程建设内容基础上,对《脑功能成像》课程进行了重新设计,形成了新的课程建设方案。其包括以“内培”+“外引”方式,提升教学团队专业师资能力;以课程网站等线上教学资源结合线下授课(如文献导读、课堂研讨、综合实验设计等),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以教研室科研实验平台为依托,设计以科研课题为驱动的脑电、近红外相关的综合性实验。这一建设方案对于提高课程授课质量,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研究生脑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和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今后该课程的进一步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面向培养卓越医师目标,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与重构,开展五大模块教学:专业课程模块、外语课程模块、实践技能课程模块、科研课程模块、综合素质课程模块。根据课程性质和专业发展特点的不同,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同时推进研究生课程评估体系改革,为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手段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为贯彻“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理念,本研究以开设的新医科职业体验社会实践作为研究课程,剖析儿科临床教学改革,并通过课堂访谈及课后问卷调查形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表明,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多元评价模式,发现线下教学中动手更多的教学内容学生更感兴趣、评价度更高,八年制学生较五年制学生在线下教学中参与度更高,且八年制学生对线上教学评价也高于五年制学生。151名学生[84.36%(151/179)]通过本门课程了解了儿科医生的临床工作内容。说明基于早临床教学理念下的儿科临床教学改革,能达到医学生早临床、早接触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并比较口腔医学专业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线学习情况,分析在线教学的优势和挑战,为口腔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的267名学生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9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在线学习问卷调查。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或者秩和检验。结果电脑和手机是学生在线学习的主要工具,52.92%的学生使用电脑,38.72%的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约80%的学生表示比较适应或者适应线上学习,两专业学生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在线学习时间主要为4~6 h,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为2~4 h,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比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更喜欢向教师提问,经常向教师提问的学生占比分别为29.35%和20.60%,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两专业均有少部分学生不能按时登录平台学习和完成所有教学资料的学习;超过50%的学生认为线上教学不及线下教学的教学效果,认为线下教学更利于掌握课程知识,两专业学生回答没有统计学差异;学生认为学习平台不顺畅、家里网络条件不好和教师准备的资料不足是影响在线学习效果的主要原因。结论在线教学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维系教学工作的重要可取途径。正确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结合在线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从专业和课程的特色出发,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是今后课程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基于《医学影像学》在线课堂,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改革。现结合重庆医科大学教改经验,就《医学影像学》在线教学平台资源建设、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包括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重构性整体设计,课前、课中、课后线上和线下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以及教学实施细节(以缺血性脑梗死为例)、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及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